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雷雨》教學反思范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雷雨》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反思1
《雷雨》這篇課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征鮮明,寫景細致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一、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雷雨是在夏季時經常見到的自然現象。課始,先讓學生談談見到的雷雨前的景象。有的說會打雷,很讓人害怕;有的說還有閃電;有的說天氣會很悶,讓人喘不過氣來;有的說大風會突然刮來,雨點兒落下來時常常讓人躲閃不及……看來,學生的生活經驗還是很豐富的,我趁機引入了課文,學生的興致很濃。
二、品詞析句,指導朗讀
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后,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充分利用課本插圖:畫面上厚厚的黑云籠罩著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讓學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現象的變化。并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詞析句:
1、“滿天”是什么意思?
2、“黑沉沉”寫出了烏云怎么樣的變化?。
3、“壓”字說明當時的云層怎么樣?黑沉沉的烏云向你直壓過來,你感到怎樣?在引導學生理解“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個句子時,“垂”字的意思比較抽象。若以詞解詞照字典上的注釋解釋一下,學生是似懂非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垂”字的意思,我在黑板上演示了一下(一只蜘蛛從網上順著絲垂下來),讓學生認真觀察。學生一看就明白,不必再用過多的語言做許多無謂的解釋。
三、創設情境,觀察想象
“雨停了。太陽出來了。一條彩虹掛在天空。蟬叫了,蜘蛛又坐在網上。池塘里的水滿了,青蛙也叫起來了。”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麗的畫卷,為營造美的氛圍,聽著教師的導語,欣賞雨后的自然界美景:雨過天晴,萬物經過大雨的洗刷,一切變得那么清新。花兒開了,小鳥在枝頭唱起歌兒……雨后的景色真美啊!
這是課末的一段小插曲。因為時間比較充裕,所以我讓學生充分想象。肯定是覺得在課堂的朗讀還不夠盡興,所以還要在說話時PK一下。學生都想展現自己不同的想法,越說越想說,在課堂上難得見到這樣的情況。我想,肯定是今天的課堂氛圍比較輕松吧,讓孩子們思維之花在課堂上盛開了。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反思2
《雷雨》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備課中問題的預設過于隨意,有想當然之嫌,“備學生”這一版塊涉及過少,未能較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實際認知,因而缺少對學生反映的預見性;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學中有“請君入甕”之嫌,預備好問題和答案,只要有學生答到點子上,就算順利通過了,因此教師的“牽引”過頭而限制學生思維空間。針對這些問題我想談點自己的感想。
1、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預設問題。
在《如何克服無效和低效的教學》一文中,余文森教授說:“現在的教學缺乏一種動態的、變化的觀點,教與學始終處于平面、定格的關系,先教后學,教多少學多少,教支配、控制學甚至替代學,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學生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學習能力并沒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學層次也就始終上不去。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常看到這樣的怪現象:年級和學段越高的課堂,教師教得越多,教得越滿。”本應是動態的教學為何始終處在平面和定格的關系之中呢?不能否認的一點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只為著自己的教學目標而很少考慮學生實際,未能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預設問題造成的。
在維果茨基看來,僅僅依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有效的教學遠遠地走在發展的前面,應該超前于發展并引導發展。因此,“教育者不僅應該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而且應了解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并根據學生所擁有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尋找其最近發展區,把握“教學最佳期”以引導學生向著潛在的、最高的水平發展”。
正因如此,我們在預設問題時應先考慮所預設的問題是否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否能讓學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我們要清楚哪些問題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哪些問題是學生容易忽略而需老師引導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到困難而需師生共同解決的。針對這些問題,并能進一步預測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方向和方式等,從而給學生鋪設相應的臺階,在由淺入深,由扶持到獨立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善于捕捉預設外的精彩。
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是散漫的,但當我們給學生創設的了相當的自主空間,學生的潛能較充分的發揮出來時,再精心的預設也不可能預料到學生所有的反應,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機械地照搬“預設”,而應該從課堂有效性、學生發展角度出發,敢于大膽地放棄“預設”的問題,靈活機動地捕捉生成的契機,換句話說,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隨時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把有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成為學生智慧的火種。因此,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除重視預設外,同樣也應關注生成環節中有效問題的提煉,善于從學生那里捕捉有價值的問題,藝術地生成問題。
“學生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視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眾,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隨機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走到他們的心里去,隨時關注他們的想法,聆聽他們的意見從而及時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因善于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了學習主體的角色定位,教師也因善于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自己的聲音更容易被學生聆聽,從而獲得教的.真正樂趣。而在這樣的平等和和諧中,實現師生間的對話成為了可能,實現學生的發展成為了可能,實現教育直面人的生命成為了可能,當然,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為了可能。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反思3
《雷雨》(節選)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因為其中包含著太過復雜的人性,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一部頗多爭議的作品。而課文僅僅節選了第二幕,不利于學生完整的了解、感受其中的豐富內涵。而只是由老師來介紹前后關聯、人物關系,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觀的感受。在上選修課時我發現通過播放影視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因此我決定在教學《雷雨》時也嘗試著采用播放《雷雨》影片這種教學手段。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四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作者和作品的相關信息。第二、三課時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課時請學生就第一節課所布置的問題,結合自己看電影的感受,來展開討論。并將自己的看法寫成作文,作為課后作業。
在備課組會議上,我介紹了自己初步的構思,大家一致認為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自主的思考和學習,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一旦沒有設計好課堂,缺少問題的引導,就無法促使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讀了《雷雨》全劇,設計了教學思路:
首先,把對作者和作品的介紹融入到當時的現實背景中,側重于環境對作者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同時盡量減少對劇中人物的性格、結局等的介紹,以免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圍繞周樸園在課文中的表現設計問題。
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的關鍵是確定這篇課文討論的主題。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并在這討論中挖掘文章的豐富內涵,加深對人性的理解。設計什么樣的問題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呢?我考慮了很久。最先進入我的視線的是對《雷雨》主題的探討,但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因為作為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現什么主題,歷來眾說紛紜,在高中語文課堂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探討或解決“《雷雨》的主題”這個問題。接著我把目光轉向了對人物行為、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充滿了矛盾、掙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激動著人們的心弦,他們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復雜多變。那么誰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呢?考慮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節選的這一幕;而在這一幕中,最可圈可點的莫過于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所以我決定了把這篇課文討論的焦點鎖定在周樸園身上,我定下的話題是:“說不盡的周樸園”。
最后,本專題的中心是“人性”,通過文學作品讓學生初步了解人性的豐富內涵,同時我試圖聯系現實生活,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真正思考一些問題,特別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為此我搜集了相關的一些新聞和學生的周記,準備在最后一課時拋磚引玉。
為了保證這堂試驗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還安排了一項調查報告作為預習作業,即閱讀《雷雨》節選部分,寫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問題。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實的”等問題。這說明我對課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確的。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對周樸園這個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樸園看作是一個“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的解讀,在今天應該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練習中就已經把“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感情?”作為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但這樣的討論仍然不夠。如果不是或不僅僅是“虛偽、殘酷的資本家形象”,那又怎么樣呢?我們從中又可以讀到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說面面觀》中“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豐富的甚至多面的,鑒賞作品不能滿足于區別“好人”和“壞人”。
另外,周樸園明明三十年中對侍萍滿懷思念與愧疚,但為什么一認出侍萍,就表現出那樣一副嘴臉呢?僅僅用“虛偽”一言蔽之是不夠的,那他這樣做的原因什么呢?他是在努力維護著什么。周樸園在劇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家庭,我自認是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來的子女,我也自認是些健全的子弟。”這其實就告訴了我們,他一向以建立一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為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著高大正直威嚴的形象。了解這點,我們不難想象到,一旦當年的侍萍今天又進入他的生活,對他的家庭、事業、名譽、地位等來說,將會造成怎樣致命的影響。所以他一旦認出侍萍后,就只能做出我們所看到的那些事。
這里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周樸園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與年輕的妻子繁漪連貎合神離都談不上,與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獨自一人時,他經常深陷孤獨寂寞,只能靠端詳當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內心的空虛。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周樸園為什么還要苦苦維系呢?我認為:周樸園維護的實際上是他所從屬的那個階層。三十年前他的確愛過侍萍,但為了所屬于的那個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拋棄了她;三十年中他對侍萍抱著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誠的,但不止是為著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借此懷念少年時代,就像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水仙,透過回憶他憐惜的是現在空虛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懷不過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對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認后對侍萍冷酷無情,則是因為作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長的階層所拋棄,不能被原屬于他的名譽、地位、財產等等拋開。它們已經象烙印一樣,深深的刻到周樸園的骨髓里去了,他和他的階級已經化為了一體,他就是這個所謂名門豪族的上流階層,而這個藏污納詬的上流階層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這一步,周樸園對侍萍種種反復的舉動也就不難解釋了。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雷雨》教學反思15篇04-03
《雷雨》優秀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0篇)12-30
高中語文年度教學反思范文12-27
《雷雨》教學反思(精選5篇)05-25
高中語文年度教學反思12-27
高中語文老師教導的教學反思范文12-28
高中語文試題分析的教學反思范文12-28
高中語文老師的質量教學反思范文12-27
高中語文課教學反思01-13
高中語文課教學反思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