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
《認識鐘表》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幅學生放學回家后通過電話向老師匯報回家時間的生活情境圖引出掛鐘,通過對掛鐘上不同時刻的直觀認識,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正確讀寫整時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養成合理安排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們一年級組的三位老師在形成共案的同時,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又各有特色地進行教學。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創設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呢?于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表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征,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鐘面,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表后,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于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還通過課件演示了分針的轉動是怎樣引起時針的轉動的。學生好初步了解了時針一天要轉兩圈,以便能區分鐘面上的時間可以干什么事情。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由于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表和電子表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于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么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于和小組內同學去說,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2
在“認識鐘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里,已經有了一些鐘表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表”帶給了經驗基礎。課前,為了讓課堂上撥鐘的時候不至于太亂,也為了了解學生在這塊的認識,我先讓孩子撥出四時,巡視了一下,發現大多數孩子明白分針長,時針短,明白把針指著四,但不是所以孩子都能撥對,有了這樣的了解,在課的安排上,我將重點是介紹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難點放在認識大約幾時上面,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在課的最后,我用動畫制作了一個小故事,兩個小動物分別在幾時的時候做什么事情,1.復習了時鐘的認識,2.教育孩子要珍惜時間,3,透過故事中兩個八時,小動物做的事情不一樣,比較明白一天中有兩個八時。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搞笑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僅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心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構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持續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透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鐘,撥一撥、說一說,然后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整時還是不錯的,后面在教學大約幾時的時候,語言不夠規范,上的過快,導致部分學生對于什么叫大約幾時,不是很了解,最后全部課上完還多幾分鐘,今后在這方面要注意。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3
《認識鐘表》是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資料,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整時和半時。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必須要珍惜。(謎底:鐘表)然后出示了鐘表店里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之后,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并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之后,透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
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表,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資料。
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后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后,我又出示了電子表計時,讓孩子們了解電子表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后,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并能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計時。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潛力的培養,透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用心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后,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于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決定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1、進一步認識鐘面。
2、出示活動鐘表(時針、分針能夠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
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
4、讓學生回家試著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潛力。
課后,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
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于半時的認識?
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
2、孩子們本來動手潛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4
認識半時是認識鐘表的第二課時,認識半時比認識整時難一些。突破重點、難點的關鍵在于把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起來,運用觀察與操作相結合的活動方式,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體驗感悟半時指針位置的特點。我把電子多媒體走進課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為線索展開,講解“8時已過,分針再走半圈就是8時半”,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學生聯想、推測得出9時半、10時半、12時半,由已有知識生成新知識,既發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又體驗到半時是由整時發展而來的。吸引了學生與教師的目光,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有效地使用了實物投影,學生親手拔一拔、畫一畫、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練習設計遵循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讀時間、寫時間、畫指針等內容,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多側面積累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感受數學的力量。
本節課由于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認一認,撥一撥,認識了半時,并歸納出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學生通過對主題圖整體觀察,初步感知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本節課安排了多次讓學生動手撥的機會,每次的要求都不同。第一次:師生一起撥,要求說說時針指著哪,分針指著哪,尤其是要說準時針的位置,即是指著幾和幾的正中間。第二次,老師說時刻,學生撥時刻,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撥的。第三次,看誰撥的快。老師說時刻,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前來撥,其余學生在下面撥,撥好后,代表還要說說是怎么撥的,最后評出優勝組。三次活動,人人參與,人人動口,全員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這節課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1、精心設計活動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老師運用多媒體把“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呈現給學生,展示農夫早上到田里勞動,發現兔子,等待兔子的連續情景。之后,請同學們幫故事寫完整。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幫故事寫完整的請求”調動了小朋友積極參與的情感。每個學生都認真觀察畫中鐘面上的時刻,都想幫農夫弄清楚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全班學生高高興興地走進認識半時的活動中。同時,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著互相幫助的甜蜜友情。
2、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探索發現。
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發現數學知識和形成相關技能,是《標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正是學生進行多種活動的過程。首先,觀察鐘面,幫助農夫找準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讓學生在觀察中領悟半時這一時刻的特點;接著,動手撥出半時,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合作探索時針、分針半時的時候指向特點;然后,學生參與不同的練習活動。如,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么,做“互動游戲”聽一方指令撥出鐘面時刻……每項活動環環緊扣,并且富有生活情趣。全班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輕松地實現了認識半時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教師輕松,學生愉快,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學習氣氛十分活躍,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5
《認識鐘表》中“認識半時”這部分知識時,課前預設很充分,上課時學生的表現也不錯,能積極探討,總結規律,但是在實踐練習時,雖然大多數同學都作對了,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做的不準確,看半時不準確,畫半時知道分針指向6,不知道時針到底應指向哪里。
下課后,我及時的進行了反思,覺得自己在讓同學探究看半時,畫半時時過于重視分針指向哪里,對時針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夠明確,沒有把這部分的探究當做難點來突破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我設計了一堂延伸課,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錯題資源,引導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找出它們產生錯誤的共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半時的時候時針應該指向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讓我們更準確的畫出半時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可以讓第一節課就畫的比較準確的同學用它們的方法,它們的語言來來進一步闡述,一幫一交流,溝通。
設計富有層次的習題及時檢驗并加以鞏固,按照這個思路,第二節課上的很成功,學生找到了錯誤的原因,并自己總結出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技巧和檢查方法,扎實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方法,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一年級《認識鐘表》教學反思(通用5篇)】相關文章: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2-12
認識鐘表課后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12-18
小學課件《認識鐘表》教學設計02-23
認識鐘表課件設計05-08
認識鐘表說課稿15篇11-09
認識鐘表說課稿 15篇11-14
認識鐘表說課稿15篇11-14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說課稿11-04
在鐘表店里教學反思03-16
《認識昆蟲》教學反思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