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杠桿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杠桿教學反思1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5個班級,在經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后,決定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因為杠桿的發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杠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系,結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杠桿前后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如此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系是近了還是遠了。
這樣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那些距離關系。等弄清楚這些關系之后再讓學生在杠桿尺上掛一個省力杠桿和一個費力杠桿。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杠桿。
最后總結科學概念。這一環節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表格,相當于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并分析,然后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約,匯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類型的情況,有助學生仔細分辨。嘗試的發現,第一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一個平衡杠桿,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桿是屬于費力的還是省力的,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所以Т擁詼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杠桿的情況和費力杠桿的情況,然后再來掛杠桿尺上的鉤碼。
杠桿教學反思2
本課從認識簡單機械中的撬棍引出杠桿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杠桿的三個點:支點、用力點、阻力點。接著,引導學生區分杠桿類工具和非杠桿類工具。最后,用杠桿尺做實驗,從而進一步探究杠桿什么時候省力,什么時候費力,什么時候不省力也不費力。
教學時,我就是按照這樣的步驟來的。結果,每個環節進行都很順利,特別是一班的學生做杠桿尺的實驗時非常有序,對操作步驟也是一點就明。課堂提問中,也是一班的學生對杠桿和非杠桿的認識最準確。而二班的學生,四個組中有兩個組的學生操作中出現違規行為,有三個組在往杠桿尺上掛鉤碼時,竟然在支點兩邊掛了幾處,相當于找出了很多個阻力點和用力點,沒能準確理解杠桿的`定義。而且,在距支點的距離把握上,不能發散思維,導致每次杠桿平衡時支點兩邊的距離和鉤碼的個數都是一樣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給接下來的探究規律帶來難度。
分析一下原因,與學生的素質有關,也與班級的教學環境有關。科學就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大膽推測大膽動手,可是有些學生卻習慣于啃書本,讀死書,這樣就不利于科學的學習了。另外,二班上課的時候竟然還有一個學生在人家做實驗的時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見學習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當然,我以后也應該注意科學實驗時的引導,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樂于做實驗,會做實驗。
最后一點不滿意的地方時,課堂結尾總結杠桿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時,下課了,沒能把這個讓學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節課。以后應該注意課堂時間的把握!
杠桿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使學生認識杠桿,了解杠桿的五要素及其平衡條件。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夾碎核桃游戲引入主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進入學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到很多杠桿工具,這就為所學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所以我從生活中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觀察、體驗、猜測、求證等研究活動。教師主要以列舉事例,讓學生找到他們工作時共同的特點來定義杠桿的概念,效果很好。
在講述杠桿五要素過程中,我是直接講述支點、動力和阻力這三要素,動力臂和阻力臂以學生回答,學生演示來強調。通過練習題加以鞏固。這部分內容清晰,易于理解。
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第三個知識中,挑選了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做實驗比較好的問題,和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實驗過成中,學生動手動腦。在總結平衡條件時,抽取個別組的數據進行分析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使課堂變的靈活,本節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教師講述的內容比較多,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總結的能力;在知識點的轉接上做得還不夠好,教師是直接轉入下一知識點的,如果能想到好的連接,效果將會很大不同。
杠桿教學反思4
《杠桿》是小學自然六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它與《輪軸》、《滑輪》共同構成《工具》一章。
這一課是我作為實踐課來上的,由我們輔導組的自然教師互聽互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如果給你一根棍棒和一個可以移動的支點,你能勝過兩個甚至更多的同學嗎?”
問題一提出,學生們興趣很高,舉手的很多,為了給學生增強可信度,我特意請了班上力氣比較大的三位同學,讓其中一位在棍棒的左邊,另兩位在棍棒的右邊,并要求左邊的同學可以任意放置杠桿的支點,看看一個人能否勝過另外兩位同學的力量。游戲正式開始后,左邊的那位同學并不象我預計的那樣,他把支點放置棍棒的中間位置,結果棍棒兩端一起用力,還沒有分出什么勝負,棍棒就“啪”的一聲斷了,再用其中的一段來實驗,結果還是斷了……
由于課前我可能太大意了,或者也太高估或低估了學生的水平,本來一下子可以很好完成的實驗,卻用了足足五分多鐘的時間,以致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后面的課堂教學。所以,我想課前的準備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特別是自然課,哪怕是一個細小的東西,課前也要好好推敲,仔細研究學生心理,預計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可以的話,多準備一些材料就更好了。
杠桿教學反思5
在《杠桿類工具》一課中,由于前兩節課的內容分析得比較透徹,學生對這一課的解釋非常的順暢。在對書中介紹的10種工具的用力情況分析中。比較有爭議或是不能十分確定的工具是筷子。筷子是一種費力的杠桿。大姆指的位置是支點,食指是阻力點。
而學生在分析中,往往找不準筷子使用的支點。因此,我在上課時,讓每個小組用兩只筆做出一雙臨時的“筷子”,在研究時可以讓學生試著使用,邊使用邊找杠桿的三個作用點。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又補充說明了另外兩種工具的用力情況———剪刀。書中提供的剪刀比較特殊。一般認為不省力不費力杠桿,除了這種剪刀,我提供了其它兩種剪刀的圖片,一種是裁縫剪刀(費力杠桿),另一種是一般家用的剪刀(省力杠桿),二是釘書器,它的用力情況也是根據使用者用力的位置不同而定,當用部位是在釘子的正上方時是不省力也不費力,當用力位置在釘書機的中間位置時就是費力杠桿,課快結束時,學生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既然鑷子是費力杠桿,人們為什么還要制造它,使用它?”
我引導通過比賽來解決這個一個問題。我拿出兩個廣口瓶。里面放一些石子,請兩位同學上臺分別鑷子和尖嘴鉗在不動廣口瓶的情況下,將石子取出來,誰先取完,誰獲勝。學生“恍然大悟”,鑷子雖然是費力杠桿,但使用方便省時。
杠桿教學反思6
這是第一課時,在設計上以探究實驗為基礎,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努力構建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物理課堂,走進物理教學。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小組互助合作,并在物理教學中體現物理的藝術性、語言的激勵性。坊子區教研室王局長對本節課評價中提到備課、講課、學生互動常態高效、老師學生主動思考,教師環衛思想為了學生去指導,教師把學生思維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當作自己解決問題的重點。在學生的活動方面小組的活動不夠大膽,學生的心聲未能充分、大膽、積極的表達出來。對杠桿的平衡條件的結論未能充分的落實。通過全區物理教師同仁們幫助和指點我對本節課中存在的問題逐一思考并進行縝密的思考特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關注與高中課堂知識的連貫如力臂的概念理解,支點的理解與高中的軸聯系。
2、在對杠桿的概念進行總結使用“模型法概念”時,多給學生準備點可以動手操作的器械工具,如鐵絲、釘子板、剪紙、細線等可以用杠桿器具操作時用到的一些材料。
3、在強化力臂的畫法時結合中考,讓學生對照實物進行練習。
4、杠桿的平衡條件探究實驗過程中要充分引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充分對結論的分析進行討論,對于結論中出現的問題如力與力臂相加的情況可以讓學生去分析它的巧合性不要教師代辦。(如果學生沒有得到這樣的數據教師可以舉例動力等于阻力時的特殊情況)
【杠桿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杠桿說課稿11-08
寒號鳥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0
《風箏》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05-26
《風箏》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05-26
職教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12-18
寒號鳥教師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12-02
杠桿平衡說課稿11-02
《賣炭翁》教學反思范文12-23
《散步》教學反思范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