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1
12月5日,在學校組織的聽評課活動中,聆聽了孫月梅老師執教的《秋天》一課,我有一種如沐秋風,神清氣爽的感覺。孫老師都能準確的把握本課教學目標和學生年段特點,采取多種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令我受益匪淺。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秋天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在上課伊始,孫老師借助媒體,讓學生欣賞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圖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秋天,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情感基礎。再如學到第二段,讓孩子們來體會“天空那么藍,那么高”時,出示直觀的圖片,讓孩子們理解了文本內容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二、識字靈活,方法多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兒童,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識詞的教學效率。孫老師在識字教學的設計中進行了精心處理。先是帶拼音讀、然后去拼音讀,再自由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等方式,方法靈活多樣,難度層層加深,識字教學扎實高效。孫老師也抓住了本課字詞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如“一片片”、帶“一”的短語,帶“了”的短語,讓學生在反復讀和猜謎語中,鞏固了生字,了解了字的用法。
三、注重思維訓練,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口語交際教學要“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在學習第二段時,孫老師出示圖片,讓學生用“我看到。”的句式來說話,培養了寫話能力。又如訓練學生用“一會兒……一會兒……”說話,拓寬思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體現語文工具性這一特征。
四、教師范讀文本,引領學生朗讀
馬卡連柯說:“教師永遠是兒童模仿的典型。”學生朗讀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范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孫老師能以身示范,范讀課文,學生有了模板,朗讀課文更抑揚頓挫,繪聲繪色。這一點值得我在公開課中大膽的去嘗試。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導入環節,讓學生觀看完圖片,談談感受,節省時間可以完成寫字教學的內容。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2
《秋天》是一篇寫景散文。課文抓住天氣、樹葉、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點,描寫了秋高氣爽、黃葉飄落、北雁南飛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秋天》是學生第一次學習課文,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觀察認識秋天的季節特征,體驗發現秋天的樂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從而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一、多元識字,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教學要求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例如“樹”“葉”的教學,將部首教學與生字教學結合起來,滲透了根據形聲字特點識記生字的方法。在學習“飛、大、片”時,充分發揮了字理識字的優勢,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字理、字義,增強了對生字的直觀性、整體性認識。巧妙的識字教學方式,解決了識字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在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的熏陶下,學生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會越來越喜歡漢字,并能逐漸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進而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
二、多樣朗讀,感悟秋天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秋天的景物特征,通過自讀、同桌讀、齊讀、師生共讀,形式多樣化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秋天的`美麗,激發學生發現美、尋找美的情趣,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
三、親身體驗,感知秋天
在本課的教學之前,先布置學生和爸爸、媽媽去觀察秋天,發現秋天。這樣,整合成全新的語文大課堂,變單純文本的語文學習為綜合性課文學習。在教學時,將課文展開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這樣,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教學后,我讓學生再次走進大自然,去尋找秋天,感受秋天。由對秋天的感受拓展到對大自然的觀察、體驗和感受,鼓勵學生留心觀察,善于積累,從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不足之處
1、朗讀環節,讀出韻律,學生還不能通過聲音感悟,只會扯著嗓子喊。
2、課堂紀律要隨時整頓,時刻關注,保證讓每一個學生都全情投入學習。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3
《秋天》是一篇寫景散文。課文抓住了天氣、樹葉、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點,描寫了秋高氣爽、黃葉飄落、北雁南飛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天氣轉涼、黃葉飄飛寫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寫出天空的藍和高,以及雁陣的飛行方向和隊形變化。第三段用感嘆句充分表達作者對秋天到來的喜悅之情。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四點,并圍繞這四點進行教學。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認識自然段,并學習第一小節,背誦第一小節,進行說話訓練。
4、指導書寫“了、字“兩個生字。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能夠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學生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有感情的朗讀第一段,并完成背誦。本課我采用的是隨文識字,這樣分散識字,能夠降低難度,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在一定的環境中識字,更有利于學生識記生字。在學完第一段后,為了讓學生能夠對秋天中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我進行了說話訓練,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學生能夠說出秋天里其他事物的變化,達到了訓練的目的。最后進行生字指導,一看二描三對照四點評,這樣的'步驟讓學生進行識字教學。
在講課的中處理一片片這個環節上,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備課時認為學生這個理解不是難點,學生能夠理解一片片是很多的意思,并進行這樣ABB式詞語的訓練,結過發現學缺乏生活經驗,不能很快的說出這一類的詞語,有沒能及時的點播,導致這一環節上的不理想。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4
《秋天》是一篇自讀課文。當代詩人何其芳在詩中描繪了一個個生動的畫面,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風景圖。詩的意境優美,語言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此文既可得到文學藝術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秋天》一課的教學,我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帶學生走進課文的優美意境中。朗讀對語文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各項語文活動都要由閱讀文體開始,對于詩歌則尤為重要,只有反復朗讀才能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心里。所謂多樣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漸進,由識記生字到讀順詩歌到讀出韻律以至讀出感情,步步走來,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其次是指多種方式朗讀,可以自讀、同桌讀、齊讀、師生共讀,形式多樣化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課后看來,總覺讀出韻律一節處理的不妥當。我本意是想通過四步讀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方法,但由于詩歌節奏的劃分本無定法,它和語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教給學生劃分節奏時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學生作一個范例,并不能真正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方法,這不能不說是這一環節上的遺憾。
在品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三幅畫面中選擇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畫面展開想象,將詩中畫面用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內容的過程,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這個問題的設置應該說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這一點,我同時在設計課時,準備了第二套方案來降低難度,也就是在學生回答有困難的'時候,出示多媒體課件,根據極簡單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動人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重在教給學生描寫的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降低難度的方法確實為學生打開了思路,也迸發了許多靈動的火花,出現了許多精彩的片斷。但就總體而言,似乎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年齡尚小,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更易于接受圖片這種直觀的形式,而對于詩歌凝煉的語言,似乎還嫌抽象。此外,提到的漁家、原野的秋天,這些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直接經驗不足,間接經驗又不夠,理解起來自然困難。
在品析美詞這一環節中,我著重請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教師只做必要的指導。應該說,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品析的相對到位。但場面顯得平靜,過于有條不紊,沒有適時激起學生之間的問題矛盾,沒有形成激烈探討的場面,這也限制了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每一堂課我都認為應該給學生一個質疑問難的機會,因為“學貴有疑”,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真正對課堂提出問題的學生才是真正走進文本,有著獨立思考意識的。但由于時間的限制,很遺憾,我在這一節課上卻缺少了這一環節。
總之,由于各種原因,總覺得這課的教學沒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堂沒有真正活起來。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5
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本詩語言流暢,優美,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情感。描寫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鑒于這,我在教學中采用把感情朗讀詩歌、體會詩歌優美意境以及品味詩歌的優美詩句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由于都是農村孩子,對于農村的秋天學生都很熟悉,因此,課堂上,我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然后把學生的視線轉向課文。從為什么說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秋天的空氣更甜更好入手,合作探究,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來學習課文,充分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整理在全班展示。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白:秋天到來,紅紅的蘋果、紫紅的.葡萄、舉著紅纓的玉米、紅著臉兒的高粱。這些能不讓太陽更紅更嬌嗎?桂花、菊花盛開,空氣中到處彌漫著醉人的花香,能不讓空氣更甜更好嗎?其次,設計拓展延伸,描繪自己心中的秋天,金秋是美麗迷人的,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贊美自己心中的秋天吧!
1、彩筆繪秋天,畫出心中的秋天。
2、深情頌秋天,讀出心中的秋天。
3、妙筆描秋景,寫出心中的秋天。
課堂上整堂課抓住了重點,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還有不足之處。
1、時間調控欠當,先緊后松。
2、沒有充分利用好文中畫面,展開想象。
3、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背誦。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6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歡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別喜歡《秋天》這首詩歌。這首詩的作者以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動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詩歌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描寫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語言優美生動,易于朗讀和背誦。在作者的筆下蘋果姐姐會因為天氣涼了,嚷著要披紅襖;葡萄妹妹要披紫袍……這首詩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學生情感,學生學起來自然興趣盎然。
在本課的教學之前,我先布置學生請爸爸、媽媽帶領自己去觀察秋天,描繪秋天,歌唱秋天,這樣,整合成全新的語文大課堂,變單純文本的語文學習為綜合性課文學習。在教學時,我將詩歌展開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抓住抒情這條線,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這樣,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了。教學后,我讓學生再次走進大自然,去尋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寫秋天的詩文,比較古今寫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時代的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寫上一兩小節秋天的詩或寫一篇贊美秋天的小練筆。充分讓學生去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熱愛、贊美的情懷。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7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這首詩寫得很美好很純凈,像世外桃源;詩不長,僅三節。雖很精粹,卻容量大,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鑒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及體會詩歌優美意境,品味文中優美詞句作為本文的教學重點,設計教學時數為一課時。在這堂課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學習投入,討論認真,探究深入,整個課堂氛圍活躍并且自主,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出現了幾次小高潮。我認為這堂課的“亮點”有以下幾處:
1、注意導語的連接作用,直擊教學重點:
我用一個小練習入課:請同學們為一句不完整的詩歌補充詞語。“自在飛花輕似,無邊絲雨細如。”目的是通過推敲比較,讓學生領略品味詩歌語言之趣、之美。
這個小練習引起了學生們濃厚的興趣,大家細細揣度,都大膽說出自己的妙想。這樣,導語在課堂上就成為了一座橋梁,把我將針對這首教學的重點“細品語言”和學生的實際感受連接起來。對于學生而言,目標明確,而且過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語言:
詩的語言精煉、濃縮、字少意多,有極強的表現力。我們引導學生讀詩,通過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學生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經驗。好的詩常在煉意、煉字、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往往是窺一斑而見全豹。因一字而盡傳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當講解;在“一字”上進行“點撥”啟發學生認真地思考和體味。
我再次把一節不完整的詩歌展示給學生,這是《秋天》一詩的第一節,其中每一句話均被我抽掉了一個關鍵性的詞語。把“動過手術”的單薄的詩歌和原詩相對比,把缺失的詞語反復體會,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詩歌語言對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詩歌非常重要。
3、學以致用,及時鞏固:
如果說第一節詩歌是老師帶領學生一起來品讀詩歌的話,那么后面的環節則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主來完成。教師在第一節的教學活動中,已經引導學生逐漸明確了品讀語言的一些方法,那么剩下的兩節詩歌則可以交給學生運用這些方法來自主體味了。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學生們獨立地完成了對下兩節詩歌的品讀,老師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適時點撥的作用。
品味推敲詩歌的語言不但可以用于詩歌的賞析上,也可以運用于詩歌的寫作當中。因此在“讀詩”、“品詩”的環節之后,我又設置了一個“寫詩”的環節。我第三次給學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詩歌。請大家在結合上下文營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細細推敲之后,把詩句填寫完整。學生們通仔細斟酌,反復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頗有讓人眼前一亮之處。
我認為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以致用,是使理論運用于實踐,讓學生通過實際操練來熟練方法;也是一種很好的反饋形式,老師可以馬上從學生的練習中了解他們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時予以調整和幫助。
品詩的方法諸多,但我認為一課一得,在一堂課上能夠引導學生明確一種品詩寫詩的方法,也是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切實可行的幫助的。而且詩歌強調主觀感受,品味語言的作用不是單一的,它也可以幫助讀詩人逐漸養成體驗美、發現美的習慣。詩歌教學,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所以我認為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的個性皆能得到張揚。
陶行知說:“一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所以,我希望當學生學習了《秋天》這個“點”之后,應該能掌握一種賞析詩歌的方法,能主動地去閱讀并能較深刻地理解現代詩歌。一節課的結束并不等于一個“。”,而應該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學生們引向更廣袤的語文天地!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8
在教學這一課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帶入秋天的景色中,感受秋天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
在學習“樹葉黃、一片片、‘人’字、‘一’字”等詞語時,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圖片、聯系上下文等方式,先小組討論理解,再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在學習生字詞語時,讓學生自己勾畫出帶生字的詞語,讀一讀,再在組內交流,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生字、詞語的,用什么方法記住的,然后全班交流。由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學生理解了字詞、理解了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采取自讀、自背,小組內讀、背等多種方式,有很多同學學完課文就會背了,而且很輕松,效果非常好。
不足之處: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特別是對于一、兩個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學生,還需多費苦心。合作小組的構建、強化也有待于提高。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9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秋天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季節。《秋天》是詩人王宜振書寫的一首對秋天的贊歌。本課語言優美,很有童趣。秋天離我們很近,孩子們很喜歡秋天,在他們眼里是各種各樣的秋天。所以在學習這首詩歌前,我讓孩子們留心一下上下學上,找找秋天的影蹤。學習《秋天》,我由秋天的'太陽為什么會“更紅更嬌”?空氣會“更甜更好”?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下文的興趣。學習詩歌,主要采用反復誦讀,體會文字所描述的場面兩個步驟去學習。這個是我聽了俞教導的課后的收獲。
我覺得教學應從扶到放,教會學生學習詩歌的方法。讓孩子們自己嘗試去學習。這樣的語文訓練非常扎實。于是在我的課上現學現賣,嘗試著把課堂回歸學生,踏踏實實的讓學生通過誦讀,去體會詩歌的文字。特別是三、四、五小節。這個部分文字淺顯易懂,能夠完全讓學生去合作探究,只在一些難句上稍加指點。僅僅我還是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說,總怕他們不會說。不過我明白,只有讓學生大膽的說,鼓勵他們說,這樣的課堂才是扎實有效的。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10
《秋天》是一篇寫景散文。課文抓住天氣、樹葉、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點,描寫了秋高氣爽、黃葉飄落、北雁南飛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本篇課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課文,首先要認識10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和橫撇一個筆畫,還要了解自然段,結合插圖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并且能背誦這篇課文。
這樣的容量,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多,也比較復雜的。所以,我在課時的安排上就比其他的課文要多一節課。
雖然做足了心理準備,但是反觀自己的課堂,讓自己遺憾的地方還真不少。歸結一下,有如下幾個方面:
1、識字方法太單一。
總是習慣性的遵循以前的規律,先讓學生圈出生字,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識記。這就導致了學生在識記的`過程當中,方法太過單一,而且思維比較局限,不能有效的指導學生的識字。在識記當中,總是從前識到后,這樣既浪費有著重指導重點字,導致重點和難點就不突出,對于難記的字依然沒有突破。
2、總體設計還存在瑕疵。
由于這篇課文要掌握的新知識太多了,所以,總想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在設計當中,既想要識字,寫字、還想要理解課文,感受秋天的美麗,最終導致整節課的重點不突出,教學目標不明確。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注意遵循教學目標,圍繞目標進行設計教學活動。
3、寫字方面的指導缺乏針對性。
本課的生字很有特點,完全可以寫“了”之后,讓學生自學寫“子”;寫“人”之后,自學寫“大”。
可是,當時我總覺得學生第一次學習寫字,應該一個字一個字的教,沒有足夠相信學生的能力。導致這節課在寫字這個環節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而且還不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自學等能力,錯失了一次訓練學生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秋天到了,我們周圍發生的一些變化。制作課件時,我根據課文內容搜集了一些圖片,重點要讓學生感受到秋天到了,我們周圍具體的變化是什么。一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光是枯燥的書面文字,很多娃娃可能根本理解不了。通過圖片,不僅調動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秋天的美麗,激發學生發現美、尋找美的情趣,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多讀多說,多發表自己的意見。一堂課下來,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有很多的地方做得不好,比如某些重點難以理解的詞語,如果教授時能夠結合一定的動作,可能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效果會更好。兩第三自然的兩個感嘆號的時候效果是不好,我只是讓學生讀,而沒有讓學生真正理解它。最后出示圖片,讓學生練習說話的時候,效果也不太好。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11
《秋天》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的課文,本組課文以描寫秋天及其美麗的景色為主,本課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雖然篇幅短小,但語言優美,朗朗上口,描寫出了秋天豐收的美景和人們內心的喜悅之情。針對這篇課文的特點,我抓住了幾個重點進行教學。
一、結合生活實際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朗讀感悟,以主讀代講。
三、自主識字寫字。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點。
《語文課程標準》說:“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來說,對語文沒有興趣,課文就是一堆堆毫無意義的符號。具體到本課,它的語言雖然非常優美,但如果脫離了生活,只泛泛地去講,那很難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導入的環節中,我與學生進行了溝通,我問他們:“都說秋天是美麗的,誰能給老師說一說你見到的秋天的美景呢?”剛開始學生還有些拘謹,但在我的引導下,他們很快就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我看到了黃色的樹葉慢慢飄下。”有的說:“我看到過秋天的楓葉非常紅。”有的說:“我看到了秋天的菊花很美麗。”……可能孩子們的語言還不夠豐富,但我能看到孩子們內心的興奮和他們的積極性,經過這個簡短的交流,他們的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興趣已經被激發。
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天農田豐收的.景色,對于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來說,還是顯得有些陌生,那怎樣架起他們與課文之間的橋梁呢?我先讓來自農村的孩子和見過農田豐收景象的孩子,給大家描述一下,讓大家在他們具體生動的描述下,共同感受秋天田野豐收的美麗,從而調動學生內心的喜悅之情,這樣就調動了他們的興趣,也避免了教學中的空洞與刻板。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多種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課文,那就事半功倍了,很容易就能體會到了豐收的喜悅之情。
本課教學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課堂秩序還不夠好,學生出現竊竊私語的現象;我和學生之間的溝通還不夠流暢,有時學生的反應會慢半拍。這些現象可能是因為我剛接手本班,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還不夠流通,但我會和學生一起努力,盡快把這座橋梁建好。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12
拼音教學結束了,今天就要開始識字教學了。
一、復習舊知,為后面教學做好鋪墊。
開學時第一單元的識字教學,很多學生學后都忘了很多,今天這節課課前領著學生先進行了復習,讀課文,背課文,拼讀一類生字,按部就班,和孩子們一起再回憶了第一單元。通過學生的讀,聽得出很多學生的生字已忘了怎么讀,組詞就更難了。這提醒了我,今后的早讀時間一定要及時領著學生“回頭看”。
二、交流識字方法,教會學生多種途經識字。
這節識字課距離上一次識字課已經有兩個多月了,上次還是在第一單元學習生字時簡單給孩子們說了識字方法,現在再讓孩子們說,應該有很多學生都忘了。果不其然,在識字環節我提問學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記住哪個字?”,看著很多學生回答不到位,于是我便一個一個字地引導,“秋”字我們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火”加“禾字旁”等于“秋”,像這種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的字一般都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像筆畫數較少的'字,我們可以用“數筆畫”的方法記住,你覺得哪個字可以用“數筆畫”的方法記住呢?一個學生回答“了”字可以用數筆畫的方法記住,他還口頭數了數“了”字的筆順。我告訴同學們除了有“加一加”、“數筆畫”的識字方法,還有“加一筆”、“減一筆”、“換偏旁”、“猜字謎”等識字方法,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
最后我還告訴同學們,識字不只是課本上的,我們還可以到課外去識字。逛街時、逛超市時、食品包裝上等我們能看到的地方都可以認一認上面的字,讀一讀、記一記。
三、借助畫面,感受秋天的美麗。
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秋天的圖片,金黃的落葉、紅通通的蘋果、壓彎腰的谷穗……一張張色彩鮮艷的圖片,刺激著學生的眼球,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秋天,發現秋天的美麗。借助圖書再配上文字描寫,學生讀的就越是起勁兒,理解感悟也就越深刻。教師范讀、指生朗讀、男生讀、女生讀、分組比賽讀等多種不同形式的練讀,讓學生感悟文本的同時,背誦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課教學有一點遺憾的地方,本課的生字指導不是特別到位,留給學生練習書寫的時間不太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時間的分配一定要更合理,更科學。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13
秋天的圖畫是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畫上有金黃的梨和紅紅的蘋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舉起的火把。它是人們用汗水繪出的山水畫,它是山野對人們辛勤勞動的報答。
本課生字不多,可以先集中識字,再朗讀課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讀生字,用猜字、玩字卡游戲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如,編字謎猜字、做動作猜字、摘蘋果識字、說字找字等。同時,通過組詞語記住字形,了解字義。
識字的鞏固和檢測要放在語言環境中進行,把記生字與讀詞語、讀句子、讀課文結合起來。我指導學生區分前后鼻音的字,如“燃、勤”與“籠、浪、粱”。“籠”在“燈籠”一詞中讀輕聲。“粱”在“高粱”一詞中也讀輕聲。
朗讀本課一定要引導學生感悟秋天的美好,體會并表達對秋天喜愛與贊美的情感。
首先是學生充分地讀,可以自由讀,也可以個人讀、齊讀。一要讀正確,二要讀流利,進而做到熟讀成誦。
我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我讓學生通過觀察課文插圖或多媒體課件,知道秋天是個美好的、收獲的、喜慶的季節。在此基礎上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秋天的美好與帶給人們的喜悅。此間我進行了朗讀指導,激發情感,然后朗讀要求:
①邊讀邊想象。聽老師范讀,想象秋天圖畫的景象和色彩。
②在朗讀中感悟秋天的美好。一邊讀一邊體會課文所表達的對秋天的喜愛與贊美的情感,體會課文中問句所表達的語氣。
③在朗讀中表達對秋天的喜愛與贊美的情感。這一要求最好先在小組內實踐,可讓每個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來讀,并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然后互幫互學,讀好每個句子。
④美讀。教師再范讀,讀出秋天到來時的興奮、喜悅,描繪出秋天山野那一幅披金掛紅的美麗圖畫。想讀的學生可以小聲跟讀,還加上動作配合讀等。
在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看著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秋天,再試著練習背誦。
真正精彩的課堂要呈現出精彩的學生。要學生學得精彩,就需要老師用心的去了解學生、尊重學生,他們喜歡學什么,他們需要學什么、他們能做什么、他們能掌握哪些、學什么對他們有用等等。只有很好的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
跟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激發他們的興趣開始進入教學,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興趣就是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就主動積極。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是指興趣,從古到今就很重視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抓住符合學生身心特征的“興趣點”,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展開教學,激起學生參與互動的欲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創造引人入勝的的教學情境,是美術教學的必要條件,興趣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巨大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老師要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特有的魅力。以種種途經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程度相適應,激發學生學習樂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激發興趣的方式多樣,如游戲、情景、嘗試作業、默畫等等。在《留住秋天》這一課中,我選擇的是默畫的方式導入,首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去聆聽一首《秋日私語》的鋼琴曲,同時我送給了孩子們一首詩歌——小草黃了,樹葉黃了,我聽到風踩在樹葉上沙沙的響,金黃色的樹葉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在空中飛來飛去,有一片小小的黃葉落飛到了我的肩頭上,悄悄的對我說,我來了。
“睜開眼睛,這首詩歌讓你想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誰能來描述一下?詩歌中的我來了,我指的是誰?”“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片落葉像蝴蝶一樣在空中跳舞”“我看到秋天來了,秋天給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黃色的衣裳”。我想此時此刻,每一位孩子心中都有了一幅秋天的美麗畫面,很好的激發了他們對秋天的情感,這個情感貫穿了后面的認識理解秋天,最后孩子們迫不及待了,用繪畫的方式把這種情感釋放了出來,去留住秋天。這堂課默畫導入是關鍵,導入就像拋磚引玉,引好了就成功了一半。
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必須注重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這樣才能為你的教學增添更多魅力,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生活中點點滴滴,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教材,設置不同的引入方法,化難為易,巧妙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14
今天教學了《秋天》,40分鐘基本完成教學任務,有兩點不足,留待改進:
一、課堂紀律跟前幾天相比有些松懈。
部分學生自己玩自己的,還有小部分學生在小聲說話,授課期間兩次停下進行整頓。本來升到二年級心里有些慶幸,終于不用像在一年級一樣如臨大敵般的整頓課堂紀律了,但是今天的苗頭讓我感覺到,組織課堂教學必須時刻關注課堂紀律,讓每一個學生都全情投入學習。首要的一點是每一環節的學習任務都必須簡明可操作,比如指名回答問題,這是讓小部分學生最容易開小差,違反紀律的環節。有個實際情況就是很多學生起立回答問題的時候聲音過小,磕磕絆絆,難免讓聽者喪失興趣。我考慮繼續沿用四人小組合作解答問題的方法。四人小組一站首先就有了氣勢;因為人多底氣足,音量也提高了;由于展示的是集體的答案,個人的臉面也就成了次要的考慮……準備下周培訓幾次,開始實施。
二、沒有預留背誦課文和教學生字的`時間。
一節課上完一篇課文是可行的,但是具體的教學環節一定要簡明有效,教師語言不能繁榮拖沓,盡量減少與主旨無關的枝蔓環節。具體解決措施就是對下周要學習的幾篇課文進行精細備課。心中有數才能縱橫捭闔、收放自如。備課思路可以嘗試,第一課時完成新授課,第二課時前半部分生字教學或處理上節課遺留問題,后半部分利用配套練習冊進行拓展閱讀。這樣一來使基本教學任務不留尾巴,夾生飯不好吃;二來趁熱打鐵進行語言積累,回過飯沒營養。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15
《秋天》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寫景的長詩。這首詩全篇采用擬人的手法,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萬物成熟,農民豐收的蓬勃景象。
在教學這課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去觀察了一下秋天有什么特別的景色,收集了一些資料。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使他們踴躍的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采取了激趣導入,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的秋天的景色,這樣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了,這樣他們對課文感興趣了學起來也就不會太費勁了。說自己看到的景色時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這樣能幫助他們鍛煉說話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這時再容乃公他們讀課文,去感受作者筆下的秋天是什么樣的。感受作者的寫作手法。接著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后精讀,讓學生抓關鍵詩句感悟。從而感悟秋天的美。
但是學生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有的學生接受的`快,而有的學生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和別人拉開了差距。現在的合學教育主張小組的合作,讓學生通過與別人的合作而明白一些東西,不需要教師過多的進行講解。現在我剛開始接手這個班級,他們的合作習慣還沒有養成,()我認為培養他們合作的習慣是必然的,讓他們的課堂上逐步的不再依靠老師,而是靠自己與別人的合作來獲得,讓他們學會獨立的思考問題。
在這課的教學中,我認為我對學生的朗讀訓練的吧是太多,讓學生讀的時候少,所以在下一步我準備在課堂上多讓學生讀,反復的讀,不僅鍛煉朗讀,也能讓他們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感情,理解問臟的內容。
一個好的教師不是說他多么的有知識,能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的方法才是最關鍵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學會自己進行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不僅薛倒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16
《秋天》這首詩,作者以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動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詩歌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描寫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語言優美生動。在作者筆下的蘋果姐姐會因為天氣涼了,嚷著要穿紅襖;葡萄妹妹要披紫袍……這首詩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學生情感,學生學起來自然興趣盎然。
在本課的教學之前,我先布置學生自己去觀察秋天,描繪秋天,歌唱秋天,在教學時,我將詩歌展開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抓住抒情這條線,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這樣,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了。教學后,我讓學生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寫秋天的`詩文,比較古今寫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時代的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寫上一兩小節秋天的詩或寫一篇贊美秋天的小練筆,充分讓學生去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熱愛、贊美的情懷。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 17
《秋天》是一篇閱讀課文。當代詩人何其芳在詩中描繪了一個生動的畫面,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風景圖。詩的意境優美,語言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此文既可得到文學藝術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本課注重朗讀,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樣化的朗讀可以體會課文的優美意境,培養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語感。同時,借助多朗讀創設情境,通過配樂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還可以設計新穎的活動讓學生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品味詩歌語言,體會意境,理解感情。重視朗讀訓練:分清朗讀的層次,講究朗讀的形式。在朗讀中進行四個環節的教學成:啟導美——感受美——品味美——創造美。
在教學中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供學生參與。重視了詩歌學法的指導,有利于學生形成詩歌閱讀能力。在層次分明的詩歌朗讀要求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配樂很好進入情境。改編詩歌是個創新,很容易讓學生興奮,但第三節處理時不太妥當。最后放手讓學生創作,還有自己的創作都很吸引人。雅四思貝爾斯指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不能觸及學生心靈與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我想,我們的文本閱讀也是這樣,不觸及學生思維的閱讀,不觸及學生情感的閱讀,不深入文本的閱讀,就不是深刻的閱讀。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學反思03-30
一年級上冊《秋天》教學反思(精選13篇)10-11
初一語文上冊《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05-19
初一語文上冊《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05-19
一年級秋天教學反思04-17
一年級秋天教學反思04-15
一年級上冊美術教學反思09-02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05
一年級上冊《江南》教學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