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范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1
說明文即是客觀地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對這種類型的文章,大部分學生學起來覺得枯燥乏味,沒有興趣,但說明文歷來又是要求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因此,在教學時無疑成為了一個難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極力尋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現將針對說明文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一、興趣培養法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啟成功大門的最為有效的一把鑰匙。”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十分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比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的《核舟記》(這篇文章比三四單元的說明文先講授)時,我便提前一個星期找了兩位畫畫畫得比較好的同學和平時比較愛動手制作的同學,提前讓他們明確了文章的說明對象,并梳理了文章的大意,要求其在周六時畫一幅《蘇軾泛赤壁》的圖畫,并制作一個“核舟”的模型。這樣,在教授課文時,這幅圖畫和核舟模型對整個課堂教學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僅讓學生快速地了解了核舟的特征,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當堂背誦課文,對說明文的相關知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以后學習說明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與說明文的要點
在閱讀一篇說明文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朗讀文章的標題,從標題中猜想文章的寫作思路、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等,對說明對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細讀文章,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然后將自己猜想的與細讀后的加以分析,這樣,學生對說明文的基本要點易于進行梳理與分析了。比如,在學習《故宮博物院》時,我先讓學生思考怎樣介紹我們的教室,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說明順序與說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征進行介紹等。在學生對教室的介紹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對“故宮”有總體的了解,這樣,學生在學起枯燥的說明文時,也會覺得很有興趣。
三、知識與技能結合法
學生在對說明文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后,在課堂教學中,我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知識進行理解與鞏固。遇到一個知識點時,教師適當進行闡釋,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析,教師便可了解學生對說明文的掌握情況,以便采取相應的策略對學生還未充分掌握的知識加以復習鞏固。如在講到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時,我采取讓學生反復朗讀、然后再把那些用得準確的詞刪掉(換掉),重新組織成文,讓學生與原文進行比較的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樣,學生對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體會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說明文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我感覺我有些過于強調教師的中心作用。由于學生是第一次系統地接觸說明文,怕學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課堂上,每當提問問題學生無動于衷時,我便代替了學生,枯燥地給學生講解知識點。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些過高估計學生的能力,對每篇文章都滿堂灌。既想把說明文的知識點全部傳授給學生,又想讓學生準確全面的掌握說明文的知識,能夠自主地對一篇說明文進行分析,由于對學生要求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2
由于種種原因,對于能否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沒有把握,導致上課放不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板書時還丟掉了一些的內容。它使我認識到,一堂課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對內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
初中語文教學中,說明文是學生必學的文體之一。我在進行這種文體的教學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通過優選、提煉、概括,分考點對學生進行分板塊復習,以此提高教學質量。說明順序復習,一堂課下來,感覺有一些收獲,也發現不少問題。
經過對近幾年中考試題的分析篩選,我希望借助這節課的系統復習,幫學生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使學生熟悉相關的考試題型,探討、掌握解題方法,并通過練習加以鞏固。因此我把課設計為指導、練習課。
我將搜集到的材料進行了整理,從出題形式,解答的步驟,注意事項幾個方面進行了歸納。對內容的梳理比較系統全面實用。
我的總體構思是:復習說明文順序的概念——實例分析——明確解題思路——實戰演練——課后鞏固。
這樣安排,教學內容有針對性,教學環節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程的后半部分安排了練習題,旨在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把所學落實到實際中去。但在實際教學中卻發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課的整體框架考慮欠妥。
在引入新課后,我先提問說明順序的種類,意在加深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把握,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可是由于學生事先沒復習,學生的遺忘率較高。特別分析說明順序時學生模糊的占多數。現在想來,如果能先后給出幾個課內的例子是屬于那種說明順序,無從下手的現象可能就有所改觀了。
其次,靈活使用材料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最初的設計中,我準備都使用中考試卷中的文段和試題,可是由于沒有找到合適的試卷,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進行篩選,說明順序的考點較少,練習時穿插了之前講的對象和特征。這樣下來訓練的力度有點不足。現在想起來,其實應該專題訓練說明順序,更細更實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
第三,沒注意錘煉導語、過渡語。
好的導語過渡語能激發學習興趣,體現課程內容的層次性,一環扣一環,引人入勝。我沒有做好這項工作,課堂始終給人一種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波瀾不驚的感覺。我由“說明順序的種類”引入的,著眼于強調本節課內容的重要性,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現在想想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逐步納入自己的課程中來,激發了學生的熱情。
最后,對于說明順序的理解,說明文中的說明對象和內容直接制約著說明順序。
說明文合理地安排順序是為了把事物的特點說清楚,把事理說明白,因此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樣的說明順序是由說明的內容決定的。一般說來,凡是說明事物形狀和構造的,常按空間順序進行說明;凡是說明事物的發展制作或演變過程的,常按時間順序進行說明;凡是說明事理的內部聯系以及認識事物規律的,常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諸如這類的分析沒能同學生詳細分析,探究。
由于種種原因,對于能否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沒有把握,導致上課放不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板書時還丟掉了一些的內容。它使我認識到,一堂課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對內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駕馭起來才會輕松自如。
總體來看,我抓住了重點,通過實例分析和實戰演練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能力的設想也得到了落實。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課程的建構不夠合理上。加上深知學生基礎差,顧慮重重,放不開手腳,留下一些遺憾。
這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感覺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無論從材料的選取、處理,教學環節的設置,對學生的引導,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促進提升。希望這種閱讀課的指導教學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進步會越來越快,教學會越來越趨于完美!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3
中考語文復習課歷來被認為是比較難把握的課型。時間緊,任務重,對課堂效率的要求高。說明文閱讀的復習課,因其文體特征,更是如此。現在,回顧我的磨課之旅,談談心得。
一、學習目標的確定
對學生學習目標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影響到教學行為。它影響著教師對這節課學習內容的加工,重難點的確立,方法的選擇。此次的說明文閱讀復習課是在進行了一次摸底測試之后進行的。因此,摸底測試的情況對課堂學習目標的確定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上課之前,我分別對我校初三年級不同層次的三個班級都進行了《臺風》一文的摸底測試。通過仔細批改,我發現,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還是比較明顯的。前兩個選擇題,選項本身并未設置什么難度,主要考察學生對說明文閱讀的細致度。兩個題失分率都不高,只有少部分學生因為不細心丟分。主要問題出現在第三題上,幾乎每個班的均分都只有二點幾分。第三題的題目是:“結合文段內容,簡要概括臺風為人類帶來的功勞和益處。”這是一個要點概括題,考察的是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說明文的寫作目的是讓人有所知,其閱讀過程重在準確把握文本信息,獲取文本知識,屬于感知類閱讀。因此,對文本信息的獲取是閱讀此類文體的基本手段,處理信息的能力則是此類文體的基本考察點。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對此都有非常明確的要求。對說明對象及其特征的把握、對說明順序的梳理、對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的考察,幾乎都可以表現為對文本信息的處理能力的考察,實質也都是對文本信息的提取、篩選、辨析、整合的過程。因此,我就將這節說明文閱讀復習課學生的能力訓練點就定為——訓練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學的重難點也在于此。
第三題出現失誤的原因從細節上看,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學生對說明文思路的把握不得其法,對文體知識不能活學活用等,都直接導致了他們不能抓住每一段的關鍵信息、不能準確地篩選整合信息。因此,相關的知識鋪墊(針對摸底測試篇目而言)就包括了對關聯詞、連接詞所顯示的句子關系的回顧,對說明方法的理解運用(對于《臺風》一文而言,主要是做詮釋和舉例子)等。
學生不能準確地篩選整合信息,還與學生的閱讀態度有很大關系。說明文是知識性很強的文體,它更需要專注閱讀才能將內容了然于心。所以說明文閱讀過程中,我們要更注意學生集中精力、潛心閱讀習慣的養成。要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說明文語言雖然較為平實簡潔,仔細解讀就會發現其內容條理井然,結構清晰縝密,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有耐心細致的閱讀態度就一定能讀明白。
二、教學方法的確定
說明文的閱讀復習有了準確的目標定位,才能選擇科學的教法。這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就在提高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經過幾天的思考和嘗試,我還是覺得應該最大程度的利用摸底測試的篇目——《臺風》一文。于是,我沉下心開始讀這篇文章,我的師傅甚至建議我把它背下來。
經過認真地分析探討,我漸漸開始感受到教研室張寶華老師的用心。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說明文:行文思路非常明晰,段落特點又各個不同。
首段由“臺風”的定義引入,接著寫一般人看法,然后用“然而”轉入正題——“臺風的功甚至大于過”。只要學生閱讀時關注到這句話,答第三題時就能基本找到答題區域。加上第六段“除了……外”的提示,答題區域就能被準確地定位到2—6段。下文分寫的部分有五段。第二段是闡述+總結+補充說明(推測未來的情況)。第三段是一個總分結構的段落:中心句+闡述。此段的信息提煉很少有人出錯,直接提取主句即可。第四段沒有明顯的中心句,關鍵信息提煉不準確。三個分句,關鍵信息分別為:節約用水用電、節約原煤、用于風力發電。前兩個是并列關系,連接詞“一方面”“也”標識;第三層用連接詞“而且”“甚至”表明是遞進關系。前兩層有可以歸并為“節約資源”,第三層遞進,需要信息疊加。這是“分層歸并法”。關注連詞,解讀句子之間的關系很重要。第五段是典型的承接式結構:海水上翻——魚餌增多——有利于魚群生長。關鍵信息也比較明顯,出錯率較低。第六段信息提煉錯誤較多,首句就是段落中心句,組合要言:“臺風會引發慢地震,逐漸釋放地殼能量,避免大型地震”。很多學生都選擇尾句:“臺風有助于減輕地震帶來的損害”作答。如何取舍?必須要對這一段的段內層次進行分析:首句就是中心句;第二句講述“慢地震”,詮釋中心句;第三句是舉例子說明慢地震與臺風的關系,也在為中心句服務。比較來說,前者是中心信息,后者是輔助信息。明白了這一點,就容易取舍了。
因此,我結合這篇例文歸納了三點篩選整合信息的方法:組合要言法、提取主句法、分層歸并法。過程中提醒學生關注關鍵詞(中心詞、連接詞),注意作者對說明方法的運用,解析段落層次。以此達到準確篩選整合信息的目標。當然,這一切都要以端正的閱讀態度和耐心細致的閱讀習慣為前提。
三、教學過程的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先通過對摸底測試情況的介紹,明確學習的重難點;這個過程中簡單講解前兩個選擇題,并簡要提煉做選擇題的方法;然后結合考綱的相應要求明確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在閱讀說明文時的重要性;再通過對《臺風》一文的層次分析和要點概括,歸納整合信息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接著,當堂訓練,并小組交流確定疑難點,師生互動解決問題;最后布置課后作業。根據摸底測試的文本特征,歸納信息提煉的方法,隨文而教。根據課后對學生的跟蹤詢問,學生基本都能在課上有所得。
四、不足之處
課堂內容有點多,時間安排還可優化。
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是我們閱讀說明文的核心能力。在一堂課的時間內,我選擇了隨文而教。希望能夠對這幫即將面臨中考的孩子一點幫助。說到底,語文閱讀的復習課要想高效,只有態度方法兩手抓:在學生端正的閱讀態度,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前提下,“授之以漁”,才能高效實用。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4
前幾天終于結束了說明文閱讀的教學。看了近三年的中考試卷后發現,每年的閱讀題都會在說明文閱讀和議論文閱讀中選擇其中一種來考試,分值在8—10分,難度比記敘要低得多,但奇怪的是,學生似乎更怕做說明文閱讀閱讀。
授課時我先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再讓學生自己根據平時的答題經驗總結了一些答題技巧,然后我再進行了一些補充,告訴了他們一些答題套路,答題術語等等,教學設計都是由知識到技能,由淺入深,最后再選擇一些說明文閱讀題來讓學生做,教學設計及訓練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問題,可是學生難以領會,原因在哪呢?我總結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結論:
首先是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量不大,還不能準確地把握說明文的特點,對說明對象的特點不能精確地把握。
其次是學生對說明文沒有閱讀興趣,因為它不像記敘文那樣有動人的故事情節,這樣一來,學生連仔細看一遍文章的興趣都沒有,又怎么能答好題呢。
另外,我在評講過程中,不能抓住關鍵環節。如某種考點的提示語,甚至題后的分數的暗示作用,加上學生在答題技巧上積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夠精確了。
還有就是說明文的練習量不夠,以為簡單就可以少訓練,在學生記憶中沒有形成“定勢”,常常會與“議論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況,以后說明文閱讀訓練可作如下調整:
(一)多讀一些典型的說明文,加強學生對說明文的感性認識。
(二)讓學生積累一些答題技巧。這些技巧知識可在訓練前聽寫,以加深印象。
(三)訓練形式要多樣化,以增加趣味性。
【《說明文閱讀》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閱讀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12-18
小學閱讀教學反思03-04
英語閱讀理解課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12-28
祁黃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3-08
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5篇01-25
英語閱讀理解課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18
群文閱讀課后的教學反思12-18
《賣炭翁》教學反思范文12-23
《散步》教學反思范文12-16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范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