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時間:2022-09-21 11:30:16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度單位》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通用15篇)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1

  新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于“米”或“厘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于他們是新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系,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于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彩帶,通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么同樣長的彩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尋找身邊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借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厘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確示范、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范、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幾點思考:

  1、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學生經歷有多樣標準測量物體的經歷不足。所以反應在作業中,個別學生在數一個物體有幾個正方體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對同一測量標準的必要要體會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2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于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于與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很有趣,很好玩。

  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一拃長,步長,一庹長等等,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其實,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們能既輕松又有效地學習知識。我先是以《兩只老鼠在吹牛》的片段笑話引入,以一只老鼠用錯“厘米和米”這兩單位來吹牛結束,教育孩子們如果不學習就會像笑話中的這兩只老鼠一樣,吹個牛皮都會吹破,用錯單位還會被人笑話。孩子們聽后都有了一定要學好“米和厘米”的決心,接下來課堂就顯得輕松容易了許多。

  反思:

  (1)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生活性。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學生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2)填入合適的單位長度,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平時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做此類題目剛開始有些許薄弱,有的孩子甚至會用尺子去量給出的實物,讓人啼笑皆非。因此讓孩子記住1厘米(手指甲的寬度)和1米(伸開雙手的長度大約1米)顯得猶為重要。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3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花了近二周的時間結束了第一單元的新課和練習,并且進行了單元知識測驗。下面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已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知道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常用厘米做單位,學生能夠體驗在現實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長,1厘米到底有多長,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長度單位觀念的基礎上,絕大部分學生能夠估量出物體的長度,并且能夠自己動手進行測量出它的實際長度。讓學生知道了什么是線段,線段的特點有哪些,以及學生能夠用刻度尺畫線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落實的比較好的是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嘗試測量教室里的物品,家中的物品,積累關于實際物品的長度概念,對于孩子建立長度單位的直觀概念很有幫助。當然,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煩惱,比如說,個別孩子因發育差異,動手能力比較差,教學畫線段時,手握不緊尺子,畫出來的線段是歪的,在課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斷地巡視,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通過多次練習逐漸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和技巧。

  在本單元教學中,我力求教學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后讓學生認識長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的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測一測、量一量、估一估等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厘米及如何對一些較短的物體進行測量。

  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為什么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看來在今后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對于這課中涉及的估算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看來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我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5

  《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盡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知識已有一定生活經驗和基礎,但由于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水平來說,比較難。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厘米和1米、用厘米測量線段及較短的物體的學習活動中并不感到困難,但是要把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學生在親身經歷過程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許多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學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想參與,能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直觀表象;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采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教學要學會讓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矛盾沖突 。在建立"米"的直觀概念時,由于長度較大,個體很難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小組合作,用厘米作單位對黑板、教室的長度進行測量,測量時,2人測量,2人記錄。當記錄人員記錄的數據超過100厘米后,學生自然感受到操作有了難度,學生就會想怎么辦,用什么方法更合適,于是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矛盾,這時教師就引出“米”這個單位,學生就自然明白要測量較長物體長度時,要用單位長度較大的工具進行測量。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于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意義。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6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本單元內容要求學時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長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學時既輕松又有效地學習知識,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運用知識,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就應該具有現實行、情景性。

  《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對于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的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會感到一定困難。因此,解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我們教學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聯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

  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很有趣,很好玩。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步長、一庹長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如:用三角板量數學書的寬、用回形針量鉛筆的長、用硬幣量數學書的寬、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長、用鉛筆測量書桌的寬和椅子的高等。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這樣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密切聯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體現了課標的新理念。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7

  《認識長度單位》第一課時教后反思本節課開始,通過教師和學生,用自己的拃為單位測量課桌的長,由于所用的標準不同,所以量得的長度不同,由此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就對統一長度單位有了想要進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在解決這種沖突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本節課不足之處在于認識尺上的刻度0及由于學生帶的尺子規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離比較遠,因此花的時間比較多,以致后面的練習進行的比較倉促。

  《認識長度單位》第二課時教后反思學生認識“米”是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米比厘米的機會少。本課的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進行的,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認識米,體會1米的長度。在數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學生通過觀察,比劃,測量討論,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時,所學的知識不斷內化為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構建起知識體系,而且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動手操作,觀察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長度單位》第三課時教后反思線段作為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要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因此本節課教師主要分兩個層次教學來達到教學目標:

  一、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拉直后的樣子,引入線段,是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再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他們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線段可以測量出長度。

  二、在教學中,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時,注重教師引導和學生的操作相結合,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體會線段與多邊形的內在聯系。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8

  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應該具有現實行、情景性。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時,我讓學生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課本,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小組討論、歸納推理等活動,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么同樣長的課本,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在學生認識了厘米之后,我讓學生自己探索測量黑板的長度,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應該用比較大的長度單位的想法,從而引出“米”,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也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長度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學生觀察的能力較弱。低年級學生觀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鍛煉學生,要正確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學習認識長度單位的。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過從學生喜歡的課本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然后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在備課時,我就考慮這節課應該怎樣上?教材情景圖里體現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我覺得這是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孩子們還沒有從假期狀態里走出來,很多孩子還很興奮,一假期沒見了,有說不完的話,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未必好。教材里的四件學具回形針、一角硬幣、三角形及方木塊孩子們也不可能全部備齊,所以我決定不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那怎么上呢?還是我來演示吧,讓孩子們觀察,總結,這樣課堂紀律會好許多。可是我看了一下教參,書里說: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它在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產生發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于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抽象困難。但是個體的認識應遵循人類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作為小學生也不例外。因此作為教學內容的數學,在呈現時,應該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看來還是得讓他們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我靈機一動,讓孩子們回家做一些教具吧。沒有回形針,就把它改成做小圓片,方木塊改成正方形。

  上課時,我檢查了一下孩子們帶教具的情況,只有2個孩子沒有準備,給他倆找了一個合作伙伴,課就正常進行了。

  一節課下來,我感覺并不輕松,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很累,時間也不是很夠用,還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現就這節課做一下反思:

  我先讓學生發現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測量物體的長度,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雖然測量的是同一長度,但由于所用的標準不同,所以量得的數量不同。

  我沒讓學生帶硬幣,因為帶來會很麻煩。這個環節由我來演示,我把數學書放在黑板上,貼著封面寬邊放了一條膠帶,然后我把一角硬幣一枚一枚的粘上,讓學生看出數學書的寬大約有7個硬幣那么長。雖然也擺了7個,但實際的寬只有6個半那么長。而不是像書上情景圖那樣只多出一點點。

  我讓學生看明白后,強調了一下擺法,就讓他們動手實踐,用手里的不同的學具測一測數學書封面的寬。這些環節的教學使學生明白了數學課本的寬會量出不同是因為測量標準不同。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再進行下一個環節時,就有孩子開始玩學具了,有的只顧著擺,不注意分析了,我只好浪費了一些時間組織教學,才接著講。

  接下來還是通過操作讓學生弄明白第二種情況:雖然測量的是不同長度,但由于所用的標準不同,量得的數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認知沖突,使學生感受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孩子們的教具都是自己做的,量什么物品會出現相同的數量相同的情況我事先無法預料,只好在巡視時隨時發現,然后提示學生。由于準備不充分,這一環節效果就不好。我本來準備了教具想親自演示一下,可是課已接近尾聲,時間不夠用了。

  練習時,書上有讓孩子們量桌子的長的練習,可是我們的課桌面4角是半圓的,不是標準的長方形,我只好讓孩子們大概量了一下。量時發現很多孩子方法不對,又找了一個正確的孩子做了一下演示,才都量對了。我課前預設的時間就不夠用了,練習的也就不夠充分。

  通過這節課,我覺得數學課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非常重要,但活動課上課堂紀律的控制是個大問題,老師必須注意控制好時間,不能一操作就收不回來。教師在下達要求時必須講清楚、說明白,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操作的有效性。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10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于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于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很有趣,很好玩 ……

  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步長、一庹長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其實,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長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們能既輕松又有效地學習知識,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運用知識,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就應該具有現實行、情景性。

  反思這幾節讓孩子喜歡的課,我覺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厘米是長度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11

  我覺得教師要想上好這類課,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厘米是長度單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學生缺乏對知識的來源,形成的認識,缺乏自己的體驗,因此很難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學習活動的組織,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活動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初步表象。

  愛玩,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教學中有效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學生情感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系,教學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說的用實物量,用尺子量,量課桌,量自己的身體,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始終盎然,而這些活動對于他們建立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意義。

  二、估測中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思維經歷著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對數的理解, 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系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數感,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估計,通過組織學生估測,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展示每個學生的創造性想法,能夠相互借鑒,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實踐中認識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生活性。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學生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12

  今年我帶的是二年級學生,是我去年從一年級帶上來的,說實話很有感情了。我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只有一年時間的老師想著如何把書本上的知識通過我交給學生,讓他們學習最基礎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獲得初步的數學學習方法和能力。課本第一單元是長度單位,這部分知識應用性極強,是在一年級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設置的。在一年級,學生通過比較實物的長短,初步掌握了簡單的比較方法。這一單元學習的長度單位,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為了達到讓學生理解這一知識的目的,教材例題1首先通過用不同的物體來度量長度相同的實物,結果使用的度量物體有的用的數量多,有的用的數量少,這就產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亂,從而得出統一長度單位是十分重要的,這將在生活中會減少一些麻煩。在此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用鉛筆度、尺子、三角板、方塊等量桌面的長度,學生學會了用食物測量物體的長度,緊接著又用這些物品測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邊的長度,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記載度量的數字,效果良好。通過以上的操作和演練,是學生明白了在實際生活中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寬度就必須統一長度單位。

  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認識兩個最常見的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為了讓學生容易接受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實物和舉例的方法來完成此教學,我讓學生伸開自己的雙臂,使他們初步感知自己的兩筆長度大約是一米,床的長度是兩米,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顆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通過舉例感知,使學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感覺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進步是學生感知1米的長度和1厘米的長度。

  學生認識了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后,就要進行換算了,可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知識呢,教材上的例題是“用30厘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繩子,量了三次后,又量了10厘米,這根繩子由多少厘米長?”我教學時沒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變了一下,我讓兩個學生分別用自己20厘米的尺子量出黑板邊上1米的長度,讓他們把每次量的做上記號,學生量了五次,然后我提問:一共有多少厘米?我知道這要把5個數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點麻煩,但是我還是看重了實踐操作的過程,只有通過操作演練,學生才能更好的戰功理解知識:1米=100厘米,者是實驗得來的,而不是我們憑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讓學生理解了數學的真實性和嚴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換算關系,可以讓學生做簡單的長度單位加減聯系和有關長度單位的應用問題,通過檢測,反饋出的是學生對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對于部分細節問題做的不好,者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還有一個知識就是認識線段,新課標沒有從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過構建簡單表象讓學生來認知線段的有關知識:直直的,兩個端點。然后通過舉例說明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可利用黑板邊沿、桌棱等,在認識了線段之后,就需要學生動手畫一畫了,按照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先找準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畫到應至的地方,必須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記還有兩個端點,在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拓展一下所學知識,要在一些圖形中數出有幾條線段,為此,我從易到難畫了幾種不同的圖形,指導學生仔細數,先數出長的線段條數,再數出短的線段條數,加起來就行了。

  總之,通過本單元知識的教學,我發現課本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操作得來的,注重了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意在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13

  使學生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礎上,能夠熟練地掌握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進率,準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是長度單位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但是,對于這一知識點的掌握過程,學生卻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主要表現為:一是混淆單位之間的進率。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有些學生很容易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與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混淆,錯當成進率是100了。二是沒有準確掌握好單位之間的大少轉換方法。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個別學生很容易忽略長度單位之間的轉化時的乘除進率問題,導致出錯。小單位轉化成大單位時應該除以進率,大單位轉化成小單位時除以進率。三是個別學生會出現在做題時沒有認真審清題意的現象。例如:500克+1500克=2000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對于涉及計算和單位換算的長度單位計算題目,部分學生容易由于沒有審清題意,只顧埋頭計算而沒有考慮到單位換算而出現錯誤。

  針對上述出錯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如熟記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進率。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等。二是使學生切實掌握辨析清楚相鄰單位間和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方法,能正確判別它們之間的進率,以確保單位轉化的正確。三是使學生能熟練掌握單位換算的基本方法。即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乘以相應的進率;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除以相應的進率等等。經過嘗試,通過實施以上的教學策略后,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計算準確率明顯提高。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過用不同的物品量統一長度,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練習中,先是用同一樣的物品一個接一個擺著量,再是用同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后者有一定的難度。

  課前讓學生自帶的硬幣或曲別針,在活動過程中,感覺操作活動組織還不夠有序。如果能小組活動,教師準備好學具,每組四樣,學生組內每人選一樣來擺,對比起來學生的認識會更直觀,也便于組織教學。

  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這也是個問題。

  因為活動中,時間不夠緊湊,處理練習時,第二題沒來得及量。第三題學生估測有一定的難度,課上也沒處理完。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篇15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建議之一。同時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本教學設計中,主要以發現教學法為主,充分讓學生主動去發現、操作、思考、交流,在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演示,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同時在教學過程,針對低年級兒童的特征,注重了對情景的設置。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環節清楚,層層遞進

  本節課教師目標明確,設計了4個層次的觀察活動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通過“認識直尺——認識厘米——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認識幾厘米”幾個環節的教學,已經為學生探索“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作好了鋪墊,充分體現了教師在學生數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地位與作用。

  2、巧設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有人說:學習數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通過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并建立起1厘米的實際長度的表象。當學生自主探索出了測量方法,并能測量出身邊物體的長度之后,他們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3、課堂平實高效

  本節課在設計上體現了“平”與“實”的課堂,該講授的地方教師精心而準確地講授,該探究的地方則放手讓學生探究,課件輔助教學用得恰到好處,做到了真正的切實高效。

  4、給學生繼續學習的渴望

  一堂課的結束,恰好是另一個知識學習的開端。在教學接近尾聲時,本課的結束設計,即呼應了前面引入階段的測量課桌長度的問題,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用直尺去測量更長的物體或距離的局限性,學生產生了學習更多知識需要。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5-21

《長度單位》的教學反思11-03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5-22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4-26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1-07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7-07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2-29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5-25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9-30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范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