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1
“十幾減9”是人教課標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學好這節課的內容又為后面學習“十幾減8、7、6、5、4、3、2打好基礎。所以這節課的學習在本單元中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教材的編排也非常注重創設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游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剛剛過完的元宵節里都去了哪里玩,玩了什么?學生的學習欲望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以往的生活經驗全部出現在眼前。
接著就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愛恩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所以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提問題,然后提煉出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幾時,我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算法的過程。課本上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上出現了三種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里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于15,15減9就等于幾。雖然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時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學生也都能說出了這三種計算方法。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確了兩種計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學理念,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由于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下還有兩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法兩種計算方法之后,應該回過頭把復習的“湊十法”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因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這道練習時,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怎樣圈,為什么這樣圈。部分學生圈成了以前學過的湊十法的圈法。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后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如果讓我再上一次這節課的內容我一定在這兩個方面加強鞏固。總之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我會發揚優點,改善缺點,力求做到更好!
一年級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2
新課標重視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提倡算法多樣化,并引導學生逐步優化算法。
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中出現了四種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里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并;三是用平十的方法,先減3,再減6;四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于13,13減9就等于幾。
在教學這一內容的前幾天,我們一年級進行了口算達標測試比賽,在試卷中出現了十幾減9的題目,而這一內容之前還沒學過。有部分學生在家中已接觸過這類題目,所以能正確計算。而有些學生是瞎寫一個答案,更有幾個學生覺得無從下手,干脆空在那里。針對這一情況,在講解時,我提醒大家今后計算此類題目時,可以想加法來算……
于是乎,教學十幾減9時,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3—9=4這一算式后,我問大家是怎么想的。學生們都說是根據9+4=13來想的。在我的啟發下,只有一個學生根據情境,指出可以先從10個里去掉9個,再把剩下的1個和盒子外面的3個合起來是4個……算法的多樣化已無從談起……
在探討13—9的計算方法時,我對學生的知識基礎估計不足,以致于沒有出現預期的算法多樣化,只出現了幾種算法。我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一味地追問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以致于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不愿說。其實,從課后了解的情況來看,并不是都不會。有的學生確實不會,有的學生不敢說,有的學生是不能正確地表述。只要正確的引導就能激活學生思維。實現算法多樣化也就水到渠成了。當學生的探究活動出現困惑時,我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探索,而是急著給學生提供幫助,以得到正確的答案為目的。但是如果無視學生遇到的困難,一味地讓學生自主探究,浪費寶貴的時間不說,也不利于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積極情感地培養。所以這也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
在請學生發言時,卻又出現了學生與我一對一的局面,回想起來似乎這個學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我倒是理解了這個學生的發言,但是是不是學生之間也相互都聽懂了呢?這節課自主探究的教學形式是有了,但實質呢?學生的各種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之上的?學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另外,有些學生的發言在重復別人已說過的內容,還自認為想到了新的算法,說出來卻是已交流過的,是學生不注意傾聽嗎?另外多半學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對其他同學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學生由于受我的夸獎,選擇了自己的算法進行計算,而未把別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學生掌握了兩種或三種算法。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個別學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計算,那么是不是教師急于獎勵學生的算法引起的呢?還有,在板書中也沒有引導學生對各種算法進行整理的暗示;在總結中沒有意識到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優化的判斷。最后,在練習設計上,一味追求吸引學生眼球,過于花俏,沒有達到真正鞏固的目的。
如果學生的表述意思正確,但不規范,該怎么辦?怎么評價學生不規范的表述?是否要求學生要學會規范地表達?
一年級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3
時間過得很快,開學已經兩周了,第三節課是我的公開課,雖然在上課之前細細準備了,可課堂上還是會有突發狀況,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課堂是變化的,申老師對我的點評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課堂每一個環節的過渡語言都很重要能讓課堂內容前后銜接、讓我們的課堂更加自然,下課后申老師耐心的和我分析這個問題應該怎樣提,這個重點要怎樣才能講透徹,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我上的是《十幾減9》,在主題圖部分從孩子們在公園“賣氣球”“賣風車”“猜字謎”“套圈游戲”引出十幾減9的三個算式,從而引出課題。書中例題介紹了兩種計算“十幾減9”的方法,一是“想加算減法”、二是“破十法”,除了這兩種方法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孩子們都很聰明,有幾個孩子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可是站在講臺上的我沒有認真的聆聽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表揚鼓勵那些愛思考問題的孩子。就象申老師說的我們可以盡量讓學生多說,不管他的回答正確與否,都說明他在思考了,這節課其實很好拓展,你喜歡哪種方法?還可以怎樣計算?這節課就有孩子想到計算十幾減9可以用連減的方法,在計算12—9時,他首先計算12—2=10,再來計算10—7=3;還有個孩子他想到了這種方法在計算12—9時先計算12—10=2,比9多減去了1所以還要再加上一個1,2+1=3所以12—9=3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很好的,也正告訴我們孩子們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而老師在感嘆孩子們聰明的同時更要及時的鼓勵,還可以讓他把這種方法介紹和全班的孩子分享,這樣就很大的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這種才能真正把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在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對新知識有話要說時,我們要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要追問學生為什么,一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有限可能他自己心里清楚可是卻無法用簡練的語言讓身邊的人明白,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的引導,一步步引導學生把他的想法完整的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鍛煉和老師的鼓勵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會更好。傾聽不是只對學生來說的也是對老師說的,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句話。今天申老師還給我說了一下課堂時間的把握,教室里的廣播壞了,孩子們聽到隔壁班的聲音就以為下課了在那里說“李老師,下課了”,一下讓我慌了神,因為我讓學生做的練習題還沒有講解,所以前面的練習題就講的快些,而后面的練習講的明顯的慢些,感謝學校領導的聽課、評課讓我受益匪淺。
最后,感謝申老師和戴老師長期以來對我的指導和幫助,對我提出那么多寶貴的建議,我覺得我很幸福,因為我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里有這么多幫助我的家人,當我疑惑時是他們幫助我走出疑惑,給我力量,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我會更加努力的。
一年級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4
“十幾減9”是小學一年級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于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基于這一理念,我采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并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而我作為教師則重在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
課后,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不但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整堂課還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也體現了算法多樣化,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不但讓學生獨立嘗試、探索,交流,充分肯定學生的合理算法,而且還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教學民主,使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得到了較實在的體現。但從學生的課堂作業反映出來的情況看,學生算題的錯誤率比較高,課后我對班上的學生進行了訪談和教學效果檢測,結果出乎意料:多半學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對其他同學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學生由于受老師的夸獎,選擇了自己的算法進行計算,而未把別人的好方法接受。
另有一小半的學生掌握了兩種或三種算法。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個別學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計算。這些問題令我擔憂,看來這堂課是形式上的熱鬧,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很理想,也就是說交流在形式上是發生了,而學生的理解并未有實質性的思維碰撞。我反問自己:“讓學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交流中教師該做些什么?”看來,我應該好好靜下心來,客觀地反思一下自己對新課標的理解了。學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另外,有些學生的發言在重復別人已說過的內容,還自認為想到了新的算法,說出來卻是已交流過的,是學生不注意傾聽嗎?……我愣住了,我注意了教學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實在的東西,甚至未加考慮,也就是說學生的交流沒有實效。
我又重新翻開了《數學課程標準》,一段話躍入我的眼簾:“教師不要急于評價各種算法,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于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導”二字上面,同時,頭腦中上課的一幕又重新出現在我眼前,我仔細搜索我在學生交流時的“引導”,哦!我恍然大悟,這堂課學生沒有實現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于教師的“引導”無方。當學生把多種算法探究出來的時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復“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真聰明!”等一些不能引導學生溝通的話;另外,在板書中也沒有引導學生對各種算法進行整理的暗示;在總結中沒有意識到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優化的判斷。我翻閱了大量的數學教育理論方面的資料,里面都有強調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相當關鍵,失去了教師對學生有價值的引導,剩下的往往是虛假的主體性。我明白了,我知道該怎樣做了,正如葉瀾教授說過的:“沒有聚集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集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在教學中,當學生探索出多種方法時,教師的作用應是引導學生對多種算法進行梳理。
一年級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5
一、激發興趣,復習鋪墊。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一開始就引入了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寵物小精靈作為學習伙伴。通過小精靈請學生做湊十的拍手游戲,搶答十幾的組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十幾減9的多種算法做了知識、能力、心理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又通過小精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游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創設這樣的情境,一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二是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順利的引入新課。
三、討論交流探究算法。
由于很多學生都已經會算十幾減九,因此我提出這樣的要求:四人小組任選一道題來研究一下你們是怎樣算的。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部講述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后再讓每組派一個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并通過還有不同的算法嗎?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同時學生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四、鞏固算法,強化訓練。
在上一階段學習成功的基礎,教師提出:十幾減9的算式除這幾道還有嗎?用你最喜歡的方法去算你喜歡的算式,并跟你的同桌說一說。再通過摘小精靈算式進行十幾減9的強化訓練。這是一個進一步鞏固知識和熟練掌握技能的過程。讓學生自己選擇算式,將游戲形式引入課堂,一方面讓較落后的學生也有機會說我能行,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激發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發散思維,培養創新。
算法形成后,讓學生走迷宮為皮卡丘找回家的路,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算式,如□—9=□,填法多種,目的是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營造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最后再通過讓學生尋找十幾減9的秘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學生還尋找到了十幾減9的秘密:十幾減9的差,比被減數的個位多1。
由于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整堂課下來,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后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一年級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6
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它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因此學好它非常重要,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喜歡計算題,因為他們喜歡很快的做出結果,得到老師的認可,從而產生一種把得數算對的成就感,但對于計算方法和過程的探究就不感興趣了,但學習數學的根本還是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授之以魚”自然不如“授之以漁”,基于這一思考,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產生想說話的要表達的想法,同時把計算題和學生喜歡做的游戲結合起來,促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20XX年1月19日,在我校錄播教室所執教的這一課教學實際情況,現將這節課的反思如下:
一、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整堂課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賣氣球、套圈、猜字謎等)為主線展開教學,而這些情境又是學生所熟悉的,他們能在已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根據信息輕松地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學習新知處,很多學生已經能夠準確的說出15—9等于6的結果,我沒有要求學生必須先說出想的過程再說出結果,而是順其自然先得到結果6,然后再啟發學生去思考能把結果想正確的方法,從而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了,然后我組織學生自主探索15—9=6的其他計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探究過程給學生表達算法的機會和平臺,同時給學生提供點子,通過演示幫助回答問題的學生更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同時幫助聽講的學生能夠更明白發言的學生在講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寓練于樂,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鞏固練習環節,我結合將要過新年的生活情境,采用回答問題放鞭炮的游戲學習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更多的學生表達算法的機會。
四、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用語還不是很精練,不是很準確。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另外教師由于頻發穿梭于講臺和學生之間,導致錄播出來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課堂教學板書還應該規范起來,書寫最好借助黑板上的田字格,給學生做最好的榜樣示范。學生對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表達的不夠多樣化,可能是教師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造成的,在鞏固練習環節應該尊重學生的思考過程,提倡學生愿意用哪一種就用那一種來解決問題,有點過于側重對“破十法”的理解,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年級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十幾減9》教學反思10-02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13篇03-04
十幾減9減8說課稿11-04
十幾減9簡單說課11-12
十幾減幾說課稿11-06
十幾減九說課稿11-04
十幾減幾說課稿15篇11-06
數學加與減教學案例反思12-27
《口語交際》教學反思(通用9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