《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坐井觀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
《坐井觀天》是一則搞笑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透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關于本文解析,我主要從重點詞語入手。
在把握教材時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透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什么是無邊無際透過讓學生欣賞(無邊無際)的沙漠,(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等等,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必須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透過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時的情緒。順帶指出說大話是指:說夸張,不切實際的話。但是在具體教學時,我又在思考:怎樣讓學生了解說大話的具體含義,以及它與說謊話的區別。這個問題一向在困惑著我。最后我想:如果舉個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是否效果更好呢所以在教學中,我舉了兩個實例讓學生來感受什么是說大話。這兩個例子,一個是:我能一口氣吞下一頭牛,我能用手推動火車。學生從老師的語氣和自己的經歷中了解,這些就是夸張,不切實際的,就是說大話。我發現學生在學的時候,興趣很濃,并且能夠很好的理解這個詞以及青蛙當時的情緒了。
透過第三個關鍵詞"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為什么笑,小鳥為什么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透過對"笑"的揣摩,學生明白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為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二)關于寓意達成的反思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于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僅在于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于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后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理解新事物,虛心理解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愿選取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到達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構成鮮明的比較,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獲。
能夠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匯,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著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后,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課文中我著重讓小鳥和青蛙,從語言,生活習性等各方面進行了比較。主要抓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
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讓學生理解青蛙的自負,和小鳥的謙虛。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
文中兩個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透過分析青蛙的表情讓學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透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后的學習生活。
4,主角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到達表演讀的程度。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朗讀,不光學生潛在的朗讀才能得到開發,還能使學生讀中更透徹的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關于課堂不足的反思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用心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但是課堂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此刻,在重點詞語的把握上漏掉了一個較重要的詞"井沿",其實我能夠透過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井沿的意思,感受對話發生的場所等,并且引出文章第一段話,讓文章透過三個詞連成一個整體,不會讓人有斷章的感覺,所以在在以后教學中,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
另外,要注意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潛力的培養。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在課堂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只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讓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學中必須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潛力和合作潛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2
一、介紹
今天由于學校領導要來聽課,就承接陸老師的《坐井觀天》第一課時,上了第二課時的內容。現講課的設計思路以及課后小感貼一貼,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二、感情朗讀
1、 師:是呀,小鳥曾經飛過……飛過……飛過……,所以覺得天是無邊無際大得很哪!而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抬頭看到的都是井口那么大的天,除了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還看見了……。你認為這是一只怎樣的青蛙?這又是一只怎樣的小鳥呢?
2、現在我們了解到這是一只(……)的青蛙。這是一只(……)的小鳥。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讀一讀課文。也可以同桌兩人分角色讀。
3、分角色讀。
個別讀、師生讀、男女生讀
三、理解寓意
1、師:最后,青蛙笑了,小鳥也笑了。
2、師:青蛙為什么笑?
3、師:小鳥又為什么笑呢?
4、師:小朋友,學到這里你懂得了什么?
5、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坐井觀天”來形容哪些人,哪些事呢?
(1)小明這次到北京轉了一圈,可開眼界啦!以前整天呆在村里,坐井觀天,沒想到外面發生了那么大的變化。
(2)有些人坐井觀天,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卻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我們很多同學坐井觀天,很少讀課外書,不懂的東西太多了。
(4)原以為我的跳繩水平已經夠好了,可這次參加全市小學生跳繩比賽,才知道我是坐井觀天,比起人家就差遠了!
這四個例子中的“坐井觀天”是說這些人(目光短淺、眼界狹小,孤陋寡聞)?
6、那么你能給坐井觀天找幾個近義詞嗎?
7、所以,咱們每一個同學從小就要多學點知識,多讀一些課外書,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斷地增長自己的見識,你才不會成為一個坐井觀天的人,而是一個見多識廣、眼界開闊的人。
四、拓展思維
1、看著這只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呆在井底的青蛙,小鳥的心里非常的著急,他可憐他、同情他、想幫助他,想勸勸青蛙,讓他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
2、現在,老師就是這只呆在井底的青蛙,哪只小鳥愿意來勸勸我?
3、經過小鳥耐心的勸說,青蛙終于答應跳出井口,去廣闊的天地去遨游了,請小朋友們認真思考,青蛙來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會想些什么?用自己的話講出來,看誰講得最生動。
青蛙來到——,看到——,聽到了——,他想——。
4、 而這時候的小鳥也特別的高興,你知道為什么嗎?
5、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不要做眼界狹小、目光短淺的井底之蛙,而且要盡自己所能去幫助那些坐井觀天的人。這樣,在別人增長見識的同時我們也會獲得更多的快樂。
在課堂上,當同學們都在聲討青蛙的時候,一個與眾不同的聲音亮了起來“老師,我發現了青蛙的一個優點。”我聞聲尋去,發現是我們班的方巍棟。我問:“你為什么有這種感覺?”“我覺得青蛙能相信自己這是好的!”想想也是!青蛙的相信自己到底是對還是錯,因為它看到的天確實只有井口那么大。我讓學生說說你想對這只青蛙說些什么?其中有一個學生說到:“青蛙,你只要跳出來就能發現天確實是無邊無際的。”其實這時候,我就可以承接下面,讓這只青蛙跳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說一說青蛙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是心里一邊想著教學設計,就忽略了課堂生成的東西。等我上完坐井觀天這個詞在平時生活中的運用再來勸青蛙跳出井口看外面的世界,就感覺味道差很多。而且由于時間關系,連最后的一個環節來不及上。真是慚愧!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3
今天,上完《坐井觀天》這一課后,自我感覺還是挺不錯的。雖然準備的時間短促,但由于對本課教材和教案比較熟悉,在備課時既備了教材也備了學生,所以上課時就比較有把握,顯得胸有成竹。加上這是一篇經典的成語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所以學生學起來特別起勁、主動,課堂氣氛也就活躍起來了。由于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為順利且流暢,對于預設的內容也都基本能夠完成,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設計上,我有以下幾個小創意和亮點:
第一,創設情景,以青蛙獨白的方式貫穿全過程,問題的引出新穎、有趣,引導學生興致勃勃地去學習,去獲取新知識。
第二,本課較好地體現低年級的教學特點。將要求識字、寫字、學詞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有充分的時間將識字、寫字教學抓牢。引導學生在情景中識字,有的放矢地進行寫字指導。
第三,在課堂中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根據課題質疑,帶著要求去讀書。學生的一個個“?”激活了他們潛在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成了一個主動的探究者。讀對、讀順、讀好是閱讀的基本要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淀語感。
第四,注意語文文字的訓練,在閱讀中讓學生學習積累詞匯,將理解和運用有機結合起來。
對于這節課,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遺憾:
在識字環節,如果在擴詞練習后,能緊扣文本馬上出現課后練習“讀讀抄抄”的詞語讓學生認認讀讀的話,對掌握本課的字詞更有幫助。對于這方面,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這是一個難得的經驗積累。
在閱讀教學時,本來設計在理解“無邊無際”一詞后,進行一個拓展的說話練習,以“無邊無際的()”練習擴展詞匯,再用“無邊無際”說一句話。但由于緊張給忘了,后來雖然嘗試在后面補充練習,但效果沒有預設中好了,銜接也顯得有點勉強了。
在指導朗讀方面不夠細致,在講解后,個別學生仍讀得不好時,我應該及時抓住時機進行范讀,讓學生模仿學習。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4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今天我執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13課《坐井觀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
首先是對“無邊無際”這個詞語的理解。首先讓學生想象天有多大,在讓學生說說無邊無際的( )拓展思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天很大,無邊無際。在此基礎上回到文本,”我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下來找點水喝“讓學生說話,說說小鳥也許飛過哪里。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回答的十分精彩,小鳥也許飛過高高的山,大大的城市等等。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
然后是對寓意的理解。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于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著重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軟件,讓學生邊讀邊思:青蛙為什么會錯?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正確。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也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后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達到表演讀的程度。
在課堂實際操作時,對學生的引導方式上有待改進,由于在課前沒有精心設計語言,導致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過于瑣碎,看上去自己有點忙亂,教師的引導在課堂上顯得尤為重要,今后課堂引導要講求技巧,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把學到的詞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讓語文發揮其工具性作用。
最后要感謝鄭慧老師和祝紅艷老師的點評,這對于我的教學行為有很大的幫助,并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改進,也感謝學校給我鍛煉的平臺。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5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對《坐井觀天》寓意的理解可能不盡相同,教師不必強求統一,而應鼓勵學生的多向思維,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在續編《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教學中,教師也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提倡學生的創新意識,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課堂上要注意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自由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和生機。
另外,在實際教學中,這個寓言故事可能會引出許多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應巧妙應對課堂中學生的奇思妙想,正確引導學生。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6
準備了一個星期,終于輪到我試講了。站在講臺的那一刻,心里比上次好很多,至少沒有那么緊張,思路也清晰了很多。
我先是說課,本以為準備得比較充分,可是說課的時候居然結巴,因為我的說課稿寫得過于潦草,潦草到自己都有點難辨認,所以老是斷斷續續的。看來真的不能有半點馬虎啊。再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看天與用紙筒看天的一個環節,他們熟悉說課的說可以把這個環節歸為一個說課環節——過程與方法目標。呵呵,又長見識了。說真的我只知道說課的最普通的那幾個環節,對于說課我真的了解得少之又少。第三,我在設計說課的時候把第一課時(我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也歸納了進來,從而誤導了聽課的同學。
抽簽的時候我抽到的是閱讀教學,所以我選了《坐井觀天》這篇課文。因為課文里主要是青蛙和小鳥的對話,作為閱讀課比較好進行教學。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著重放手讓學生閱讀,正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我的教案設計大概是:
1、以自己的方式朗讀課文。
2、全體朗讀課文。
3、同桌分角色朗讀課文。
4、老師與學生一起朗讀青蛙與小鳥的最后一次對話。
5、指名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青蛙與小鳥的最后一次對話。
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讀的每個環節都是有目的的,可是真正實施起來的時候,就是另外一種狀況了。一節課下來,出現的問題真是不少。首先是口頭禪,也許比起第一次試講的時候好了一點,但是比如“講一講”、“看一看”等不符合教學用語的口頭禪我還是摻進來不少。這也許是我們不可避免的,不過如果在上課的時候多加注意,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這次我是比較重視的。
其次是問題設計不夠簡潔,這在第一次試講的時候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來的,可是這次我還是重犯了。其實很多時候,一旦你上了講臺,就算你準備得在怎么充分,說話的時候還是會語無倫次的,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被自己重復了好幾次學生才聽懂。如,我原來是想問學生:“青蛙和小鳥為什么都是笑著說的?它兩笑的含義一樣嗎?”然而我一緊張,把這個問題重復了好幾次學生才明白。
第三,備課的時候我只備課文,卻忘記了備學生。就比如,我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劃出不懂的詞語,然后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我備課時是準備讓學生來做小老師,讓他們互問互答的。但是在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與我的本意偏偏相反,我備課的時候是沒有想到的。所以在這個環節里,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幫他們解決不懂的詞語,以至于后來不夠時間進行教學。同時我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沒有解釋課文標題,我甚至忽略了課文標題,所以繞了很多彎路來讓學生理解課文所揭示的寓意。
第四,對教材不夠熟悉。我說的不是對課文不熟悉,是對教材不熟悉。有一組員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她注意到了,我所講的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在這一階段,教材要求的是結合插圖理解課文。在這之前是不要求結合插圖來理解課文的,我不熟悉教材,盡管我也有利用結合插圖理解不懂的詞語,可是我沒有注意到讓學生結合插圖理解課文,反而是繞大圈來讓學生理解課文。再者我沒有聯系課后習題來設計教案,這著實是損失了教材提供的資源,有點“丟了西瓜檢芝麻”的感覺。
第五,這是很多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只關注回答問題的學生,忽略了下面的學生。因為上課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回答問題的學生身上,到底在上課的時候要怎樣去權衡呢?
第六,我讓學生朗讀課文之前我提出了三個要求:
一、要會讀,讀懂這個故事。
二、要會想,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三、看看課文里有哪些詞不懂,用筆劃出來,等會提出來我們一塊兒解決。
這是我參照一本教參來設計的,可是實施起來才發現這三個問題的順序有點顛倒,讓學生不知道到底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看來真的不應該照搬別人的東西,凡事還得自己先斟酌一下。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7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在課堂上,我通過簡筆畫,讓學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接著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桌沿;聯系句子和上下文,通過讀小鳥說的話:理解無邊無際就是非常大,大得沒有邊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還有哪些事物是無邊無際的?學生很快地說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
教學重點段時,我讓學生抓住青蛙和小鳥的不同觀點,讓學生找出它們提出不同觀點的理由,并進行朗讀。通過做實驗、找句子,學生一下子分清誰對誰錯。
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了解青蛙產生錯誤觀點的原由,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通過把紙卷成筒來看天花板,你能看見多大?上課時,這個簡單的實驗引起大家極大的興趣,同時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用書卷起來只看到一點點地方的原因,由此學生也能明白青蛙產生錯誤的原因是:長期生活在井底,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視線,因此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最后,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說些什么?……學生和我很順利的上完了這節課。
本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在一名學生把“無邊無際”說成“一望無際”時,我沒有及時抓住這一美麗的“生成”,讓學生理解他們是一對意思相近的成語。要知道,有時隨機生成的“美麗”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發教學高潮。
另外,在理解青蛙說這話的根據是什么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了解青蛙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組織學生進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對成語的寓意理解就會水到渠成。然后,教師再從文本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觀天”的人和事,從而讓學生真正明白這個成語的人生哲理,終身受益。這樣才能體現教育的生活化。
教學中,很多問題的預設意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但是在課堂上學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愿跟著老師設定的思路走。這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難題。《新課標》告訴我們,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展。才能讓課堂充滿真正的活力。
其實我們的學生是富有創造性的。只要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一定的啟發,學生的思維就會激發起來,綻放出創造性的火花,讓人驚喜。而我們所做的,是引發他們的動機,提供一定的機會,培養一定的方法,再給以適當的鼓勵。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喚醒、激勵和鼓舞!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8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簡單愉悅中透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潛力?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課文中青蛙說“天但是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青蛙為什么說天但是井口那么大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卷成圓筒狀。
然后透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說說與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為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為什么青蛙說“天但是井口那么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了實際的操作潛力,也培養了觀察和思維潛力。
二、看一看——利用圖畫明白寓意
課文中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小鳥為什么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一組畫,自己根據畫面進行解說。
這樣學生最后明白了: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啟示受到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潛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透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說一說——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于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樣想,怎樣說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潛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資料,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
四演一演——扮演主角再現情景
課文結束后,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個性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表現演出來。學生透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學生入情入境。
這樣,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構成逆向思維,不僅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潛力和創造潛力,培養了語文素養。
總之,在《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簡單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潛力,提高了素養。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9
在我校本次教研月活動中,我選擇的是新教材西師版第三冊教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著大量的對話,很適合于讓學生朗讀。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在本堂課的設計、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感受。但是,在真正走進課堂上完課之后才發現實踐和理論的差距。在聽了教導主任和老師的評課后,更讓我有如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為我今后的教學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
1.要注意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
老師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老師的導。由于在分角色朗讀訓練的時候,我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引導。所以,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夠做出不一樣的小鳥飛的動作,能讀出小鳥和青蛙的不同角色的語氣特點。但對于一些后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們是否可以在孩子們自學練讀前,老師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后再讓孩子深入研讀。老師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怎樣讀才讀得更好?這樣,既可以給面上孩子們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
我組織孩子們三人一組進行練習,但我發現,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為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孩子的發展。老師可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復,要輪換角色。這樣才利于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3.讀書的行為習慣的培養。
我們班上的孩子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但是,一旦同學讀錯的時候,他們便會情不自禁的爭先恐后的指出。這樣就使的讀的同學沒有勇氣讀完,課堂秩序也會因此很亂。所以,我們要在平時閱讀的時候多加訓練:讓生學會傾聽,讓生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大膽的發言從而讓生明白這也是在尊重其他同學。,最后,讓生在平時的訓練中養成聽,說的好的行為習慣,。
4.提出正確的價值體驗。
比如說:本節課就是要讓孩子在小鳥和青蛙的對話中明白一個道理:不要做目光短淺,狹隘的人。教學時,我擔心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的孩子,要將故事所蘊涵的道理抽象出來,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引以為戒是很困難的。即使把抽象的道理告訴他們又能讓他們知道什么呢?所以,本節課中,我主要讓孩子們通過自讀,自評,自悟。從而感悟其中的道理。但是,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導致這節課沒有形成統一的,正確的價值觀。
5.在學習中促進自身的專業化成長,尤其是課堂應變能力。這非一日之功。
本課中,我在教學生字的時候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哪個字最難寫?但是孩子們的回答是:都很簡單,我們都會。其實,這個時候就是考驗老師的課堂應變能力。我們完全可以叫說簡單的同學到黑板上寫寫。當然,我也深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時刻留意,反思。以期有大的進步。一堂課下來雖然發現了許多問題,但努力的過程卻讓我受益匪淺。相信語文的教學不在于一時,而在于日積月累,努力把握每一節課,讓學生真正學會感悟、學習,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認為,失敗也美麗。我將以失敗為起點,奮起直追,讓自己在新課改中成長起來!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0
《坐井觀天》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以淺顯易懂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有多大的問題。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自讀自悟,由學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品悟語言,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在品讀中感悟道理。
一、從重點詞句入手,
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匯,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我將“大話”“無邊無際”“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串起整個教學流程,在理解中讀,在讀中感悟,比較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學生學起來也比較積極有效。在引導學生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說話訓練,讓學生說說除了無邊無際的天還有什么是無邊無際的?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學生分別說出了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坪、無邊無際的森林……,然后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通過對課文中兩次“笑”的揣摩以及聯系身邊的實例使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二、朗讀指導,拓展想象
進行角色朗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得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我們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態度積極認真,有的為了讀好角色,練習讀了好幾次,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在本環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三、從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來反思
在本節課堂教學過程,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基本實現。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學習的興致濃厚,學生和老師都很輕松。但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
1.朗讀量偏少,為了怕影響后面教學環節的進度,我在課堂教學中減少了朗讀的分量。課后,我才意識到分角色朗讀才是這課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在學生分角色的朗讀中才能體會人物的特點,才能更加透切地明白人物對話的內涵,進而理解寓意、想清道理。
2.課堂教學環節偏多,使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少了一點,造成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時間不夠,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不高。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才是課堂教學永遠的追求。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1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本身的故事情節容易理解,但要領悟成語的意思,以及故事中蘊涵的道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低年級孩子來說,什么樣的方法最能讓孩子們領悟故事的寓意呢?惟有朗讀。
朗讀是理解故事內容的重要手段。我們常說要在讀中感悟,如何朗讀,便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了。
1、朗讀層層遞進。如在《坐井觀天》這一課中,在指導讀牛蛙的話時,我先利用明顯的錯誤語氣來讀,孩子們立刻會糾錯:這樣讀是不對的。這種糾錯的方式激發了他們當小老師的欲望,他們爭著搶著讀,積極性非常高。孩子們能將老師的錯誤指出來,其實就是對他們自己的朗讀、對故事的理解有了一次提升。在一次比一次生動的朗讀中,讓孩子們體會用正確的感情的朗讀是多么重要,是多么的與眾不同,是多么能感染人,從而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有感而讀。
2、邊讀邊想象畫面。畫面感的引入會讓學生入情入境,如在知道讀小鳥飛了一百多里,飛得口渴了時,可引導學生想象,小鳥飛過哪些地方?繼續引導飛過了這么多地方,飛了這么遠的路,應該是很辛苦了很累了,納悶累惡毒時候說話的語氣又會是怎么樣呢?學生邊想邊飛過的這些地方,感受小鳥的疲勞與辛苦。
3、抓住重點詞語重讀。如在知道讀小鳥飛了一百多里時,怎樣才能讀出路程的長呢?抓住“一百多里“這個次重讀它,路程遠的意思也就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了。
4、師范讀。最低年級的孩子還說,老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低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畢竟有限,但他們卻是最好的模仿者,因此教師正確的范讀對孩子起到的是拋磚引玉的作用。
都說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才是主體。主導者重在導,這個“導“更多的是引導,是啟發,而不是包辦,在朗讀中更是這樣。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2
《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在把握教材時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什么是無邊無際?通過讓學生欣賞(無邊無際)的沙漠、的海洋、草原、天空,等等,來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理解無邊無際的意思。再指導有感情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來把握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時的心情。順帶指出說大話是指:說夸張,不切實際的話。
通過第三個關鍵詞“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中一共出現兩次,是有區別的。青蛙為什么笑,小鳥為什么笑?一個“笑”字表露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是。另一個笑折射出了小鳥的真誠相勸。通過對“笑”的理解,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二、學故事,明道理。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于寓意讓學生自己悟出來,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我設計多媒體課件,配上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無邊的沙漠,茂密的森林,燦爛的田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與小鳥的廣博見識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
可以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匯,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著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后,我的教學重點主要抓以下幾個方面。
1、抓住關鍵詞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
文中兩個笑。一個“笑”字表露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真誠相勸。通過分析讓學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后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不足方面。
1、學生對角色朗讀的一些語氣還達不到要求。
2、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敘述欠條理。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3
《坐井觀天》是語文S版二年級下冊的一則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寓意,品味語言呢?
1.借助多媒體,學習生字詞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為了能使學生樂于學習字詞,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
課文第一自然段中出現了“井沿”一詞,其中“沿”還是這一課要求會認的生字。對于城市學生來說,“井沿”對于他們是陌生的,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口井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直觀理解“井沿”就是井的邊沿,了解了“井沿”的意思,學生再來學“沿”字就覺得容易多了。
在本課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書寫“渴”“喝”兩個字,這兩個字是形近字,學生不容易區別。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這兩個字,讓學生仔細觀察,談發現,從部首入手區別這兩個字。之后,我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字的書寫規律,初步感知漢字的形體美,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2.抓住關鍵詞語,感悟寓意
要想讀懂故事內容,重點字詞的理解就是關鍵。在本課教學中,我把“大話”“井口大”“無邊無際”三個詞語作為理解文章的關鍵,引導學生在理解關鍵詞語的基礎上,讀懂故事內容。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出現了“大話”一詞。我先是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的意思,知道“大話”就是吹牛、說假話。接著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了解青蛙認為小鳥說了什么大話。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興趣盎然的朗讀中,學生理解了這個詞語和青蛙當時的心情。
青蛙和小鳥的看法為什么不一樣,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較大。為了理解“井口大”,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卷成圓筒狀,然后通過圓孔看天花板,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動手實驗,學生發現天花板變得只有小圓圈那么大,進而理解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天也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小鳥都飛過哪些地方,來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直觀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這樣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受到啟示。
3.入情入境朗讀,讀中理解
這則寓言故事寓言淺顯有趣,十分適合指導學生朗讀,在教學時,我采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理解。
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通過自讀、指名讀等方式,讀出青蛙的疑問,通過抓“一百多里”讀出小鳥飛得遠。在學習第二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大話”“井口大”“無邊無際”讀出青蛙和小鳥的不同看法,在學生理解完詞語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男女生對讀,并可以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學生讀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到了第三次對話,我引導學生同桌間一人扮演青蛙,一人扮演小鳥,演一演它們的第三次對話。在學生同桌練習后,我請學生戴上頭飾來表演,又一次點燃了學生的熱情。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朗讀中,入情入境,既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理解了寓言蘊含的道理,
字詞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只有在每節語文課中,夯實字詞教學,才能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價值。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4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5
教學片斷: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到課文結尾,教師們總要讓學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會怎么樣?我上學期有一次校內教研課時,也是這樣教的。
學生紛紛發言,講了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各種各樣的情形,大多講青蛙這才知道了天果真是無邊無際大得很,他于是和小鳥一起周游世界。這時,我腦海時跳出一個問題,于是脫口而出。
師:同學們,你們講了這么多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美好結局,但你們想過沒有,青蛙是否愿意跳出來呢?
生:當然愿意。外面這么好!
師:是嗎?這可不一定是青蛙的看法。有不同意見嗎?
生:可能不愿意,因為青蛙這么固執,不會聽從小鳥的話的。
師:很好,能從課文中青蛙的性格來分析。還有嗎?
生:我也認為青蛙不愿意跳出。因為它在井里住慣了,以為自己的家最好。
師:對呀,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的狗窩。家是最好的。
生:井里有一個優點,冬暖夏涼,很舒服。
師:很好,又找到一個理由。還有嗎?
生:青蛙它可能不敢跳出來。
師:為什么?
生:因為它怕小鳥是騙它的。把它騙出來然后吃了它。
師:哦(真沒想到學生會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你真會思考。是啊,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啊。有道理。不錯。還有嗎?
生:青蛙住在井里,它就是主人,它就是皇帝,它就是國王。可如果它一出來,就什么也不是了。
師:不錯。
生:青蛙在井里沒有敵人,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如果到井外面,它就會遇到蛇等天敵,會整天提心吊膽,睡不好覺的。
師:真會想,真會說。
這時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于是接著問: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從課文中知道同一個天,小鳥說天無邊無際,青蛙卻說只有井口那么大。那么青蛙是否有錯?
生:錯了。
師:果真錯了嗎?青蛙是在說假話嗎?
生:(一楞)沒有。
師:是啊。青蛙其實也在說實話。它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為它看到的天
生: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師:對極了。那么你們說青蛙為什么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因為它天天住在井里,沒有去過外面。
生:因為井口限住了它的視線。
師:對。是青蛙住的環境局限了它的眼界。正如我們,如果沒有走出過椒江,又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所以要想使自己知道外面精彩的世界,就應該
生:走出椒江
師:走出臺州,走出浙江,走出中國。正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
生:行萬里路!
反思:
以上教學片斷,可以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是好的課堂永遠是必要預設和隨機生成的有機統一。上課不能沒有備課,一定的預設是我們教學的依據與計劃,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預設,那么課堂教學勢必會變成隨波逐流,上到哪兒算哪兒。上課不能有太多的隨意性的。它必須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設。但上課又不能局限于預設的方案,如果按部就班,絲毫不變,那么上課又變成機械操作,僵硬死板,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靈活性。因此,在一定的時機里,隨著學生的思維潮流,教師如果有靈感出現,而且是吻合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那么及時捕捉住,并付于實踐,及時轉變為教學行為。有時,隨機生成的教學行為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發教學高潮。
二是一篇課文的學習主題可以是多元的。《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的原意是諷刺青蛙的眼光狹小,固執已見。但本課教學中,由于有了后兩個問題的討論,就豐富了學習主題,提升了本課的教學價值。如第一個問題青蛙是否愿意跳出來,它指向的是一個人的內心立場和主觀狀態。它引導學生來揣摩青蛙的內心世界,揣摩它是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的。是否跳出來的討論,其實是一個價值選擇的過程。而第二個問題青蛙有沒有錯,其實是在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潛移默化的啟蒙。它是一種辯證法的思想,從客觀的角度實事求是地分析一個角色的思想。正如我們討論秦始皇的是非功過一樣。
三是我們的學生其實是富有創造性的。從以上教學片斷,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一定的啟發,學生的思維就會激發起來,綻放出創造性的火花,讓人驚喜。從這里,我們也可以想到另一個問題,即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有心理基礎的。那些不是我們外加給學生的,學生的內心其實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和激情。而我們所做的,是引發他們的動機,提供一定的機會,培養一定的方法,再給以適當的鼓勵。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喚醒、激勵和鼓舞!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6
《坐井觀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對自己設計的《坐井觀天》教學片段進行課后評析,從而反思如何在新課程標準下進行實施與落實。
教學片斷一:出示青蛙和小鳥圖,我激疑引趣,導入新課:“你聽,他們在爭誰看到的天大。要幫助青蛙和小鳥解決問題,讓我們趕緊走進課文吧!請大家先自學課文。”學生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并畫出生字,進行拼讀;然后同位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接著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齊讀生字詞,小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讀錯。這期間,我參與到具體的小組學習中,重點對個別后進生進行指導。我說:“哪個組匯報自學情況?” 小組長帶領齊讀生字詞后,小組匯報提示容易讀錯的字音。我覺得在指導學生自學的教學環節上比較成功的。我提示“自學課文”,孩子就能按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二年級的孩子能從個體自學預習課文,讀準字音,到同桌互檢生字讀音,再到小組的學習,一步步的主動自學課文,這正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低年級學生是有能力自動化地自學課文,掃除閱讀的障礙的。讓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認讀課文,并且通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助,合作去讀準課文,而不是按傳統的教學“一步步”領著學生向前走,能讓孩子在主觀意志上建立“我能學”的自信,并通過主體的實踐努力達到掌握一定學習策略的“我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更好的教給孩子,讓孩子掌握學習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學習。
教學片段二:進行角色朗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的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請三、四人為一組,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三、四人為一組進行朗讀練習,態度積極認真,有的為了讀好角色,練讀了好幾次。三個孩子挑選角色讀,還有一個不讀課文的同學就認真聽,然后對他們讀的課文進行評論,再讀。孩子們練讀后進行匯報,聽讀的同學要認真聽,然后說說哪兒讀得好,具體說說哪個詞語讀得好,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
在本教學環節上,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1.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我們要拼棄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現在應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才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評價應注意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是一個認識、教育、提高的過程,把評價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從而加深學生的體驗,促進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我們要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孩子在贊賞別人的優點時,也是在主動學習,積極接受。當然,賞析性評價還可以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例如,孩子這樣自我評價:“我覺得我讀‘我天天坐在井里,不會弄錯的。’讀得好,我特別注意讀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這同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自我反思。
3.要注意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我們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們要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但對于一些后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們是否可以在孩子們自學練讀前,老師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后再讓孩子深入研讀。我覺得現在可以再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怎樣讀才讀得更好?這樣,既可以給面上孩子們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們往往組織孩子們三、四人一組進行練習,但我們發現,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為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孩子的發展。在平時的教學環境應多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們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在大家研究課文時要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復,要輪換角色。這樣才利于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7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則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寓言故事的教學目標分為三點: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懂得“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意思。 2.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何通過青蛙和小鳥的對話,讓學生理解青蛙和小鳥對“天有多大”這個問題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以及理解“坐井觀天”的意思成了本課的重難點。在上這課時,我首先以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畫片引出課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有目的讀課文來解決本課的生字,并以問題的形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接著通過青蛙和小鳥的對話進行朗讀訓練,進一步解讀文本;最后設計青蛙跳出井口這一環節,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幾點反思。
一、從關鍵詞句入手,抽絲剝繭
青蛙和小鳥初次見面時,我讓學生抓住“哪兒”讀出青蛙對小鳥的疑問。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住“大話”這個關鍵詞語,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對小鳥的不相信,讓學生讀出不相信的語氣來。其次我抓住“無邊無際”,通過一組直觀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天的無邊無際。
二、從朗讀課文入手,循序漸進
在每次對話中,我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如個別讀、齊讀、男女生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師生共同讀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閱讀的興趣,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文本的體驗。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然后在讀的基礎上好好理解,循序漸進,那么這篇文章的理解就不那么難了。
三、從神態語言入手,感知內心
體會文章,可以抓住主人公的神態和表情。在文章的第三次對話中的有兩個“笑”,青蛙為什么笑?小鳥為什么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另一個笑則是小鳥笑青蛙的不知天高地厚、孤陋寡聞、目光短淺。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四、從角色扮演入手,放飛想象
讓學生到講臺前進行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個別給予指導,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達到表演讀的程度。并給學生提出疑問:如果你是那只青蛙,聽了小鳥的話,你會怎么想?如果青蛙從井里出來了,看到外面的天空,它會怎么想?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給出了一個個令人捧腹大笑卻又富含深意的答案。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但是課堂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由于時間的關系,最后一個環節時,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讓孩子自己回答的時間太少,應該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所以在以后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更具趣味性和教育意義。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8
這學期,我依據教學進度在11月份上了《坐井觀天》這篇課文。
上課伊始,一切都是那么順利。學生通過自讀質疑、讀中釋疑、角色體驗等方法體會到青蛙和小鳥當時各持己見,爭論不休的心情。這時,我提出本節課的一個關鍵問題:“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聰明的小朋友,那到底是誰弄錯了?”當學生與自己的學習伙伴展開討論后,集體交流開始了。活潑的黃怡敏第一個站起來說道:“我認為小鳥說得對,當青蛙問小鳥從哪里飛來的時候,小鳥告訴它是從很遠的地方飛來的,說明天真的很大。”機靈的金澤澤接著說:“我也認為小鳥說得對,但我的理由和黃怡敏有點不同。我認為是從小鳥飛了一百多里的地方可以看出天很大。”胖乎乎的李旭豪早已等不及了,他一邊起立一邊回答:“我覺的兩個地方都能說明天很大,無邊無際,小鳥說的對。”沉著的陳曙暉用她那悅耳動聽的普通話回答:“我同意黃怡敏和金澤澤的看法,但我還要補充一點。從小鳥飛那么遠,飛一百多里地,口渴了也很能看出天很大,否則小鳥怎么會那么口渴呢。”……看著孩子們精彩的交流,我是聽的心花怒放。當我正準備順勢引入下一個教學環節的時候,一只小手舉了起來,原來是我們班最懶惰的“不做作業大王”陳斌斌。難道他還有自己的見解?帶著一絲疑惑,我示意他起身發表自己的看法。他說話的聲音比平時還要小,但“我認為青蛙是對的”這八個字卻讓全班的每一同學都聽得清清楚楚。大家都瞬間寂靜下來,同時也睜大一雙雙眼睛,他們不約而同地把視線從陳斌斌的身上移向了我。此時,我看到陳斌斌那一張娃娃臉上有著難以名狀的神情。對于課堂上的這類向好學生發言一般倒,質疑學困生的回答的情況,我遇到了很多次。可是學困生敢于發表與好生截然相反的回答,還真是頭一次。但我堅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我只說了一句話:“其他同學同意這樣的看法嗎?”班上那些和我默契相投的孩子,便爭相發言,替我“解圍”。我迅速整理好自己的教學思路,笑著告訴他:“請說說你的理由,好嗎?”這個男孩振振有詞地說道:“這只青蛙也沒弄錯,因為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看到的天就是只有那么大,它確實說了它看到的天只有這么大,它也沒說錯啊。”他一邊還用身邊的作業本子,卷成筒狀朝著窗口望,一邊說:“你們自己試試看,天不是也變成這么大了嗎?”聽完這樣的理由,我首先表揚了陳斌斌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然后請他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讀懂后面的重點段以后我們再來探討這個話題。接下來的學習過程因為有這樣的閱讀動力,讓師生更加投入。學生借助有關學習過的資料(一葉障目)突破了教學難點,懂得要開闊自己的眼界,獲得更多的知識,做見多識廣的人。這時,我請陳斌斌再來談一談他對文中這只青蛙的看法。小男孩情真意切地說道:“我的想法轉變了,是青蛙錯了。因為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東西少,它的見識就少,所以才會覺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話音剛落,整個教室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摸摸他的頭,看著他因興奮而漲紅的小臉,我由衷地感到自豪,為我們班級有這樣敢于質疑的勇敢學困生而感到到高興。
上述教學片段,不由得引起我深入思考。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越來越有力,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從新課程實施的角度來分析,我覺得《坐井觀天》這次課堂教學體現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理念:
第一、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對自己的閱讀總是會有一定的目的,或是憑個人的愛好,或是各自的經驗對讀物進行選擇性閱讀,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盡管可能解讀的不是很正確,這就要需要我們老師的教育機智來引導學生了。上述教學案例中陳斌斌對文本中青蛙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果以教師或其他學生的理解去代替陳斌斌的理解,那必將抹殺孩子的閱讀個性。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的同時,來進行正確的引導。在閱讀過程中,多請學生談談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第二、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
所謂“閱讀反思”,是對閱讀之后所理解內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分清在閱讀過程中,哪些體驗與探究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有效思維,哪些是無效思維。文本是死的東西,它只有在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批判后,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具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由于個人的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和全面。上述案例中陳斌斌剛開始判斷青蛙的看法時顯然就出現了一定的局限性,這時候,我告訴他在讀懂后面的重點段以后咱們再來探討這個話題。這樣的做法,其目的是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有效地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學生通過潛心閱讀,能深人思考閱讀內容,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讀懂重點段落以后,陳斌斌那情真意切的表達就是最好的見證。
第三、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學生有權利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由意志,擁有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擁有舒展生命、張揚個性的空間。而老師我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境的創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正因為有這樣合理的師生定位,包括陳斌斌在內的所有學生才能擁有自主閱讀的時空,才能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同時產生個性化感悟,才能有效地展開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才能切實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并提高閱讀質量。而上述教學案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個個無法預約的亮點,正是源于師生平等對話的良好氛圍。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9
一、
教海無涯!尤其是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
“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我一句二期課改的經典名言早就耳熟能詳,昔日中山小學某女教師講的那堂參賽課仍歷歷在目,當初感到她并無多少出眾之處,甚至自身可更勝一籌。然自身上一堂后,方有更多感想,課前我雖殫精竭慮,課后卻倍感不適。
二、
本節課是我自已備的,上網查了人教版的教學設計,借鑒了“用書本卷起來看天”這一個方法。課堂結構是這樣處置的:
1、迷語導入。
2、整體感知課文。(同學讀,聽磁帶)
3、講解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請同學個人讀,分角色讀,小組讀)
4、同學帶頭飾扮演課本劇。
5、討論青蛙跳出井口后會怎樣說。
6、你想對井底之蛙說些什么?
本節課教具的準備比較充沛,時間的掌握較為合理,下課鈴一響,正好上完。
三、
“同學讀得過少”許多教師在課后提出了這一中肯的建議。是的,我也有這樣的感想。因為同學在讀書的時候,讀不出感情,讀得不入情入境,讀得很生硬,特別是在演一演的時候,同學對著黑板念,說明了明顯對課本不熟悉,反過來,假如多讀,讓同學反復讀,就不會是這個效果。
“講得太爛,分析過細”是本節課又一個缺點,是的,我的動身點是把所有的作業都滲透進去,讓同學能順利地完成《同步輔導》。缺忘記了語文是一門美的教學,要讓學發生美的享受才干使同學喜歡上語文,小同學不同于高中生,他們不需要大量的題目講解,題型分析。
四、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重視朗讀,讓同學充沛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大綱突出了“讀”的地位,突出了讀的目的性,突出了讀的層次性。整體感知是前提;有所感悟是基礎;培養語感是關鍵;“披文入情,充盈著豐富的情感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個性與靈魂”新大綱提出這一點特別針對“重分析,輕感悟”,而我在教學學實踐中恰恰犯了這們一個普遍性的錯誤。
五、
假如再上一次的話,我將會一改教學設計為如下構思方式:
1、談話導入。(大家都注視著老師,老師從大家的眼睛里讀到了純真,好學,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同樣《坐井觀天》這個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你們來說說從這個題目中,從這雙眼睛里你看出了什么?)
2、整體感知。(同學自身輕輕讀,聽錄音帶。)
3、同學默讀,找出文中的三次對話。同學讀出來告訴大家。
4、分別講解三次對話,讓同學劃出來,引導同學讀,同學說,同學爭論。對于讀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先讀順,再讀出青蛙,小鳥的語氣。)
5、演一演。要求同學繪聲繪色地演,入情入境地演,可以讓兩組來嘗試,比比誰最棒。比的過程也訓練了同學的表達能力。
6、討論青蛙跳出井口后會怎樣?你想對誰說些什么。
其實以上新教學設計的實施會遇到各種問題,屢敗屢戰吧!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20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學習內容,本課內容不多,主要通過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使學生明白: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眼光狹小。
為了上好這堂課,我還是花了些心思的。課后各位老師給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此一并謝過。
下面,談談我課后結合老師們的建議所做出的反思:
一,將表揚貫徹具體
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我安排了讓幾名學生帶上青蛙,小鳥的頭飾分角色表演的環節。也許是要面對全體同學和后面聽課的老師吧,學生的表現似乎有一點怯場,而同樣緊張的我,在學生讀完之后,忘記給他們更多的表揚及肯定。其實李新民在讀"天不過井口那么大"的時候,還是很有感情的。這點經過劉老師的指正,我在接下來的第二節課,特別對他提出了表揚。看來,表揚也是一門很有藝術的學問。
二,讓閃光點亮出來
文校長聽完課后對我說:"為什么你不把續編故事的環節提出來呢這應該是你整堂課的一個亮點呢!"其實,我本來設計了這個環節,但是因為在用"一……就……"造句環節耽誤了過多的時間,導致后面的教學時間變得比較緊張。經驗不足,再加上設計的問題,使我放棄了這個續編故事的閃光點改而寫字。也許心里還受了那句話的影響:"一堂完整的語文課,應該要包含寫字部分"。課后想來,放棄續編故事確實是我的一個重大失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重視教學設計的優化!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21
《坐井觀天》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過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揭示看問題要全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善于聽取別人的勸告的道理。作為第一課時,我主要安排了兩個教學任務。一是識記本課生字,二是讀一讀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初步了解本課內容。
首先是生字環節,通過形近字“喝”和“渴”的區分,引導學生從偏旁入手來識記,再由生字到詞語“喝水”、“口渴”,進一步鞏固生字。同時采用換偏旁的形式,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學習其他生字。
第二環節就是學習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了,我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角色,是青蛙還是小鳥,牢記自己的角色,再引導學生逐次學習它們的對話。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
課堂最后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小鳥抓著青蛙去看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使學生通過直觀的影像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比如導入不夠生動,出示任務不明顯,朗讀指導不夠,教師的評價語言匱乏,教學機智不夠等,特別是聽完專家對本課的講解后,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以后我定會多多學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9-04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7-05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1-03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1-03
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11-24
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11-27
《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06-13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0-26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6-26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