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領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失物招領教學反思(精選1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1
應該說,上完以上環節,我在喜出望外的同時也真的驚出了一身的冷汗!如果我一味地牢牢控制住教學時間,沒有讓學生表達完,我將錯過一場多么精彩的表演!我又將新課程的理念置于何處呢?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體現
雖然新課程提出,教師的角色要轉變,要以學生為主,但一直以來,我們總免不了習慣于主體是教師,學生是客體,使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狀態,他們的學習活動制約于主體預設的框架之中,其最終結果是導致了兒童主體精神的缺失與淪落。在教師們每日進行著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實施的過程成了“教案劇”的演繹,一切盡在“執行與落實”之中,甚至教師為了完成目標而完成目標,從而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反思今天的教學,已不能再簡單地理解成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學的流程也不再是簡單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如何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應當尊重和相信學生,善于傾聽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給學生足夠的展示空間。只有為學生搭建起足以任他們舞蹈的舞臺,學生才能展現出他們的精彩!我們的教學也才能充滿活力,充滿個性。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不僅擔負著組織課堂教學的任務,更要努力使學生樂學、善學。
試想,如果本節課我在上課伊始不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沒有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學生會有如此活躍的思維,如此精彩的發言嗎?答案似乎應該是否定的。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適宜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催放學生的智慧,撞擊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方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2
一、教學前的苦惱
眼看到了講12課《失物招領》了,正想怎樣把這節課的內容講好,讓同學們能夠理解課文中的詞語,課文內容,尤其是課文中“失物”一詞和使同學們真正體會到應該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
為了達到新課改要求,自由、自主、創新式學習方式,光靠讀課文是遠遠達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就我們農村的條件來說沒有實踐中的植物園或花園或是與教材中相似的地方。哎!這一篇課文讓我傷透了腦筋,就在我苦惱該怎樣講好這一課的時候,校長通知明天上午看電影,我靈機一動,有了好的實踐條件(當然它不比植物園、公園,但我想教育的效果會一樣的)。就這樣我安排好同學們,并作了一些交待,放學了。
二、課前實踐對課文理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天上午前兩節課,同學們在津津有味的邊看電影,邊吃看他們帶來的食品,看完電影同學們站好排,回到教室準備上課,有的同學把自己的垃圾袋拿回來扔到垃圾筒里,而有的同學把垃圾袋丟在了“電影院”,我把丟在那的垃圾袋撿了回來。
上課鈴響了,我拿著同學丟掉的東西進了教室,到了教室,非常嚴肅地說:“同學們,在看完電影的時候,教師撿了一些東西,是哪些同學丟的,請到我這兒來認領。”
這時同學們都相互看看,齊說:“老師,我沒丟東西。”“不!有幾名同學丟東西了。”說完我拿出撿到的垃圾袋,每個袋里裝著雪糕紙,瓜子皮,汽水瓶,糖紙。這些東西是誰丟的?”
問完之后,幾名同學不好意思的站起來,分別認領了他們的垃圾袋,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然后,幾名愛發表意見的同學談起亂扔東西是不好的,應該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
我便借機提出:“失物”一詞,讓同學解釋,結果全班同學舉手爭先恐后的回答問題。
看著同學們爭先恐后的舉手發言,我欣慰的想總算沒有白費我的良苦用心,我微笑地說:“這節課,我們學習12課《失物招領》看一看課文中的失物是什么?
三、小結
通過前面發生的事進而聯系課文內容,學生們對課文和詞語的理解,有了一個很大的飛躍,教學前做充分的準備會給教學帶來很多方便,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和坦然課文的容易性,更使學生對學習語文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年級下冊三單元12課《失物招領》一文,主要讓學生感感悟我們肩上環保責任的教學。本課教學把語言訓練列入教學目標,作為教學重點,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而且,用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使語言訓練扎實有效。在引導孩子感受植物園的美麗時,讓學生用“很——很——”說短語,說句子,讓學生在運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詞短語重疊后的表達效果——既表示強調,又增強了生動性。在理解“失物”在課文中的意義時,把詞語和標點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同時順帶領悟引號的一種用法。“會心”一詞不僅放在句中,而且引導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去理解,這樣顯得更為親切自然。發展思維也是語言訓練的重要內容。讓學生探究唐老師和張爺爺發出會心微笑的原由,設想他們的談話,這樣,既能讓學生更解本的主旨,也有利于學生的想象能力。
本課中存在的問題也有許多。如,當我要求學生們再讀一次課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們說出的答案是:“課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飲料罐、香蕉皮、餐巾紙、花生殼等。”《失物招領》這一課中的“失物”其實是有其特殊意義的,要讓學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課的重難點。當揭示課題時,學生回答錯了,明顯的是把“失物”與“食物”混淆起來了,而物品在這里并沒有及時糾錯,把“食物”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來朗讀辨析。因為揭示課題時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與課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本節課自始至終朗讀占的比重太大了,這應該是過分尊重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但以讀為本不是只以朗讀為本,更不是以”大聲朗讀“為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還是應該姓”語“、姓”文“,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著,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起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可以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說話、學著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朗讀是必須的,但在以后的課堂上也應該定一個不變的練習環節,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4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寫的是一篇關于小學生去植物園參觀時,亂丟垃圾的現實生活中的一件事。同時這篇課文也和我們平時發生在周圍的事情是息息相關的。
于是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緊緊圍繞“失物”去講,我問學生們“失物”是什么意思,而本課中的“失物指的是什么呢?先讓學生們熟讀課文,在讀課文時找找,唐老師和張爺爺為什么“發出了會心的微笑”!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隨后我通過比較形近字,用熟字帶生字的方法識字。由于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坐不住愛動。我就采用了競賽的方式來學習,分成四大組競爭,誰表現好,給誰哪一組獎勵一個紅花(在黑板上),同學們的積極性非常高。
學完課文后之后,我讓學生們結合了一下生活實際,讓學生們行動起來我問大家,我們周圍的垃圾和公園的垃圾以及公共場合的、草坪上的垃圾是怎么產生的?學生說是路過的人們產生的。我又問,我們教室里的垃圾是誰產生的?學生說是自己班里的同學產生的。那我們生活中的垃圾是怎么產生的呢?學生發言很積極。我又問,這些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于是我借此機會讓學生們觀看了一段視頻,垃圾倒垃圾中轉站之后又被分類送到不同的地方,可回收的被再利用,不可回收的被壓縮填埋。有的垃圾很不容易被分解利用。看完后,學生明白了垃圾來自生活,回歸自然。不會消失,要保護好環境。
最后我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項實踐活動,找“失物”。找一找在校園里或自己家附近有沒有失物,如果有,就將它們扔到果皮箱里。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5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寫的是小學生現實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課文的題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亂扔的垃圾,課文里卻被稱為是“失物”。開始,我拿出課間學生在教室里撿到的橡皮跟鉛筆問:“這是誰掉的?請你來拿回去。”隨即揭題,剛才的就叫“失物招領”。我從日常的班級生活入手,不但激起了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了題意。
在出示課題之后,我就問學生:“讀了這個題目有什么想問的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主人又是怎樣處理他們的呢?這些都成為了孩子們質疑的內容。于是,我讓孩子自己帶著提出的問題,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從而提高孩子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當讀到第七自然段“那幾位同學臉紅了”的時候,我讓學生思考,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有個孩子問:他們為什么會臉紅?讓孩子們說說他們為什么會臉紅啊。如果你就是那其中的一個,你又會怎么做呢?下次我們去郊游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讀文感悟中矯正不良行為,自覺養成愛護衛生的良好習慣。
在拓展延伸時,我讓學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沒有“失物”,如果有,該怎么做?于是孩子們紛紛尋找教室里的垃圾,有的甚至拿起小掃帚掃起來。我問孩子們,如果在校園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失物”,你將如何行動?從課文再回到生活,讓孩子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自然,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但在課堂上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對垃圾的處理問題上,認識很粗淺。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停留在把垃圾撿到垃圾箱,不隨便扔的層面。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6
《失物招領》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小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一件事。通過失物招領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領回垃圾,從文中受到啟發,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自覺維護環境衛生。
【新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教學以識字寫字為重點。在學習課文生字時,我運用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的方法,在學生自己讀文識字的基礎上,出示生詞,鞏固學生識字的效果。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字詞,也就是第三個環節,進行歸類識記生字:
(1)比較形近字。
先—失洞—同現—觀江—工堆、推—準
去—專人—隊木—才青—請格—各
(2)形聲字:
“洞—同”“青—請”“格—各”。
(3)組詞或說句子。
學生能夠清楚地識記本課的生字,效果較好。
緊接著,我又指名讀課文,要學生讀正確,并相機正音,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熟練正確地讀課文,不讓一位掉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每位學生都有起來讀書的機會,學生讀書的興趣濃厚,正確率也大大上升。
在朗讀感悟環節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當學生領回自己的“失物”時,唐老師和張爺爺“發出會心的微笑”。我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a.下面,老師要找兩位同學上來扮演唐老師和張爺爺。你們扮演文中的同學們,邊讀邊觀察臺上兩位同學的表情。
b.老師相機采訪,唐老師,你為什么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張爺爺,您為什么會心地微笑啊?”(孩子們知錯就改)
“唐老師,您為什么會心地微笑啊?”(孩子們領回了自己的“實物”,知錯就改)
這樣,學生在理解了“會心的微笑”的同時,更懂得了我們在郊游時,千萬不要丟失這樣的“失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風景優美如畫的環境里,愉快地郊游!
不足之處:本課由于注重學生對失物的理解,和學生領回失物后老師和張爺爺會心地微笑的理解,而對文本的朗讀有所欠缺,這也是今后教學中需要加強的環節,因為【新課標】強調,低年級應該讓學生加強朗讀,可以是在老師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模仿朗讀。學生朗讀的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能力才能隨之提高。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7
《失物招領》一文主要講了唐老師帶領一年級一班的學生到植物園參觀,中午吃飯時同學們亂扔垃圾,老師用失物招領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領回了垃圾,旨在讓學生從文中受到啟發,反思個人行為,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本課教學努力做到與學生生活相連,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并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導入新課時我說:“我們班的值日生在教室里撿到了兩塊橡皮,請丟失的同學到老師這兒來認領。”然后揭示課題,剛才老師說的就叫“失物招領”,板書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樣,從學生日常的班級生活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意,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首先,我采用了多種形式讓學生盡量讀對課文,讀通句子。使學生感受到讀準字音很重要,借此讓他們在課文中尋找并認識生字。其次,讓學生自由識字,后請小老師帶讀,接下來去掉拼音讀,到果園里摘蘋果等形式,通過不斷復現生字,達到鞏固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記憶字形,說說自己是怎么記這些字的。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重在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識字的方法,并提倡方法多樣化,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其實這時候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識字方法,比如說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生字教學實施開放式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再讀課文,自主發現
學生自由讀文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給小伙伴提一個問題,在你的問題中可以用“什么”、“為什么”或“怎樣”等詞。教師相機引導,梳理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成為學習本篇課文的線索。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學會提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四、指導朗讀,對話交流
學生自由讀課文第1-4小節后,自主交流在這幾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用“準備”說話。鼓勵學生說一些與眾不同的句子。接著分四人小組合作朗讀。學生自主交流閱讀的體會、感受,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說話訓練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學習第5-8自然段,引導學生聯系課文插圖,抓住同學們的表現,讀出驚奇的樣子。然后啟發情感,指導朗讀。如果你是一個愛護環境的同學,看到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會怎么樣?請試讀課文。如果你是亂丟垃圾的同學中的一個,此時你的心情又怎樣?請用這樣的心情朗讀課文。通過給學生讀、問、想、說的自由時空,充分解放兒童,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中,讓他們朗讀、思考、想象、感悟語文,既培養了學生認真讀書、邊讀邊想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堂課下來,感想頗多。對于識字教學,我們發現,學生識記漢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學中我不斷地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記憶漢字,激發了他們識字的興趣,使他們喜歡學習漢字。識字量大了,如何鞏固是教學的難點,通過教學,我發現小學生對趣味識字這環節很感興趣。在游戲中,在玩中識字,讓他們感受到識字的極大樂趣。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8
《失物招領》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小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一件事。通過失物招領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領回垃圾,從文中受到啟發,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自覺維護環境衛生。
在課文導入時,我先播放一段失物招領的錄音,然后我告訴學生,把丟失的東西領回去的過程就是失物招領。通過事實,讓學生能更清晰的明白“失物招領”的意思。
在學習課文生字時,我跟以往一樣,用比一比,賽一賽的方式讓學生先復習生字詞,學生的自尊心強,好勝心更強。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字詞,發現規律,讓他們充分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低年級學生的記憶特點是記得快,忘得也快。學生熟記生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復。但是多次重復,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所以重復中必須有所變化,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
在朗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同桌討論,自行解決問題,“學而不思則罔”,質疑是思維的火化,利用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在啟發學生領悟朗讀的語氣時,我隨機出現問題,讓學生揣摩不同身份人物的心情來朗讀,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朗讀水平。當學生提出“老師和張爺爺為什么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時,在交流、朗讀的過程引導孩子練習說話:老師和張爺爺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說話的訓練,一是有助于檢查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二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學生感悟課文后,我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回歸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隨便扔“失物”,在校園或公共場所有沒有看到別人亂扔“失物”,要在讀文感悟中讓學生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明白自己該怎么做,從而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
通過學習課文,同學們不但學到了新的知識,也感悟到了亂扔垃圾的不對,愛護環境衛生的可貴。但教學中也存在不足,沒有成功地突破難點。本課的難點在于對張爺爺的話、行為及微笑的理解由于認知能尚淺,絕大多數學生對“丟東西”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在以后的教學中,應有意地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9
由于本課生字較多,識字又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學生自學困難的字,并進行重點突破。并將識字寫字的任務分散到各課時中,用多種形式去完成。寫字教學時,我將學生執筆姿勢和坐姿作為重點來抓,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有讓學生自己提問的環節。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學會提問題,所以我善待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種種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引導學生逐漸學會提問,培養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較濃的問題意識。
教學本課時,我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回歸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隨便扔“失物”,在校園或公共場所有沒有看到別人亂扔“失物”,要在讀文感悟中讓學生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明白自己該怎么做,從而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10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寫的是小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一件事。通過失物招領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領回垃圾,從文中受到啟發,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
在課文導入時,我拿出一支學生撿到的鉛筆,然后詢問是誰的筆,讓筆的主人把筆領回去。最后,我告訴學生,這支筆就是失物,而把筆領回去的過程就是失物招領。通過事實,讓學生能更清晰的明白“失物招領”的意思。
在講讀課文時,我先提出了一些問題:課文中的“失物”是什么東西?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又是怎樣被主人領回去的呢?主人又是怎樣處理它們的呢?讓這些問題成為學習這篇課文的線索,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學習本篇課文。學生在自主尋找問題答案的時候也完成了對課文的學習。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學習了課文還能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的習慣,還有利于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考和學習能力。
當我講到文中的小學生都把垃圾撿回垃圾箱去時,我環顧教室,說:“我們班也有很多的失物要招領,你們看看自己的桌子底下。”說到這里,我就不再講話。同學們看看我,再看看桌子下的垃圾,接著就彎腰拾起旁邊的廢紙走向了垃圾簍。
看到這種情況,我很高興,同學們在學習課文時,不但學到了新的知識,也感悟到了亂扔垃圾的不對,愛護環境衛生的可貴。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他們都愿意為保護環境衛生盡一份自己的力量。這樣做的效果要遠遠比單純的說教要來的實際,效果也更明顯。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11
愛護環境,保護地球是個人人皆知的話題,小朋友是最純真的,所以上這一課對他們會有很大的反響。在《失物招領》的教學中,我就注重了精心的預設和情境的模擬再現,整個課堂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跟隨著學生的思路,我像裁縫一樣將他們的思路穿連起來,一步步引導他們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學生的發言精彩之至,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之深刻,使我非常欣喜。當我教到:“不,有不少同學掉東西了”的時候,停下了問:他們有沒有丟東西呢?他們丟了什么?學生們不僅回答了我的問題,他們還結合到校園環境的建設來認識到了自身行為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之前我總以為一年級的小朋友認識不到問題的要害,而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讓我深深地懂得了小朋友他們不僅純真而且也懂得不少道理。
課堂上也沒有發不起言的學生,只有不精心設計備課和很好引導的老師才會出現課堂的冷場。預設中“探討亂扔垃圾的壞處”這個問題,盡管在預設時設計到了,我根本未曾想過學生回答得起而且還能從中反思自己,只是想如果他們認識不到,到時直接告訴他們就行了,本來這個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可他們不僅想到了,而且認識還那么深刻,這更讓我堅定了一個信念:精彩的教學源于精心的“預設”和教師的“課堂引導”!生成之花在預設和引導的土壤中綻放異彩!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12
《失物招領》一文講的是發生在植物園的一件事,是小學生在現實旅游參觀時經常遇到的一件事。這篇課文的題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亂扔的垃圾,課文里卻稱作“失物”,為什么呢?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呢?主人又是怎樣處理它們的呢?這些問題正是學習這篇課文的線索。本課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孩子讀了幾遍,應該就能明白。
但是本課生字較多,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找出學生自學困難的字,進行重點突破。并把識字、寫字的任務分散到各課時中用多種形式來完成。尤其重點指出要讀準翹舌音的字“失、專、準、雙”和后鼻韻母的字“同、工”。
識字教學時運用比較形近字,用熟字帶生字的方法識字。例如:
先—失洞—同現—觀江—工推—準去—專人—隊木—才青—請格—各
并且通過比較“洞—同”“青—請”“格—各”,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形聲字的規律。
課堂上海練習造句來鞏固識字。如:
我準備送還鳥蛋。
小松鼠準備種松果。
準備 鴨先生準備清掃小路。
我們準備回家了。
天黑了,我準備睡覺了
一詞多句,加深學生理解與記憶
課后我還布置了一項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再生活中去尋找“失物”。例如:找一找在附小校園里、自己居住的小區里、大壩上、龍潭公園等地方有沒有“失物”,如果有,就將它們扔到果皮箱里。讓孩子在生活中真正明白本課所傳達的思想: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就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13
在《失物招領》的教學中,我就注重了精心的預設和情境的模擬再現,整個課堂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跟隨著學生的思路,我像裁縫一樣將他們的思路穿連起來,一步步引導他們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學生的發言精彩之至,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之深刻,使我欣喜不已,他們結合到校園環境的建設來認識到了自身行為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之前我總以為一年級的小朋友認識不到問題的要害,喜歡代言,而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讓我深深地懂得了課堂上沒有發不起言的學生,只有不精心設計備課的老師才會出現課堂的冷場。預設中“探討亂扔垃圾的壞處”這個問題,盡管在預設時設計到了,我根本未曾想過學生回答得起,只是想如果他們認識不到,到時直接告訴他們就行了,本來這個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
可他們不僅想到了,而且認識還那么深刻,這更讓我堅定了一個信念:精彩的教學源于精心的“預設”!生成之花在預設的土壤中綻放異彩!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14
《失物招領》一文主要講了一年級一班的唐老師帶領學生到植物園參觀,在吃飯時亂扔垃圾,老師用失物招領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領回了垃圾,旨在讓學生從文中受到啟發,反思
個人行為,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
當講到文中的小學生都把垃圾撿回垃圾箱去時,我環顧教室,說:“我們班也有很多失物需要招領,你們瞧,很多同學的桌子底下,腳底下就有很多垃圾……”正當我要進行一番長篇大論的教育告訴學生我們班級也是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大家庭,我們要象愛護自己的家一樣愛護自己的教室,保持整潔干凈的環境,而大家也心情舒暢。可還沒等我接下去說,只見我們兩位小女孩不約而同地彎腰拾起旁邊的廢紙,走向了垃圾簍。全班同學看見了,大家都蹲下來把地上和抽屜里的垃圾撿起來,排起了長隊,紛紛把廢紙扔進垃圾簍。
我感到很意外也很驚喜,腦海中閃現出一首古詩的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同學們在讀文中感悟到亂扔垃圾的羞愧,愛護環境衛生的可貴,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他們都愿意為環境保護盡一份自己微小的力量。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 篇15
從學校到家里,從家里到校外我們的學生每天都可以接觸到垃圾。因而,垃圾對他們而言并不陌生。從這堂課中我總結出這么幾個方面:
一、整體設計思路有新意
教學中創設交際的情境,如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節目,由老師擔任主持人,學生做現場來賓,先交流自己的發現:問題一:你家里的垃圾有哪些?問題二:它們是怎么來的?問題三:你家里的垃圾怎么處理的?并談談自己的想法。
二、課前調查,積極準備
于是我在上這堂課前,先是布置學生回家去調查一下,你家里或者是家旁邊的垃圾。我給學生出了這么幾個問題,讓他們按照這幾個問題去展開調查。問題一:你家里的垃圾有哪些?問題二:它們是怎么來的?問題三:你家里的垃圾怎么處理的?而且我還告訴學生,對于這幾個問題如果你自己沒注意過的話,可以向家里的人詢問。
三、親自實踐,感受深刻
在這堂課前兩個晚上我是讓學生回家去調查家里的垃圾。但我為了讓學生對身邊的垃圾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在上這堂課前20分鐘,我又讓學生拿著他們從家里帶來的袋子去找一找我們校園里的垃圾。上課了,我看到學生都拾到了很多的垃圾。為什么要讓學生去撿垃圾,目的有兩個:一、讓學生親自實踐,明白我們身邊的垃圾很多很多,我們需要時時的不去亂丟垃圾。二、我們用什么辦法去處理垃圾。對于第一個目的,學生的了解可以說是非常深的,當他們看到那么多的同學都撿到那么多的垃圾時,他們就明白我們身邊的垃圾實在太多了。也知道如果我們每個小朋友都亂丟一張紙,我們的身邊就非常的臟了。對于第二個目的,學生感受更深,當時我問學生打算如何處理時,有許多學生開始說我們把垃圾扔到垃圾筒。于是我讓一些同學去扔,但沒幾個,教室的垃圾筒就滿了。這時我又問他們“這時我們又該把垃圾怎么處理?”這時學生又提出可以把垃圾扔到學校的垃圾箱里。那時我就問學生,那么我們整個社會上又有那么多的垃圾,我們該把垃圾怎么處理呢?這時學生就積極動腦想各種各樣的辦法。其中也不乏非常好的辦法,比如有個學生就提出把垃圾進行處理,生產出有用的產品。經過撿垃圾,處理垃圾這樣一個過程,學生認真動腦,積極發言,親身體驗。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把整個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學生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四、存在的問題
當然在這堂課上也存在不少的問題。
問題一:學生對于自己要表達的觀點表達不夠清楚。這主要是在讓學生說一說處理垃圾的辦法的時候,學生把辦法說不清楚。
問題二:讓一年級學生學會提問有一定的困難,教師要善待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鼓勵學生敢提問,并逐漸會提問,這種能力形成需要長期耐心的指導。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02-20
失物招領的教學反思06-15
《失物招領》的教學反思07-21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01-21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03-15
失物招領的教學反思02-12
課文失物招領的教學反思11-23
失物招領優秀教學反思07-19
失物招領優秀教學反思精選07-19
失物招領教學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