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
我們作為教師隊伍中的新鮮血液,我們應該相應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號召,我們的教學模式也應該改變。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余地,從而得到鍛煉,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我所在的實習學校豐潤二中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通過三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豐潤二中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即:(1)檢測復習(5分鐘),檢測上一節學習內容,相互訂正,上交。
(2)情境導入(2分鐘),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3)自主學習(12分鐘),以一體化教學案為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學,完成相關題目。
(4)合作探究(8分鐘),學習小組內部交流,互幫互學解決問題。
(5)交流展示(8分鐘),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對重難點問題的解決辦法,或提出問題。
(6)教師評議(10分鐘),教師點評小組成果,提升知識精華(方法、規律、疑難)。
(7)鞏固練習(5分鐘),針對本節目標進行達標練習,反饋矯正。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確保了新課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落實,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享受成功!
在課上經過這“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在大多時候充當的都是提示、總結這樣的角色,不在時傳統課堂中的一言堂,在上課的時候只能聽見教師一個人在說話的聲音,學生是完完全全的被動的學習。現在上課運用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在上課的時候女教師說的話很少,大多的時間是留給學生自己討論問題,有利于發揮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而不是等這教師直接給答案。經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來的答案學生記得更牢固。在考試的時候遇到開放性的試題,學生也會答得順風順水。
在上課的時候所有的老師都會運用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序,在課堂上更大的發揮學生的作用。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2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愿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內容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內容的結構化
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采用如下方法: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2認真組織、全員參與3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4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形成完整體系5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通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老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可以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考慮,但教學對象的多變性與教學對象個體的復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現在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里,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3
昨天已經過去,我們只能留給記憶。未來沒有來臨,我們只有寄托。今天才是最現實的,所以我們要把握好當下。
對于歷史的學習,我們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總結很多的經驗,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對于歷史要做到三抓好,抓好課堂,抓好復習,抓好考試。我們要講好每一堂課,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每一節課都能有很好的效率,讓學生有最大的收獲。更好的完善我們的講課方式和方法,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好復習,學習很關鍵,但是做好復習更為重要。復習不是簡單的`背誦,而是要深刻的讓學生去理解。進而從歷史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這才是復習的根本目的所在。抓好考試,考試不僅是抓好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試,平時我們也要注重一些課堂上的小測驗。
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做好上面三抓好的基礎和前提是我們要更好的走進學生,去了解并解決學生在學習歷史中遇到的困難,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歷史教學的重任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這樣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抓好課堂效率,提高復習效果,實現考試的真正目的,努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我們老師要不懈努力!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4
一、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并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系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系,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二、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
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并且要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3.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于進一步強化關于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里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第一,關于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范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第二、關于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
言也有相應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第三、關于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于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里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于板書的書寫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后,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寫。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教學信息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5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高中歷史本身內容的“枯燥”,尤其針對歷史學科在會考中遇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的“尷尬”情況,就決定了在歷史會考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性。
根據本人在歷史課教學上的摸索,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逐漸摸索出了,在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鄉土資源,就能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每節課的先導。成功的新課的導入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的聯系,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就必須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環節。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從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能力、志趣、品德的實際出發,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所在。
由于鄉土材料就發生在學生身邊,這樣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尤其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的時候,他(她)們更是有一中主人公的感覺。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刻意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入預備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讓學生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憾而產生共鳴,從而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為此。在新課程下,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問由境生,問隨境異。在這方面,我主要采用適時應用鄉土課程資源引入課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迫切追尋問題,學習課文內容,探索問題答案的心理。運用鄉土材料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認同感。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經過學生的探究和內心的體驗,才會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識。因此,在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鄉土材料,不斷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分析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系,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可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的作用。
第三、理論聯系實際,優化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也明確要求,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思想歷史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可以借鑒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式。通過對歷史課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歷史課教學的內容來選擇探究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28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范文09-27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模板11-18
精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3-03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優秀02-21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范本09-27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07-02
高中歷史課后教學反思02-02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18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