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察物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
五年級上冊《觀察物體》這節課的知識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學這個內容時我讓學生充分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在實踐與反思后,我覺得本節課有如下特點與不足:
一、在情境中激趣,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趣味化。
本課教學,我從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和學生的興趣出發,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情境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趣味化。課的開始,讓學生閉上眼睛猜,不僅立即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讓學生初步感悟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使學生對全面正確地觀察一個物體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緊接著讓學生對課題質疑,既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又使學生帶著釋疑的心積極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正是創設了這樣一個一個的情境,才使學生始終處于輕松、愉快并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中,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教師適時地設疑和點撥,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不斷體驗的氛圍中,充分掌握了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方式、思考問題的方法,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學習的快樂。
二、在多層次的操作活動中,使學生逐步建立起空間觀念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意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從個體體驗到小組活動,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獲得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得到的形狀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層次的操作活動,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調控下進行得有條不紊,體現了空間觀念建立的層次性和遞進性。
同時,在課后反思中也讓我注意到本節課還有一些值得改進地方:
一是本節課我的設計主要是“由物識圖”,如果再多增設一些“由圖識物”的內容,是否更有利于學生對觀察物體的認識,更有利于空間觀念的建立。
二是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這些都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2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在教學本課時,我準備了許多實物作為教學教具,以此希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教學目標。
上課開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都被老師手中的各式各樣的物體吸引,積極回答問題,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讓我欣喜不已,但是沒過多久,我發現有些學生開始交頭接耳,注意力開始不夠集中,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對此情景,最后我只能采取高壓政策,才使教室恢復了平靜,才使本節課順利完成,同時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并不會好到哪里去。
課后,我反復思索著課上發生的一切,學生為什么會在后半段注意力不集中呢?最后我總結出了兩點原因導致本課出現如此局面:第一,課堂形式設計過于單調,使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逐漸瓦解;第二,疲勞,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大多堅持不下40分鐘,導致出現疲勞,注意力不集中。針對以上兩點,我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1.內容合理,不易過多;2.課堂形式多樣,適合學生的學齡段;3.形式與內容合理搭配;4,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設計適合學生的小游戲,以轉移學生注意力,緩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疲勞。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3
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課教學內容還不是正式教學三視圖,只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學生無論選擇了哪個觀察點,觀察到的只是物體的其中一部分,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綜合,才會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認識,本課在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充分體驗,在體驗中適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新課程特別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情境的設置不僅僅有益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還應當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我創設了猜一猜的游戲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當第一張圖片出示時,學生就猜出正確的答案。我接著出示第二張圖片,提供給學生的信息學生都能猜出圖片上的動物。在這些圖片展示過程中,學生不僅強烈地感受到物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而且整個情境的創設精煉,用時少,效果好,導向明確。
二、觀察體驗,讓學生體驗觀察結果的不相同
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本課的教學方式,應以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不斷體驗,讓他們在親身經歷中不斷豐富表象,增強感性認識。因此,教學時,我選擇學生喜歡的小鴨子作為觀察對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觀察,并在組內交流,思考討論:為什么同一只小鴨子看到的形狀會不一樣呢?在他們的親身經歷中不難達成共識。為了深化體驗,我又讓學生進行換位觀察,圍繞茶壺一周,觀察正面、后面、側面等不同形狀,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觀察,才會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為了提升本課數學內容的思維層次,我適當地拓展了教學內容,讓學生繼續觀察汽車、大象等并提出數學問題:能看到什么?怎么看?有幾種看法?這些問題實際上包含很多的知識都在學生的觀察中滲透,在體驗中感知,為學習空間思維打下了良好的輔墊。
三、借助觀察,讓學生在想象中發展空間觀念
如前所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好素材。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課教學安排兩處讓學生展開想象,一是讓學生從正面、后面、側面觀察茶壺之后,我就讓學生進行想象:從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會是什么樣子?把你的想象畫出來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壺實際觀察一下,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確。二是在對簡單形體的觀察后,我出示一個實物的組合圖形,讓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聯想它是什么物體,溝通數學和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學生對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觀察時,有的孩子竟然說自己能看見四個面,甚至更多。細思原因,原來學生把看到的一條邊當成了一個面,我想如果在課前復習時,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我想學生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了。
2、教學評價不及時。在課堂上有一個男孩的勇于質疑行為,我沒有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無疑是我這堂課的遺憾。如果能及時抓住了這一契機,對其他學生無疑是個最好的榜樣,可惜我錯過,由此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是多么的重要。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4
空間觀念是建立在對周圍環境感知基礎上的、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系的理解和把握,這種理解和把握,以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為基礎,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抽象分析等活動,在空間與平面之間往復鋪排。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把直接操作的體驗作為發展空間觀念的基礎和重要途徑,把操作、觀察與想象、判斷甚至推理有機結合。第一次操作的一開始也許是盲目的,也可能以失敗告終,但是,當往復幾次摸索了一些門道之后,操作起來容易多了。接著又讓學生發現規律進行歸納,進而猜想探索“從上面看形狀不變的擺法”。這里既培養了歸納能力保護了學生的猜想,又遵循猜想驗證的邏輯,注意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模式與學習習慣。另外課堂中,教師也注意了讓學生把對同伴想法的傾聽與親身實踐結合起來,跟上步伐,作驗證。因為只傾聽是不夠的,只有親身實踐才能不盲目,才能真正改正完善自己的想法,才能增加屬于自己的體驗。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5
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單元中“對稱現象”一節課時,有一個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剪出對稱圖形,我先拿出一個我課前剪好的對稱圖形讓學生觀察,想想老師是怎樣剪出來的。學生在美術課上學過剪紙,很快就說出要先對折,再*折痕處畫出要剪圖案的一半輪廓,最后沿輪廓線剪下,就剪出了對稱圖形。于是我讓大家開始動手剪,學生們有的在凝神思索剪什么圖形,有的在認真地畫,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剪,大家教很用心,5分鐘后,有的學生已經完成,并高高舉起了自己的杰作,我就讓他們到黑板前,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剪出的圖形五顏六色,各式各樣。有剛展開的兩片綠綠的幼芽,有鮮紅的愛心,有金色的太陽,挺拔的塔松……但也有幾外孩子,拿上來的作品是沒經對折剪出來的,雖然剪得很用心,但左右兩邊還不太一樣,我就輕聲告訴他(她):“你剪的圖形兩邊不對稱,因為你沒有先把紙對折,下去再按要求剪一個好嗎?”這節課在我的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下順利地結束啦。
到了第二節課,教學到剪對稱圖形這一環節,又出現了和一班上課時一樣的情況,我想:這次何不趁機考考學生的觀察力,也好了解一下學生對對稱圖形認識的情況。于是,我就讓學生把沒有經過對折剪出來的圖形也貼到黑板上,來個魚目混珠。沒想到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哪些是不對稱的圖形,并能幫該同學找出不對稱的原因和改進方法。看來我的擔心和顧慮是多余的。如果說第一節課只是讓學生欣賞大家精美的作品――各式各樣的對稱圖形的話,那么這一節則讓學生通過辨別、對比對稱圖形和不對稱圖形,更加深了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教學效果更好。
通過這一細小的環節,使我深有感觸,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放手,把更多的機會和空間留給學生,相信他們會做得更好。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6
在《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從中體驗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后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這一點在上本節課體現得比較突出。本節課上我把學生進行分組,整節課堂以活動為主,以實物觀察和動手實踐為主。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并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并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后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一、教學中的課堂組織
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于老師只顧到了前面表演的同學忽略了后面同學的聽課情況,造成了幾個同學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
二、細節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說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于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三、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時間較少。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7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通過實物觀察、動手操作、想象、描述、分析等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我讓他們小組合作,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先去“搭一搭”,再從不同的方位“看一看”,然后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試著把看到的圖形在本上“畫一畫”。和小組的同學交換位置再觀察、交流,這樣學生一起動手、共同參與,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解決,改變了課堂上一部分孩子到講臺上觀察,另一部分孩子沒事干的局面,增強了課堂的時效。在大量的實踐操作后,孩子們對從不同位置觀察正方體壘起來的圖形得到的結果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從具體到抽象,培養了孩子們的空間觀念。通過合作更清楚明確自己對空間的看法,并有機會分享大家的想法。孩子們的共同感受對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給了學生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思維的能力。
當然在學生的操作、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相關指導和“見機行事”,因為學生自己去操作、嘗試、探究問題,教學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行事,或及時引導,或適時質疑,或概括小結,對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范疇之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課堂教學,這樣才能促進課堂有效生成,讓課堂教學在學生的操作感悟中靈動,呈現課堂的真實本色。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8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幾個正方體組成)的形狀是不同的,并能辨認從不同的面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如何創造符合學生實際的觀察環境?如何把握學生觀察物體的層次?又如何設計觀察操作活動呢?
鑒于自己這三點思考,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要全面了解物體的特征,多角度觀察,并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地判斷觀察者的位置。2.使學生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滲透全面觀察事物的辯證思想。3.培養學生初步的傾聽習慣。為實現教學目標,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我在教學中突出了以下幾點:
1.小組合作學習
新教材強調“以人為本”,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為一組的合作學習方式,給每個小組準備5-6塊積木,然后讓學生分幾個層次進行觀察:
①從前面觀察形狀不變;
②從上面觀察形狀不變;
③從側面觀察形狀不變。始終圍繞“讓學生自主參與,深刻體驗”這一宗旨,將學生單獨學習和小組合作結合起來,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經歷新知探索的全過程。
2.優化教學媒體
我注重采取多種教學媒體進行優化組合,在選擇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課件和實物投影相結合,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具選擇上,我選擇了學生幼兒園玩過的小正方形積木為小組學習的工具,引導學生有層次、有目的地搭圖形,并進行觀察,還通過實物投影讓學生演示來進行眼力大比拼,鞏固新知。我發現:正是這些媒體有機的結合和恰當的選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漲,創新的火花也時時迸發。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9
《觀察物體》是小學數學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一年級時學過的“從正面、側面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的基礎上學習的。
為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本節課教學中,我就特別重視情境的創設。課一開始,通過觀察玩具恐龍,讓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會看到不同的樣子,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時,創設了猜一猜的游戲情境,通過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不同形狀猜測物體,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興趣。整節課,學生被很多的生動有趣的情境調動著,因此學習興趣一直很濃厚。
在活動過程中,我十分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人人參與。通過有目的的指導和分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的方法;指導學生不僅要仔細地去觀察,而且要注意觀察到了什么,從而提高了觀察活動的有效性。在觀察茶壺和茶杯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說從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壺的哪一邊。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后,進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圖像是不一樣的。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交流,同時對自己的感悟加以驗證。
由于在課堂里條件限制無法進行實際觀察,學生需要綜合應用在觀察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和相關的舊知才能展開合理的想象,并需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作支撐,為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提供機會。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0
圍繞我的目標,我是這樣來達成的:課一開始,我以汽車的圖片來學校的雕塑導入,內容接近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觀察物體要全面,從而引出課題,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同時我又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從上課的效果來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學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首先出示長方體的茶葉盒讓學生從整體觀察,然后讓學生進一步從正面、上面、側面來觀察。這節課的難點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其中一個環節讓學生把從不同角度觀察長方體茶葉盒的形狀用筆畫出來,最后一個練習題讓學生找出1、2、3的對面分別是幾。
不足的地方:學生在語言描述上還欠缺,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不強,生生互動較少,以及我的教學語言組織得不夠簡潔,嚴密。下次,如果再上這節課,我會在小組活動上再下點功夫,留給學生更多的活動時間和思考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我還要努力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平淡的教學放出智慧的光芒。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1
上了《觀察物體》這節課以后,使我的感觸非常深刻。
一、生活中的數學會帶給學生無盡興趣
本節課我用了一句:“小朋友,你喜歡拍照嗎?”和四張以我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新課教學時,我還用了學生非常喜歡的“天線寶寶”,讓學生小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體,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是不同的”,為學生展示了一個生動活潑、具有生命力的教學情景。當學習內容從“科學世界”和概念狀態進入“生活世界”和經驗狀態,就不會能有效地實現思維內化,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習內容回歸生活世界,將有助于對學生情意的激發,而任何教學,只有當其植根于情意基礎時,才能產生最佳效益。
二、“預設”與生成相統一
在觀察照片時,我問到:“我的朋友是站在我的哪一邊幫我拍的?想一想,他幫我拍照片時,他是站在同一個位置的嗎?”結果有一位同學說:“拍照片的人沒動,是老師在移動”。由于我的答案是“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是不一樣的”。所以千方百計的往老師沒動,拍照的人在轉動這方面引導。后來我才知道,我只想到了我預設的問題,在準備課件照片的時,卻忽略了選用不同的背景拍設。是我自己拍設照片時考慮不周。而我這樣的教學是一種“牽引式”的教學,猶如教師設計好一個個“圈套”,設法領著學生往里跳,學生很少有思維火花的碰撞,缺乏積極主動的探究,答案是統一的,學習是枯燥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現代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索學習為目的的教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趣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教學的過程也成了師生互動,相長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隨時調整組織與引導方式,使師生雙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共同發展,出現的教學情景就會更自然、生動。在預設的基礎上生成、開放、發展,在生成過程中提升預設層次、水平。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2
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學生不能到校上課,學生也只拿到了語數英的課本,沒有數學學具。五年級第一單元觀察物體(三)的教學實際上很大程度依賴于學生用小正方體的擺來體驗、建立空間思維,當缺乏擺一擺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想,或者是讓老師擺,學生只看,沒有了體驗感、參與感,對于后一階段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有點像空中樓閣。而老師在網絡上怎么擺?對于老師也是一個難題。手中沒有學具也沒有手機直播的工具,我只能借助數學教學資源,北京四中網校里的洋蔥數學和優教通里面的數理畫工具、flash動畫里的題目,才得以實現,但是對于老師的操作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熟練掌握里面的技巧,會很浪費時間。
第一節課里我采用微課+老師講解+課后練習講解的方式,學生基本都能掌握根據三個面視圖確定唯一的立體圖形,但是對于有一面視圖找出有可能的全部擺法時,孩子們就出現了問題,絕大部分孩子不能找全。這其實也是學生不能有序思考的問題,要求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方法,分類,有規律的變換,記錄等等。我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擺小方塊時,可以添加,沒法減少,原因是減少小正方體的按鍵被視圖方位鍵遮擋,只留出的一條縫的位置,只有選中這一條縫,減少鍵才能夠選中。而我在上課時,發現怎么也點不上,只能一遍一遍重新啟動,浪費了不少時間,課堂效果也沒有達到。另外在多種可能性問題上,洋蔥數學上給出的是有無數種可能,這也是激活學生發散思維的體現,但是在一起作業上的題目很多是讓學生回答有幾種可能,這里面其實是隱含了一個條件:兩個小正方體至少有一個面重合或是接觸。有些題目直接標出了,而有些沒有,我們需要給孩子們講清楚,否則學生容易迷惑。
在第二次上課前,我熟練了操作技巧,還使用了flash動畫擺小正方體,但在講解例題時,還是感覺不是很流暢,因為沒有學生反饋,因為學生不能跟著老師一起擺一擺,只能在腦中想,而且遇到多種擺放可能時,不能很好的記錄下來,在有序思考上沒有突顯出來,有點遺憾。
總之,每次上課都能發現自己的缺點,還是需要把功夫放到課前,多想、多預設、多思考,盡量把課備得更充分,更詳細,這樣學生和老師都會有更好的教學體驗。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3
從不一樣位置觀察物體,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忙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課教學資料還不是正式教學三視圖,只是讓學生初步了解從不一樣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學生無論選擇了哪個觀察點,觀察到的只是物體的其中一部分,觀察點不一樣,看到的形狀也是不一樣的。僅有把不一樣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綜合,才會構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認識,本課在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充分體驗,在體驗中適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新課程異常倡導用具體的、趣味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情境的設置不僅僅有益于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而還應當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必須的導向作用。我創設了猜一猜的游戲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當第一張圖片出示時,學生就猜出正確的答案。我之后出示第二張圖片,供給給學生的信息學生都能猜出圖片上的動物。在這些圖片展示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強烈地感受到物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并且整個情境的創設精煉,用時少,效果好,導向明確。
二、觀察體驗,讓學生體驗觀察結果的不相同
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資料,決定了本課的教學方式,應以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不斷體驗,讓他們在親身經歷中不斷豐富表象,增強感性認識。所以,教學時,我選擇學生喜歡的小鴨子作為觀察對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觀察,并在組內交流,思考討論:為什么同一只小鴨子看到的形狀會不一樣呢?在他們的親身經歷中不難達成共識。為了深化體驗,我又讓學生進行換位觀察,圍繞茶壺一周,觀察正面、后面、側面等不一樣形狀,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僅有把不一樣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觀察,才會構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為了提升本課數學資料的思維層次,我適當地拓展了教學資料,讓學生繼續觀察裝汽車、大象、等并提出數學問題:能看到什么?怎樣看?有幾種看法?這些問題實際上包含很多的知識都在學生的觀察中滲透,在體驗中感知,為學習空間思維打下了良好的輔墊。
三、借助觀察,讓學生在想象中發展空間觀念
如前所述,從不一樣位置觀察物體,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好素材。為了發展學生的窨觀念,本課教學安排兩處讓學生展開想象,一是讓學生從正面、后面、側面觀察小鴨子之后,我就讓學生進行想象:從下頭
往上看,想象一下,會是什么樣貌?把你的想象畫出來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壺實際觀察一下,驗證自我的想象是否正確。二是在對簡單形體的觀察后,我出示一個實物的組合圖形,讓學生根據已有有生活經驗,聯想它是什么物體從上往下看到的形狀,溝通數學和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這節課學生學得簡便,主動,不但獲得了進取的情感體驗,并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到數學的樂趣,下課了,學生還沉浸在浮想聯翩之中。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是在上完觀察方形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基礎和畫平面的經驗,所以本節課的觀察活動較容易開展, 教師在桌子上擺出一個球體和圓柱,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進行觀察,并把觀察到的形狀畫在練習本上。通過學生的觀察和感知,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5
教學觀察物體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物體的方法,同時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激發學生主動觀察的心理需求。學生是主動參與觀察活動還是被動參與,對觀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我注意讓學生先猜一猜,如果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這個物體,分別會看到什么圖形,以猜測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愿望。如果說,猜測是已有生活經驗的喚醒,那么驗證則是對已有經驗的有效提升。
第二,重視觀察方法的指導。觀察物體不是簡單地用眼睛去看,而是有一些具體的要求。我在學生已經初步積累一定的觀察物體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這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采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觀察物體的結果。表達觀察物體的結果有不同的方式,比如用語言描述,根據給出的視圖連線,畫出看到的圖形,用小正方形擺出視圖。實踐表明,根據給出的視圖進行連線應該是比較簡單的,對學生的思維要求相對較低;用語言描述對三年級學生來說,要求略高了一些;而畫出看到的圖形,則比較浪費時間。我采用了用事先準備好的小正方形紙片擺出視圖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觀察物體三聽課記錄01-23
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說課稿 觀察物體11-11
《藏戲》教學反思12-08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12-02
白鷺教學反思11-30
《檢閱》教學反思11-28
貓教學反思11-28
《蒸發》教學反思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