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優秀教學反思范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優秀教學反思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優秀教學反思1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不僅僅具有工具性,同時還具有人文性。而上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在人文性方面我認為有所偏失。
一、注重全面解讀。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對教材解讀到何種程度決定著課堂的走向。課堂上洋溢美感,是因為教者首先感受到了美;課堂上充滿睿智,是因為教者挖掘到了深層內涵;課堂上體現創新,是因為教者做到了別具一格。作為一名教師,應注重對文本的解讀。文章介紹的是司馬遷的事跡,司馬遷是偉大的,這一點學生已經體會到。可學生能體會到何種程度呢?有一位高中生的話最具有代表性“我以為你會玉與石俱焚,血與火共熔;我以為你最后留下的文字會是名與節同在,士可殺不可辱。”在世人看來,遭受如此大的侮辱,憤恨是必然的。的確,司馬遷曾經憤恨,但那只是曾經。司馬遷的偉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他的偉大“已經超越了世間的榮與辱,情與志,義與憤,生與死。”他在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時是坦蕩的,他在寫《史記》時內心是平靜的,只有做到這一點,《史記》才能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進行有效拓展。課本只是一個載體,作為教師應圍繞這個載體進行資源開發,使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本課中教師已注意依托文本進行有效拓展。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一次寫話練習,這便是在語文工具性方面的一個資源開發,這能使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但不能忽視的是,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它還承擔傳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的作用。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情感態度、氣質性格、思想修養、心理品質在熏陶漸染中得到潛移默化的過程。關于司馬遷偉大的認識正是在語文人文性方面的資源開發。不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司馬遷的偉大,那他們的'情感態度還是停留在課前水平,他們可能超越不了“玉石俱焚”、“士可殺不可辱”的意氣用事,而不會認識到世間的另一種偉大:坦然地面對個人的榮與辱;為了畢生的追求,甚至能可觀的評定仇人的功過,不引導學生認識司馬遷的偉大,他們失去了一次使心靈受到震撼的機會。
三、實現同生共構。注重語文工具性,有助于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注重人文性,則能使學生人格趨向完美。因此,作為教師應追求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生共構。在本課中,如何實現兩者的同生共構呢?在學生將自己對司馬遷的認識融入小練筆之后,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比較“懷著激與憤,含著血與淚寫《史記》”與“坦蕩,平靜地寫《史記》”有什么不同。相信這種比較不僅能使學生對有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及其作者有更深的認識。內心深處更會生成一種近乎激動的崇敬來……
總而言之,要落實語文課的人文性,便要注意文本的解讀、拓展、整合。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優秀教學反思2
我懷著對司馬遷的無限敬佩結束了這激動人心的一堂課,感覺有以下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適當拓展:
使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秘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鑒于學生歷史知識貧乏,對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司馬遷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記》內容都知之甚少。教學前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司馬遷有《史記》。通過課前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都較好的理解了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的可貴品質。在課前給予相關資料、文章的閱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通過對大量資料的充分閱讀,學生心中的司馬遷形象漸趨生動,引起情感的共鳴,教學效果好。課后推薦相關讀物或指導課外活動或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練筆,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這樣,既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第二,以情促讀,以情感人: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師語言,以情促讀。《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情節感人,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為此,我設計了煽情的教師過渡語,旨在帶領學生進入情節,進入人物的內心!比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司馬遷入獄受了酷刑后“悲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話:“同學們,我們知道,古代有許多殘酷的刑罰,而宮刑是其中最慘無人道、最滅絕人性的一種。它帶給受刑者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巨大傷害,更使其心靈蒙受了永遠的恥辱,它使正常人身體殘缺,心理殘缺,使一個原本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著。聽了我動情的話語,學生的朗讀一個比一個激動,這時的朗讀,學生們已經進入了司馬遷的內心!因為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心聲,他們也憤怒了!
第三,精心設計,整體把握:
在“橫禍”面前,在“巨大恥辱”面前,司馬遷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是他最終下了決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是什么原因使司馬遷選擇了“忍辱偷生”呢?這個問題的設計,使學生很自然地聯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親的臨終囑托”,是第一段里“從小聽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勵。我并沒有就此打住,繼續追問學生:“除此以外,司馬遷可能還想到了什么呢?”這時,我又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周文王被關在羑里(yǒu,古地名),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寫了《國語》;孫臏被剜(wān)掉膝蓋骨,竟寫了《兵法》……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這就是“發憤”!化屈辱為動力,化悲傷為動力,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史記》。這樣從整體上把握全文,教學過程也行云流水。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優秀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設計12-31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設計(12篇)12-31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設計12篇12-31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閱讀答案08-09
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10-12
司馬遷寫《史記》的歷史故事12-02
《賣炭翁》優秀教學反思范文12-28
梁祝優秀教學反思范文12-28
離騷教學反思優秀范文08-10
司馬遷史記名言名句_名人名言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