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減》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連減》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連減》教學反思1
剛拿到課本,很是詫異,覺得這個單元100以內的加減法(三),其實內容是增加的,與上學期的豎式計算沒什么區別,只是多加一次豎式計算而已。有必要增加這樣的單元嗎?上完了第一課時,連加、連減的豎式計算,才發現,真是有必要。
首先,在例1教學的時候,出現連加算式,學生分步計算,先算前面兩個數相加,再用得數與后面的數相加,這樣學生會列出兩道加法豎式,這樣的豎式上學期做過很多次,孩子們根本沒問題,這個環節我給孩子們的時間預留的不長,可是,我在孩子們書寫,巡視的時候,就發現了,各種狀況都出現了,加號忘記寫的,忘了進位的,計算出現錯誤的,橫式上沒寫得數的,甚至有個學生,連橫式、豎式都分不清是什么意思了,我額頭開始冒汗,看來我沒有很好的預計孩子們暑假后開學第一天的狀況,于是這節課被我臨時機動的分成了兩課時,先糾正和復習豎式計算的知識,再教授連加的豎式計算。相信,以后我就會認識到這樣的問題,下次上學期的第一節課,我會先布置孩子們回家好好的復習與第一單元有關的上學期知識,在新課之前,花幾分鐘的時間帶孩子一起復習,這樣磨刀不誤砍柴工,相信新課部分就能順利進行。
這一單元應該是從人教版添加過來的,以往二年級開學第一單元是乘法,而現在改為了100以內的加減法,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豎式計算以及相關的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首先,這樣很快的帶孩子們復習了上學年的加減法,因為部分孩子經過一個暑假,計算能力明顯下降,記憶不起了,同時也為后面的乘法做好鋪墊。整個單元雖然只有短短的5課時,其中還包括2節練習課,但是目的明顯。
《連減》教學反思2
在分析教材后,我認為學生在計算上的問題應該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出來,而該課的教學重難點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并能正確掌握計算順序。以此為出發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用剪紙小人呈現學生游戲的情節,引起學生們關注身邊的數學。
一年級的孩子求知欲很強,在開學不久他們許多人就已經將數學書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學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課本情境,孩子們不會很感興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紙小人來呈現學生游戲的情節,讓學生通過小人參加游戲的人數變化,逐步建立連加連減的模式。并通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導學生明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這樣做達到了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有興趣的情節為依托,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探尋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玩一玩游戲,讓孩子們體驗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在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乘車”游戲,引導孩子們關注乘客的人數變化,并用算式表示出來。從中使他們充分體驗和理解連加連減含義,能夠運用解決生活、游戲中的數學問題。讓他們感到生活中有數學,游戲中有數學,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為了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因此我還設計了購物游戲。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
三、說一說課本例題的含義,加深對連加連減計算的理解。
在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后,就課本上的例題和“做一做”的習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看圖說一說帶數量變化的數學故事,根據數量變化的先后,結合算式說一說計算順序,培養了學生對生活情節發展的分析能力,并進一步鞏固知識。
課上下來,感覺學生學得還不錯,對計算方法、計算順序掌握的還可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虛心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
-
《連減》教學反思3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這種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動。通過活動,可以促使兒童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中發展思維能力,使學生變成一種主動而有力的探究過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來擺,數形結合來理解算理。
介于學生的實際年齡和認知特點,其具體形象思維好與抽象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學具先來擺一擺,然后進行展示,一步一步進行引導,數形結合,理解算理,從直觀到抽象,為后面10的連減計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整節課由課件引入新課,用小棒進行擺一擺,再說算法;從而突破難點個位滿十怎么辦和十位上是幾個數相加的這個兩問題,使學生通過實踐初步掌握了本課教學重點,即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過程中達到新的認識高度;最后通過課件進行游戲性的鞏固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連減》教學反思4
學習完這個單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啟發中互相創新,在啟發中激起探究的熱情。因為這種動態生成的效果正是我們所追求的。雖然對一時的“創造發明成果”還沒有馬上轉化,但在這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發展,共同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吧。
(1)口算練習是這個提高計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內加減法);
(2)練習的針對性:一天一組一組地根據問題練,問題越練越少;如:小數加法減法學生容易丟數,一般給學生準備三組題,先單練一組,時間很短,也非常有針對性,幫助學生找出錯誤原因;第二次反復練就達到一種認識掌握,再練第三組是熟練掌握。李一般老師可能都是一練就是練一組20題,練完一糾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為三組,每組可能就5道題,題目很少,但是針對一個問題,錯了之后學生有一個改錯、再認識的機會,最后一組再進行熟練,這樣每天的這個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顯。比如,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共369題,對進位加法本身來說,這些題的口算訓練價值是等同的。但對后繼學習(多位數乘法計算)的作用來說,口算訓練價值就不一樣。在多位數乘法計算中,涉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題共60題,占總題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 28+5,49+3兩道口算題,這60道口算題的訓練就應增加題量。
《連減》教學反思5
教學連加、連減前,我與邵麗、馮麗兩位老師商量,學生計算第一步時,要不要在兩個數之間畫上一橫線,在橫線下寫出第一步的得數(即以3+5+1= 的形式),再計算。商量的結果是按以上的格式書寫、計算,這樣做的優點是:
1、有助于學生理清計算順序;
2、對后進生有所幫助;
3、書寫工整。
帶著這些優點我走進了課堂,并把這些優點極力介紹給小朋友。作業時,錢燁問:“老師,會算的也要畫橫線嗎?”我說:“會算的也要畫,等你們熟練了以后就可以不畫了。”他低下頭做起作業,過了一會兒,他又問:“老師,會算的可不可以不畫橫線?”一定是小家伙嫌畫橫線太麻煩了,我問:“你會算,算給老師看看。”“2+5+3=10”他脫口而出,“你是怎么算的?”“2+3=5再加5就是10。”他應用了加法交換律,使計算變得簡便了,我能說他不會算嗎?他不但會計算,而且方法巧妙,我還有必要讓他畫橫線計算嗎?讓他畫橫線寫得數不是禁錮了他的思維嗎?于是,我對學生說:“如果你們有好的方法計算,可以不畫橫線,但要保證不錯。”季亞男是我班最差的一個學生,他連數手指都不會,計算連加、連減時是在我身邊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寫上得數后,又一個一個的數著手指,真著急,我說:“你也可以不畫橫線了,連著一起數手指。”速度明顯的快了許多。畫橫線再寫上得數,對于優等生來說沒什么影響,可對于差生來說,影響就大了,寫得數得用手,得打斷他的思維,做第二步時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維,速度明顯打折扣。 基于以上兩種情況,我對畫橫線寫得數作了這樣的規定:如果你一下子得不到最后的結果,你可以畫橫線慢慢算,這種方法可以鞏固正確的計算順序。依靠手指完成作業的可以不畫橫線。作為教師不能因為要學生書寫工整而禁錮學生的思維,也不能用書寫格式禁錮學生的思維。我覺得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計算,只要計算正確就是好的。
《連減》教學反思6
這節課我主要是想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最后的購物環節,可以用來復習、鞏固、提高。
雖然是這樣設計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所以有許多問題存在:教學的層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課與練習課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學的節奏應該有張有弛,數學課求快,是我的一個誤區,數學應該有快有穩,這樣學生才能學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緊張。還有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妥當,如:練口算時候用了開火車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數學生,類似的問題,應該多加注意。
《連減》教學反思7
《連加連減》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的。主要教學重點在學生能借助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以及掌握其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的例題,用課件以搬南瓜這一故事情節呈現,變成一個動態的過程,通過先搬來2個南瓜,小女孩又搬來1個南瓜,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過摘絲瓜這一事件,先摘了3條絲瓜,又摘了1條絲瓜,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
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講故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
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后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用第一步的得數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在讓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時也要多強調計算步驟,滲透有序思考的數學方法。
數學是民主化、個性化和活動化的課程,因此在教學本課內容時一定要多提供數學活動交流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時重復較多,這點還需要注意,語言應當精煉簡短,課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連減》教學反思8
這部分內容是20xx年蘇教版新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么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還不錯,只是有個別學生在列豎式時不太規范,有必要加強指導。
《連減》教學反思9
連加和連減是本單元又一難點,如何在動態的過程中理解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過程,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學校教學條件很差,別說運用多媒體,就連掛圖都沒有,真讓人發愁。
前幾天,黑板上用來吸卡片的小吸鐵石被學生拿幾個去了,只剩下幾個了,我說了這件事,這個周三早上上學時,我看見李子燁拿來幾個吸鐵石放在黑板上,我在班上表揚了他,今天,他又拿來幾個送給我,我說:“謝謝你,夠用了”。要上課了,我靈機一動,心想,我何不用這作為教學資源?這可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啊!上課了,我要求學生看老師的動作說幾句話,我先把原來的3個吸鐵石從黑板角拿到黑板中間,又把李子燁第一次送我的4個擺在傍邊,最后把后來送我的3 個也擺在一邊,擺完了。我說:“誰能把老師剛才做的事連起來說一遍,并提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點了一個平時不太愛發言的學生說:老師原來有 3個吸鐵石,李子燁先送給老師4個,又送給老師3個,請問,老師一共有多少個吸鐵石呀?
我問:要求老師一共有多少個吸鐵石該怎樣列式呢?學生很快列出3+4+3=,在計算時,孩子們也能理解先把3和4合并起來,再把7和3合并起來。有了連加作基礎,教學連減就容易多了:我數出9個吸鐵石,接著拿走2個,又拿走3個。要求學生完把老師剛才的動作完整說一遍,并提出一個問題,大多數學生能說出:老師原來有9個吸鐵石,一個同學拿走了2個,又有一個同學拿走了3個,請問老師還剩下幾個呀?在理解算理時,我多次重復剛才的過程,重點讓學生明白第一個同學的吸鐵石是從9個里面拿走的,第二個同學的是從7個里面拿走的。教學中,有的學生說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還有的學生說不是自已的東西不能拿,不知不覺中知識與技能目標達成了,情感目標也實現了。
這節課,我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一定不會比運用多媒體差,因為我們的資源是鮮活的,過程是動態的,生成是真實的。我想,只要我們留意觀察,教學資源無處不在。
《連減》教學反思10
本部分教學內容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連加連減這一知識點經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將它放在學習了10以內兩個數相加減的后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這一理念。
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對10以內數的加減計算也比較熟練。學生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并不困難。但是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短,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像連加連減這樣需要較強注意力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說是學習上的難點,表現在由于看不見或忘記第一步計算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
1、創設情景、激趣學習連減。
課的一開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減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從而引出連減。課題引出后,利用實物投影展示課本中的插圖,采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減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計算順序。
2、延續情節,學習連減
愛于表現是每個學生的天性,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使他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讓學生先發揮想象編寫連減的算式,從抽象地思維到形象,充分理解連減的含義。
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新授中,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以學生為主體,多以提問為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來回答問題,這樣一方面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從而加深對減法含義的理解。
2.在鞏固練習中,應該多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如文中樹上原來有幾只猴子,第一次跳下來了幾只,第二次又跳下來幾只,還剩下幾只,可以請一些學生來回答這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起講,這樣也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老師的肯定會給他們自信,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3、寓練于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識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因此在練習部分還應設計適當的游戲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4.在設計情景的過程中,聯系實際的內容太少了,沒有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待改善。
《連減》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及連加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一節課緊緊張張,很充實,也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緊張的40分鐘一刻也沒有松懈,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熱情都很高,另外,本節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到位,可以說,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數學課,教學效果良好。
一、用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教學,通過創設情境“購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整節課始終使學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
二、本節課還重點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和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環節中,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情(設計購物計劃),鼓勵學生在眾多的信息中選擇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在拓展延伸的環節中,又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聰明才智,鼓勵學生自主編寫題目,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
三、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是和合作學習相輔相成的。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合作交流之前,給學生充分的獨立解決問題的時間,不僅有助于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也有助于合作交流的有效進行。而獨立思考之后把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大家一起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各種個性化的算法進行比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接納。
四、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不僅使學生吸納與同化他人的優點,優化自己的做法,更通過交流讓學生感受算法多樣化,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
總之,整節課,我都在引導學生主動、熱情的學習,在尊重他們個性化思維的同時,也在引導他們積極吸納同伴的意見,尋找最優化解法。
《連減》教學反思12
在教學中確立了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要學習,以老師開放性設問貫穿始終為主要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力求做到三點:
一、抓住新知的生長點,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中自學數學。
在例題教學中讓學生自讀課本,引導學生看什么,怎樣看,有哪些收獲,存在什么問題,讓他們在自讀中體驗計算方法,感悟知識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自讀自悟,自求自得。
二、把握知識的關鍵點,讓學生理解算理。
本節課讓學生依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弄清算理,有根據地提出多種創見,得出兩種不同的算法。
三、把握能力的發展點,讓學生在練習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精心設計練習,既有與例題程度相當的“保底”題,又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變式題,拓展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有用,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
《連減》教學反思13
在講連加連減這一課時由于課件是動態展示情境圖,孩子們注意力比較集中,并且能完整的說出圖意,這節課我重點讓孩子們多說,讓孩子們能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說完算式的意義讓他們觀察和之前學過的算式不同之處,孩子們都是一個小小數學家,說的都非常好。那該怎么計算呢?我沒有想到的發生了。第一個孩子說我先跳過去2先用4+1,我當時有點驚訝,跟我預設的不一樣,也沒有去問問孩子為什么這么做,就讓他先坐下找了另一位孩子說,結果這個孩子說先算后面的2+1,和我預想的還不一樣,我讓他先坐下又找了第三位孩子,并且也已經看出前兩個孩子的疑惑,嗯?這樣做不對嗎?其實我知道不能說錯,而是這節課就是要學的是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所以我也沒過多評價,第三位說出我我想要的答案,先算4+3等于7再算7+1等于8,我記得最后我多說一句對前兩個孩子,從左往右計算不容易出錯。于是接下來練習都讓孩子多去說一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白從左到右計算的含義。整節課很順利就是練習有點少,孩子們還是需要多加練習。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之前評課楊老師提過的建議,精彩評價和延伸,在自己預設之外的該如何做,現在自己還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處理,首先要去表揚鼓勵,再強調本節課我們的重點,我們需要掌握的為什么是從左到右的順序,不要否定孩子們的想法,通過這節課我也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后這方面我還需要多學習。
《連減》教學反思14
做課結束以后,我仔細的對整個過程進行了回顧!在與其他聽課教師交流后,我對本次課進行了反思。
這次課我主要是想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最后的購物環節,可以用來復習、鞏固、提高。
雖然是這樣設計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觸低年級教材、初次接觸數學教學),所以有許多問題存在:教學的層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課與練習課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學的節奏應該有張有弛,數學課求快,是我的一個誤區,數學應該有快有穩,這樣學生才能學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緊張。由于我一直從事的是高年級語文教學,所以嚴謹的數學教學語言是我很大的一個弱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還有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妥當,如:練口算時候用了開火車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數學生,類似的問題,應該多加注意。
總之,這次課上的不盡如人意,但是對于我來說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希望下次還有類似的機會,可以讓我們這些不太熟悉數學教學的青年教師,盡快對業務真正熟悉起來。
《連減》教學反思15
1、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體驗連加、連減的意義,本課設計了一開始就設計了“算式接龍”的游戲。通過情景創設,喚起舊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連加連減有了初步的動態感知,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靜態的主題圖,讓學生在靜態中再次領會連加的意義;學習連減時,引導學生在“小朋友愛勞動,采摘絲瓜”中初步動態感知連減的意義,再定位觀察靜態圖畫,讓學生在靜態觀察中再次領會連減的意義。
2、重視算法,突破難點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因此,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畫符號確定運算的順序,并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后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
3、開放應用,凸現價值。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用連加連減計算的例子?
生舉例:我原來有5支鉛筆,媽媽先買來了3支鉛筆,又買來了1支,現在我一共有幾支鉛筆?可以用 5+3+1=9 來計算。
生:媽媽給了我10元錢,我買鉛筆用了2元,買本子用了3元,我還剩多少錢?10-2-3=5,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對知識有一種實質性的理解,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4、遵循規律,寓教于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因此在練習部分設計了智力闖關。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采用游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在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連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連加連減教學設計15篇02-10
連加連減說課11-18
連加連減說課稿4篇11-14
《十幾減9》教學反思10-02
數學加與減教學案例反思12-27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13篇03-04
一年級數學連減教案03-01
雙減政策下的教學總結03-02
雙減背景下優化優秀教學設計01-15
教學設計反思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