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1
《我多想去看看》這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走出天山,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這種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的課文,我講后反思如下:
首先是多種形式的的讀。我講授這一課時就緊扣本課的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學中我以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等來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感情。
再是多媒體展現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文中一個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對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應該是陌生的,城市的孩子也不例外,我問了問班里的30個孩子,真正看過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孩子也只有3個。所以升旗的莊嚴氣氛,孩子們是無法理解的。于是,我在講述升旗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并讓孩子們起立、立正,一同參與升旗儀式。并隨著國歌聲的響起肅立,感覺升旗的莊嚴氣氛。
最后是拓展延伸。課后,我讓學生搜集有關北京的風光圖片,讓他們對北京有更多的了解。還讓教音樂的梁老師教孩子們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國旗的情感。從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
總之,藝術的課堂,總會有遺憾,“天安門”的“門”的漢語拼音,標調就出現了錯誤。
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2
《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講述了一位山村孩子想去遙遠的北京城,去觀看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莊嚴的升國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難點是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而重難點又該如何突破呢?我想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朗讀,結合語境領悟詞、句的意思,體會思想感情,然后再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來突破。
這課的重點句子就是“我多想去看看”,連題目算在內共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指導好學生用心感悟、用情讀好這句話,這篇課文的重、難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不僅僅是課文中的山里孩子,許多一年級的學生對北京的認識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讓學生讀好這篇課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情況下怎樣辦呢?我這樣設計,首先老師讓學生交流對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們講講自己眼里的北京,雖然孩子們知道的東西并不多,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但同伴交流引發了孩子們了解北京的極大興趣,然后教師再適時出示圖片,為孩子們展示了天安門、長城、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跡,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塔、立交橋等現代建筑后,讓學生發表對北京的看法,融入自己的感受讀“我多想去看看”。這時的讀滲透了孩子們的情感,是真情的流露,然后老師再引導學生體會山里孩子對北京的向往,抓住課文第一小節中的“沿著彎彎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體會山里的孩子住在大山里,長這么大還沒有出過大山,他對北京的了解是通過媽媽的話,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夢想著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北京,去看看雄偉天安門,去看看莊嚴的升旗儀式。讓學生們走進山里的孩子的心里,和他一起去希望、一同去向往,反復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此時的讀,是孩子們融入了山里孩子的情感的讀。但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究竟是怎樣的呢?為了給孩子們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為孩子們有感情地講述天安門廣場升旗情景。(訓練有素的國旗班戰士,數不勝數的觀眾,雄壯的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太陽一同升起……)強烈的畫面沖擊,激發了孩子們情感,再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孩子們內心的情感積淀更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讀得有滋有味。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們要提倡多讀少講,以讀代講,讓孩子們讀中會意,讀中悟情。
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3
北京,祖國的首都;新疆,美麗的城市。它們是人人向往的地方。本文用第一人稱,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我”和爸爸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新疆的孩子渴望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一個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爬天山看雪蓮。文章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北京、喜歡新疆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優點:
整理了一套完成的書寫注意事項,在生字教學環節過程中,將關鍵筆畫、書寫時應該注意的地方著重標出并強調,使學生對生字有了進一步的把握。
在課文朗讀環節,指名分自然段進行朗讀,相機糾正讀音。同時,對于帶感嘆號的句子進行多次朗讀,引導學生讀出渴望、激動的情感。
缺點:
生字教學時沒有及時地讓學生進行練習。
講課語速有點快。
改進措施: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書寫練習的鍛煉,保證每節課都有書寫的時間。調整自己的說話語速,對于重點內容語速放慢,聲調提高,著重強調,使學生通過我的語速和聲調感受到哪些知識是重點,加強重視。
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4
《我多想去看看》本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
一、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旨在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愿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根據這種教理念,首先引導學生:在文中讀字音,圈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難記的字,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一步一步的實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始終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宗旨。
二、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學生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在處理“廣場上升旗儀式多么壯觀”這一句時,我讓孩子們通過觀看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錄像和開國大典時的錄像去感受什么是壯觀,增強孩子們的自豪感,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孩子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
三、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后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我抓住了重點詞,比如:“彎彎”、“壯觀”、“遙遠”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里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向往外面的世界。
四、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課后的練習“我們愛北京”,“我們愛五星紅旗”,讓孩子反復讀,最后我抓住“我多想去看看”中的“我”、“多想”、“看看”和學生一起讀出突出重點詞的三種語氣。最后讓學生進行句式的仿寫,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5
北京,祖國的首都,一個人人向往的地方。《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上莊嚴、壯觀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采用對比的方式展現兩組不同的照片:一組展現的是貧窮的山村,一組展現的是熱鬧繁華的北京城。然后問他們看了兩組照片后有什么感受,從而順理成章的導入課文,同時激發學生對鄉村孩子的同情以及對首都北京的向往。再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理解“彎彎、遙遠”等詞語。聯系生活實際告訴學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遙遠,讓學生體會山村孩子出來一趟雖然不易,可是他們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卻是那樣的強烈,接著順勢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錄像片,領悟“壯觀”的意思,體會祖國的強大,激發孩子強烈的愛國之情。同時告訴他們,天安門廣場每天升國旗的時間在特設的公告牌上公布。執勤的國旗護衛隊員,在升旗前列隊從天安門走向升旗的地方。天安門廣場規定每天日出時間升旗,以象征五星紅旗與太陽同升。因為每天日出時間有變化,升旗時間也隨之變化。這些課外知識的補充必不可少,既增加了孩子的課外知識,也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著重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如何讀出孩子對首都北京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實不僅僅是課文中的山里孩子,許多一年級的學生對北京的認識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讓學生讀好這篇課文。首先得讓學生交流自己對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們講講自己眼里的北京,雖然孩子們知道的東西并不多,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但同伴交流引發了孩子們了解北京的極大興趣,這時我再適時出示圖片,為孩子們展示天安門、長城、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跡,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塔、立交橋等現代建筑。強烈的畫面沖擊,激發了孩子們情感,再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學生有感而發,內心的情感積淀更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讀得有滋有味,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經過各種形式的品讀,學生大部分能當堂背誦。課后我讓學生學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收集有關北京風光的圖片,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
不過,在課堂上我沒有充分照顧到中下學生。個別學生做小動作、開小差也沒多加提醒,一直按照自己的程序上完整篇課文。導致一節課下來,還有少部分學生對課文的生字沒掌握牢固,課堂上缺少了讓這部分學生多讀多記并能夠比較有效掌握所學知識的環節,以后在這方面還要多努力。
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6
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一課后,感覺很不成功。在上課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翻看教師教學用書,明確本課教學目標、重難點,采納其教學建議。利用周末時間上網查了四、五種不同的教案,然后“博采眾長”寫了一篇適合實際的教案,又反復看了幾遍。
但是實際上課時,按教案的設計步驟操作起來卻那么難,課堂缺乏生命活力,學生表現不積極。課后,反思自己這節課找出幾個不足之處。
1、導入提出的問題對一年級學生不太合適,舉手發言者甚少,即使發言了離題很遠。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時間太長,我的意圖是讓學生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既想鞏固拼音又想加深字形記憶,但卻適得其反,會讀的不愿多讀,拼音不好的磕磕絆絆沒有興趣。自由朗讀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及時換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后讀出感情。
3、自身缺乏兒童語言。沒有很好的用兒童的口吻和孩子們對話,需要積累這方面語言。
4、整個課堂時間掌握不恰當,導致生字教學沒有完成。
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7
跟媽媽說,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里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筑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里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著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里,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系,“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于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對他們來說太遙遠,57年前,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于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么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對祖國不了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怎么能受到愛國熏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孩子的起點能力很低下。這里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家長很多是半文盲,甚至文盲,他們不可能成為孩子就近的教育資源,在家里,孩子們的學生普遍處于自由狀態,他們不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去自覺、主動地學習,他們現階段的學習動力主要來源于學校的壓力,而這一“壓力”一旦被放逐,孩子們自然回歸“玩”的天性了,把學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占優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
【一年級下冊語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相關文章:
我多想去看看的課文反思12-18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課件01-27
我多想去看看說課稿12-17
《我多想去看看》課文教學片斷及賞析12-30
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的片斷賞析12-29
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材理解12-11
語文下冊《木蘭詩》教學反思10-03
語文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樹謠》教學反思12-16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11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