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反思(通用2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詹天佑》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以人物的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跡—主持修筑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表現了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里行間流露著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贊頌。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兼顧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達到和諧統一。在教學中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教師一定要發揮好自己的作用,引導學生在“感悟”中進行“訓練”,在“訓練”中加深“感悟”。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特別是在突破重難點處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了學習效率。在學習第二部分內容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學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三件事。“勘測線路”部分主要通過朗讀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行動和想法,體會詹天佑嚴肅的工作態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風和長中國人民志氣的愛國之心。“開鑿隧道”“設計線路”主要通過學生自主的讀、小組合作畫圖理解,從而體會到詹天佑的創新精神。最后讓學生寫一寫頒獎詞,目的為了讓學生充分利用收集到的資料及對詹天佑一生的感悟。在整堂課中,學生得到朗讀水平的提高、口語的鍛煉、思維的鍛煉,合作意識的加強、團隊精神的協作,這也是學生必備的素質。我認為,這堂課真正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真正做到了“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讓學生著實過了一把當主人翁的癮。也充分體現了閱讀教學的特點。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完了《詹天佑》,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1、 對教學模式的運用,要在“活” 字上下功夫。
學習課文時,我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師生共同感悟文章,最后通過美讀再次體味文章相結合。可分成這樣的三步:
第一步、自讀自悟
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的什么事,作者重點想我們介紹了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哪幾件事?直奔重點,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把握,建立起一個自己的認知體系。
第二步、加強引導深入細致感悟
當我們讀這段話時,同學們腦子里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對自學成果進行交流討論。 我仿佛看到了漫天卷地的沙塵,一陣又一陣地刮來,吹得人睜不開眼睛。但是詹天佑和工人們不顧這些,堅持在野外工作。我仿佛看到了塞外到處都是崇山峻嶺,到處都是深不見底的山澗。環境十分惡劣。是啊!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詹天佑堅定的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步伐。我仿佛看到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地計算的身影。
剛開始時學生不能抓住重點把畫面說具體,著急時,我說讀了這些句子我仿佛看見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計算的身影。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的是詹天佑的堅定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腳步。
學生聽了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
我仿佛看見了詹天佑背著經緯儀來到陡峭的懸崖旁進行定點、測繪;我仿佛看見了詹天佑不顧狂風怒號在山間勘測線路的身影……
第三步、美讀之中再體味,提升思想境界
老師重點指導朗讀,通過范讀設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讀,讀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動之處。 片段1: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如果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么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么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么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后果,該怎么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人物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在讀中既又一次品味人物的精神和文中表達的情感,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優秀品質的熏陶。
2、 在動手之中促感悟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先自己用筆在紙上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再點名在黑板上畫圖。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以及為什么采用這種方法。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大多數學生畫出了“人字形”線路時,師生一起用一支中間是白色,兩端粉紅色的鉛筆代表火車和火車頭。讓鉛筆也就是兩端都有火車頭的火車在人字形的鐵路上走了一遭。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3、訓練形式的思維和寫作能力
以頒獎詞開頭,又以給詹天佑寫頒獎詞結尾,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以上這兩點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挖掘多處出現蜻蜓點水的現象。如指導學生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不僅應引導學生從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么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么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么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后果,該怎么讀?還要讓學生交流理解這樣讀的感受和為什么這樣讀。
2、在講開鑿隧道時,無論是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還是中部鑿井法,既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又可以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進度。
3、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于放松,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以后我還有做到離學生生活時代遠的課文讓學生自行了解相關內容,教師補充全相關資料。
4、教師的導的功能發揮不及時。在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的風采時,我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結合四、五、六節全面體會詹天佑的風采。教學時只有一個人談到人字形線路,我應借此機會引導學生從人字形路線、開鑿隧道認識詹天佑這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大多數學生大談特談詹天佑勘測線路,易給人造成第四節重復學習的印象。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3
小學課文《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后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1、開頭,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
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采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動畫。
3、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⑴ 盡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⑵ 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贊嘆之情。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學生并沒有提出,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設計這個線路有什么好處?要是能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4、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系上下文。
最后的創意表達,拓展思維,沒有給學生很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講,學生的情感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4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教材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跡——主持修筑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覺得,如果能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那就能真正地進行德育教育。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詞是“杰出”和“愛國”。我圍繞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并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教學課文后,我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我雖然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由于這篇課文所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所以,對這篇課文的難點如“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學生理解得不夠深刻。
二、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的理念貫徹不到位。我在教學中,雖然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得還不夠。看看其他優秀老師的課堂,這點都做得很好,他們能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能做到“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三、在教學中,關于詹天佑所采用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學生理解不夠深刻。在課堂上,我的學生在比較機械地跟著我的思路走,沒有什么自己的創意。所以,我感覺到,自己的啟發還是不夠的。
“整體感受——抓住核心——輻射重點語句——指導朗讀——生成語感”。這是閱讀教學,指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內容的捷徑。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這樣的提法。在這里,我把它做一番剖析,以備以后的閱讀教學之用。
所謂整體感受,就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它符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整體——部分——整體”一般原則。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內容或叫中心內容。
關于這篇課文,我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講解資料收集的方法與技巧,布置學生預習,認識生字,質疑問難,學生自悟。理清課文脈絡。
第二課時:學習、理解全文內容,重、難點教師點撥。感情朗讀,深化理解。總結中心。
第三課時:學習作者總分式布局謀篇的方法。鑒賞語言、吸收語言。發展技能,進行說、寫訓練。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5
《詹天佑》一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跡——主持修筑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里行間流露著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贊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六年級下冊把本課編進“科學精神”的主題單元的主體課文,所以教學本文僅僅抓住詹天佑的愛國熱情是不夠的,還應該突出他的杰出才能和科學精神。在教學本課時,我能抓住一條“主線”,落實一個情感,突出兩個重點,落實三維目標。
抓住一條“主線”。 語文教學主線一定要清晰。怎樣確定閱讀的主線呢?一般來說,的主線,就是教學的主線。《詹天佑》一課,主要通過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時的所說、所做、所想,來表現詹天佑高度的愛國熱情及杰出才能,這就是的主線,整個閱讀過程都緊緊圍繞著“杰出”和“愛國”,從課始的接受任務,品讀課文部分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課尾的總結延伸,環環都緊扣主題。
落實一個情感。在閱讀過程中,把情感點落實到整個閱讀過程中,使本課情感點的落實水到渠成。比如:課始的接受任務,初步感受愛國熱情,理解三段話體會愛國熱情,理解三項工程體驗杰出才能。也就是全課始終圍繞情感點引領學生閱讀,學了課文,學生對詹天佑的愛國情懷領悟得很透徹,深刻。
突出兩個重點。
(1)準確定重點。任何一節課都要做到重點突出,不能平均分配力量。而做到重點突出的關鍵是準確確定重點,怎么確定教學重點呢?一般來說能突出主線的關鍵語句就是的重點。在《詹天佑》一課中,詹天佑的所思、所說、所想是的關鍵,所以,我能重點處理了三段話,來表現詹天佑的愛國熱情。
一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大概” “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員之口。
二是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三是抓第五六自然段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從而更深刻的體會佑高度的愛國熱情。
(2)合理使用重點。要落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要用好重點,而不緊緊是閱讀理解,使用重點落實了聽、說、讀、寫的訓練。比如寫詹天佑工作的兩段話采用的方法是在閱讀中理解,訓練學生朗讀的三個層次:既通過輕、重、快、慢表達意思;走進人物表達情感,走進情境深化情感。對三項工程的理解,采用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畫示意圖,講示意圖,通過對話解疑、釋疑,使學生經歷了閱讀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嘗試了通過畫圖輔助理解的閱讀方法,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落實三維目標。閱讀教學不僅僅是閱讀理解,而是通過閱讀理解,并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就是閱讀教學必須落實三維目標。 從這節課看,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落實得扎實、到位。
1、從知識和技能來看,吉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比如教學中朗讀的三個層次:
(1)通過語速的輕、重、快、慢表達意思;
(2)走進角色表達情感;
(3)走進情境表達情感。這樣的朗讀訓練目標明確,扎實有效,學生學有所得。
另外,在這節課上,注意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并且通過讀寫結合,訓練學生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而且提倡個性表達,激發了學生的表達熱情。
2、從過程和方法來看,老師把閱讀的過程給了學生,比如在閱讀中體驗了朗讀的三個層次,再如通過畫示意圖,講示意圖,讓學生理解了三個工程的設計特點,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學習了閱讀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同于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形式,落實了新課程標準。
3、在這節課上,老師把情感體驗穿插于閱讀的全過程,通過讀、說、畫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及杰出才能,這樣的情感訓練水到渠成,毫不牽強。
反思這一節課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由于第4自然段品讀的時間花得較多,導致前松后緊,而且后面“拓展延伸”的環節沒有講,顯得就文教文,學生的讀寫結合不能很好地體現。
2.總覺得牽的成份太多。雖然有時候還是需要的,但我認為這種牽不能背離規律而強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老師在本課執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很多情感的表達是外顯模仿的,不是孩子通過閱讀中自發而生的,其實學生通過自己讀悟,結合自己的生活,給合當時背景,可以將心目中的詹天佑一點一點累積。孩子們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奮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實可親的,因為那是孩子們心中自己構筑起來的詹天佑
3.要加強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如講解“開鑿方法”這一部分時,學生在畫“示意圖”可以用“故意示錯法”,因為如果沒有進行精密的計算,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可能出現錯位,從而影響工程的進展。這時,教師再次引導學生讀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的話,體會他的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
4.教師的導語是否有點過長,顯得有冗長之感。能否有所選擇,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為課前談話內容,是否更加合適一些?要不然,在上課之前,說這么一大段煽情的話語,是不是把教師的情感強加于學生身上?
5.課外知識的添加是不是少了點,教師是為學生打開一道學習知識的大門,這里教師并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也沒有提示學生課后學習的方向,好象對于《新課標》所提出的拓展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是否顯得蒼白了一些?
應該引領學生深入閱讀,以一篇帶多篇,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課外可以布置了如下的作業:閱讀《詹天佑》一書;參觀詹天佑紀念館;查閱詹天佑一生事跡材料;朗讀《詹天佑》劇情簡介等。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6
《詹天佑》這篇課文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例。課文內容豐富。敘事較為簡煉,雖文章開篇點題,中心思想一讀便知,但由于文中所寫的事件距今天已將近一百年,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十分陌生的,對居庸關、八達嶺、青龍橋附近的地勢,也只能借語言文字去想像。所以如何使學生動情,受到詹天佑愛國思想的熏陶,激起愛國情感,形成立志學習的動力,就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育家葉圣陶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因而,教學本課第一步可以順著作者的思路讀,體會詹天佑的愛國之情,把課文讀通讀熟;第二步指導學生“美讀”課文,積淀情感。即理清思路,美讀熏陶。
一、順著思路讀,讀熟課文
(一)整體初讀,讀通課文
這一步的學習形式為自讀,學習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可思考下面的問題,初探作者的思路:
①課文主要寫詹天佑的什么事跡?
②先畫出最能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子,再完整地概括出中心思想。
③詹天佑是在什么情況下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修筑鐵路的起因、經過、結果怎樣?
④在修筑過程中,詹天佑是怎樣克服困難的?
(二)部分精讀,讀熟課文
這一步指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一層一層表達中心思想的,順著作者的思路精讀重點內容;結合朗讀,體會詹天佑的思想感情。
1、默讀課文第2、3自然段,思考:
①帝國主義國家要挾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
②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以后,國內外的反映怎樣?談談你對不同反映的看法。
2、指導朗讀下列句子,讓學生深入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①“帝國主義者完全想錯了……詹天佑就是他們中間的一個。”“完全”、“中間的一個”可重讀,整句話語氣稍重,語速適中,要讀得鏗鏘有力,以回擊帝國主義者的要挾。
②“消息一傳出來,全國都轟動了……咱們可爭了一口氣。”“咱們”、“爭了一口氣”重讀,整句話讀得可稍輕快,表達出全國人民的喜悅、自豪之情。
3、默讀第4、5、6自然段,思考:
①勘測線路時,詹天佑是怎樣克服困難的?
②針對居庸關、八達嶺的地勢特征,詹天佑是怎樣采取施工方法的?
③青龍橋附近的山勢坡度特別大,詹天佑是怎樣解決火車爬上陡坡的?
各自然段重點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
〈1〉“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失掉信心。”這是第4自然段中的句子。可抓住“第一條”、“一定”、“失掉信心”這些詞語,指導朗讀,整句話要讀得堅定有力,由于是“想”的內容,聲音不宜過高。
〈2〉默讀第5自然段,可先理解“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中部鑿井法”的意思,再啟發學生想像居庸關,八達嶺的地勢,畫一畫各自不同的施工方法,體會詹天佑敢于創造的智慧,最后朗讀。
〈3〉看插圖敘述第6自然段的內容,啟發學生畫“人”字形線路,想像運行情況。
二、指導美讀,積淀情感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過程是課文的重要部分,其“美讀”訓練如下:
1、老師可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塞外惡劣的天氣、險象環生的地形,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動之以情,引起情感共鳴,然后讓學生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就會體會到有關詹天佑的情景:在峭壁上定點、測繪;在油燈下繪圖、計算;遇到困難,神情嚴肅而又充滿必勝信念。
2、在朗讀課文第5、6自然段之前,可針對居庸關、八達嶺、青龍橋附近的地勢,讓學生想像坐火車穿越隧道、運行在“人”字形線路的情景。“帶頭”、“常常”、“一起商量”包含著對詹天佑工作精神的贊揚。讀到這些詞語,學生對詹天佑的敬愛之情就會油然而生,語氣隨之加重,語速隨之平緩,達到聲情并茂的境界。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7
我小學課文《詹天佑》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來實現這個目標。
一、了解時代背景,激發愛國情感,感悟教學重點
由于課文內容與現代生活比較遠,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熟悉,小學生難以明白為什么“……修筑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說是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我讓學生上網收集有關詹天佑的資料,使學生對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背景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這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又對詹天佑的這種愛國精神有了明確的認識。
二、靈活教法,突破難點
詹天佑開鑿隧道的方法和在青龍橋設計“人”字形路線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比較難理解。為了突破這些難點,我采用了畫圖法和課堂表演法,讓學生較直觀地了解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創新精神。
“畫圖法”是讓學生簡單地畫出詹天佑開鑿隧道的方法。我首先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指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來。 這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自己的知識水平不夠,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估計不足。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8
《詹天佑》一文后,深有感觸。以下是我在上課時的反思。
要上好一堂課,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備好學生的課,的確很重要。因為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學習現狀應該是我們要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課文,我通過直觀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人”字形線路。因為這一節既是文章的重點,又是文章的難點,這一部份內容學生很難理解的。它表現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理解了這一節的容,才會真正理解“杰出”這個詞的意義,才會對課文的中心思想有個明確的認識。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贊嘆之情。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學生并沒有提出,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設計這個線路有什么好處?要是能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在指導朗讀時,我采用了自讀、默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法,加深了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閱讀教學的過程,實際是從無疑到有疑的過程,如何使學生有疑最終達到無疑,方法是讓學生深入地讀,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發現疑問,而疑難的解決還是引導學生讀書。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并提出問題,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我在引導學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實踐中大膽的創新精神這一環節時做得較好。學生通過讀書、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有了較深感悟,從而體會到了在生活中、學習中處處都需要這種精神,使學生得到了啟發,對學生起到了導行的作用。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9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記敘,很有代表性。
教學本課,為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采用了圍繞中心詞,主動探索的學法;畫一畫,淺顯明白;演一演,生動有趣等教學方法。例如:課文寫“勘測線路”這一段,由于內容長,我先讓學生自學:這一段重點表現了詹天佑哪種品質?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又如在開鑿隧道時,先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然后,引導學生畫出兩種開鑿方法的草圖。講解“人字形”線路時,我在黑板上畫出草圖,用粉筆刷當火車,請學生示范開火車,講述情形,然后讓大家用橡皮當火車在文中插圖上試開,邊讀邊理解。這樣,學生對詹天佑的“人字形”線路設計心悅誠服,不住地稱贊“詹天佑的確是個杰出的工程師”。
學生通過讀書、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有了較深感悟,從而體會到了在生活中、學習中處處都需要創新精神,使學生得到了啟發,對學生起到了導行的作用。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盡管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但讀的遍數和時間還不是很充分。
2、 教學修筑京張鐵路那一部分是時,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為鋪墊,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
3、 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但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贊嘆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就會水到渠成。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儀篇課文的教學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0
我在教小學課文《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講讀第四自然段“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并想想這些語句為什么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1: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為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學生2: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他親自帶著學生和工人,……他常常請教當地的農民。因為讀著這段話,我仿佛親眼見到了詹天佑不辭勞苦地工作的情景……)學生在寬松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救。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著無比崇敬之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上完課,一種愉快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久違了的感覺真好。 原本設想上這課用多媒體手段教學會比較好,而我們學校沒有這樣的設備,帶著少許的遺憾去教學,卻受到了始料不及的效果。
一上課,我就讓學生邊看課文邊結合預習時收集的資料談自己對詹天佑的初步印象,再讓學生讀課文看作者是抓住什么敘寫詹天佑的(即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進而抓出關鍵詞“愛國”、“杰出”,然后圍繞這兩個詞逐步分析開去。這樣,在學生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一條非常明晰的條理鏈條。
為了讓學生充分領會詹天佑的杰出,在教學“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提問法、繪圖法和演示法。在進行到第五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詹天佑在開鑿隧道時遇到了那些困難?
2、分別采用了那些不同的方法開鑿?
3、這突出贊頌了詹天佑的什么?這三個問題不難,但一定要細細讀書才能完成,這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讀書了。
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的把開鑿隧道和過青龍橋的方法記在頭腦中,于是我趁熱打鐵激勵學生:“詹天佑早就將隧道修筑成功了,你們能將這兩種隧道的開鑿方法用簡圖表示出來嗎?看那位同學、哪個學習小組畫的簡圖美觀實用。只見學生先是認真仔細地讀書,然后結合文中的重點詞句、圖示,細細的揣摩、端詳,最后在紙上認真地畫著。我巡視了各小組的成果,發現有個通病:
1、表示開鑿方向的箭頭大都畫在山腰,還有些小組兩端的箭頭沒對齊。
2、許多學生把箭頭畫到了山的中間。
3、在八達嶺隧道的開鑿圖示上許多同學忘記畫向下的箭頭,把從中間向兩邊的箭頭畫得非常地小,和其他兩組箭頭形成鮮明的對比。于是我把畫得好的和有問題的圖示分別張貼在黑板上,讓同學們在對比中找出錯誤,加深了記憶。并及時表揚了各小組合作成功,孩子們都喜笑顏開,這時我話鋒一轉:上一自然段中,詹天佑是怎么要求工作人員的?他們再次將“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讀了一遍,我相機說道:“是呀,如果工程人員畫圖有半點馬虎的話,就會給工程帶去不可估量的損失,你們說一個小小的箭頭的位置關系重大嗎?”孩子們都凝重地點了點頭,“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養成細心的好習慣!”
有了上一段的學習,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很高,因此在解決過青龍橋的陡坡問題時我提出了既要畫圖又要實物演示的要求。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他們將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了,看到他們的認真勁,我心里真甜。但是我心里也沒底,什么工具都沒有,怎么演示啊?出乎意料,他們在實物演示時,利用了手邊的文具盒、橡皮等小東西,演示的時候再加上生動的講解,整個這段我就一點也不用講了。在玩中,他們充分領略了詹天佑非凡的才智,深深被他的愛國精神和杰出才能所服。
這堂課中,教師的及時評價、有效引導,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生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效果明顯。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材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跡——主持修筑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并且讓學生知道課文是怎樣一層一層把詹天佑修筑鐵路的經過寫出來的。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杰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并充分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教學完了《詹天佑》的第二課時,我總體感覺還不錯。在上課之前,我設計畫圖的方法理解,但還是擔心有的同學畫不出而不理解,受到別的老師的啟發,用沙子做實物,這樣就更直觀了,我把這個方法確定后,求助同事和學生帶來沙子,并在課前堆一座小沙山,孩子們邊堆邊感到新奇,但他們還是猜到了上課用,課還未上,學生們已躍躍欲試。課堂教學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在學習活動中,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說說、干干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致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演示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
在指導朗讀時,我采用了自讀、默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法,加深了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閱讀教學的過程,實際是從無疑到有疑的過程,如何使學生有疑最終達到無疑,方法是讓學生深入地讀,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發現疑問,而疑難的解決還是靠引導學生讀書。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并提出問題,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我在引導學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實踐中大膽的創新精神這一環節時做得較好。學生通過讀書、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有了較深感悟,從而體會到了在生活中、學習中處處都需要這種精神,使學生得到了啟發,對學生起到了導行的作用。
不過,這一節課也有幾個環節處理得不是很好。如:
1在教學中教師過多強調去挖掘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卓越才能,沒有延伸到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
2上課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他們回答問題和動手的機會太少。
今后在教學中要更好地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共同進步。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3
《詹天佑》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六年制第十二冊的精讀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為題,重點記敘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跡-----主持修筑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里行間流露著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贊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
全文圍繞“杰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我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第二教時,重點研讀的是課文重點段落2、3段。我將目標定為:
1、細讀課文,推敲理解課文的詞句。
2、感受詹天佑嚴謹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教學第二段時,重點抓住在()的情況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引導學生抓住“阻撓、要挾、輕蔑”這三個關鍵詞。聯系上下文仔細推敲,深入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學生暢所欲言,去感受,體會了當時的情況。從而對詹天佑受命于危難之中的勇氣、膽略,拳拳愛國之心產生了強烈的敬佩之情。
在教學第三段時學習的內容是詹天佑在修筑鐵路時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找出詹天佑在勘測線路遇到困難時的表現,仔細體會。學生從詹天佑的所說、所做、所想之中感受到詹天佑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在理解“開鑿隧道”和“設計線路”兩部分時,抽象的說明學生不容易理解,我通過把“開鑿隧道”和“設計線路”兩部分用畫圖或實驗的講解方法來說明。讓學生動手畫箭頭,標方向,運用創設情景,你是詹天佑紀念館的講解員來進行學習的方法,演示推拉的火車頭。把抽象的事物變形象了,陌生的變熟悉了,使詹天佑高大的形象躍然于學生眼前,使學生受到極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
此外,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匯報,并與其他學生一起,針對該組的學習收獲,給予補充,評價。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長短不限。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真正變成學生的“討論場”、“表現場”。教師需結合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匯報表達,進行適時的點撥。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4
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就應怎樣使課堂成為學生揮灑個性、享受學習幸福的棲居地?在那里,兒童固有的靈性將得以迸發,潛有的悟性將得以喚醒,失落的自信將得以找回。
我在教《詹天佑》一課時,為學生搭建了這樣一個激發智慧、釋放思想的舞臺,充分發揮了開放式教學的優勢,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一、開設“小小模擬招標會”。
課文一開始沒有直接記敘詹天佑如何主持修筑京張,而是不吝筆墨地展現了上世紀初我們的主人公受命于危難之間的復雜背景和面臨的巨大困難。――這離學生的生活相差了近一個世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針對這種狀況,我推薦學生開展一個“小小模擬招標會”,引領他們跨入時光隧道,去觸摸一百年前的時代“脈搏”!在“招標會”上,帝國主義者的狂妄自大與險惡用心昭然若揭,他們那黔驢技窮、虛張聲勢、寸步不讓“狗咬狗”的種種丑態被同學們“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當時修筑京張鐵路的各種“人為”和“客觀”上的重重阻力便也自然而然地“顯山露水”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愛國工程師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二、自讀自悟,多角度探索。
課文的第四小節即“勘測線路”,這一部分一向是一個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深入了解詹天佑,領悟人物的精神面貌?我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請他們交流讀后的感受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透過反復地在讀中悟、在悟中讀,最后請學生將感受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有的抓住課文的空白點進行大膽想象寫了一段話;有的以話外音的形式進行了感情豐富的朗讀;有的采用人物評說的方式;有的更有創意,透過采訪詹天佑的工友恰當“真實”地表現了人物……每種做法,無論優劣,都是學生自己透過摸索得來的,遠勝于教師直接把答案奉送給他們!在那里,學生從靈魂深處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活力四射的個性得到了無限的舒張,鮮活四溢的思想得到了自在的飛翔!
三、設計圖紙,匯報演示。
為了表現詹天佑的杰出才能,書上舉了“開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兩個最“經典”的例子,以往我總借助多媒體或幻燈圖片親自演示幫忙學生消化理解,總感覺學生學得很被動,效果不盡如人意!這次,我先將了他們一軍:“同學們,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幫他畫一張設計圖紙,并給大家匯報一下設計意圖嗎?”在冠以“工程師小助手”頭銜的“誘惑”下,同學們來勁了:他們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畫的畫,演的演,講的講,還真是煞有介事的!從中折射出學生難以想象的潛力,每個學生的心里都充盈著創造的激情、蓄積著表現的欲望、撲棱著翻飛的想法!每位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設計圖紙是最佳的,在他們激烈的討論中,課堂成了他們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樂園!
四、“老外坐火車”的情景展現。
課文結尾我沒有簡單地喊上幾句口號為詹天佑“歌功頌德”,而是設計了“老外坐火車”這樣一個情景展現,引導學生以導游小姐或導游先生的身分,向火車上的外賓介紹京張鐵路。在穿插播放火車鳴笛“嗚…嗚…”聲中,“導游們”開始有聲有色、興致勃勃地向“老外”介紹起這條“爭氣路”來,請看下面幾位學生的導游詞片斷:
A、外賓朋友們,此刻我們的火車已進入了八達嶺隧道,你是否覺得這條隧道要比居庸關隧道長得多呢?它的開法與居庸關隧道是完全不同的,它采用的是中部井法……
B、此刻我們乘坐的火車已停在了南口,我們要給火車尾巴再裝個頭,也許你們感到很驚訝吧,火車干嘛要兩個頭呢?不急,過一會兒就能明白謎底了!
C、此刻我們已到了青龍橋,大家往外看,這就是詹天佑的銅像!我們立刻要爬這個高高的陡坡了!哦,別怕,詹天佑為我們設計了“人”字形線路,你看,火車到了“人”字形岔道口就換了個方向,兩個火車頭互換位置,原先推的火車頭就拉,原先拉的火車頭就推,這樣減緩了坡度,火車上山就個性簡單!
在火車的“嗚…嗚…”聲中,同學們學得興致盎然,那一張張紅撲撲的小臉蛋興奮的神采在盡情地飛揚!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5
這天上《詹天佑》,這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實現舊教材新教法,確實值得探討。
上課后,我沒有急于介紹時代背景,而是直接問孩子:“透過昨日的預習,你們有什么收獲?”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爭著發言,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明白詹天佑是個對工作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我很驚奇(因為孩子一般會說詹天佑是愛國、杰出的工程師),我鼓勵他繼續說下去。他說:“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就應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從這句話能夠看出詹天佑對工程人員要求十分嚴格,可見他對工作是一絲不茍的。”說得太好了,我因勢利導,再請其他同學補充,從課文哪些地方,還能夠體會到,詹天佑對工作十分負責?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撐著他這樣做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從詹天佑的工作態度,講到詹天佑為人謙虛、平和(請教當地老農民,與工人同吃同住);從詹天佑的勇氣(受命令于危難之中),講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設計“人”字形線路……)。討論十分熱烈,即使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也能說上一兩句。個性是當談到設計“人”字形線路時,許多孩子上臺充當了講解員,又是比,又是畫,透過他們生動的講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車爬上青龍橋的情景……不時,有同學質疑,立刻有同學為他解答,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知識,孩子們交流著彼此的情感和經驗,學得不亦樂乎。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明白,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在這堂課上,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孩子需要這樣的課堂,因為,在那里,他們個性飛揚!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6
《詹天佑》一課講完以后,感觸頗深。正是與組內姐妹不斷地研討,一遍一遍地磨課,嘗試新的教學思路才做到了長課短講,由迷茫苦惱到較滿意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整篇文章教學思路清晰,選材典型。課前我充分發揮了導學案的功能,讓學生充分地預習文章,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課上我大膽放手,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在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詞“杰出”、“愛國”展開全文,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深入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才華和愛國精神。
在學習“勘測線路”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做到自讀自悟,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在講到詹天佑遇到困難時的想法時,我拓展原文,引發提問:“詹天佑在修筑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讓學生結合課文及導學案中拓展研讀來談,既開拓了學生視野,又深入體會了詹天佑工作中遇到困難。再通過生讀,師生互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詹天佑遇到困難時的想法,體會詹天佑克服困難的精神動力來源于對祖國的熱愛。
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隧道開鑿方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書、討論、畫圖、互評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開鑿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正是有著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負責精神,才創造出了鐵路工程的奇跡,他的創新精神也就自然生成。
在學習“人”字形線路時,通過小組內畫圖演示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形線路行駛的情形。再通過課件展示,學生描述,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到“人”字形線路的設計方法,學生的疑難點在讀書、動手實踐及直觀演示中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解決,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一、在教學中,雖然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指導朗讀還不夠充分,詹天佑的愛國精神挖掘的不夠深。
二、教師的教育機智不強,在課堂上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喚醒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7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愛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并想想這些語句為什么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就應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正因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松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主角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心里是怎樣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著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一樣,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資料讓學生在自讀討論明白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8
問題設計不僅僅是教學過程的關鍵,還是一節課的靈魂。問題設計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藝術,是評價一節課優與劣、成功與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思考問題設計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問題設計務必是教師深鉆教材的結果
問題設計務必是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提煉教材精華的結晶。教師只有吃透了教材,設計起問題來才能目的明確、得心應手。
拿《詹天佑》一文來說,問題設計前,教師務必搞清楚本課在本單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課主要寫了什么,作者的思路怎樣,目的是什么;透過本課的教學,在基礎知識、潛質、思想方面,教師要教給學生些什么,學生要學到些什么;本課的重點、難點在什么地方?教師要采用怎樣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師要怎樣來優化課堂結構、怎樣進行學法指導等資料。教師只有對上述資料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讀厚又讀薄,梳理好教材中各個知識點了,才具備了駕馭教材的潛質,才為問題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為問題設計掃清了障礙,正如諸葛亮借東風在萬事俱備時一樣。
二、問題設計要把握重點,明確目標
問題設計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而,問題設計要把握文章重點,體現明確的訓練目標。也就是說,問題設計只有具有明顯的具體性和可測性,教師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單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講讀課文,它與本單元的訓練項目“注意當時當地的狀況”有重要的聯系。教學時,要憑借這篇課文引導學生聯系事情發生的年代和當時當地的環境,深入地明白課文資料。教師對教學應充分思考到這些,問題設計就要把握這一重點,明確這一目標。
我在講解本課時,問題是這樣設計的;詹天佑在理解修筑京張鐵路前、后(a、勘測線路b、開鑿隧道c、設計線路)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克服?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結合有關的詞句,說說理由。)問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就是為本文訓練目標而精心設計的。學生看到這一問題,自然會聯想當時當地的狀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陰撓、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工具落后、在勘測路線時地勢又險峻、氣候又惡劣、在開鑿隧道時又要過很多高山(居庸關山勢那么高巖層那么厚、八達嶺隧道又是那么長);在設計線路時,青龍橋附近的坡度又個性大等。盡管當時當地的困難很大,但是,詹天佑毅然理解了任務,一絲不茍地工作(周密地勘測線路;采用了不一樣的鑿進方法;設計了巧妙的“人”字形線路。)并提前兩年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樣設計的問題,教師教的目的明確,學生學的也明白。透過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思考、講出學生對“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有較深刻的明白。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心及杰出的才干會深深地銘刻在每位學生的心里。再加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必須要“注意當時當地的狀況”。讀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狀況,才能夠對文章了解得更加透徹;寫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狀況,才能夠使文章表達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問題設計要少而精
講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現一系列的過碎的沒有好處的問題。能設計一個問題解決的,決不設計兩上問題。否則,會把學生的腦袋提問大了,提問脹了,提問麻木了。最后,可能搞得連老師都會覺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難把握文章的重點,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學文章重點段落(2—6)小節(本文共7節)時,只設計了上方提到的一個問題,學生就以此為線索,讀書、勾劃、討論,對文章進行梳理。學生學得挺帶勁,自然本文的教學目的就能到達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選取的三個典型事例a,b,c,是平行關聯。教師在出示問題時,能夠對它進行特殊處理(如用雙面膠帶紙把寫著“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的紙卡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疊在一齊),講課時一個一個地出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a,而后b,c,能夠自學。
四、問題設計要融教法與學法于一體
在教師“教”學生“學”這一雙邊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是鏈條,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了一齊。能融教法與學法于一體的問題,必能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使教與學產生“二合一”的共振效應。
還以上述問題來說,“結合有關語句,說說理由”不就是學法的指導嗎?透過學習,學生就會明白讀文章要抓住重點詞句及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去思考;寫文章時,更要主動運用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聲有色。還有對“注意當時當地的狀況”這必須作特點傳授的過程,不也正是學法指導的過程嗎?五、問題設計要體現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語文教學要體現“傳授學法→邏輯思維→滲透德育”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問題設計自然為其服務。上述問題設計就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總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問題設計才能算得上一個好的問題,才真的不失為一節課的靈魂。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9
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就應怎樣使課堂成為學生揮灑個性、享受學習幸福的棲居地?在那里,兒童固有的靈性將得以迸發,潛有的悟性將得以喚醒,失落的自信將得以找回。
我在教《詹天佑》一課時,為學生搭建了這樣一個激發智慧、釋放思想的舞臺,充分發揮了開放式教學的優勢,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一、開設“小小模擬招標會”。
課文一開始沒有直接記敘詹天佑如何主持修筑京張,而是不吝筆墨地展現了上世紀初我們的主人公受命于危難之間的復雜背景和面臨的巨大困難。――這離學生的生活相差了近一個世紀,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針對這種狀況,我推薦學生開展一個“小小模擬招標會”,引領他們跨入時光隧道,去觸摸一百年前的時代“脈搏”!在“招標會”上,帝國主義者的狂妄自大與險惡用心昭然若揭,他們那黔驢技窮、虛張聲勢、寸步不讓“狗咬狗”的種種丑態被同學們“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當時修筑京張鐵路的各種“人為”和“客觀”上的重重阻力便也自然而然地“顯山露水”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愛國工程師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二、自讀自悟,多角度探索。
課文的第四小節即“勘測線路”,這一部分一向是一個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深入了解詹天佑,領悟人物的精神面貌?我充分堅信學生的學習潛質,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請他們交流讀后的感受及自己對課文的明白。透過反復地在讀中悟、在悟中讀,最后請學生將感受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出來:有的抓住課文的空白點進行大膽想象寫了一段話;有的以話外音的形式進行了感情豐富的朗讀;有的采用人物評說的方式;有的更有創意,透過采訪詹天佑的工友恰當“真實”地表現了人物……每種做法,無論優劣,都是學生自己透過摸索得來的,遠勝于教師直接把答案奉送給他們!在那里,學生從靈魂深處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活力四射的個性得到了無限的舒張,鮮活四溢的思想得到了自在的飛翔!
三、設計圖紙,匯報演示。
為了表現詹天佑的杰出才能,書上舉了“開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兩個最“經典”的例子,以往我總借助多媒體或幻燈圖片親自演示幫忙學生消化明白,總感覺學生學得很被動,效果不盡如人意!這次,我先將了他們一軍:“同學們,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幫他畫一張設計圖紙,并給大家匯報一下設計意圖嗎?”在冠以“工程師小助手”頭銜的“誘惑”下,同學們來勁了:他們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畫的畫,演的演,講的講,還真是煞有介事的!從中折射出學生難以想象的潛力,每個學生的心里都充盈著創造的激情、蓄積著表現的欲望、撲棱著翻飛的想法!每位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設計圖紙是最佳的,在他們激烈的討論中,課堂成了他們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樂園!
四、“老外坐火車”的情景展現。
課文結尾我沒有簡單地喊上幾句口號為詹天佑“歌功頌德”,而是設計了“老外坐火車”這樣一個情景展現,引導學生以導游小姐或導游先生的身分,向火車上的外賓說京張鐵路。在穿插播放火車鳴笛“嗚…嗚…”聲中,“導游們”開始有聲有色、興致勃勃地向“老外”說起這條“爭氣路”來,請看下方幾位學生的導游詞片斷:
A、外賓朋友們,此刻我們的火車已進入了八達嶺隧道,你是否覺得這條隧道要比居庸關隧道長得多呢?它的開法與居庸關隧道是完全不一樣的,它采用的是中部井法……
B、此刻我們乘坐的火車已停在了南口,我們要給火車尾巴再裝個頭,也許你們感到很驚訝吧,火車干嘛要兩個頭呢?不急,過一會兒就能知道謎底了!
C、此刻我們已到了青龍橋,大家往外看,這就是詹天佑的銅像!我們立刻要爬這個高高的陡坡了!哦,別怕,詹天佑為我們設計了“人”字形線路,你看,火車到了“人”字形岔道口就換了個方向,兩個火車頭互換位置,原來推的火車頭就拉,原來拉的火車頭就推,這樣減緩了坡度,火車上山就個性簡單!
在火車的“嗚…嗚…”聲中,同學們學得興致盎然,那一張張紅撲撲的小臉蛋興奮的神采在盡情地飛揚!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0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范,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闡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后我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置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明白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資料。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采用了直觀教學的手腕,讓學生畫示意圖。
二、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緒體驗還不是很深入,學生的答復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重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盡管采用了多種情勢的讀,但是讀的時刻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當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2、在處置“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資料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明白了設計的奇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發生真正好處上的贊嘆之情。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學生并沒有提出,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設計這個線路有什么利益?要是能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資料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豪情,在語言上發奮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緒因素。
三、在這樣的交換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透過交換,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接洽上下文。
最后的創意表達,拓展思維,沒有給學生很多的時刻去思考,去講,學生的情緒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透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確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奇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色選取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1
關于生本課堂,我也只是聽了幾節課而已,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還沒有摸著門道。我的生本課設計,也是照貓畫虎完成的。上《詹天佑》這節課,我是帶著惶恐和大家見面的。
說到欣慰的地方,我覺得在生本課堂上,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以前都是我在精心的設計,想形式,想資料,想突破重難點的方法。此刻孩子們透過前置性小研究,他們自己查資料,自主學習、思考,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孩子們的興趣很高。當然,在課堂上,并不是資料的堆積,我也渴望有思想的碰撞,問題的深入。這天,我的學生在交流的時候,能夠靈活運用自己所搜集的資料,談理解、談感受、進行想象、聯系生活實際、插入查找的故事以及積累的名言進行深入的學習,我覺得挺好。更難得的是孩子們在生本的學習中,能夠自己寫一些小詩,去多讀一些相關的文章。
我認為他們的潛力就在這樣的實踐中進行了有效的鍛煉。就本節課而言,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們從字里行間感受詹天佑的愛國情懷,培養孩子們樂于表達的習慣。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我覺得目標到達了。以前吧,我會找到外國報紙輕蔑的話語讓學生去理解,我也會想辦法讓他們抓住黃沙滿天、狂風怒號讓他們去體會、想象,這天,都是他們自己去找尋的,也自發地運用了一些方法去深化感悟。我想,老師講出來的和學生自己去獲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關于詹天佑杰出方面,我想肯定也還要花一個課時去研究。這也給我的生本課提出了一個難題:這樣上下去,一篇課文要好幾個課時才能上完,是不是能夠以單元為中心,進行一兩篇這樣細致的研究,其余的就能夠帶過去呢?另一個困惑就是班級還有一些后進的學生,他們有時在課堂上就扮演了沉默的代言人,我一堂課是不能兼顧全體的,該用怎樣有效的辦法來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呢?有怎樣好的評價機制能去促進他們自主發展呢?
從我個人方面來說,在這個環節中,我心中擬定的匯報小組和上課請到的小組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意味著這個小組要在我的不斷引導中去帶領學生一齊學習,可面臨著這樣一個空間,我顯得很是拘謹,害怕自己去打斷,害怕我的聲音出此刻這樣的場合。一陣陣猶豫和矛盾之后,孩子們所要到達的高度就沒有體現出來,該我追問、升華的部分也沒有深入。鈴聲一響,才發現學生就應能夠走得更遠一點。另一個就是在前置研究時,我讓學生用了充足的時間做準備,課堂隨機的生成和疑問就少了,顯得很是呆板。要做成一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面臨問題的時候,不明白我還有多少堅持繼續往前走。
我想,生本課堂,自主學習是很關鍵的一環,如何去有效地落實呢?也還需要花時間在校進行訓練,直到構成習慣。一堂課結束了,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如何走出迷茫,在前行的路上且行切思,且思且行吧。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2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課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最主要的事跡——主持修建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設計并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表現了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杰出的才干。
這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努力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原則設計教案,實施教學。
一、抓重點段,以困難為背景,感悟人物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首先走進文章的重點段——第四自然段進行與文本對話,做簡單的批注,并把批注寫到黑板上。這一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對人物有初步的認識。
二、抓重點詞句,以想象設情景豐厚人物
在重點段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了描寫人物語言和心理的句子以及“經常”“總是”一些關鍵詞語,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想象進行朗讀。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對人物的認識逐漸豐厚了起來。
三、抓開鑿隧道、設計線路的方法,以圖解文字贊嘆人物
文章5、6自然段講的是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的方法,以及設計人字形線路的內容。
隧道的開鑿方法,學生讀書后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就能明白無須多講。
但八達嶺隧道的開鑿方法又能夠體現出詹天佑超群的智慧。所以教師就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體會詹天佑的智慧超群。當學生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教師又由引導者變成了參與者向學生提問“既然工作面多,就可以縮短工期,為什么不多開鑿幾口直井,這樣豈不更快?”從而引導學生繼續探究,體會人物卓越的智慧。
最能體現詹天優質杰出才干的就是“人字形線路”的設計。這一段學生在讀文后畫圖就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教師就利用課件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人字形線路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人能設計出來,這叫什么?”學生回答到叫“創新”教師隨即追問“這種創新僅憑聰明和智慧就能想出來嗎?”從而使學生感悟到了詹天佑的杰出,一種贊嘆之情油然而生。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突現以人為本,努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這一教學理念,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讀讀、寫寫、說說、畫畫、演演中自主探究,取得收獲,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3
《詹天佑》一文重點記敘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
在教學本文時,我著重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描寫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教學的重點,把理解兩種開鑿隧道方法的好處以及體會“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妙處作為教學的難點。目的就是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跡,激發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
因為課文講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因此,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課前,我讓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看相關的課外書籍,以便對詹天佑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較多的了解,同時也考慮到有些學生條件有限在學案上為學生準備了有關詹天佑的資料和修筑京張鐵路的背景資料。上課開始時,我首先讓學生交流詹天佑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接著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了解詹天佑是在怎么樣的情況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然后,著重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內容開展討論:一個中國工程師在自己的國土上主持修筑一條鐵路,為什么會引起國內外的轟動?通過討論,讓學生充分感悟到:詹天佑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頂著重重壓力,不怕種種困難,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是受命于危難之際,為中國人民爭一口氣的壯舉,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最后,引導學生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為了方便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我把它分解成以下三個小問題讓學生思考。
(1)、在勘測線路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他是怎樣說、怎樣做的,為什么能這樣做?
(2)、在開鑿隧道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
(3)、在青龍橋又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是怎樣克服的?
在讓學生理解、思考以上三個問題時,我采用了朗讀和畫示意圖的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理解施工的情況,同時,在黑板上畫出施工的示意圖,邊畫邊向學生講解,讓他們思考和討論個中的妙處,這節課在我的帶動和引導下,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高漲,特別是學困生,他們對示意圖充滿興趣,然后,我有意請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孩子上講臺,到黑板上再次畫出示意圖,并向同學們講解圖意,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這節課,他們學得非常高興,學得非常主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雖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學得非常高興,但是在完成“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個問答題時,學生不能將自己的理解組織好語言流暢地表達出來,教會學生組織語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培養。要把教課文變成教語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詹天佑》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詹天佑教學反思09-15
《詹天佑》教學反思09-17
詹天佑的教學反思02-08
《詹天佑》教學反思05-11
詹天佑教學反思01-03
《詹天佑》的教學反思11-27
《詹天佑》教學反思09-11
詹天佑教學設計及反思07-10
人教版詹天佑教學反思06-04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