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學反思范文(精選8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范文(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花雨》教學反思1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于樸實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敘說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著學生一齊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著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夸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于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樣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著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我的聲音。于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因為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于他是完美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為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為了我上中學才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十分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么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里行間搜尋著、閱讀著。在我的引導下,閱讀的范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里的人相處多么和睦啊。我想,因為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齊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說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著表達的學生,聽著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說:“多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這天的教學后記會因為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不由得想起薛瑞萍老師在《能夠復制的幸福》一文中的感受,我此刻的幸福又何嘗不是拜學生所賜呢?
《桂花雨》教學反思2
本課是略讀課文,教學本課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了解課文大意,知道桂花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抓住重點語句讀中想象當時的情景,如“我又想起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下我可樂壞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感悟重點語句的含義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讓同學間進行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最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搖花帶給作者的快樂,以及無窮的回味。
總之這節課無論是讀還是交流,學生興致較濃,能積極參與,比較投入。
《桂花雨》教學反思3
整節課我都依照著“提示”這個引路明燈,在教學時留足時光讓學生按照導讀提示的要求充分自讀和交流。讓其在課文的天地間自由飛翔,用自我的感官去充分觸摸,用自我生活的全部知識和經驗與文本對話。課堂以“默讀——思考——交流”的教學程序推進。簡潔明了,沒有過多的繁雜設計。在攻克教學重難點時,因為有了充分的閱讀和交流的基礎,學生很多也是小小年齡便跟隨父母遠離故鄉,于是有了共鳴,在共鳴中,學生的情感閘門打開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在課堂中彌漫。
語文教學語文教學就應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并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回歸。
《桂花雨》教學反思4
《桂花雨》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這篇文章非常優美,使人讀后真的象浸潤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
文章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不讀就無法理解其中豐富的意蘊,不讀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濃濃的情感。因此,我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以讀促情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文本用心讀
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范文,仔細揣摩,反復體味,內心融入。
第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做到每讀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讀;
第二,選好讀的重點去讀,一篇課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須選擇有助于進行詞句訓練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題的、有利于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內容作為重點來讀。我采用范讀、朗讀、默讀、自由讀、引讀、配樂讀、師生互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若能長期堅持這項訓練,讓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讀
在課堂上,要想吸收和積累生動的語言,就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點句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味來。
1、為什么說母親說:“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呢?我讓學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寫桂花香的句子,哪個句子最能體現桂花香呢?學生找出:桂花開的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兩句。引導學生扣住關鍵詞體會的這兩句不同,這些詩句對桂花的形態、特點進行了恰當的描繪和解讀。學生通過與文中的語句進行進一步的對照,就更深刻地去理解母親所說的話了。
2、課文第三節的第一句:“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一個“纏”字既寫出了作者盼望搖桂花時的迫切心情,同時又把兒童對大人的糾纏耍賴的特點表現出來。學生讀文后,我問“老是纏著”是什么樣的心情?學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著,我讓學生試著練習讀,把這種期待與迫切的心情讀出來。為了理解“纏”這個詞,我用情境導讀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起來就比較到位了。
三、在感悟中讀美
1、課文的第三小節,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可以體現出作者搖花時快樂心情的詞句:“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使勁地搖”搖出了什么?。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發生了,應當是怎樣的心情呢?讓學生帶著歡樂的心情讀文,學生歡樂的心情體現得不夠充分,我又讓學生把歡樂的詞語帶到句中讀。這樣學生就自然理解了。
②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讓學生看著畫面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歡樂情景。通過同桌共同享受著歡樂時刻,師生合作說話,來進一步享受“搖花樂”這一快樂時光。
2、理解: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時,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難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為什么?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凝聚著母親的母親的歡樂,母親的辛勞,也有母親對家鄉深深的思念,通過師生合作說話引導學生體會到這是作者對故鄉的贊美、對故鄉的思念)此時此刻,學生再去讀母親的話,自然會產生深深地情感。
《桂花雨》教學反思5
課文《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寫的一篇結著淡淡的鄉愁的散文,字里行間充盈著濃濃的桂花香,縈繞著深深的思鄉情。在其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桂花,真讓我魂牽夢縈。”是啊,對于漂泊一生的琦君來講,故鄉的桂花就是她心中故鄉的化身,就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也是她永不磨滅的牽掛。無論身處何地,心永駐故園!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學中以這句話為線索,為主旨,帶領學生感悟作者的“魂牽夢縈”!
課始,我將這句話補充展示在黑板上,待學生了解“魂牽夢縈”的含義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桂花讓她魂牽夢縈?讓她魂牽夢縈的僅僅是桂花嗎?這兩個問題統領整個課堂學習。接下來緊緊圍繞“魂牽夢縈”展開學習,一調三嘆:
一嘆:桂花香浸魂夢牽
琦君對桂花的“魂牽夢縈”首先體現在對桂花的喜愛,對桂花香氣的眷戀。于是引導學生了解桂花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樣的?作者最難忘的是桂花的什么特點?讓學生在文本中尋找故鄉桂花香氣的蹤影,進而品讀詞句。為此,抓重點詞句品讀,同時采用對比教學,是處理這部分最有效的方法。我抓住“浸”體會香氣的濃郁,對比“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讓孩子們理解:故鄉的桂花充盈了作者及母親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花開時,大伙兒沉浸在桂花的香氣里;花開過,大伙兒可以吃桂花糕,喝桂花茶,品桂花酒,唇齒之間回味桂花香。可以說,有了桂花才有生活,桂花的香氣就是故鄉的味道。不論何年何月,何時何地,家鄉的桂花香最讓作者魂牽夢縈,這正是魂牽夢縈!
二嘆:搖花樂趣暖心間
“搖花樂”和桂花雨是琦君童年最美好、最快樂、最幸福的回憶,是讓她“魂牽夢縈”的又一緣由。“桂花就像一只只小蝴蝶,又像一朵朵小雪花紛紛揚揚,落在頭發上,落在肩膀上,落在衣衫上,小琦君和家人全都沉浸在花雨里,沉浸在花香里,沉浸在故鄉里……”這是多美的一幅畫面啊!于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感知、聯想,作為我這部分的教學方式。邊讀邊想象畫面,并讓孩子們說出自己想到的畫面。很多孩子都感嘆:搖花樂真是童年樂啊!在情景重現中學習,學生對“桂花,真讓我魂牽夢縈”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難道不是嗎?童年的一幕幕會在我們心底浮現,對作者而言,搖花樂拌他度過童年,讓他童年變得五彩斑斕,他怎么能忘懷呢?這正是搖花樂趣暖心間!
三嘆:母女心牽思鄉濃
學了“桂花香”和“搖花樂”,學生對文本飽含的'思鄉之情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感知,怎樣升華本文主題——思鄉呢?在這里我采用找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中心句的方式來教學。母親的那番話不正是最樸實最恰當的表白嗎?——“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通過聯系上文對比,可以得知實際上故鄉院子里的桂花不如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可為什么母親會這樣說呢?有了前面兩部分的學習,學生對母親眷戀故鄉的認識已經水到渠成。所以,讓母親和作者“魂牽夢縈”的不僅僅是桂花,更是故鄉!此時讓學生再嘆“桂花,真讓我魂牽夢縈”就讓學生的認知感受達到一個高潮!很自然的感悟文末作者的那句話:“于是,我又想……陣陣桂花雨。”包含的真摯感情。
找詞、句;品讀想畫面;找文章的重點句;對比教學……這些方法都能有效的達到教學預設。而這篇文章的教學以一詠三嘆的形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課文,受到了不錯的效果!
《桂花雨》教學反思6
上完《桂花雨》一課,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點:
1、賞出喜愛。
我根據課文資料,自制了《桂花雨》課件,大連的孩子賞過槐花,但從來沒有見過桂花,那一張張桂花圖片展此刻學生面前時,他們異常地興奮,看得出他們喜愛桂花。于是到文中去體會“我喜歡的是桂花”。課件的運用恰到好處,淡化了教學的難點。
2、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點,母親的“助人樂”,我的“搖花樂”盡在其中。我讓孩子們盡情地讀,入境的讀,想象著讀,讀出快樂,在讀中體會童年的樂趣,思鄉的情感。
3、悟出真情。
作者僅僅在寫搖落的桂花雨嗎?母親的話,讓你感覺到了什么?在反復的體會中悟出真情——思念故鄉!
《桂花雨》教學反思7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十分優美。初捧這篇文章,我便愛不釋手地讀起來,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雖然文章充滿著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一樣得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所以必須要將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方就是我這天在課堂上的小小的體會: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情緒。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并概括文章主要資料,然后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說說圖畫上的資料,再從文中找出描述圖畫資料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后劃出重點語句,然后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于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情緒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主角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后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情緒,然后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導學生回憶自我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潛力的遷移。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于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說,更是遺憾多多。前半堂課課堂很沉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當學生劃出了描述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脫離了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么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自讀4、8小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狀況就不一樣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明白,這方面只有以后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透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
《桂花雨》教學反思8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能夠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那么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復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著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情緒。我給了充足的時光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并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注。之后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
(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樣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我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忙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情緒,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
(2)“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母親說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說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說母親在表達自我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著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這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明白這種熱鬧的背后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著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務必深入思考,怎樣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桂花雨》教學反思范文(精選8篇)】相關文章:
《桂花雨》教學反思(集合15篇)12-19
《桂花雨》教學反思匯編15篇12-17
《雨巷》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07-23
四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2-16
雨巷教學反思總結11-13
戴望舒《雨巷》教學反思11-13
雨巷優秀教學反思11-12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范文07-09
《雨巷》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精選3篇)11-29
《桂花雨》課件設計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