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可能性》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可能性》教學反思1
一、源于生活導入,使學生感受親近的數學知識。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不確定現象,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概率知識太抽象了,怎樣使這一知識深入學生的生活,讓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直觀呢?這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老師和學生玩“猜牌”這一游戲情境,簡單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導學生直奔這堂課的主題“可能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牌”“摸球游戲”“小小設計師”等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游戲中玩中學,樂中悟,獲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從而獲得有用的概率基礎知識,并用來解釋生活現象,更為全面地分析問題,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三、加強活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進行“摸球游戲”之前,教師先進行個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小組合作“摸球游戲”的順利進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可能性》教學反思2
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節課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摸球,先讓學生預測摸出的球一定是黃色嗎?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摸出的結果,然后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并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第二個活動是說一說,出示袋子里已裝好的球,讓學生說一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個球會是什么樣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個活動是拋硬幣,讓學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還是反面,切實感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第四個活動是根據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師先讓學生試著判斷要想達到預期結果,每次口袋里應該放什么顏色的球。再讓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各自的想法。
通過這樣的四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注重思維拓展,體驗成功。在練習設計中,通過課件中準備的身邊的一些現象,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使學生在做一做中進一步體驗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培養了學生傾聽意見,汲取經驗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更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可能性》教學反思3
不確定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堂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換想法。可能性問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比較抽象,小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初次接觸感到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張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堂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經歷可能性, 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本課中,張老師準確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經驗等因素,創設了讓學生摸珠子、擊鼓傳花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的體驗。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這些新的教學理念。
2、根據實際,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為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例如,張老師在教學時,就刪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動圖,猜什么色的球的游戲替代;自己根據實際自設一個動手操作性很強的例題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興趣,同時也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3、緊密聯系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可能性》教學反思4
“可能性”是實驗教材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的范疇,由于概率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在教學時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注重學習過程的優化
本節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拋硬幣”的游戲,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這個既簡單又有趣的游戲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第二個活動是“摸球”游戲,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進行實驗、分析、比較、猜想,使學生親歷實踐發生的隨機性和必然性,唱到探索成功的樂趣。第三個活動是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站一站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運用價值,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第四個活動是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一環節具有一定的思維難度與靈活性,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與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
2、注重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數學學習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學生在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后,我采用了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小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研究、去探索,培養他們的探索及創新能力。通過小組摸球活動,你發現了什么?這一充滿情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
3、不足之處
(1)、沒有充分利用課本上的主題圖,學生只是憑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沒有親身體驗抽簽這一過程。
(2)、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看似掌握了所學知識,但在后面用 “一定、不可能、可能”三個詞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可能性》教學反思5
在備這節課之前,我查閱了有關概率的各種資料,希望能夠幫助我理解教材,把握好“可能性大小”的總體方向,確定好重難點。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覺得以下幾點做的挺到位的:
一、遵循概率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提供4:2的黃白球比例提煉“小概率事件”,制造與原有認知的沖突,解構了原有認知,促成學生積極尋找原因,最終感悟出“當試驗次數少時,出現相反的情況是正常的;當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我們的猜想。因此,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的結論,使原有的知識得到了重構和升華。
二、注重生活經驗的開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生活是我們數學資源開發的寶庫,能利用好生活經驗是學好數學的前提。這節課我在兩個環節注重了生活經驗的開發:(一)引入環節,尊重學生的原有認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煉出數學知識,給后面的探討奠定基礎、留足時間。(二)運用環節,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我們要創造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因此,在課的最后我讓學生設計“抽獎轉盤”,促使學生調動生活中的所有經驗和所學的“可能性大小”知識,將其融入設計轉盤的活動中。我想當數學與生活攜手共進的時候,我們的數學也就擁有了活力、擁有了生機。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話雖老了點,但卻是不變的真理。興趣會促使人主動的去尋求知識和真理。這堂課我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設計了“猜球游戲——摸球游戲——摸獎游戲——闖關游戲”等四大游戲,環環相扣,不斷地調整課堂的氣氛,調節學生的狀態,將整堂課維持在最佳狀態。
當然,由于經驗不足,這堂課也留下了我的遺憾:
一、小概率事件沒有更勇敢的面對
雖然說,在備課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給予了充分關注與思考,也曾經猶如初生牛犢般勇敢面對。但是,試教的碰壁使我變的小心翼翼起來,于是試圖通過比較分析來幫助學生感悟頻率與概率的區別,卻忽略了及時制造認識沖突的可貴之處,如果在學生發現小概率問題后就及時追問:“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數和黃球的次數一樣多,這是怎么回事呀?”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思考,引出統計全班的必要性,這樣整堂課也就更加飽滿了。
二、沒有用更適當的方式呈現數據來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著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們提供的數據最好是有根有據的,這樣才具有說服力。因此,我覺得這堂課的兩個細節還需要再修改一下:(1)匯報環節,要采用小組長站起來匯報式。(2)出示四個小朋友的實驗結果時,要提供更詳細的材料。
這堂課留給我的啟發是——當學生經歷過“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的求知過程后,相信他們才會真正領略知識的真諦。因此,我覺得平時教學時,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原有認知,找準生長點,采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提煉和升華,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數學知識,才是上策。
《可能性》教學反思6
上周五,學校的田校長和凌主任聽了我一節推門課。說實話,沒有什么準備,就和平常一樣前一天晚上布置預習作業,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帶一個盒子和幾個球。然后自己在下班前看了一會數學教參。
晚上又像平常一樣,哄兒子入睡之后,自己拿出了數學、語文書準備第二天的課程。其實為了使自己的教學能夠再高效一點,(班級人多,根本沒有時間去過多的輔導每一個差生)只能前一天把要上的課自己大致過一遍。這節課也不例外,播放一遍過后,自己的思路整理之后,便睡覺了。
第二天被推門很驚訝。但是也正常的完成了一節數學課的教學任務。《可能性》對于孩子們來說,并不難。所以我安排了“抽簽游戲”、“摸球游戲”,讓孩子們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學會了本節課“數量越多,可能性就越大”的重點內容。自己感覺重點講授的可以。但是半節課過去了,我漸漸進入了平時講課的啰嗦狀態,老師說得多,老師讀題老師講。其實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每次嗾使這樣。
兩位評課的時候,和我自己認為的一樣。最大的毛病就是說得多。其實我真的應該放手讓孩子們去做課堂的主人。
通過這節課的反思,我深深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我對自己說,我要在課堂上等待花兒的靜靜開放,我要學會等待。
《可能性》教學反思7
新的教育理念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所以本節課我就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
課始,我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師的哪一個拳頭里,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然后通過摸球的游戲,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究可能性。就本課教學內容而言,哪種球的數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也并不是一件新鮮事,而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簡單推理。如果帶著一個毫無懸念的問題上課,就是再多的活動,再有趣的游戲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把摸球活動改成一次比賽。把全班分成兩個組,一組要摸黃球,一組要摸白球,看是摸到的黃球多還是白球多。摸到少的一組在不知道兩種球的個數的情況下,學生對比賽結果產生了質疑,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贏的一隊一定是黃球放得多,但這也僅僅是猜測,因為必竟誰也不知道這個袋子里究竟有幾個白球和幾個黃球。帶著這樣一個懸念,學生走入了下一個探索環節,讓探索活動有了思考的內容,這次活動是有目的的。利用活動得出的結論,去解釋比賽輸贏的原因,解開袋子里球的秘密。這一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反思”的過程,不僅增加了探究活動的神秘感,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學生感受到實驗是驗證猜想、獲得結論的重要策略之一。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愛好數學。但是在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兩個方面,做的還是不夠理想,需在平時的課堂中加強對學生這兩個方面的培養。
《可能性》教學反思8
師:發給每組一個盒子,里面裝有14個球,8個白球、4個黃球、2個紅球。從中
摸一個,看出現什么結果?(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回指導)
生1:摸球到白球多,紅球少。
生2:我們摸到的紅球多,白球少。
生3:我們摸球到白球多,紅球少。
師:今天同學們通過摸球實驗,知道因為盒子里白球多,紅球少。摸到紅球多的同學太幸運了,這種可能性極小。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體驗到生活中有"一定性"、"可能性"這些情況的出現,而且能用今天學習的數學推測生活中的問題。非常好,我們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去發現生活中的這些現象。
《可能性》教學反思9
激發學生興趣故事導入。不確定事件和確定事件學生早有很多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知道事件的發生有確定和不確定性,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這些事情,通過實驗活動列表統計,使學生進一步體驗不確定事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與物體的數量有關。”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通過抓“生死”簽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摸球的游戲“5紅1藍”在摸球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與球的個數有關系,哪種顏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數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個環節小組合作進行摸球的實驗,意圖通過摸出球的次數的多少推測出袋子中哪種顏色的球多,哪種顏色的球少?最后設計了練習環節。
整節課學生都處在活躍狀態,興趣性很高,同時也涌現了很多個善于發現和思考的學生,張洪偉提出了“摸出的紅色球的可能性大,并不是說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紅球。”給這節課帶來了深刻的思考,讓學生對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設計的練習題“紅燈40秒,黃燈10秒,綠燈60秒”提出綠燈和紅燈的時間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實際。
給我一個提醒,設計練習題時不應該只從數學角度去思考,還應該練習生活實際。
《可能性》教學反思10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屬于概率知識范疇的內容。主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本冊教材第105頁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這些現象。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用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戲活動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現象。
本節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學習數學
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引入,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整堂課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討論、實驗、合作、交流、創造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
2、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這節課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時,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次是“摸球”,使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動手實驗”,老師先讓學生試著創造現象,再讓學生實驗操作進行驗證。第三次“猜球”,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并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通過這樣的三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在知識聯系生活,運用生活的過程中,又設計了“猜謎語”、“選詞填空”、“填余數”等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只有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活動的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的空間,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
3、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學習數學
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實踐活動,通過猜想驗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勢,體驗“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在每一種現象中訓練學生反復描述事情發生的結果,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及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本節課需改進的方面:
這種開放性的游戲活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摸球、猜球活動時間過長。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這兩個環節不夠充分。其次,在活動中,學生動手體驗面不夠廣,如果每個小組都有操作的學具,使得人人動手體驗,各個參與活動,更能達到好的效果。
《可能性》教學反思11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的范疇。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并加深對 “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并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并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進行了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認識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并會求簡單的事件發生的概率,并用分數表示;重點: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會用分數進行表示。難點:驗證擲硬幣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為。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松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 課堂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課堂提供足球比賽拋硬幣決定哪一個隊先開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有的組是相等的,有的組是不相等,但是比較接近,學生大膽想出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正確的的結論,并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拓展應用時,我采用了書上的三道練習題,自己又選擇了一道,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游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游戲轉盤,讓游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游戲才會公平。
3.教學活動過程有條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師在上課時,都特別害怕學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亂教師的教學過程,導致教學任務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越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獲得的知識最不容易遺忘,所以開始教學這個班時,只要需要學生操作活動交流的,我一定會讓他們去做,慢慢地,學生的操作活動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雖然是拋硬幣,但是還是非常順利地進行了,只要把活動要求給學生明確,他們知道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學生都會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雖然這節課學生掌握情況還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在板書時,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個箭頭,寫了相等、公平,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歧義,覺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誤會。
2.在處理最后一道拓展應用時,這節課本是可能性是幾分之一的教學,而最后一道題卻出現了幾分之幾的可能性,難度有些大,沒有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學的最后介紹一些有關概率的知識,但是由于時間的把握不好,沒有介紹。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里,受用終身。
《可能性》教學反思12
《可能性的大小》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P108—110的內容,通過對教材的深入了解分析,我們知道在二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并能用 “可能 ”“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本課時的學習主要是在二年級的的基礎上,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很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經常”“偶爾”等詞語進行描述,從而為今后學習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
整節課的設計,我貫徹了“猜測—試驗—分析試驗數據”這一主線,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讓學生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本課時的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一、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復習事件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二、 摸球游戲——研究兩種結果可能性的大小
三、 聰明屋——研究三種結果可能性的大小
四、 實際應用、拓展
1、幸運大轉盤。(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2、小小設計師(怎么樣才能讓我們中獎的機會變大呢?)
3、 操練場——連一連。
(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匯報結果,強調重點字詞的的理解)
4、 你說說,我說說(對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斷、描述)
五、全課小結。
課后,參與評課的老師給我提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實在獲益良多。
首先肯定的評價讓我深有感觸。具體摘錄如下:
1、 體現了較充分的教學預設。在摸球游戲(研究兩種結果可能性的大小) 結束后,通過觀察摸球情況統計表,反問剛才猜選黃球的學生,現在讓你再選一次,摸到哪種顏色的球可能性大?(白球)師追問,你為什么要改變主意呢?通過質疑、推理、驗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使學生的理解更加透徹,認識更加深刻。
2、 體現了個人的教學機智。在“聰明屋——研究三種結果可能性大小的”環節
中,(盒子中裝了14個球,分別是8個白球,4個黃球和2個紅球,閉上眼
摸出1個球,可能出現哪些結果結果?請列舉出來。)
老師首先讓學生猜測,學生根據“數量多——可能性大,數量少——可能性
小”的規律猜測: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最少.
接著,小組開火車試驗摸球,結果出乎意料:小組共8人摸球,黃球4次,白球3次,紅球1次。教室里馬上出現的了3——5秒鐘的停頓,包括上課的老師、同學,以及在場聽課的老師。這時老師及時反應:不對啊?同學們,怎么跟我們剛剛猜測的結果不一樣呢?這時候,一學生反應:“繼續摸!”好及時的三個字,馬上激發了所有同學的思維活躍性,重新啟動了課堂。在老師和同學的互動下,得出只有摸球的次數越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結論。經過這一停頓,不但使學生產生了“思維沖突”,而且很好的拓寬了學生動思維廣度,讓學生對“可能性的大小與數量的多少之間的密切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慶幸這次課堂上出現的“插曲”,雖然有點“險”,但在老師與同學的默
契與機智中及時“化險為夷”,這不僅鍛煉了我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也為我積累了難得的教學經驗。
3、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使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生活照、校園實物等),
讓學生思考起來會感到非常親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從中獲得積極
的情感體驗。
4、 “操練場——連一連”,讓每一個學生獨立判斷數據與文字表述之間的對應
關系后,動筆進行匹配連線的書面練習作業的;能夠強掉圈出重點的字詞。
5、 “幸運達轉盤”讓學生應用可能性的大小與數量的多少有關的知識,去理解、
分析商家促銷活動的營銷策略的;“小小設計師”讓學生按“顧客”的意愿,運用可能性的知識設計抽獎轉盤。
另外的一些改進建議,讓我受益匪淺,包括下面幾點意見:
1、適當調整教學容量,把握課堂時間,不宜拖堂。
2、注意學生回答問題的習慣培養,引導學生“耐心聽別人發言”。
3、板書設計可以把縱向的結構改為橫向結構,找準清晰與簡潔的平行點。 最后廖勝斌老師小結了這次水藤片青年教師展示課的情況,對于我們年輕教師的成長積累給予了肯定,也為我們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年輕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必須把年段內的知識點了解透徹,站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備課,抓好平時課堂的學習習慣培養,如坐姿,傾聽的習慣,回答問題的組織性等等,像“圈出重點字詞”的良好聽課筆記習慣,值得提倡。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深的體會到找準新知識切入點的重要性,如何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含有數學問題的情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把問題設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思維上的矛盾和沖突搭起了一個平臺,調動起學生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去實現知識的建構,并從中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
反思再三,《可能性的大小》一課對我來說是又一個新挑戰,也是一個新突破。我深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往后數學教學改革的道路上,我將繼續努力,為教育事業做出新的成績。
《可能性》教學反思13
新課標將“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分成了三個大塊,從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簡單的收集和統計的知識,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節課是三年一期的統計,因為學生已幾次接觸了統計知識,對于看統計圖表、填統計表,看圖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難了,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上。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操作如下
一、重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創設了學生喜歡、熟悉的足球賽拋硬幣情境,以“這樣拋硬幣公平嗎?”這句話為切入點,整節課圍繞著這樣設計公平嗎?抓住教學重心,利用學生的感興趣的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學生學得快樂,參與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
過自己動手實驗,讓學生體驗“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發生的概率”,向學生滲透隨機的思想。通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發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接近于平均線,最后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于二分之一,從而說明規則是公平的。
在練習的全過程中,我都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說一說、玩一玩、議一議、猜一猜,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養成了從數學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三、重視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別出心裁的游戲,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視思維拓展,讓學生在應用中體會數學作用
在練習的設計上,我有意識設計具有梯度的練習,在議一議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當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時候,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碼的環節讓學生體會到隨著猜的次數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猜到最后一個的時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說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這一的過程中,學生運用了知識,鞏固了知識,而且通過活動,從而發現規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促進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
《可能性》教學反思14
在設計《摸名片》這一課時的時候,立足于于學生發展的角度,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有愉快的體驗。現簡單反思如下
1、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得探索成功的喜悅,本課設計了讓學生摸撲克牌,進,先讓學生從盒中任意摸一張,看看能不能摸到黑色牌,進行男女生比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接著學生帶著自己的猜測做摸撲克游戲,然后匯報摸撲克的結果。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由于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具有實效性,學生會主動地對出現的各種摸撲克現象進行推想,驗證。這樣,整個教學就成為“猜測——驗證——結論”的活動過程,學生學習的思考更深入了,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分組體驗、合作交流、小組匯報,促使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可能性》教學反思15
統計與可能性
教學內容:課本第71-74頁的內容。(獎牌給哪組)
知識目標:
1. 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
2. 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
1. 讓學生通過討論“獎牌給哪組”,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了解平均數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備注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教師播放一段錄像:兩個小組在相同的時間內進行投籃比賽,最后老師把比賽的結果用簡單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并提出思考:到底獎牌要分給哪一組?
2. 學生討論并匯報。有的學生說,第一組投中的總數多,應該發給第一組;有的學生提出相反意見,因為第一組的人多,第二組的人少,不公平。從而得出應該要看平均每個同學投中幾個球。
3. 揭題。
二、探索新知。
1. 讓學生嘗試解答。
2. 生匯報。
第一種解法:分別用“總數÷人數”的方法,計算兩個小組平均每人投中籃球的個數。
第一小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個)
第二小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個)
第二種解法: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
3. 師小結:通過研究獎牌發給誰這道題,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如何計算平均數?
4. 拓展:生活中,應用平均數解答的數學問題還有很多,誰能舉例?
三、鞏固練習:
1. 做書本第72頁試一試。
本道題解題的關鍵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銷售量與今天的進貨
量之間有什么聯系。根據前三天賣出冰糕的平均數來進貨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聯系氣溫的升高,可以聯系休息日等問題。
2. 做書本第73頁練一練第一小題。
先讓學生嘗試解題,再匯報交流。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可以在統計表上直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
【《可能性》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2-26
可能性教學反思【優秀】12-25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5篇)12-26
《統計與可能性》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12-23
祁黃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3-08
可能性說課稿15篇11-07
教學設計反思01-27
《藏戲》教學反思12-08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