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范文(精選8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范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確定的課程目標之一。解決問題的策略可理解為解決問題時的計策和謀略。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旨在突出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設計及運用,通過方法的運用、反思和內化促進解決問題策略的形成,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策略雖各有不同,但策略本身又具有共同的特性。如何把握好這些策略的特性,根據策略的特性展開教學,是提高解決問題策略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一、策略的適用性
一般來說,不同的解題策略都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某類問題。特別是,在學生初次明確地學習相關策略時,要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策略的價值,教師首先要對某種策略所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找出這些問題的共同特征,這樣,才能提供更典型的問題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例如,在有些實際問題里,條件與問題的關系不能歸結為常見的數量關系,因而很難列式計算出答案,但是,與問題相符的一些可能答案卻很容易憑經驗或直覺得到,只要把符合題意的所有可能答案全部找到,問題也就順利解決了,“一一列舉”就是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像周長一定的長方形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面積一定的長方形有多少種不同的拼法;三種(不同)雜志各一本,最少訂1本,最多訂閱3本,共有幾種不同訂法等都適合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某種策略所能解決問題的特征,才能提高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二、策略的價值性
學生對策略的態度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態度表現為對策略有熱情,感受到策略對形成解題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覺運用策略的意識和習慣。消極的態度則把策略看作負擔,理解為教科書和教師的規定,是被迫進行的。因此,教師要設法讓學生體會某種策略對于解決某類問題的必要性和價值,并轉化成學生解決問題的內在需要,真正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以“一一列舉”的策略為例,在讓學生初步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了周長一定的長方形有多少種不同圍法后,我引導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把一一列舉的策略與以前的解題方法進行比較,讓學生感悟一一列舉的具體含義,初步體會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即可以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出來。通過體驗和分析,學生體會到一一列舉的策略的確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方法,從而對這種策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在下次碰到類似問題時,學生會自覺運用這種策略去解決。
三、策略的體驗性
策略不能直接從外部輸入,只能在方法的實施過程中通過體驗獲得。體驗是心理活動,是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獲得的意識與感受。體驗使數學教學不再僅僅關注到數學事實的接受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擴展到促進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還是以“一一列舉”的策略為例,為了讓學生體驗到這一策略的價值,我設計以下環節:
(1)設疑啟思。在出示問題“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后,我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思考,讓他們嘗試尋找答案。學生由于受經驗的限制,他們中的一部分只能找到一兩種符合要求的答案。這時,我又引導他們思考:怎樣才能找到符合要求的全部答案呢?學生又陷入了思考。
(2)激活經驗。我讓學生再次理解“不同圍法”的含義,即圍成的各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的米數不同。學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可以從長方形的寬是1米、2米……從小到大依次地想,也可以從長方形的長是8米、7米……從大到小依次地想,學生已有的列舉經驗(學習10以內數的分與合)被激活了。接著我還與學生討論交流了列舉到什么時候停止,初步體會列舉的有序性、周密性。
(3)回顧分析。在解決問題后,我請學生對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了回顧與分析,一方面再一次明確和消化了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列舉策略的價值,為他們解決類似問題積累經驗。
(4)延伸拓展。在后面的例2(訂書問題)和例3(安排房間問題)的教學和練習中,我總會讓學生先談談準備用什么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這些問題有什么好處,促使學生在例1中獲得的一一列舉的經驗能順利實現遷移應用。
四、策略的靈活性
策略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隨著具體情境的變化,具體運用策略的形式也是靈活多樣的。在列舉的策略教學中,三道例題所呈現的是填表列舉的形式。在練習中,有些練習已經列出了表格,學生可以填表列舉,有些可以直接在圖上畫畫、填填,找到答案,還有一些練習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列舉的形式。如練習“有1克、2克、4克的砝碼各一個,選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能在天平上直接稱出多少種不同質量的物體?”學生在練習中有的運用了填表列舉的方法,也有的用畫圖來說明問題:
這樣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比較形象、簡潔。作為教師,要鼓勵創新,提倡運用策略形式的個性化,這樣學生在展示個性的同時,能進一步體會到“只要適合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
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2
小葛老師在尊重教材的情況下,把知識的邏輯起點與現實起點連接起來,將豐富的精彩問題策略進行外顯。根據解決問題是多元的,讓學生的思維流動,允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給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自由度,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本節課教者沒有把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并主動運用策略來解決問題上。這節課有以下幾個點比較好:
一、教學設計“實”。
教學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的情感,結合教學實際,大膽更改教材,增加了情景中的信息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一種需要情感——愿意在解決問題之前先整理信息。做到了教材服務于教學,而不是教學服務于教材。
二、教學方式“活”。
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老師的指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所有知識的學習,教師扮演著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而學生則在老師的組織下充分的在課堂這一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學會贊美別人;他們掌握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內容“豐”。
整節課的教學密度大,內容豐富,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課的開始一直到結束,每一個問題的產生,每一次知識的收獲都離不開實際生活的情景,這是教師用心之處,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
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從多種策略中慢慢感知、理解,在比較擺小棒、列舉、圖表等策略中使學生領略列舉的優勢,注重過程的學習。誘發學生學習快速進入探索狀態,因學而設、順學而導,把設計、學習、引導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及時回頭看一看自己的學習行為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真切體會,及時檢測學習效果,同時拓展了問題的深度,培養學習邏輯思維能力。
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3
今天,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對于一一列舉的方法,有許多學生都在無意中用過,但是卻沒有把它系統化,甚至根本就沒有正視它。換句話說,學生基本都認識列舉的方法,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主要是學生思考方法的整理過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心理學指出,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由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五年級學生雖然已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碰到問題的第一反應終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課例一,學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圍的樣子擺出來或畫出來,空間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是直接想出來。于是,我組織學生從擺小棒入手,在擺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規律、研究規律。在小棒已顯得可有可無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屏棄小棒,共同進行方法的優化。整個過程充分體現教為學服務,每一步的推進既是課堂的需要也是學生的需要,學生主宰了課堂,課堂也發展了學生。
二、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
思維是貫穿數學學習始末的一項活動,故數學被喻為思維的體操。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也即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課上我盡量做到讓學生多說,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說說對于問題的看法,根據學生的發言中的反饋信息合理安排接下來的環節。
但是,最后的鞏固環節處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試一試時三份作業一起呈現,學生比較起來無從下手,未能找到各個的特點。而接下來幾題由于時間關系交流得比較倉促,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4
xx月xx日教研室成員來我校常規調研,汪主任聽了我的一節《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前我是這樣思考的:學生在例題1中初步體驗了替換的策略,教學例題2時要主動應用這些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教材鼓勵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設可以是多樣的。教材呈現了兩種比較典型的假設,即假設10只都是大船和假設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開展替換活動的載體可以是多樣的,圖畫枚舉和列表枚舉等,這些都是已經教學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有能力應用這些策略。結合使用畫圖、列表、枚舉,也體現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是綜合而靈活的。
教學例題2時,一是組織猜想,引發假設,拓展思路。在創設情境后可以讓學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樣的船。通過猜想啟發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指出自己的假設,激發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營造解法多樣化的氛圍。二是驗證假設,引導替換,有序思考。每一個學生都要對自己的假設進行驗證,看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學生的假設多樣了,那么大多數假設都不是問題的答案,需要調整,即進行相應的替換。學生的替換活動逐步進行,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三是交流解法,尋找共性,體驗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種假設與替換的方法,以及采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發展思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再尋找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進一步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
例題2是綜合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學生思考的空間大了,難度高了。對于教材上出現的畫圖假設,列表假設,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學中不必要求學生掌握每種方法,可選擇自己最合適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讓學生體會到,例題2中介紹的畫圖假設、列表假設比較直觀,利于學生的思考,但我們的思維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觀的畫圖列表等具體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計算的方法體現假設的思維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是新課程的一個創新,以前所沒有涉及的,我在教學中也是努力在學習。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閱教師用書,看看前人是怎樣總結的,他的意圖怎樣,但往往會框住我們的思維,所以汪主任鼓勵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創新。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讓我以三個學來勉勵自己:教學也;始于自學學也;終于教人,學也。
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5
關于線段圖學生接觸得不多,但是有所了解,昨天讓學生完成了本節課的預習作業,早晨看了一下,發現大家還是喜歡用列表的方式解決,我想原因有兩個:一是列表法曾經學過,二是列表比畫線段圖要簡單得多。但是,簡單的列表,并不能清楚地呈現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更無法體現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今天的新課上,一定要讓學生體會畫圖的優越性,不能只圖列表簡單,要從解題的實用價值出發。
早讀課上正好有時間,就把預習作業先解決吧!我先把學生的列表和畫圖呈現出來,然后根據題意讓學生指出圖中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后有我完善畫圖,接著我把題目隱藏,讓學生看圖和列表試著編題,這時學生初步體會到畫圖的優越性,然后試著用兩種方法解決,居然連金燕同學也能準確地列式,然后我就讓學生談談兩種方法給你的感覺,雖然畫圖麻煩些,但還是很值得的。
有了這一鋪墊,新課就輕松了許多,但是也發現了比較有趣的問題:許多學生畫線段圖是從局部著手,逐漸拼成完整的線段圖,我就發揮了示范作用,知道他們應該從整體考慮,然后根據題意進行分割,逐漸表示所有的條件,應該有一中宏觀的眼光。這一示范的效果還是可以的,課堂練習中我讓學生解決了兩道簡單的形成問題,在巡視的過程中,基本沒問題。拓展性的習題只能另找時間了。
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6
假設是解決問題的常用策略之一,對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感悟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認真鉆研教材,對照“真學課堂”的要求,精心設計了這一課時。
一、課前交流,滲透“等量代換”思想
“等量代換”是假設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課前讓學生重溫了“曹沖稱象”的故事,意在讓學生明白曹沖用石頭的重量來替代大象的重量實際上就是蘊含了一種數學思想“等量代換”,為解決課上的實際問題作了鋪墊。在解決例1時,也確實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學生能很順利的想到將大杯換成小杯,或將小杯換成大杯。
二、創設問題情境,形成認知沖突。
在學生口答完簡單的只有一個未知量的題目后,出示例1含有兩個未知量的題目,呈現對比強烈的問題,引導學生比較問題的結構特點,形成認知沖突,進而產生把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進一步探求解決問題策略的欲望。
三、以學定教,教學中適時調整教案
在教學例1時環節,我的教學預案上,我預設了學生解決問題的三種思路:第一種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種是通過畫圖再解答,第三種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課堂上學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種假設方法,畫圖也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全班沒有列方程解答的學生。這時,我就調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種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選擇是一帶而過,只需要讓學生了解這類題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設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對列式解答來說就復雜一些,既然學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們列方程。
四、自主嘗試后小組活動
非操作類小組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充分自主的基礎上。在解決例1時,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嘗試,列式解答。再讓學生在小組內活動,說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這樣讓組內學習較好的學生有自我展示的機會,對于后進生來說,在自主嘗試的時候沒有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在小組活動的時候,他們可以聽取組內其他成員的思路與方法,對他們理解題目起到幫助作用。個人認為在這些非操作類小組活動前,先由學生自主嘗試,能培養學生面對難題時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有勇氣去面對難題。如果沒有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思考嘗試的時間就進行小組活動,這樣就會讓學生對他人產生依賴,形成惰性,面對難題時也就失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五、展示交流多樣化。
真學課堂的要求指出:要給學生充分展示、主動交流的機會。我在本節課中運用了組內展示、全班展示,直觀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學生小組活動時,讓學生在組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組活動結束后我選取了兩種不同方法的作業紙,通過投影儀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讓學生直觀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業,這時我并沒有請被展示作業的學生進行自己作業的講解,而是請全班同學共同思考這份作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認為被展示作業的學生已經在小組內展示過了,沒有必要讓他再講解一遍,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發言的機會,同時又給予了全班同學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機會,再指名回答,在傾聽他人回答的時候,這時全班同學又進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試一試”解題過程時,我并沒有在投影儀下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因為我通過巡視,發現全班基本都會做這道題,所以我只是讓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同時提醒學生傾聽,這樣讓學生一邊傾聽同伴的發言,一邊思考同伴說的是否正確。既培養了學生傾聽的習慣,同時在傾聽的同時又思考了一遍,強化了解題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顧總結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這一環節,而我只是把這些滲透在解決具體題目中,并沒有作為一個環節,回顧解決了的問題。我應該啟發學生從為什么假設、怎樣假設、假設后怎樣思考等方面展開交流,并作適時的提煉和概括,以提升認識。
二、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整節課,可能由于后面坐了聽課的老師,學生有些緊張,舉手的學生不多。我沒能很好的調動他們的發言積極性,所以有很多學生會回答但是手卻不舉起來,這就需要我平時在教學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勵性語言,多鼓勵孩子。
三、關注學困生還不夠。
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小學階段是比較有難度的一部分,特別是對于學困生,不容易理解。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要時時的去關注他們,不能只考慮課堂的時間安排,而忽視了他們。
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7
成功點滴:
1、直觀演示,激發尋求策略的內需
有效的數學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合適的數學現實的基礎之上的,五年級學生在以往數學學習過程中都積累了不少“轉化”的體驗,但這種體驗基本上處于無意識的狀態,只有合理呈現學習素材,才能促使學生對轉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認知。為此,在課的一開始,我便呈現了一個直觀性和操作性極強的素材圖“哪個圖形面積大?”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通過平移和旋轉把這兩個圖形轉化為一個長方形。這樣以典型而具有直觀性的圖形轉化為切入口,既使學習內容鮮明生動,很快調動起學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又能喚醒學生原有認知中的“轉化”體驗,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開始進一步感悟“轉化”策略。
2、回顧整理,在復習舊知中感受轉化策略
對轉化策略的理解不能僅僅依賴直觀的演示與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親身經歷策略的形成過程,尤其是思維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學時,加強了對知識的學習進行系統分類,以逐步建構學生對轉化策略的深層理解,讓學生經歷轉化策略的形成過程:
(1)圖形面積、體積方面的應用;
(2)數與計算方面的應用。通過喚醒經驗——回顧整理——體會應用,分類讓學生經歷轉化策略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
3、學以致用,體驗運用策略的價值
在學生經歷策略的形成過程后,精心設計一些富有變化的問題是必要的,這對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催化”的作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我針對性地設計了一些練習題,這些習題的練習,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分散了教學的難點,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學以致用,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會更加透徹,學生對策略的價值所在會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運用策略的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夠得到培養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機
反思問題往往容易為人們所疏忽,但它是發展數學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數學思維過程辯證性的一種體現,即一個思維活動的結束包含著另一個思維活動的開始。因此,在解決問題后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策略,反思策略的運用過程,對具體采用的策略進行分析、加工、整合,從中提煉出應用范圍廣泛的一般方法,使解決問題的策略得到不斷提升,并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總結學習的收獲,然后出示數學家的名言,讓學生從今天學習轉化策略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理解,力圖增強數學學習的文化性、歷史性,讓學生在與數學家的對話中,充分感受轉化價值的魅力所在。
些許遺憾:
1、時間把握不準。由于學生還沒有進行系統的整理復習,對于知識的掌握不牢,(如:公式的推導、計算能力等),加之教師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導致了部分環節浪費了時間。
2、語言尚需錘煉。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有時啰嗦。
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8
轉化是指把一個數學問題變更為一類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從而使原問題得以解決的一種策略。所以,轉化是一種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轉化的手段和具體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掌握轉化策略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有益于思維的發展。下面就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策略)這一單元教學談談自己的得失:
一、感悟轉化
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確定轉化后要實現的目標和轉化的具體方法。通常是把新的問題轉化成熟悉的、能夠解決的問題,把非常規的問題轉化成常規的問題等,但要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由于轉化的手段和具體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所以在開始的圖形轉化中,我放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進行比較,感悟轉化策略的優越性。
二、體驗轉化
策略不能直接從外部輸入,只能在方法的實施過程中通過體驗獲得。體驗是心理活動,是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獲得的意識與感受。例2在解決較復雜的分數問題時應用轉化策略,進一步體驗轉化的意義。有利于學生在體驗策略的同時,歸納和總結具體的操作方法,使學生對面積問題中的轉化策略有一個完整、系統的再體驗和升華。這不僅從數學思想層面提升學生的素養,而且更從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上面給學生以豐富的經驗積累。具體方法的豐富反過來又深化了對轉化策略的認識,這樣形成的策略才能深深扎根學生的心田,才具有方法論意義上的指導、調控作用。
三、反思轉化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隨著對自己行為的不斷反思。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地引導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自身形成策略過程的認識,從而也更加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策略的進一步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合作交流,經常反思,不斷調整,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因此我在本節課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回顧反思等習慣的形成。
【五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范文(精選8篇)】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教學反思范文12-23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教學反思12-25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范文12-23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12-23
《混合運算解決問題》教學反思范文05-14
數學角的分類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25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設計范文01-04
解決問題的策略說課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