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教學反思1
又一節數學課結束了,匆忙地整理好教學用具,趕去下一個班上課。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因為課前精心準備的,課堂有條不紊地進行。整個課堂的氣氛顯得輕松活潑。“平均分”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淺顯地理解怎么去平均分,重點和難點就是:什么是平均分。在這節課中,我嘗試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例題進行了改編,以“老師請客吃糖”為主線,貫穿了給小組內的四個小伙伴分糖,給5個小同學分面包,分桔子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合作交流,從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在讓大家給小組同學分一分8塊糖時,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可能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1塊,另一人分5塊;也可能其中兩個人各分2塊,另外一個人分1塊,1個人分3塊等等。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在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平均分“每個同學分2塊”,而此時的我,卻沒很好地利用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仍然生搬教學設計,順著自己頭腦中設想的走下去,追問學生“你還有其它的分法嗎?“此時的學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起來說的學生也說的跑了題。課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課前的預設與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說明了什么,只說明我只是僵化地跟著設計在走,當新的生成出現時,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對學情的分析不透徹,沒有深入地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如何分有了什么樣的基礎,于是在第二個班教學中,當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時,我靈活地進行了處理,很快地就揭示了本課的主題“平均分”。
教材中第13頁的做一做和練習三的第1題材,這兩個題目各自的知識側重點不同,做一做,側重讓學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數和每份是多少的問題材,第1題則側重讓學生理解“分”和“平均分”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很可惜的是,以上我理解的不透徹,反映出我在思路上對練習不夠重視,很少對練習進行恰當有效的利用,從這一點來說,也沒有很好地挖掘出教材資源,以后我要課前精心設計習題。
在教學例1上,我簡單地交代了一個小組合作的要求就讓學生動手操作,可在實際活動中,我卻發現,11個小組中只有5個組是完全按照我的要求來活動的,其他的組內大多數人都是每人拿了小棒,自己分自己的。于是,我不得不重新講要求,但時間已過去了一多半,導致這一環節有效性差,浪費了過多的時間。究其原因,主要是我沒有用清晰、簡短,學生容易理解的句子來交代要求,導致學生出現了理解上的失誤。在2教中,我精心地設計了要求,清楚、明白地講完之后,再讓學生操作。在第二個班的教學中,這一環節完成的相當成功。
總之,課前的準備不僅僅指準備好教學用具,同時還有更多的內容。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反應,都應該屬于這個范疇之內。我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想好應對的辦法。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靈活些。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教學反思2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課堂向有效課堂、智慧課堂邁進。《認識平均分(一)》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除法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以下幾個方面值得總結:
1、層次性突出。
教學時從生活入手,層層推進,理解平均分,讓學生從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經驗入手,進行無序的分;然后聚焦生成的基礎性資源,讓學生分類并觀察討論,發現一類每堆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在認識了平均分后,讓學生判斷哪種分法是平均分,此時關注結果,只要符合定義就行。在例二的教學中深化平均分含義,重點教學每幾個一份的平均分,層層推進,使學生認識不斷深入。另外,在教學環節上,層次性也比較突出: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實際操作,學平均分;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課總結,拓展平均分。
2、重視了操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所以我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小棒,代替實物,分6個桃,這樣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一堆1個,另一堆5個;一堆2個,另一堆4個;一堆3個,另一堆3個。然后引導學生分類并觀察討論,發現一類每堆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有效挖掘教材資源。
學生平均分意義理解比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試一試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匯報完成后,我及時追問:如果給你12根小棒,你還能每幾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踴躍發言,在學生的發言補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時,我并沒有作罷,把幾種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問道:觀察一下幾種平均分的方法,你發現什么?隨著提問,幾種分法的小棒圖清晰的出現在學生面前。此問不但要讓學生總結不管怎么分都是平均分,因為每份根數一樣的本質,更看學生能不能發現總根數與份數、每份根數之間的關系,課堂證明,學生是能做到的,兩點學生總結的非常好。為除法的滲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實的基礎。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教學反思3
《平均分》二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第一節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平均分”這個概念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呢?
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了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并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學生認識除法打好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我認為本教學設計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并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桃后,讓他們給“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么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教學反思4
在《平均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分糖果的情境,讓學生自由地分,學生匯報,老師板書展示出了好幾種不同的分法。為了從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最喜歡哪種分法呢?為什么?很多學生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來了。學生說了自己的理由,與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遠,我馬上用比較規范的語言歸納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讓生再次觀察黑板上的分法,匯報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
學生經過一次實際操作,對“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進行“分橘子”,大多數已能獨立完成這一任務,學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師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優化。在后面的闖關游戲、鞏固練習中,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滲透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在闖關游戲、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四關,通過“判一判”、“填一填”、“畫一畫”、“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樣的習題,既考查學生對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滲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又培養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我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把物體平均分現象展示給學生,把生活和數學相聯系,在學生感受“同樣多”的基礎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認識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教學反思5
《平均分》是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比較抽象,比較難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節課以二年級去參觀科技園,同學們正在分食物導入,讓學生說要每個同學分的一樣多才算公平,從而得出平均分的定義。這節課有了一個自然流暢的開始,更讓孩子們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讓學生用圓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匯報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讓學生動手操作,匯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數量是相同的,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優化分法,從而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作為數學老師,要特別注意語言的干脆、規范、嚴謹。當學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預想內時,覺得有點措手不及。
對重難點的突破還不夠,應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難點時要多想辦法。
在做練習時,應加強看圖題的講解和練習,特別注意讓學生理解題意。還可以多設計一些“平均分”與“不平均分”相對比的題,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使學生先復習了“平均分”的意義,同時用實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時我著重對除法的含義以及規范的讀寫方法進行了反復的強化練習,以便夯實基礎。
整堂課完成得較為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比如,由于對小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把握不夠,個別實例有點“難”,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導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導的作用。再次就是,對學生的課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別是在課上出現的教學設計中沒有的“意外情況”時候,有點不知所措,不能靈活應對。爭取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繼續將本節課中的優秀經驗發揚利用。同時加強自身的學習,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課中表現出的不足。并不斷向老教師看齊,吸取先進的經驗,為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而努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平均分》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相關文章:
通用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5篇02-26
賈平凹《落葉》教學反思09-23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02-25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反思12-23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2-17
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6
數學教學反思(通用35篇)03-0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5篇)03-0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5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