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8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草原》教學反思 篇1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我個人看來,這篇課文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注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在講課之前,我還猶豫再三,擔心學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點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節課下來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把我的擔心全都打消了。學生們那獨特的見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時連我這個老師都自愧不如。
回憶教學前的準備及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引發學生興趣,為學生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草原》這篇課文是學生自己選擇的課文。當時班中有一半的學生喜歡本課,為了讓另一半學生也感興趣,在第一課時我范讀了全篇課文,在范讀中學生改變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了時空
文章篇幅較大,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學生主體在反復讀中理解,在反復說中明理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上的人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
教師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么理解起來就不會那么困難。
2、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
讓學生盡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正是有了讀和說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加以匯報,在匯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3、大膽使用綜合和開放性強的問題,發揮語文綜合性的功能特點:
在最后當我問到“課文的主要筆墨都放在了蒙族人民的描寫上,而開頭又為什么寫景呢?”這一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學生
A說:“景色與人物相互映襯”。
B說:“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C說:“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昏暗的小屋中,可能他的心胸就會變的非常狹隘,生活在這么遼闊的草原上可以使人的心胸變的寬廣。”看,這不正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極好體現嗎?一節課下來,我的話并沒有幾句,而學生卻把課文理解的如此深刻,也就是把大量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學生在體會思想感情時,抓重點句進行分析,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品讀,從而突破難點。
在這節課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問題:
一、課后練習中的讀讀寫寫落實不夠
讀讀寫寫中的很多詞正是重點句中的重點詞,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而不應局限于第一課時中單純的句詞。
二、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課前總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其實學生的能力很強,只要做法得當,學生會理解到位。
三、缺乏點睛之筆
當學生說到人與景的關系時,我只是積極的肯定,而缺少精練的小結和精彩的點評。如果當時加一句“這就是人文性的最好體現”那么會更精彩。
《草原》教學反思 篇2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設計了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像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了解草原等環節。單純地通過語言來想像從沒見過的景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把草原的圖片呈現給大家,讓學生一下子對草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讓他們用完整、優美的語言說說看到草原后的感受,由于學生已經預習了課文,能用一些優美的語言來來形容,因此,再讀課文,學生將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最終讓學生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并得到全面發展,取得學與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點設計了美圖配佳句這個教學環節,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然后在小組中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為他(她)選的句子配上一幅圖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并結合圖片談談自己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所描寫的意境,使他們腦海中抽象的畫面具體地再現在同學們面前,利用網上大量的圖片資源,讓學生選出他們認為最適合所選句子的圖片。設計這個環節有個目的:一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并通過圖片再現在學習伙伴的面前;二是讓學生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我們不是通過字典來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過鮮活的、真正的草原風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單純是感受,學生選圖片的過程,實際是他們對文章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交流意見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鍛煉。
多媒體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課件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復雜的、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問題情境中展開學習,展開討論,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得自信。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單把知識呈現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與知識牽手,將學生帶入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殿堂,為他們以后的終生學習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知識海洋。
《草原》教學反思 篇3
反思前,我不得不說,讀書給了我更多的靈感和啟迪,更新了我長久不變的教學思想,讓我學會了很多。這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讓我有了深刻的反思。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入情入境,深入品詞析句是這節課中最成功的一面。反思如下: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體會是學生自己的體會,教師不能強加給學生。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的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不斷地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整個教學設計的階段,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為教學全過程師生之間平等、民主對話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課堂教學中,我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著、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說自己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做到了語言與感受相一致,而不再是套話連篇了。
二、教師要深層地挖掘文本資源,力求借助文本內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
教學中,從學生的閱讀欣賞──展開想象──品詞析句──自主感悟等環節,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我認為孩子們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說,在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這句話時,民主平等的氣氛讓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我問:為什么草原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時,有學生這樣回答:作者初次見到草原,猛然間換了一個環境,心情豁然開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還看到了羊群、小丘、駿馬,都是那么美麗,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覺得可愛。也有學生那喧囂的城市天空與草原的天空作比較,來襯托草原天空的可愛,從學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們身上的創造潛能被挖掘出來了。
不教語文不被語文這條韁繩拴。經常教語文的,有時候會受語文的限制,在教學方法與過程的設計上有所局限。當我拋開腦中的常規的設計思路來看《草原》這篇課文的時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樣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不斷涌現。從三維目標完成的效果來看,這節課既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學生又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深入地品詞析句,領悟文本表達的內容,孩子們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話語超乎了老師的想象。所以,課堂上,必須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這些,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得知識,提高語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語文素養。可以說,我最終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內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發展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具備創造的潛能,他們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師善于激發,學生可以表現的更好。
對于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會現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資源,著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把提問的機會、解決問題的機會、朗讀感悟的機會,尋取學習方法的機會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會有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會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他們的思維、思想、理解和感悟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課堂將充滿個性化的理解感悟,教學將真正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氣質類型,以及認知方式。
三、教學中,我不但讓學生知道了是什么?,更讓學生知道了為什么?和怎么樣?
課件中所使用的圖片和音樂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很容易讓他們感受到美麗,最容易引發學生對美的享受。高年級的學生通過視頻音樂的欣賞,以及對文本內容的簡單閱讀,很容易就總結出草原景色美麗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內心深處有所觸動,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對文本內容個性化的理解和閱讀,隨時鼓勵學生對文本創造性地感悟和發揮,讓學生真正地參與了課堂,有效地進行了思維,他們結合文本種語言情境展開想象,產生意境,并能夠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感受,更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創造性的理解和感悟,這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課堂不再強調答案是否標準,而是更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應該知道為什么?。就好比說草原天空的特點是明朗的,孩子們能夠找出明朗這個詞,但對于明朗理解感悟、明朗的原因、明朗給人的感受、明朗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等等,學生并不一定有更為深刻的體會,如果教師在此處輕描淡寫,學生就更不可能展開想象,走進文本描述的意境了。
所以,在學生不難理解的地方,教師就沒有必要在這方面賣關子,繞太多的彎。在閱讀的過程中,多讓學生對字詞句進行品讀,揣摩,反復吟誦,推敲,質疑,其實,這就是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也是學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過程。我讓學生通過視覺與聽覺,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麗,之后,并不急于分析課文,而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感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時,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們還會有新的發現,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對文本有新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
教學設計,不是教師想方設法地建造迷宮,處心積慮地想著怎樣讓學生鉆進去,但不一定能讓學生鉆出來。學生鉆不出來,自然不會高興,更不會產生美好的學習體驗,他們所有的努力都在尋找出路,也就是怎樣回答老師的提問,沖破老師設計的重重關口,也就根本顧及不到自身獨特的感受與發現了。
課堂中的不足,反而讓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獲。
首先,我覺得,教師要有一雙神奇的眼睛,要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從不同的方面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這節課,課堂教學很吸引學生,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圖片、音樂吸引了它們、感動了他們,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給了學生說真話的機會。但遺憾的是,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卻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來肯定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自信,給學生更多的學習動力。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學生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哪怕學生課堂中的表現回答不是出色的,甚至是錯誤的理解,我真希望能夠與合適的話語給他們勇氣。課堂中的這種缺憾就好比是一幅完好的中國畫缺少題詞一樣,顯現不出神韻。
針對這項弱勢,我分析著,單純地學習幾句表揚學生的常用話語,是不會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學生是發展的,課堂是發展的,知識是發展的,很多方面都是靈活的多變的,學習再多的表揚話語也應付不了將來異彩紛呈的課堂評價,這是大勢所趨。所以,深入學習新課程下的學生觀,了解學生的個性、氣質差異,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讓自己的眼睛充滿神氣的力量,能夠輕易地捕捉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挖掘學生的潛能,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另外,我發現,教師抑揚頓挫的語言也可以促使學生入情入境。不僅這次上課,以往也是這樣,我總會在課堂上大聲地說話,幾乎沒有多大的感情。我一直以為,只要聲音大而清脆,學生聽得清楚就行了,也就是語言具備所說的激情了。其實,并不是這樣,學生并不喜歡這種一種調子下來的聲音。課后細細一想,也就是,語言沒有感情,不就成了單純的信號傳遞,真是太煞風景了。語言也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語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曾經傾聽一首描繪母愛的散文,朗誦者真摯的感情竟讓我默默流淚,有感情的語言是可以吸引聽眾的,更容易讓聽眾走入文本的情境。所以,今后,無論是文本的示范朗讀,還是教學當中的話語,都應該富有激情,而不是聲音大,是要抑揚頓挫的。能夠讓語言成為一種藝術,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會發揮它巨大的魅力。
《草原》教學反思 篇4
1、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學生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了解草原等環節。學生通過直觀和想象后,對課文內容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憤比較活躍。
2、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兒童詩童年仿寫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學反思 篇5
《草原》是部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我將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5段,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展開想象,感受“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美好意境。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感受自然風光美時,讓學生找找第一段中的景物,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體會“一碧千里”這個詞語,讓學生說說這種情景。關于“渲染”和“勾勒”這兩個中國畫的專業術語,我出示了兩幅中國畫,讓學生對比比較,學生就能體會到老舍為什么用“渲染”這個詞語。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還設計了寫話練習,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句式練習寫話。體會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話別)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學生默讀課文時,就能從文中的語句感受到蒙漢情深。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教師語言還不夠優美,激勵評價還應更有針對性。
3.課堂上讀的層次和形式還應更多樣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學反思 篇6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以及對民族友誼的歌頌。本課重點一是讓學生通過文章優美的語句,體會作者對草原美景及人民熱愛的情感;二是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一、采訪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學生對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單純的指名讀從網上了解到的草原風情,又略顯枯燥乏味。因此,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有去過草原的嗎?正巧,我班的劉正升同學去過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學去過,其他同學頓時對他投來羨慕的目光,為調動氣氛,我隨機走到他身邊,現場對他進行了采訪,我是這樣說的:“好,老師現在就采訪一下劉正升同學,草原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一望無際,空氣清新)你在那里玩兒得愉快嗎?騎馬了嗎?(沒有,怕從馬上摔下來。)吃了些什么?(借機介紹奶茶、手抓羊肉)說得真好!老師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過一次草原,和劉正升同學的感受是一樣的。可惜大家沒有去過草原,但是沒有關系,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一起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風情。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認為是成功的,當我走到劉正升同學面前采訪的時候,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隨之投來,我發現每一個同學都在認真傾聽,采訪中劉正升同學的表現也很輕松,消除了緊張感,此時的氣氛十分融洽,確實激發了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讀中悟情
古人把學習稱為“讀書”“念書”,實在是抓住了學習語文的關鍵,只有“熟讀”才能“精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古人讀書的經驗之談,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
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1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學本課我始終把朗讀放在了第一位。
本篇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寫了草原美景。教學中,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討論:本自然段寫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語句中能夠體會出?學生們邊讀邊畫,討論非常激烈。匯報中,同學們各抒已見,能夠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點:大、綠、美。重點有五句話: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匯報中,學生能夠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與別處的不一樣,說明這里空氣的清鮮,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學生匯報后,我是這樣過渡的:同學們說得特別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凈化了空氣,泛著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遠離喧鬧的城市,初入草原,頓覺神清氣爽。
在這樣美麗遼闊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猶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緊接著說:你能不能把老舍先生的這種感覺用你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來?學生舉手踴躍,能夠將重點詞“更”、“那么”加重語氣,并把老舍初次見到草原高興愉悅的心情讀出來。接下來的四句話“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更是將草原的“大、綠、美”描寫得淋漓盡致。
同學們邊匯報,我邊借機指導朗讀,同學們朗讀的熱情越來越高,后進生“劉梁”等幾個同學也被這種氣氛調動起來,積極舉手參與朗讀。最后,我采用配樂朗讀的形式將課堂推向高潮,隨著音樂的響起,我們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之中。
的確,語文課不能沒有瑯瑯的書聲。很多課文學生可以通過讀,讀出我們想要講的東西。學生們能夠在反復朗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品評感悟及體味領會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作者直接對話,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豐富語言積累
語文課標中將“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里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展智力所必需的。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都在于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淀。本課書語言優美,用詞豐富準確,并運用了恰當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將草原美景和人們的熱情好客的場面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們能夠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草原美景,體會出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這句話時,學生們能夠找出本體和喻體,但是對“渲染、勾勒”兩個詞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釋也很抽象。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誰能將這兩個詞用國畫的畫法表示出來?
我在黑板上貼了一張宣紙,請我班“小畫家”張悅來現場作畫,用了這兩種畫法把小丘的樣子畫下來,非常直觀,學生當即理解,并對這句話中作者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體會出了作者用詞用句的準確。
課后,學生們將本節課所學到的好詞佳句按以往貫例都積累到了語言積累本上。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每節語文課,我們老師都能注重這方面的訓練,相信學生將終身受益。
四、不足
1、本課教學重點之二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教學設計中,我也是圍繞這一重點設計的,但是在講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這兩個詞時,只留于表面,沒有深入進行講解,應該告之學生:兩個“那么”連用,是寫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既……又……既……又……”之間是并列的關系。然后啟發學生用這個詞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課上的失誤,作業中學生在對這兩個詞進行造句時錯誤率較高。
2、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信息技術教學有其明顯的優點:直觀、形象,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本課書的教學完全可以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雖然學生們能夠在朗讀中體會,想像課文所描繪的畫面,而且書中也有相應的圖片,但是如果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出來,會更加直觀、形象,會更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由于準備倉促,多媒體課件沒有利用上,也帶來不少遺憾。今后教學中,我將會充分利用這一教學手段使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草原》教學反思 篇7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12課《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課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并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國少數民族的人文風情。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采取先整體感受到品讀優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結合本學期探索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鼓勵學生多讀課文,多講感受。
一、整體感受,把握敘述順序。
《草原》具有豐富的美育內容。初讀時,學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著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給課文分段,并加上小標題。在全體學生自由朗讀、學習了課文之后,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課文,復習加小標題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長街送總理》等,再讓學生分學習小組,把本課的小標題按順序列出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輕松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二、品詞品句,體會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揮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后讓學生讀出“我”贊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贊美草原。
同樣地,作者還通過描寫小丘、羊群、駿馬和大牛等景物,勾畫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這里,我讓學生去找表現這些景物特點的詞句,通過讀來感悟到作者被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從而產生了“驚嘆”“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的感受。讀到這里,師生都被這美境打動,腦海里就會浮現出那美境的形象,體會到作者的神妙之筆,達到與作者感受同步,產生共鳴。
《草原》教學反思 篇8
《草原》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看圖片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像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了解草原等環節。
單純地通過語言來想像從沒見過的景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播放了圖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馬上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積極發言描述自己通過歌聲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順勢要求他們用完整、優美的語言說說想像中的草原,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感受到文中優美的語言,這時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課文的句子,很自然的達到積累優美語言的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篇9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瑯瑯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其神色、聲調,卻不盡人意。后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這使我想起葉圣陶先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么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草原》教學反思 篇10
看到這篇課文是那樣的熟悉,它是五年級學過的內容,在這一次新的統編教材里又出現了,我覺得應該不用學了,只需一帶而過,完成練習題就可以了!
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備課,突然發現此次的重難點與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學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也許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備好課,走進課堂。按部就班的讀書自學,積累字詞,解決了基礎知識問題,開始探究學習。此次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寫,并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課文中,作者按照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順序描寫了草原的風光,最后還展開聯想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是五年級學過的內容,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輕松。剩下的2—4自然段則作為略讀段落,從中體會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好客,最后,抓住課文中心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來體會蒙漢人民的深厚情誼。
再學這一課時,按照一定順序描寫景物,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成了本課的重點!所以學完這一課后,除了完成課后練習題,我還讓學生仿寫課文第一自然段,交上來的小練筆大多同學寫得不錯!
反思存在的問題:課堂講解過于繁瑣,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課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教學反思 篇11
《草原》這篇課文,是老舍優秀的名篇。文章語言優美,描會了引人入勝的草原風光。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緩的筆調描寫了第一次訪問草原時的所見所聞,用洗練的文字將寫出了草原美麗動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全文散發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讓人讀來回味無窮。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激起興趣,描述草原概貌
對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讀為基礎的。因此,在教學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很重要的環節。我利用多種朗讀的形式,如分組讀,男女生齊讀,賽讀等方式進行展開。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整體把握,讓學生對老舍筆下“草原”這一美麗的景色有一個初步的感知。朗讀結束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訴大家,你覺得草原是怎樣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在于鼓勵學生自我思索,不僅對口頭表達能力起到鍛煉作用,也培養了想象能力。
二.精讀課文,感受“景美和人情美”
(一)理順課文中心思路。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然后提出問題,你從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時什么樣的?你是怎樣感受到的?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對文章的自主感悟。通過提問的方式,學生對草原的美麗有了進一步體會。交流感受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哪些文字能讓人感受到草原美麗?從而深入到重點的句段或字詞去品味草原的美。重點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恰當,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主閱讀中,體會草原“一碧千里”的優美景色。同時,也要借助多媒體技術對草原美景進行展現,使學生能直觀感受草原美景。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想象變為具體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訓練字詞句段時,需要采取尋找經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談論閱讀體會等方式得以實現,因此,作為教學的一種工具,其輔助教學作用便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二)佳句重點學習,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句子,并且進行背誦。對第一自然段的敘述方式和順序進行講解,并且督促和指導學生進行背誦。在教學第一二自然段時,我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讓學生對草原“綠”和“廣闊”的特點有一定的了解。教學逐層伸入,接著重點賞析這樣幾個句子: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夠了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3.“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三個句子各有特色,作者通過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草原“綠”和美的特點。在品析這段文字時,主要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如“翠色欲流”和“渲染”等詞進行體悟。在教學中,我將讀和悟結合了起來。
景美體悟結束,該去乘著語言文字的翅膀去感悟草原人們的好客的熱情和人情美了。在體悟人情美的時候,要抓住關鍵的詞句如:“歡呼著,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描寫能看出蒙古族的熱情好客。在教學時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體悟草原人民語漢族的深厚情感。同時要想象這兩句話所描繪的情境。學生動手寫一寫。
(三)本課總結和一點思考
在本課的學習中,首先要關注的是人文主義情懷應該充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草原》一文文字平淡,無華麗的辭藻和跌宕的懸念,初看略顯簡單,但是,當整體閱讀后,讀者便被文章深深吸引了,因此,讓學生通過不斷地誦讀來理解其中內涵。從而欣賞文章的美麗和情懷,品味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導入——閱讀體會——多媒體展示——學生探究——欣賞品鑒這幾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喚起了學生的興趣。
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在語文教學中要以探究學習的模式來引導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體現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步的進行相應的學習,在促進學習深入發展的同時,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生硬追求“講”,而是要以引導為主要方式。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想做到“方而不縱,散而凝神”。通過自由的思維,學生可以真正發現和品味到文章中蘊含的感情,從而學習相關知識。
新課標要求: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深刻領悟文章的內容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在教學中,也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思索。在學習中獲得快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目的之一。在今后的教學中,爭取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到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自主自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會。
《草原》教學反思 篇12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不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難度,再加上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挑戰。在講課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導學生把這篇文章學好呢?課后,我覺得蠻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才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某種啟迪。在第一課時,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投影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在音樂的伴奏下,我范讀了全篇課文。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便被草原的美麗吸引住了,從而產生了學習的欲望,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二.兵分兩路,既重景色的欣賞,又重情感的熏陶
這篇課文,首先寫草原的美麗景色,再談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首先讓孩子們學習有關景物的描寫,然后再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民族情誼。這樣的教學,側重點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讀,在讀中感悟
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我盡可能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草原》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草原》這一課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動,我被課文中所表現的蒙漢情深所感動,更為課堂上學生的那份熱情而感動。我覺得本節課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課前,我讓學生欣賞歌曲《天堂》,在悠揚的樂趣中,學生的腦海中展現草原的美景。接著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草原迷人的風景畫,學生爭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積累的優美詞句。這一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了提問的情境,促使學生自主讀文,邊讀邊想,主動發現問題。我覺得學生提出的問題含金量很高,并掌握了基本的提問方法,學生在自主提問、互助解答的過程中,得到了老師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最后,我用動情的導語拋出牽引全文的問題:“……你們體會到了蒙汗民族間那濃濃的深情了嗎?把你們動情之處讀一讀、劃一劃、議一議。”在自學交流中,我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中我還以“情”為主線,積極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通過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唱一唱等學生喜歡的方式,充分地進行富有個性的語言實踐與體驗。再通過小組讀、表演讀、推薦讀、比賽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充分感悟課文內容,體味到了動情之處,并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漢人民之間的濃濃深情,特別是情到深處時,學生吹奏長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這時學生配唱,有的學生還不自主地與我共舞,更加深了學生的體驗。
通過這課的教學,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學情,善于處理學生“突發”的問題,知識面要寬,還要全心的愛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就能全面地認識、教育、發展三大任務,課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篇14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文章篇幅較長,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采取了自由讀 小組讀 個人讀 品讀 最后我又為學生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找風俗民情。理解了“騎馬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澀地給客人們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禮節,也就知道了內蒙古人民對“我們”非常熱情,非常友好,為理解文章中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作了厚實的鋪墊。
除此之外,還讓學生把文章與插圖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直觀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課下,我又為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上網查閱你想知道的有關草原的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展課外知識。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從風俗人情這一角度著手進行閱讀,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掃除了閱讀理解上的障礙,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會更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強自己在電教技能上的業務學習。
《草原》教學反思 篇15
《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記述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并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境。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結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回味空間。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先抓住本文的線索,弄清課文的順序,了解課文描寫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達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練的詩句總結全文。
品味課文的精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感情也在變化。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寫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的語句,通過品味、吟誦、想象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
總之,抓住本文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教學,及時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情境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初步了解本課的寫法對今后學生的作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做好引導。
《草原》教學反思 篇16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們的夢想,遺憾的是久未成行;這堂《草原》,經過課前的精心準備,深入挖掘教材,與學生融洽配合,終于實現了一場心靈的旅行。 首先培養學生在識字寫字中滲透語文味結合課標中提出的“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這一目標求在教學生字環節,我重點抓了“貌”字的字源進行呈現和講解,通過漢字的演變,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了主動識字的習慣。學習渲染和勾勒,除了認讀準確,更要理解詞語的含義。我通過圖片的方式給學生呈現,用與之前學過的《魚游到了紙上》中出現的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進行對照,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同時又引出之后要學到的“白描”“細描”寫作手法,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教學本節課時要教育學生在閱讀中挖掘語文味首先,課堂的開始用兒童詩導入,既輕松自然,又充滿詩情畫意,給學生提供了從另一種角度欣賞草原的視角。其次,在文本的解讀時,側重了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比如通過瀏覽課文,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景和人的特點;突出了閱讀批注能力的訓練,比如,讓學生畫出感覺優美的句子,并想一想為什么覺得美;側重了文本寫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設計的就是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從比喻、擬人、反復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中體會細描手法的精妙,通過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這樣白描語句的朗讀和體會,發現另外一種文字的魅力,體會不同寫作目標可以選擇不同寫作手法的道理。同時,將第一自然段轉換成小詩的形式,師生共同朗讀演繹,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讓學生欣賞文字的美。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夠成熟之處,一是教師自身的教態不夠熱情大方,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還有待加強;二是課堂后半部分處理有些倉促,白描手法的引導和挖掘不夠深入,學生掌握起來還有一定難度;最后,學生在小組合作 學習中仍存在參與不夠積極,部分學生不主動的問題,這些都應該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提高。
《草原》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加強了有感情朗讀的指導。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讀,的確給同學們帶來了感官上的饕餮盛筵:草原一碧千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特別是第一二段草原風光的描寫十分出色,課堂上做到了句句細品,段段精讀,而且趁熱打鐵,做到了當堂背誦,效果特別好。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也比較到位,課前做到了充分的預習,課上帶著濃厚的感情來學習,來品析,草原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充分給了學生美的享受。
本文的語言十分優美,而且充滿瑰麗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應該在寫法上引導學生多借鑒。但是本課只注重了品讀,沒有細細分析語言到底美在那里,這樣學生的寫的收獲會相對較少。另外草原的風光畢竟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遙遠,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邊啟發邊想象,還應該就著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改換一些比喻。如“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就像|……”以加強語言的訓練。
《草原》教學反思 篇18
《草原》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了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
在教學中,我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整合的網絡信息領域。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我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學生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表現了出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興趣和求知欲,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的發揮。這種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每個人的潛能,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
一個良好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為此我播放了一段韻律歡快的“鄂爾多斯舞曲”。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松了神情,活躍了思維,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發揮。當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到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后,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使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盡情的享受著蒙古人民的熱情。文本融化了成孩子們的智慧,歡快祥和的音樂中促成了孩子們語感的形成。在本節課教學接近尾聲時,伴隨著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我再次讓學生整體讀課文,感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把這節課帶入了高潮,雖然話已盡,但是情未了,本文的中心又一次得到提升。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
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在研讀“喜迎遠客”時,我出示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抓住“襟飄帶舞”“飛”“歡呼著”等重點語句感悟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通過優美的畫面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到“盛情款待”的美好境界。“奶茶、奶豆腐、奶酒,大盤的手抓羊肉”畫面的出現,使孩子們不知不覺的興奮起來。場面隆重而熱烈,感受到草原人民熱情好客的同時,進一步體現出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的真摯感情。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
3、體驗文本,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才能彼此接納,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親近文本,“激情相見”部分從四個“握”字體會見面時的親切,我很激動的與一個學生握手做示范,立即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孩子們立刻模仿起來,肢體語言使孩子們對草原人民的熱情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與文本碰撞,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學生的個性也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
采取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
【《草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草原》教學反思01-07
草原教學反思02-12
草原教學與反思06-28
草原教學反思04-12
《草原》教學反思04-06
《草原》的教學反思04-08
《草原》教學反思05-08
草原教學反思05-08
《草原》的教學反思04-28
《草原》教學反思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