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化石》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化石》教學反思1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學生們學得非常輕松。
教學一開始,我讓學生先理解化石,然后從字面意義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學“銀杏樹”時,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知道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住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里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現有什么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子,“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接著,讓學生自己學習“大熊貓和中華鱘”,明白大熊貓的祖先是以食肉為生。中華鱘的特點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義的時候,恰到好處地引出本課的情感目標,那就是我們要保護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學反思2
在XX小學聽完教研室曹老師給我們分析現今的語文課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語文的訓練點要在老師的心中,這番語后,對我的啟迪很大。剛好,學校要求我上一節有關語言文字的訓練的研討課。我接受了這個任務后,按照曹老師的意見,設計了這節課。我上的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第33課《活化石》這篇課文。上完這節課后,我校的老師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一、聯系課文,抓語文的訓練點,在聯系中積累運用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里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現有什么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讓學生給合課后“主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一條條”、“一棵棵”、“一只只
”學生由于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并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系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踴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面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群群鳥。學生在聯系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整個課的設計都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布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么,范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里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動、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著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么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說說,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這樣,既照顧了后進生,也可以讓尖子生吃得飽。調動起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這課時,我以學習前一課《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學習方法,遷移到這課的學習上。在學習這課之前,先讓學生回顧上一課的學習方法:第一、找出課文講了幾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進行自學、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匯報。然后,過渡,學習這課,我們同樣用這方法進行學習,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先在小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匯報。讓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開始學習怎樣去學習語文這一工具性學科。
在這節課上,不足之處是,在一引些知識細節上未能及時糾正學生。如在做一些重疊詞的練習上,有一個同學寫個“一個個太陽”,老師只是一語帶過,“太多太陽了吧!”未有及時糾正學生這個詞是錯誤的。也如一個同學說到“一棵棵種子”,教師也未能糾正這里該用“顆”不是“棵”。另外在讀的分量上,還不夠,應讓學生多讀進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學上,我會注意在這些方面進行改進。
《活化石》教學反思3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
一、小組合作,學習課文。
[教學片斷]
(一)教師指導學習“銀杏樹:”
(1)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它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讀準“杏”的字音。板書:幾億年前的樹種
(2)特點:板書(樣子容易辨認、長得慢極了)
填空理解具體描寫“長得慢極了”——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
(3)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學習“辨”,和“辮、辯”比較。
(4)師生合作讀課文,了解銀杏樹又叫白果樹,那是因為它的果子是白色的。
(二)原來銀杏樹是因為這些原因被稱為活化石的,那大熊貓和中華鱘又是為什么被稱為活化石的,它們有什么特點呢?小組合作學習大熊貓、中華鱘,出示要求。
經過老師的指導,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然后小組合作學習結構相似的課文。效果很好。因為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可以把教師用語轉變成學生間特有的“學生語言”,那些在課堂上沒能掌握教師所教內容的學生往往與在其他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的同學進行討論爭論時受益匪淺。其次,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互相解釋來學習。每個教師都知道,我們靠教學來學習,而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還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學之間能夠增進了解,在學習上也能互相幫助。由于他們是一對一地相處,學生就比較容易及時準確地發現同學是否想要或需要額外的解釋。在傳統式的教室里,那些沒有聽懂的學生只能縮在座位上希望老師別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里,他們就不必躲了,因為這種環境是毫無威脅的幫助式的,學生可以在此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別人尋求幫助。一個學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個問題而答錯了的話,很可能會被大家笑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就不同了,小組中的組員都抱有一種“我們都是一體的”態度。這就意味著,如果他們中有人不懂的話,組員得到的更可能是幫助而不是嘲笑。在合作學習中,由于強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任務由大家共同分擔,問題就變得比較容易解決。而且大家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地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于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工作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與工作效率。所以,對“大熊貓、中華鱘”兩種“活化石”的學習,教學設計為合作學習是很明智的。
二、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課文學完以后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一環:
1、師: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它們,假如你是博物館的講解員,要給前來參觀的游人作解說有關“活化石”的內容,你該怎么說呢?想試一試嗎?
2、(師示范):我是銀杏樹,就是大家常說的白果樹,我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我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長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時侯種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當上了爺爺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孫樹”。
3、(小組合作)選擇一種“活化石”介紹給游客。
4、各組派代表上臺演說。
由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本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說: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里,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么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說: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為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三、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里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現有什么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三、需要改進的地方是:
對“化石”的解釋要簡化、清晰、再口語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較后講透徹。句式訓練可以用填空式的練習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來,這樣課堂節奏更緊湊。
總之,我感覺這堂課的教學是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也輕松。
《活化石》教學反思4
在教學《活化石》這一課時,我將側重點放在了“銀杏樹”這一活化石。而在教學“銀杏樹”這一活化石時,我主要抓住兩句重點句。一句是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一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知道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一、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并引導孩子們在日常的寫作中也多運用這樣的句式,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一把把”。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我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現有什么特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弄清了意思后,我又讓學生做拓展訓練,說說還有哪些可以用“一片片”、“一把把”做量詞。在此基礎上,我并沒有停止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系中積累運用,比如“一條條”、“一座座”可以用在什么詞語前面做量詞。從實際教學過程來看,這一環節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發言都很踴躍,在聯系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同時,這節課也有不少遺憾。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朗讀方面。學生的朗讀是我訓練的弱項,孩子們讀書聲顯得拖沓冗長,沒有節奏感,聽起來很不舒服。而且,我將教學的著重點定位錯誤,不是著重標點如何死板地停頓,而是長句如何停頓。
二、文章的落腳點還未找準。《活化石》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這就強調用詞的準確性,雖然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不是最主要的,但是我應該在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有個大致的概念,而不是從未提及。
三、引入部分。在教學時,我在引入部分就讓孩子翻書找化石的作用,事實證明,這一環節的設置顯得十分突兀,孩子們在這一環節中不知所措,只有極個別的孩子找到了答案。我想,如果將這一環節放至文章總結時,會不會更好?
四、識字方面。對于低段的孩子來說,識字是重中之重。我在教學時為了趕進度,沒有讓孩子多讀詞語,也沒有隨文識字,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再復現詞語,加深印象。
五、知識運用方面。在教學運用連接詞將三種活化石連起來表達成完整的一句話時,我將這一環節設置得過于簡單——直接出示“和”、“有??有??還有??”讓孩子們填空,如果用上之前已經學過的“把”字句、“被”字句,教學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六、指導寫字方面。在教學生寫字時,我沒有讓學生形成一個抓整體結構的概念,教學時較為散亂無章。同時,在學生寫完之后,我并沒有進行實物投影,指正點評,如果增加了“展評”這一環節,我想學生的知識點能掌握得更好,說不定字也能寫得更端正。
總之,這一堂課的教學讓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缺陷,我將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彌補以上遺憾。
《活化石》教學反思5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學生們學得非常輕松。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布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么,范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里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動、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著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么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說說,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這樣,既照顧了后進生,也可以讓尖子生吃得飽。調動起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通過獨學、群學,學生對三種活化石已經很熟悉了,我又要求學生補充介紹收集到的這三種活化石其他相關資料和其他活化石資料,這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用第一人稱“我”有序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活化石,學生們興趣盎然,創作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介紹活化石的小作文,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整合資料的過程,既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又訓練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達到了高效教學的目的。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活化石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活化石》教學反思6
如何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好地體現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養學生自如地使用語文工具的能力,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活化石》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能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開課即展示銀杏樹的圖片,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追問:為什么把銀杏樹稱為活化石呢?把學生的興趣一下帶動起來,為下面學習做好鋪墊。在之后的教學中,我恰當地運用了多種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圖畫展現課文中提到的三種活化石靜態畫面,電腦動畫體現動態活化石。鮮明的畫面,動聽的音響,迅速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去,同時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對比兩句話的不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理解句子。使得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這樣設計,突出了重點,簡易突破難點,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和人文性。其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擁有了廣闊的語文學習時空。
語文本來是一門外延極其廣闊的學科,可以說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活化石》把學生帶到了廣闊的生活空間。學生讀了課文之后,對課文中才講了那么一點關于“活化石”的知識感到很不滿足,好奇地向老師詢問了許多這方面的問題,于是老師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去了解課文之外的更多的關于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為什么被稱為“活化石”的知識,學生特別感興趣,語文學習的范圍從原來的課文一下子打開了。可是如何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呢,現代信息技術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過大家討論,上網、查閱課外書、詢問家長等多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去了解更多的關于活化石的知識。
再次,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好伙伴。
接下來,他們還要對所搜集到的資料認真閱讀理解,進行加工和整理,把與已知重復的、特別生澀的內容適當刪減,然后通過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這些傳達給別人。在課堂上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有的把整理后的資料內容讀給大家聽,有的匯聲匯色地講出來。 利用網絡,讓學生在網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學生感觸很大,紛紛表示,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適量、適度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整體感知,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有所成,在寬愉的環境中學習,在成功中愉快,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低年級學生學習中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
《活化石》教學反思7
《活化石》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又由于內容學生不太熟悉,學生沒有直接的生活經驗。因此,我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時查找有關化石的資料,理解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作用。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著,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我覺得這樣能慢慢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質疑,或者說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另外,我聯系課文,挖掘文中的語言訓練點,在聯系中積累運用。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里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現有什么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讓學生給合課后“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等等。
這篇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形式是相同的。因此,我采用先教學第二自然段,總結學習方法后,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課文的教學方式。
我讓學生帶著“銀杏樹有幾個名字?為什么?”這個問題在文中劃出來。通過帶著問題用默讀的形式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通過學習第二自然段知道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因為它的果實的殼是白的。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公孫樹”。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個名字的由來,由此知道銀杏樹長得很慢的特點。接著,我和學生一起總結學習方法,激發他們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四自然段。二年級的學生知識積累和經驗都比較缺乏,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以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可以讓學生模仿這樣的形式學習。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課文內容,并且在學習中增長了見識,同時激發了對科學方面知識的興趣。但是,上完本課后,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訓練不夠,也許是因為我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指導上。朗讀訓練畢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也是教師的重要責任,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兩者兼顧呢?這個問題,也許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揣摩、實踐。
《活化石》教學反思8
今天在學字的時候,延用了昨天的方法。因為學生有了昨天的試行和我的鼓勵。今天更主動了。實際運行時間也大大的縮短。比昨天短,更比原來同桌互相幫助的時間要短得多了。看來,一種方法是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法應該是常用常新的。就是同一種方法也不能常用,可以適當的隔些日子再用,才會有新鮮的感覺。學生操作才會有興致。
在解釋化石一詞里,我告訴學生是很早以前的生物變成了石頭保存下來。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化石了。學生說,哦,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了。我強調說,是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了。學生對恐龍是不陌生的。所以我就用藍貓中的恐龍來作比。學生好像明白了。正好博物館這幾天正在進行蝴蝶展,我號召學生去看。我想應該有化石的。
《活化石》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活化石教學設計修改及反思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朗讀課文,知道講了哪幾種活化石,我們要好好保護它。
3.培養愛自然、愛科學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知道并了解保護活化石的意義。
一、談話導入:大家知道恐龍嗎?是怎么知道的?讓學生說一說,對學生地回答適時評價。然后用ppt分別出示圖片一、圖片二圖片三和圖片四,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化石。恐龍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種動物,我們現在只能通過化石來認識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讓我們來看課文吧!
二、板書課題《活化石》,引入新課。
三、引導學習課文。
1.自由讀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兒?(博物館)
(2)化石可以用來干什么?(通過化石,我們可以看到億萬年前的動植物)
教師講解化石,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化石存放的地點.
(修改原因:幫助學生了解化石,為更好地學習活化石做準備)
2.學習第2自然段。
(l)指導朗讀。
(2)看圖,了解銀杏樹的樣子。
(3)讀了這段后,你知道了關于銀杏的哪些知識?
(銀杏樹已生活了幾億年,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長得很慢。)
3.自學第3自然段。
(l)自由讀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關熊貓的知識。
(熊貓生活在許多年前,它愛吃竹子,它的祖先卻以食肉為生。)
(3)指導朗讀。
(4)放課件大熊貓的圖片,給學生欣賞。看的學生有些已經在小聲
議論了,瞧,它爬到樹上去了。它還趴在那睡覺呢!真可愛! 師:同學們已經看完了大熊貓,有什么想說的嗎?
師:你真會觀察!每只大熊貓的樣子都不一樣,你能說說嗎?
師出示句式:大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它的身子( ),四條腿( ),一雙大眼睛( )。
4.學習第4自然段。
(1)齊讀第4自然段。
(2)對照插圖,了解中華鱘的樣子。
(3)你能說說中華鱘的有關特征嗎?
(中華鱘生活在一億多年前,生活在江河里,身披大片硬鱗,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長,現在已非常稀有了。)
5.學習第5自然段。
(l)齊讀。
(2)明白這段的作用。
(總結全文,井點出主旨:好好保護它們。)
四、朗讀全文,總結全文。
1.邊看課件圖片,邊說說這三種活化石的有關特征。
2.讀了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3、創造性地演讀課文
師示范表演(銀杏樹的自述)
小組內表演:分別表演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各組推選優秀的“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戴頭飾上臺表演。 五、練習:1、句式練習:科學家把()、()和()叫做活化石。
()、()和()被科學家叫做活化石。
2、讀讀寫寫:一片片葉子 一把把扇子
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一只只
(修改原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加強句式及詞語的訓練,學會準確運用語言。)
《活化石》教學反思10
在上《活化石》這課前,我就預料學生會問:什么是活化石呢?我也曾絞盡腦汁想,讓學生查字典理解,這樣也可以復習一下查字典的方法;或出示幾副化石的圖片,讓學生對化石有個直觀的了解;再者回家問問爸爸媽媽等,間接去了解什么是化石。這些方法雖然也能起到作用,但并不能引起學生對研究活化石的興趣。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化石的興趣呢?
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電視里突然出現了恐龍的身影。對了,可以利用恐龍來做引導啊。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事物,或許這會引起他們的興趣的。
于是課堂里,我便以此為切入點。告訴學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種叫恐龍的動物,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恐龍相繼死亡,直至滅絕。它們的尸體埋藏在地下,最后就變成了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化石。今天,我們的考古學家就是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來了解它們當時的生存情況的。”經過我的訴說,孩子們馬上又問,那么考古學家了解到了哪些情況呢?面對學生的這些問題,我只能說請大家自己去看書翻資料了解了,因為課堂時間有限。但從孩子們的臉上我已經很清楚的感受到他們對活化石的興趣已萌發,所以相信問題會很快被解決的。
看來,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是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
《活化石》教學反思11
《活化石》這篇課文以科學為主題,篇幅較長,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沒有直接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不熟悉。本節課我反思如下學習這課,我重點教銀杏樹這一種活化石,抓住“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這一句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長得慢這個特點,并小結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從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選擇一種進行小組自學,請學生代表根據自己小組的閱讀、交流情況指引老師板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昂。
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學生的討論時間,增加朗讀量,在課堂最后能給大家一個總結,回顧一下本課的學習要點,課堂會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學反思 現今的語文課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語文的訓練點要在老師的心中。下面是我上完語文第三冊第課《活化石》這節課后的反思
一、 聯系課文抓語文的訓練點在聯系中積累運用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里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現有什么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讓學生給合課后“主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一只只”學生由于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并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系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踴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面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群群鳥。學生在聯系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二、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整個課的設計都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布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么范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里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動、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著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么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說說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這樣既照顧了后進生也可以讓尖子生吃得飽。調動起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 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這課時我以學習前一課《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學習方法遷移到這課的學習上。在學習這課之前先讓學生回顧上一課的學習方法 第一、 找出課文講了幾件太空生活的趣事。 第二、 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進行自學、交流。 第三、 在全班上作交流匯報。然后過渡學習這課我們同樣用這方法進行學習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先在小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匯報。讓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開始學習怎樣去學習語文這一工具性學科。 在這節課上不足之處是在一引些知識細節上未能及時糾正學生。如在做一些重疊詞的練習上有一個同學寫個“一個個太陽”老師只是一語帶過“太多太陽了吧”未有及時糾正學生這個詞是錯誤的。也如一個同學說到“一棵棵種子”教師也未能糾正這里該用“顆”不是“棵”。另外在讀的分量上還不夠應讓學生多讀進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學上我會注意在這些方面進行改進。
《活化石》教學反思12
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書,夾藏在不同地層里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古生物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它是人類開啟地球宮門的一把鑰匙。怎樣讓二年級的學生對這些古生物產生興趣并了解它們的有關知識呢? 在學習《活化石》一課,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明確概念、觀看圖片。
以“什么是化石?”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激發探究*望。以文字介紹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化石簡單地說,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館里化石的圖片,如孩子們喜愛的“恐龍化石”“始祖鳥”化石,還有同學們見都沒見過的“三葉蟲”化石“枝蒎蕨”化石,從抽象的概念轉化到形象的實物,此時的孩子不僅對化石產生的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些遠離現實生活的遠古時代的特殊符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二、搜集資料、加深理解。
課文對活化石的描寫簡單易懂,但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數孩子不曾謀面的,通過閱讀和講解讓孩子就有清晰的認識未免空洞。為此在學習“銀杏樹”一節,我給學生及時地補充搜集到的山東省最南端新村鄉的一棵有著3000年歷史的銀杏樹,它雖然歷經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無形之中縮短了孩子和銀杏樹的心理距離,遠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學完本段,我又借機給孩子們朗讀了一篇搜集的描寫銀杏樹的優美詩篇,激發了對銀杏樹的熱愛同時還獲得銀杏樹開小花,結白果的相關知識。
三、拓展閱讀、升華情感。
讀懂文字、了解古生物知識不是唯一目的,還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在本節課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練習:課下閱讀《少兒百科全書》或上網查找有關活化石的資料,做一張閱讀卡。把課堂有效的學習和課外廣博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活化石》教學反思13
《活化石》一課以生動有趣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學生們學得興趣盎然。
教學一開始,我先出示一張魚類化石的圖片,引出化石。然后從字面意義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學“銀杏樹”時,我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許多葉子的圖片,讓學生找出銀杏樹的葉子。既理解了銀杏樹樹葉的樣子,又結合理解詞語了“辨認”的意思,后我又指導學生模仿寫句,銀杏樹的葉子還像什么?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樹葉在他們的腦海中變成了降落傘、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掃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寫法以后,我又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子,“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后進行朗讀指導,讀出了樹葉的美,樹葉的珍貴。
接著,讓學生自己學習“大熊貓和中華鱘”,明白大熊貓的祖先是以食肉為生。中華鱘的特點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義的時候,恰到好處地引出本課的情感目標,那就是我們要保護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學反思14
上這課之前我就清楚,這樣的課文學生會喜歡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級的《火車的故事》。但他們所喜歡并非朗讀和思索,而是在課堂上等待著老師的講解及多媒體呈現的繽紛圖片。而這,也正是我苦惱的。如何讓常識性文章上出語文味,是我在這節課的小小探索。
1、 詞
教學常識性課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識課,要上成語文課,就得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形成聽說讀寫能力。
《活化石》一文語言簡練、準確。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簡單的詞語,卻極其形象地寫出了銀杏樹的特點。抓住這些詞語,讓孩子們思索:為何不能換成“一把”、“一片”?這寫出了銀杏樹的什么特點?讓孩子們明白,簡簡單單的語言,背后卻包含著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讀
常識性課文不象其他文體一樣富有情感,對這類文章進行有感情朗讀則顯得很牽強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課的朗讀指導,我重點抓住每種化石的特點,讓孩子通過朗讀去表現出每種化石的不同之處。如:中華鱘的特點是“怪怪的”,體重很“重”;大熊貓的特點是“可愛”,銀杏樹的特點是“生長緩慢”;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十分“珍貴”。如何通過突出主要詞語的朗讀去表達你所要表達的重點,是這節課的朗讀訓練點。
3、寫
科普說明文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也是值得學習的。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形式,每種“活化石”的介紹分一小節,讓人感覺段落清晰,一目了然。這些,我都在課堂上進行了些許滲透。另外,課文在介紹“中華鱘”的樣子時,用了一些深入描寫,使中華鱘的樣子栩栩如生地展現;介紹“銀杏樹”時則說“它的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課文卻沒有詳細地介紹大熊貓的可愛。也許是我們都太熟悉大熊貓了吧?但能不能抓住這個空白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呢?這這節課上我進行了嘗試。為學生出示了這樣的句子:
大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它的身子( ),四條腿(),一雙大眼睛( )。
孩子們看著圖片上憨態可拘的大熊貓,都興奮不已,躍躍欲試。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條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雙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長著黑眼圈。”
“它的身子圓圓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愛的要數它的眼睛,好象沒睡好長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學生結合了“大熊貓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學知識為大家做了介紹。課堂的語文味驟然濃重了起來。
4、說
這樣的科普文,讓孩子們復述是定要的。在本課,我讓孩子們勇敢地當一回介紹員,為大家介紹一種你最感興趣的“活化石”。但對于二年級的孩子而言,平空復述總還是有難度。我便讓他們在充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后為他們先出示提示話語,如:
中華鱘有( )的歷史。它的樣子怪怪的:身披( ),眼睛( ),一張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長到( )重。
再讓他們看黑板板書介紹,最后再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充分體現了說的“層次性”,也照顧到了中下水平的學生。
另外為活躍課堂氣氛,我在情境創設上動了一番腦筋,伴著音樂讓孩子來復述介紹“活化石”,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反而讓人覺得很突然,顯得很不和諧。我們能否讓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騰,只言片語就能融會貫通。
5、語文味,也別忘了科學性。
牢記語文要姓“語”,但也不能忘記這篇課文的特點。常識性文章不可不顧文章蘊涵的科學與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在學完課文后,我位學生講解了動物們為什么會滅亡的原因,并為他們介紹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讓他們回家查找資料。雖說查找資料這一環節的反饋結果并不是特別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學生查找了資料卻根本無法表述,但我想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想要清楚地表達這么復雜的科學文字總歸還是有難度的。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嘗試,并要求他們提高。
《活化石》教學反思15
《活化石》這篇課文以科學為主題,篇幅較長,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沒有直接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不熟悉。于是,我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時查找有關化石的資料。一上課,我先讓孩子們從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義,再借助學生收集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化石”,然后拋出問題“課文里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活化石”,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相關的句子,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學習這課,我重點教銀杏樹這一種活化石,抓住“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這一句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長得慢這個特點,并小結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從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選擇一種進行小組自學,請學生代表根據自己小組的閱讀、交流情況指引老師板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昂。
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學生的討論時間,增加朗讀量,在課堂最后能給大家一個總結,回顧一下本課的學習要點,課堂會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學反思通用15篇】相關文章:
《活化石》教學反思(15篇)03-30
《陀螺》教學反思(通用6篇)12-23
寒號鳥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1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通用12篇)12-13
老師教學反思(通用29篇)01-21
數學教學反思(通用8篇)12-27
《松鼠》教學反思通用15篇12-21
《匆匆》教學反思通用15篇12-18
活化石評課稿02-07
《離騷》教學反思(通用5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