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1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但是我在第一課時中把它分解了,讓學生分段,但其實對于這篇散文來講,分法是比較多的,所以我覺得不分會更好,還能讓學生從整體上去體會課文。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讓學生通過一些語句去掌握鑒賞意境的方法。我先解釋“意境”的含義,再羅列分析意境美的方法,最后再進行操練。應該說,這樣的模式是很不錯的,只是在進行操練的時候,選取的范圍太廣了。應該把范圍縮小到幾段,而不是整篇課文。如果是選取幾段,學生應該能比較細致具體地感悟意境美,也能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鑒賞這幾段中的這幾句語句,體悟到余光中散文的語言美,同時也能更加明確鑒賞意境美的方法。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篇幅較長,我分成4個課時來講。
在第一課時中,我先給學生理清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及賈府人物關系,學生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只能挑幾個涉及到課文的人物講解。我覺得這里的關鍵應該是如何想辦法通過這幾個人物的介紹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這《紅樓夢》這一名著產生興趣。
在第二課時中,對于環境描寫的分析還不夠透,可以再詳細分析。至于服飾,由于自己對清代的服裝一無所知,所以講不了這些華貴的服飾所代表的意思,只能讓學生讀一讀,自己體會服飾的華貴。對于路線的問題講得太多,其實只是想通過講解路線讓學生了解兩點,一是賈府很大,二是賈府內等級分明,禮節繁瑣。
曾看到一個教學案例,那位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能否把“林黛玉進賈府”這個題目換成“賈府迎黛玉”?我覺得這個問題很不錯。既可以寫出賈府對黛玉的態度,又可以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從黛玉的角度出發去看賈府的,因而能引入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原因,從這個角度去分析人物,可以避免俗套。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2
當代學者熊川武教授提出“思之不縝,行而失當。故曰,反思乃個體成熟之標志”。美國學者伯萊克認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如何體現“熏陶”、“感染”這一“人文性”新理念,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同時課后 作了深刻的反思。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美文,怎樣能在課堂中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是我首先關注的問題。這篇文章的藝術魅力首先來自余光中先生詩歌一般的語言,以及文字背后沉淀的深沉的鄉愁,還有他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強烈的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的情結,此外,粗讀下來,文章的行文思路也并不是很清晰。這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其實太過于厚重了,以至于在一堂四十分鐘的課上,讓高二的學生理解這些很有難度。那么,如何化繁就簡,深文淺授,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要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理清思路很顯然是必要的,那么在導入之后,我首先讓學生知道這篇文章的思路其實是“游轉在現實與想象之間”。突破口就是文章開頭的“走入霏霏也想入非非”,
接下來摒棄一般文章按照行文順序理清思路的辦法,直接進入到文章的第七節,也就是重點——“聽雨”,不同地點不同心境的聽雨。然后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再回到文章的前半部分,這樣,就等于把課堂的重點放在“聽雨”背后作者所傳達的鄉愁意味和“中國傳統文化情結”上面,至于文章的詩歌語言和獨特意境的理解,則穿插在課堂之中,采用“美讀法”即教師和學生的配樂朗讀和“點撥法”也就是對重點語段的品讀講解。
一堂課下來,教學中存在問題同時也顯露出來。首先,對重點語段的深層次挖掘就顯得不夠,有些過于空泛。其實文章的第七節可以作為整個文章的突破口,在這一節,不僅提及了聽雨,最重要的是文章中化用南宋蔣捷的詞的一段文字,這里面,有聽雨、有鄉愁、有古中國的文化、有詩一樣的語言、更有作者自身人生境況的慨嘆。深入玩味這一段文字,也就基本涵蓋了整篇文章作者意圖表達的東西。遺憾的是,這里在上課的時候,并沒有給學生太多的空間。
另外,鑒于文章的篇幅和思路的難以清理,在整堂課上,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學生的引導和感悟上,施教者以高于學生的姿態出現,從而使課堂顯得講解有余,互動不足,學生深層次的討論不足。
我曾經在一篇論文中看到過這樣的觀點:那就是,新《語文課程標準》有這樣的定位表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人文性”這個新被提及的理念,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由此看來,我覺得“熏陶”和“感染”,看起來似乎只是涉及到語文教法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關乎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的問題。“灌輸”式的人文教育,其實還是反動的、倒退的。“灌輸”和“熏陶”“感染”作為背道而馳的兩種教學理念,它們背后所折射出來的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方法之爭,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升格到整個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的高度。所以,不能把“熏陶”“感染”當作兩個簡單的動詞來理解,一定要充分認識到“人文精神”的特質,涵義廣闊的“人文精神”只能依靠“潤物細無聲”式的方法來影響學生,也惟其如此,才能使真正的人文精神默化為學生心靈世界的一部分,受用終生。這就是“熏陶”“感染”的深刻意義之所在。
以上想法其實也是我的這節課的最初的出發點,因而,體現在教學語言上,課外中國古典文化知識的延伸上等方面,我力求使學生在課堂上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讓學生心有所動,有所感,有所悟。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而使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時間被壓縮。其實取舍之間,見仁見智,一堂課,終究應該給學生留下一點什么,這才是最重要的。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3
走上講臺半年多,也陸陸續續接觸了很多文體,但是對于散文,我總覺得自己不能教好。散文,在我看來是給予了作者許多細膩情感的文體,教好它首先自己要有很充分的情感體會,而這個情感體會對于我來說,有時候不是那么容易。
執教《聽聽那冷雨》時,我把重點是定位在對課文這種文化鄉愁的把握。但是文化鄉愁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太遙遠太模糊,他們根本不知道何為文化鄉愁。于是我很困惑,怎樣能夠通過我一堂課的講解讓學生體會到余光中的這種惆悵與凄迷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從修辭入手。本文通感以及疊詞修辭的運用是一大特色,于是我引導學生去發現文章修辭的美妙之處。不過緊接著我又發現一個問題:學生能知道修辭的妙處,但卻不知這些言語和文章的`感情有何聯系。于是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從字詞入手,分析作者在字里行間蘊含了怎樣的情感。
在教學中我發現,教師提問題的時候不能將問題設置的太復雜,一來學生要費時間揣摩問題,二來有些學生可能聽不大清楚。所以我就非常直接簡單地提出我的問題。
通過小組合作,終于學生們發現了文章蘊含的鄉愁,但他們也就僅僅解讀到鄉愁。關于文化鄉愁,我又順勢進行了一番講解與引導。
但這節課留下了的一個問題是,怎樣把散文上得生動,帶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因為這一堂課而有所收獲。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4
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很難,由于他語言上的特點。很多學生全向我反映讀不順,感覺不對勁。寫景散文只能靠讀去感受語言的優美。結合自己幾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記錄:
1、預習至關重要,課前必須熟讀課文,不然課堂上老師再精彩的講解都有可能沒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紹,理解文章所寫時的社會背景、歷史現狀才能更好的領會文章的感情基調。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一個男生提出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停頓,第一種是“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另一種是“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有點出乎意料,讓我激動。兩種停頓就是兩種氣勢,兩種畫面,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就是大師的手筆。
4、好的寫景散文是連貫而一的,這里卻是節選,使文章失去了應有的美感,也防礙了學生的理解。文章的開頭提到了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學生對于這個意大利電影導演的風格一無所知。有點反感這種節選的形式。這種經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斷的朗讀、品味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語言的美。越來越感覺學生的學習很被動,早自習時間如果不是老師督促根本就不愿開口大聲朗讀。學習是自覺的行為,只有懷有對知識的渴求之心,才能有所收獲。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5
“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帶著這樣的想法,我與我校兩位教師共同進行了一次“同課異構”的嘗試。我們選擇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聽聽那冷雨》。在確定了課題之后,我不敢怠慢,立刻著手準備。《聽聽那冷雨》是一篇美文,同時,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結在優美的文字中的是一個優美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先生深沉的鄉愁以及強烈的中國古典文化的情結!這樣的文章,要在一堂四十分鐘的課堂上面讓高一的學生理解這些內容是很有難度的,因此課堂勢必只能取一點而無法涵蓋其他,于是我就選擇了讓學生領悟余光中先生寄寓在“冷雨”之中的深沉的情感作為我課堂的目標。
出示余光中的《當我死時》,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濃郁的鄉愁和對中國文化的深深眷戀。
上完課后,我也去聽了我們另外兩位老師的課,胡春英老師的課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悟《聽聽那冷雨》這篇文章中優美的意象以及意境,進而上升到引導學生掌握欣賞散文的意象意境的方法,對學生來說,很有指導意義。而劉燕老師則以朗讀為課堂教學的手段,讓學生在美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兩堂課都上得十分大氣,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理念。通過這次《聽聽那冷雨》的“同課異構”的教學,我認識到應該文本是學生體悟文章的基礎,學生只有在真正吃透文本的情況下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內涵。而且我也似乎理解了新課程中倡導的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創造者這個觀點,同一篇文章的課程資源可以通過不同渠道和方法加以利用。文本的研習、閱讀方法的教授、閱讀能力的訓練、文化的感染和浸潤,都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個性、活力和生機!這也許正是新課程的所追求的目標吧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聽聽那冷雨》全文11-29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原文11-06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散文10-29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教案09-04
《聽聽那冷雨》節選閱讀及答案11-29
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 賞析11-03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全文10-26
余光中散文聽聽那冷雨10-25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有感10-21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賞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