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時間:2024-12-17 14:40:03 晶敏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2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28篇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一、課文教學“教什么”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么”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著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么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于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么”)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0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么”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個稀爛,然后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喂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為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說,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我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為“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說,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么,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為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里為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著,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么,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么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匯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為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為“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為“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為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為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仿佛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為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占滿了。什么“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里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閱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作為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很盡快擺脫這種局面。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

  今年我擔任高一7班的班主任和高一7班、高一2班的語文教學。我深知高一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關鍵的學年,這關系到他們初高中的銜接問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素質,還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

  一、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背記的習慣。首先是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此外,我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求學生做好課內外學習筆記。不僅要記課內的知識、擴展的知識,還要主動去記自己平常接觸到的課外知識。

  2、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閱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文以載道,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就離不開與偉人進行思想上的對話和交流。閱讀能夠讓學生跨越時空的限制,與大師為伍,讓學生們受到人格和思想上的潛移默化。而且學生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學生影響。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再者說,從應試來說,也必不可少。閱讀,開拓其視野,豐富其內涵。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的質量和數量到了一定程度,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慢慢上升。所以,本學期,我讓學生們購買一兩本名著,進行每周閱讀,并做讀書筆記。在寒假和暑假里,也會讓他們繼續閱讀,保持好這個良好習慣。

  3、動手練筆的習慣。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是對他優秀作品的高度盛贊。好的作品離不開頻繁的練筆。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講起話來那是滔滔不絕猶如長江之水,可到寫的時候,卻是吞吞吐吐猶如擠牙膏。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所以我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周記,而且要有500字左右。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講小故事或者名人名事,然后學生發表評價。還有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并且把學生分為4個學習小組,將發言納入小組得分中。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時刻學習,不斷反思。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一直都是教師這一職業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位新老師,更是需要不斷進行學習。無論是向其他老教師學習,觀摩課堂教學實錄,還是進行文本閱讀,都不可或缺。我在教兩個班語文的同時,也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有時候占據了我過多時間,使得我還不能夠有太充分的時間進行大量學習。本學期我跟著科組老師去了三亞一中、海南中學進行課堂觀摩學習,也參與了網上教學交流,還聽了本校老師的語文課和其他課。只是后者的聽課數量還太少,下個學期我將在做好班主任工作、自身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加大聽課、學習力度,不斷完善自我。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3

  高一即將結束,回顧過去的一個學期,覺得值得思考、總結和改進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當然和新課程的實施這一大背景有關,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把在教學一線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及經驗教訓認真總結,好好反思,讓自己在今后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下面就來談談本人在高一第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錯誤認識或做法。

  一、以為新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傳統教法的錯誤認識

  我們常說“除舊立新”,一個新的理念的實施確實是建立在“破”的基礎上,“有破才有立”。這一次的新課改也是如此,它在課程結構設置、目標設計等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就使得我在教學中力求新的同時,容易忘記一些好的傳統教法,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寫、多練以及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講。事實證明,以上的方法雖然傳統,但效果顯著,在語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創新的時候,吸收和融會傳統教法的長處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方法實施中產生過的錯誤做法

  (1)導學案運用中的錯誤做法

  我們這次高一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一個重要的“新”的標志、新生事物是“導學案”。“導學案”在山東兗州一中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思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出于經驗的不足和對學生學情調查了解的不夠,往往會采取這樣一種片面做法——只注重導學案的“學”和“講”,卻忽視了導學案的“導”,結果經常會把課堂變成做題目(做導學案)和講題目(講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厭學。事實證明,如果導學案只“做”只“講”卻不“導”的話,對學生的“學”恐怕很難產生什么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所以,如何設計好導學案并進一步利用好導學案,使它能夠真正調動學生、激發學生、解放學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好好動一番腦筋。

  (2)合作學習中的錯誤做法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資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什么是合作學習,我在實踐中曾有過這樣那樣的一些錯誤做法:

  ①、將小組合作等同于小組討論。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時,我便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于是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其實,這樣的小組討論由于不是在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群體學習行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②、教師缺場。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我有時會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有時又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游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我再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匯報,匯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其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只是一種形式,因為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習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學習被用得過濫。有的時候我在課堂上不分問題是否合適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還容易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事實上,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兩者并不排斥。

  ④、小組中分工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分工就談不上合作,但有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往往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分工,學生做的工作只是一個意見交流,最后找一個同學來匯報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組中比較積極的學生會經常被推舉來做匯報。這樣,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以上兩點新方法中的錯誤做法是我在新課程實施中曾經有過的較為突出的現象,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問題,篇幅有限,在這里就不一一說明了。

  總的來說,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我們不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有發現問題、預防問題的能力。在這里提出幾點誤區也是為了使我們的教學之路能走得更順暢。問題出來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更應該防患于未然。在新課改的路上,讓我們少些誤區,多些成就,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4

  轉眼,又過了一個學期。回顧半年來的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既獲取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反思:

  這學期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到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各項教學工作。在同事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終于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一、學生情況分析

  1、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詞匯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詞語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句子成分一概不懂,連主語、謂語、賓語都不會劃分;基本沒讀過什么書,用“一窮二白”形容他們的知識面一點都不過分。作文類似小學生習作,句子很多語病,且無話可說。

  2、沒有養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閱讀、理解、分析、表述能力特差,問個問題,集體發言說著還挺熱鬧,可一旦讓一位同學起來發言,話都說不清楚。課堂筆記和課外學習的自覺性不夠。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學習上還算較配合,記得第一節課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講了“韜光養晦”“韋編三絕”“曲突徙薪”“未雨綢繆”四個成語,結果學生還挺愛學的。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學生肯學,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二、上學期語文教學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盡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愿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盡可能地采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趨向敢說、想說、愛說。

  4、堅持每堂課后都布置作業并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訓練從“基礎”入手,指導記敘文寫作,尤其是記敘中的描寫方法,并進行了片斷訓練及綜合訓練。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后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后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為難”的困境。

  7、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并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學生中開始養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

  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

  3、“朗讀習慣”的養成,為整個年段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的年段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采取:“針對學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說。

  6、學生的課堂筆記的習慣已經養成,由于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于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四、今后的教學設想:

  因為學生在語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實在太多,僅靠一學期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倘需在今后繼續努力,只有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要學、想學,才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最根本的保證。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5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這天,我們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就應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并有必須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資料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為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透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務必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著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潛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貼合學生的學習潛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務必聯系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潛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為,無論課內課外,都務必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潛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于練習,課外致力于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于教材資料,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并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務必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理解,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務必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后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用心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三、教學設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資料,就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么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就應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為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里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阿Q正傳》時,你想透過表演讓學生體會阿Q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么學生的表演能到達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為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僅是臺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我認為就應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于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帶給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扎扎實實地“雙基”訓練,怎樣能切實地提高語文潛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浮華熱鬧,回歸本源。

  四、教學設計要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于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必須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為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為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簽,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并不是不能夠使用,但老師就應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么資料,怎樣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資料缺乏深刻理解的狀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么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狀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狀況: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哄堂大笑,你能夠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布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合作討論就應在對文本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后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必須的效果。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煉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務必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6

  一、在《史記選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虛擬情境教學

  虛擬情境教學主要起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愿望,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貼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例如:對于《史記選讀》學習,我改變了墨守成規的文言知識“填鴨”教法,師生準備共同表演課本劇,在虛擬情景下教學,這樣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潛力,還能與隨筆化寫作相結合,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必定能成為古文學習教改的突破口。我將舉行課本劇表演的消息在課堂內發布,并按照現成的組別,將學生們分成四個課本劇組,就地取材從課本里與同學們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強的歷史劇目——《荊軻刺秦》、《鴻門宴》、《將相和》、《霸王別姬》。之后,選拔演員、修改臺詞、道具準備等工作都放手交給各個“導演”去統籌了。在接下來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環節,同學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沖上講臺書寫自己的觀點: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的知人善用,藺相如的申明大義……整塊黑板被同學們的各式字體填得滿滿的。這僅僅是在寫文字嗎?不,這是他們智慧火花的迸發!相信課后的隨筆也同樣值得期盼。這完全與“隨筆化作文”中隨筆的深刻內涵不謀而合: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

  二、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要化繁為簡,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于《六國論》的教學,首先:要加強誦讀和背誦,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地誦讀,讀出作者心聲,做好課前預習的朗讀布置要求,課中的朗讀指導,課后的誦讀和背誦安排和檢查。事實證明,文言文教學運用誦讀法教授文言文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讀中能夠認字,讀中能夠會意,讀中能夠悟情,讀中能夠明理,讀中能夠知法,讀中能夠鑒賞,總之,一切的教學任務都能夠透過讀來實現完成。教師要對讀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時候讀,怎樣讀,讀哪里,針對于不同的文本,都就應有各自最好的處理,讀的天地大有可為。要求學生讀好,教師要先讀好,教師要讀得洪亮,讀得激情,讀得自信。本節課,教師如果能領讀一遍,讀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多種形式的誦讀,多種方式的誦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比如,齊讀在整體感知上很重要,默讀對于沒預習的學生很有好處。還有,不同的段落要讀出不同的情感所在,個性是最后兩段的議論,要讀出情感。知識點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歸納,但教師要做好引導,同時注意啟發學生相關的聯想。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鼓勵學生在必須的積累基礎上,針對某篇文言文,指導學生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和與本文或作者有關名句和成語典故等方面進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資料都出自課本。

  三、在小說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較淺層次認識向深層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點,確立教學目標。

  《祝福》是一篇老課文,里面的資料很豐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講的點能夠很多,傳統的講法往往需要幾個課時。但如果要一堂課解決這么難的課文,那就要求教師務必得把握重點,去掉那些細枝末節,所以我本堂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杯具命運的原因。這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將這兩個問題搞明白了,其他的問題,相信學生也就能自己解決了。從上課狀況來看,這兩個教學目標定的還是比較適宜的。

  二是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教學大綱強調要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潛力,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但是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去找尋探究呢,因為興趣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我覺得要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導語是關鍵,一個好的導語往往能一下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整堂課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思維激情,還能為文本分析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導語的設計,本堂課,我采用邀請學生當一回偵探一起去破案這一導語,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后面環節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準備。

  三是學生回答,需要教師肯定更需要教師指導。

  新課改實施以后,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稱贊,這是可取的一個現象,但是不是學生所有的回答我們都該肯定呢?作為教師,是不是更應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善于抓住學生認識的誤區予以糾正,在學生認識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的時候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思考呢?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明顯感覺到,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觸摸到了問題的邊緣,但往往不能更進一步深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當然做到這點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機智。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7

  第一次作為一名老師走上講臺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也很緊張。我所教的高一年級的語文課。任高一的課,在很多老師看來是比較輕松的,高一新生充滿稚氣,有活力,新課的講述相對來說也輕松了一些。其實,教高一才更是任重而道遠。首先,這些孩子的思維和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活躍,也更加分散,難以集中注意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活躍思維,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把握好高一學生的心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總結一下我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

  一、認真備課

  從學期初,對于教學大綱做一個細致的了解與分析,并根據當地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調整。備課的整體思路在于一個“實”字和一個“巧”字上。“實”字即落實大綱要求,落實新教材的要求,落實具體知識,把教學落實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上。

  巧則要求在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創新教學設計,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上。開學一個多月,我就是在這樣的兩個標準下進行備課活動的。

  二、抓好45分鐘

  在備好課的前提下,如何在45分鐘的課堂上將所作的備課內容準確有序的講出來,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學校對語文的課程安排相對死板,在每天下午的前兩節,這是學生最困最容易瞌睡的時間,為了使學生能有興趣的精神飽滿的上好每一節課,我盡量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認真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我決不越俎代庖,也決不放任不管,做足做好“主導”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我是這樣安排一節課的.:一上課,先明確教學目標和具體任務;繼而學生閱讀思考,提問討論;然后師生就重點難點互相提問作答;最后指導學生談談學習的收獲。這樣就更有利于學生打起精神,不會在老師催眠曲似的大段講述中度過一節課。

  三、認真批改學生作業

  語文書面作業主要是作文,每兩周一次,就有一百多篇,約十萬余字。我采取了教師批改為主、學生互批為輔、學生互批和老師批改結合的形式,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文。在指導學生寫作作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風和文風,提倡言之有物,說真話,深入思考,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反對說大話、空話,反對說一些低級趣味的話。我批改作文時,堅持改字詞,改語句,改段落,改內容,認真寫評語,既鼓勵學生發揚長處,又明確指出學生的寫作方面的不足。批改周記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常常要犧牲晚上的休息時間才能完成,而它的成效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現出來的,但是,這正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最重要的一個工作任務之一,我嚴格的要求自己,不僅要完成,而且一定要高質量的完成。

  四、組織輔助性教學活動

  作文語文老師,講好課還不能算是已經完成了任務,要想真正的引起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還需要在很多地方多動心思。我就在教學過程中或者教學之余組織一些小小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根據一定的題目進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所關注的新聞知識,對目前所發生的事情給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課堂活動其實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目前我真正探索更多的形式與方法進行課堂活動,以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的輕松,學生的態度更加積極。

  以上是我在這不長的教學時間中的一些想法,當然其中肯定也有許多問題和失誤的地方,我會繼續思考,繼續努力的完成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我作為一個老師的夢想——創造一個充實而又輕松愉悅的課堂。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8

  今年適逢高中新課程實施第一年,困難與挑戰并存。作為一線教師,自本學期開學以來,我們就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施中。截至期中考前夕,我們高一語文已完成了必修一(模塊一)的教學任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但新課改中遇到的諸多問題讓我們萌生了不少困惑。下面著重分析語文模塊一的考試情況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中考是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較為規范的綜合測試,為讓學生們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所以本次考題立足課本,難易度適中,其命題形式及內容兼顧高考命題的基本題形及語文新課改的考試趨勢,不出現偏題、怪題。考試結果基本上達到預期的考查目標。但由于本次試題區分度不大,缺少難題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徹底冒出來。全年段24個班級,最高分121分,僅有一個。通過考試,也發現存在下列一些問題:

  1、選擇題及名句默寫類知識基礎題都存在較多不應有的錯誤。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扎實,另一方面說明部分同學對學習或考試掉以輕心、不夠踏實、不夠認真。同時也不排除考試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練和考試心理有待提高。

  2、能力性中難度題失分普遍較高。本次閱讀試題包括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及古詩鑒賞三方面,需要較強的思維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考試情況來看,此類主觀題一些答案表述不夠嚴謹、全面,缺乏整體把握文段的能力和思考問題的縱深度。

  3、本次考試為半命題作文,方向明確,跑題者甚少。但大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體格式較為單一的情況。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創作的個性化特征及創新意識。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整改和提高:

  1、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加強對新課改精神的學習和領悟,定期寫教學心得和教學反思。多聽觀摩課,切磋教技,交流教學教法。時刻關注全國高考的改革動態,了解語文高考的改革的發展趨勢,吸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

  2、課堂常規教學要進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膽創新,多加強口語表達訓練和書面表達訓練。教學內容,既要落實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緊跟高考語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養。

  3、要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適時改進教學方式,要多運用激勵式、誘導式教學,促進學生生發性學習潛能,并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創新能力。對于一些語文成績突出的同學,要適當引導,使他們成為培優的種子。

  4、加強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和古詩文背誦篇目的默寫,引導學生借助各種報刊、雜志,擴大閱讀量,建立讀書筆記資料庫,以整體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9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語文課,就像一篇躍動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可對于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來說,還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我覺得要使課堂氣氛”活”起來,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方面是這個學期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活化課堂關鍵是教師引導靈活。要想活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學得活,當然教師靈活引導是關鍵。首先,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并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生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并用,并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蕩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希望我能在下學期的教學中有所改進,查漏補缺,師生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起來,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0

  《齊桓晉文之事》是經典教科書中經典篇章,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文學研究,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內容有關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刻表述,是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精華之一。今天,我們將討論《齊桓晉文之事》的教學反思。

  首先,《齊桓晉文之事》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的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從多方面探究古代社會的變遷,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社會的客觀規律,提高學生觀察古代生活的能力。

  其次,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例如,對于比較熟悉《齊桓晉文之事》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比較難度較高的作業,比如讓學生探究該文章中的邏輯關系,并對文章中的政治思想進行淺顯的概述;而對于比較不熟悉《齊桓晉文之事》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比較簡單的作業,比如讓學生把文章分析概括出來,或是根據文章中提到的社會背景和人物,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

  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以教學為主題進行創新的活動,以便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掘學生們對文章中的政治思想的'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發掘學生的求學欲望,啟發學生發掘該文章的社會背景,以便學生們能夠自我發現學習中的興趣點,來更好地挖掘文章中的內涵。

  最后,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等教育資源,讓學生們更好地學習《齊桓晉文之事》,對學生們進行及時的反饋。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課堂,讓學生在探究和深度學習《齊桓晉文之事》的過程中,在課堂上討論,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總結起來,《齊桓晉文之事》是一篇經典的文章,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將課堂活動有機地結合,以便有效的挖掘文章的內涵思想,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1

  今天,我對課本第三單元最后一篇課文進行了講解,它是梁實秋先生所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本文是梁實秋先生寫梁啟超先生軼事的一篇回憶性散文。1922年3月梁啟超應清華大學文學社的邀請,作了“中國云紋里頭所代表的情感”的專題演講這一演講給當時還是清華大學學生的梁實秋以深刻的印象,他擷取記憶片段,用簡練傳神的語言,形象地為我們描繪了學者梁啟超的風采,并表達了由衷的贊嘆和欽佩之情。我采用“評注閱讀法”的方式來講解這篇課文的`。所謂“批注閱讀法”,就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指接觸一篇新的文章,對自己感興趣的、認為寫得好的句與段進行圈點,在字行間釋詞釋義,予以批注,寫上一兩句對該段的理解和評價。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長期堅持,不僅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潛移默化中豐富了寫作技巧的積累。

  我首先給同學們做了示范,對第一段進行批注閱讀。對梁啟超不稱呼名字而稱呼“任公”,充分體現了對梁先生的尊重和敬仰;說梁啟超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我批注到“無奈之舉”;題目是“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名字都記得如此準確,可見對這次演講記憶之深;“無限的敬仰”用了“無限”兩個字充分體現了敬仰的程度之深;倒不是。也不是。實在是。三句話概括出了梁啟超一生成就,以獨特的視角用看似否定的方式贊揚其成就,手法實在是高,同時在這三個功業方面更看重學術文章;過去顯宦。在對比反襯中顯示梁啟超成就之高。

  舉例之后,我給學生們五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課文,并且對文章進行批注。五分鐘之后進行回答,同學們的興趣都很濃厚,并且回答問題都非常的積極踴躍。

  引入這種新的學習與閱讀方式,吸引很多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們對于課文學習的渴求又進了一步。在課堂上的反應很強烈,大家都能積極的發言,踴躍的回答問題。新鮮事物總能吸引大多數人的目光。所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入更多的新鮮的事物,讓學生們對課堂有更深的興趣。

  總之,課堂也需要新奇度,所以我以后也會在講課的過程中引入更多新鮮的因素。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2

  培養高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導學生熱愛習作,練就學生扎實的寫作功夫,在高考中寫出寫啥像啥的作品,使之獲取較高分值,歷來是同行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作為指導者,首先應當樹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全局觀念。既要辯證分析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文訓練而達到的水準,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指導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在指導思想方面,還是在具體實踐操作方面,都應有周密的計劃性、嚴密的科學性、訓練力度的強化性,行文運筆的深廣性及靈活性。

  一、把握練習內容,分塊收集習作素材。

  古人說“無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能收集并寫出文章的事物可謂浩如煙海,寫作信息無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經過艱苦的選材過程及思維方面的沉淀,通過“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人為創造活動之后,如此無限量的寫作信息,卻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階級色彩,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集個人而成的群體粗線條情感喜惡的規范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信息無意識地納入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急或緩的創作主渠道中。這些創作主流,雖也呈現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清晰地凸現出了短期內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以此設置習作達標規程并明確達標原則,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

  宏觀上把握好訓練題材內容,使學生對作文訓練有一明確的標的。這就要求指導者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容可直接或間接或有所側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愛國主義;②遠大理想;③傳統美德;④奉獻精神;⑤弘揚正氣;⑥見義勇為;⑦艱苦奮斗;⑧健康心理與熱愛生活;⑨望子成龍與家庭悲劇;⑩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市場經濟與腐敗現象;?環保意識的增強;?做人與處世;?以自“我”為中心與以天下為己任等等。這些題材的設置,并非一陳不變的,可在此基礎上刪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項工作,指導者一人足可勝任,但付出艱辛努力的是時卻帶有極大的刻板性,可適當“拋磚”(明確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學生參與進來,爭做確定題材內容的先鋒)題材內容一經確定,就要圍繞它做好系統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給學生,分任務到組別,成塊狀收集材料;教師只負責劃分并審訂材料而成冊,把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

  二、擬題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閱卷中,改卷人對沒有文題的作文是深惡痛絕的。而沒有一個新穎,別致的文題,讀者對于整篇文章,從心理上說,一開始就有一種慵懶,困倦的情緒。文題擬得好,對一個有一定學養,訓練扎實的高中學生來說,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較下面一組同一題材不同文題的擬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題材:熱愛家鄉文題:A。我的家鄉B。托起黑太陽的地方

  同是寫我的家鄉——一塊產煤的地方。兩文都寫煤礦工人為了家鄉,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無天日,充滿險情的礦井中不辭辛勞,默默奉獻的生活實況后,發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寫了一曲贊美煤礦工人的頌歌。但比較文題,B顯然更勝一籌。如何擬題,使之更具豐富的美感效應呢?

  ⒈抓關鍵句擬定文章題目

  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后,文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定奪。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緊扣主題、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為文章題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鳳凰》問世。作者反映的是隨著黨的政策好轉,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會現實。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題放在一件極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來深化。家景不好的蓮姑向狹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車一用,在自行車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揚言要蓮姑賠償損失費;文中有蓮姑一句氣話“秋收結束,我送你一只金鳳凰。”一句平淡的話,被作者別具匠心地用來做題目,卻顯得極有深意,把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日漸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題深刻反映出來。

  《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濃濃的愛》,作者用飽含真情的語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鋪陳疊加的形式表達出來,文中每寫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帳的形式,寫出母親對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關懷。文題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話,把全文瑣碎、平淡的材料緊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個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內容越豐富,套袋就會更圓,母親為兒一生操勞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豐滿。這句話就起到串連材料,點明主旨的作用。這樣,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無窮的亮色。

  ⒉材料來擬定文題

  名家作名文,離不開想象和聯想兩種心理活動過程。指導學生巧妙運用聯想習作,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大部分學生常寫出因思路堵塞、視野不廣而就事論事、就事寫事、寫完了事的文章。這些聯想不豐,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體文章,有如先天氣血不足,后天有失調養的.少年,蔫癟而列絲毫生氣。這是指導者的心頭大忌。而聯想卻加強了眾多事物間的聯系,使眾多事物抱緊成團,讓材料內部體現出較強的類比性及對比度,我們從積極修辭的角度,可審視到這種類比性及對比度給文章帶來濃厚的和強烈的美感效應。如余秋雨《臘梅》這篇散文,文中體現了某醫院護士小姐們憑著高尚的敬業精神,以極富生活情趣的具體活動——雨中護花,雪夜護花,雪地數花等感人至深的情節,撥開了彌漫在眾多身患絕癥的病人心靈天空上的厚實陰云,使他們在朵朵含笑綻放的臘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對生命的強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礎材料(病人在護士小姐的精心護理下病愈出院)與聯想材料(梅花不屈從于惡勢力,與風雪相抗爭的高潔可喜之性情),通過聯想結合在一起,緊扣住材料之間的類比性,圍繞聯想材料來擬定文題。這樣擬題,從內容上講,可以加重加厚作品,使主題得以較大幅度的凸現;從修辭角度上說,這種具有類比性材料的反復疊加,本質上對主題就有鮮明的強調作用。此類文題的設置,因為它在形式上隱含了基礎材料,讀者對文章的內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帶有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文題本身具有較大信息張力的同時也為讀者了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而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其思維過程為: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主題。這一過程與作者的創作思維過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題后,最先關注的是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而涉及基礎材料;讀者在對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響文章主題之門。也就是說,讀者思維過程要歷經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從這個意義上說,圍繞聯想材料擬定文題,可以使主題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轉未知入已知領域,嫻熟運筆。

  前文表達了平時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塊狀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戰時軍需。但由于近幾年高考命題走向有遠離現實生活熱點,命題內容呈現多向化走勢的特點,學生往往望題興嘆,無所適從,硬著頭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作文命題的形式和內容是無形的,雖然我們加強平時積累,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形成塊狀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面對幾乎沒有規律的命題形式和內容,平時的積累就變得格外疲軟。此時,轉未知入已領域,嫻熟運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面對陌生的命題范圍,難以下筆,這是現實,是必然。但我們可在不超出命題范圍的情況下巧妙轉換擬題,并在文中充斥進我們熟悉的素材,嫻熟運筆,寫成文章。如1999年全國考題要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范圍,自擬題目,寫出文章。

  這樣寫,固然可以,但難出佳作。試想,一些中、小城市、農村的學生,有多少人能對這一涉及科技發明的文章作淋漓盡致的發揮,但傾向于這一主旨的學生不在少數。于是,他們必然陷入握筆難書,舉“腦”艱難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擬題目:《傷心兒女》敘寫三位不孝兒女,原想通過移植記憶,摸清母親遺留下來的家底,可記憶移植之后,兒女們看到的是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這樣,作品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考其原因,作者完成轉未知領域入已知領的思維過程,對平時訓練的“傳統美德”題材中“孝”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進行重新審視,并取得較大成功。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3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并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在職高,其地位已被列在主課之外,這一點在許多學校都已是不爭的事實。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大都是學習語文沒有多大用處,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并且往往成績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愿花力氣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則一直致力于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初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打好基礎。

  (一) 早下手,抓反復。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時就抓緊其語文的學習。

  高一剛開學,我們就分發了一套文學、文化常識和古詩詞名句名篇摘錄的`材料,讓學生在空余時間背誦。為了克服遺忘,我們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每學期開學摸底測驗的必考內容,讓學生在反復不斷的復習中加強記憶。

  (二) 用足教材,以"本"為本。

  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非常重視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體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總體上采取先慢后快、重點篇目慢非重點篇目快的原則,有變化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課內現代文中的必讀篇目我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記住對課文本身理解的結論,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并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泛讀課文則是選擇某一側面,以學生討論為主,運用所學方法自主解讀文本。

  二、 廣泛拓展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題材或體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導學生課外自讀。

  (二)堅持以網絡輔助的形式擴大學生閱讀量,把握時代脈搏。

  (三)堅持寫隨筆,抽時間做評講,優秀作文印發給全班。

  三、確定目標

  (一)、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語文學習目標,目標可以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學生可以確定為練好普通語,有些學生可以確定為寫好文章,而有些可以確定為多讀名著等等。這是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而定的,也是職高的特點。

  (二)、對于考試成績,我們對學生也有要求,根據其入學成績,鼓勵其每次考試都能有所提高。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4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采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鑒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向往,再講解詩歌鑒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 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后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而且要及時復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 善于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后面好好聽的。

  4。 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于高中學生更為重要。高中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5

  20xx—20xx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其中一個是成績優秀的班級,一個是普通班級。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認為自己積極主動,認真負責,較為圓滿地完成了學校交給的教育教學工作。

  一、所做的努力:

  (一)保持、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工作。

  1、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一部分來自他的語文老師,因此,我努力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力圖用充沛的感情,豐富的語言、知識,深刻的思想,靈活的教法來吸引學生,引發學生興趣。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各種語文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有利于我全面了解學生實際。

  2、復背課文

  利用早自習時間,對初中所學詩歌、文言文進行復背檢查,讓學生在復背的過程中增強文言語感,有利于高中文言文教學。

  3、堅持每周寫隨筆,不限制內容、體裁,只要求必須表達真情實感。同學們在隨筆中暢所欲言,喜怒哀樂任意表達。我堅持全批閱,每篇隨筆后面都有我或多或少的批語,這些話給學生們鼓勵,讓他們樂于表達。我還在其中把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利于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能為其他老師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議。

  (二)夯實基礎知識,培養語文能力

  面對兩個基礎、水~平相差甚遠的班級,我該如何實施教學呢?首先,我把語文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需要記憶、背誦、積累的基礎知識。一類是需要學生掌握技能、方法,進而形成能力的。比如:閱讀、寫作。

  對于第一部分內容,主要發揮了各班語文科代表的作用,請他們按照要求布置、檢查、督促學生復習,利用早自習做過關練習。后來我覺得這樣做還不夠,就在第二學期改變做法,對1000個字音練習逐一過關,每個學生每星期過關100個字音,并且是老師逐一檢查每個學生過關。這項工作很煩瑣且歷時長,但師生都堅持得很好,學生興趣高漲。

  對于第二部分內容,就需要精講多練。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傾筐倒豆莢容易,畫龍點睛難”,“精講”講什么?怎么講?我想還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比較好,為此,我努力從學生練習中發現問題,精講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方法,并輔之以練習加強訓練。這學年主要強化的是學生寫作訓練。訓練學生審題、擬綱,訓練學生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辨證思考。

  (三)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進行個別輔導,認真分析他們在平常學習和練習中的不足,分析原因,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督促改正。

  二、存在的不足

  1、作文訓練有些操之過急,且沒有做到分類施教。

  2、面批作文量大,堅持的不好。

  3、平行班學生情況把握不準,在語文課上的思想教育內容偏多,今后想辦法改正。

  三、揚長補短,努力完善自我。

  在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深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才不會被淘汰。我參加了高級研修班的學習,堅持每天讀書,充實自我,尋找一切可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不斷汲取新知識、獲得新養料。

  總之,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我深知,路還很長,我會繼續努力的。

  營造與培養學生自主創造精神相一致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 篇11: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

  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盡管是在復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1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鑒賞《詩經》能力的目的。

  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 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于《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于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并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系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采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于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

  由于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占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周1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范文相結合。因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范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1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著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征,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里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么寫。

  3、對文言文的復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

  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復習文言最好是貫穿于每天語文課里,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于今后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鉆研的心,要博覽書籍。

  教師鉆研不僅指要鉆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于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6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

  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盡管是在復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鑒賞《詩經》能力的目的。

  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于《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于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并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系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采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于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

  由于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占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范文相結合。因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范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著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征,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里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么寫。

  3、對文言文的復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

  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復習文言最好是貫穿于每天語文課里,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于今后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鉆研的心,要博覽書籍。

  教師鉆研不僅指要鉆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于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7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突出那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為特征。《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 " 自主、合作、探究 " 作為重點進行倡導。 本節課是以《離騷》為例,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重視對其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學習。

  《離騷》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并影響了無數后人。然而對于古文基礎尚淺的高一對口學生來說,要真正理解《離騷》的內容、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學生對屈原有一些了解,比如知道端午賽龍舟、吃粽子等民俗與屈原的聯系,但對屈原的作品卻知之甚少,有的學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因此,要真正讀懂屈原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語言形式上來看,《離騷》與《詩經》不同,《詩經》多為四字一句,讀起來瑯瑯上口;而《離騷》以六言為主,多用“兮”字來抒情,句式更靈活多變,朗讀、背誦起來相對困難。所以在學生剛接觸課文時,感覺不好讀,都有點畏難.另外,因為《離騷》中多用一些對現代人來說是生僻字的詞語來描寫、抒情,有些詩句讀起來讓人覺得不是很順口,也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影響他們對作品的深刻內涵的把握。

  第二,從內容上看,《離騷》多用象征手法,其中出現的“香草、美人”占了相當的比例,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而這些“香草、美人”對現代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要完全讀懂并非易事。

  第三,對屈原的品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難。對于屈原最后的自投汨羅,從古至今的學者亦有不同的理解,要學生從中悟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高尚品質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因此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計劃用四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把理解、朗讀和背誦作為教學的重點。從基礎字、詞、句入手,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一步探討屈原的思想、言行及給我們的啟示。盡量讓學生走出傳統的思想誤區,認為文言文就是最難學的,讓他們產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把文言文轉化為白話文理解,降低難度,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激情.其中第一,二課時主要是介紹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的寫作特色,使學生對屈原及其作品有進一步的了解。然后教學重點是掃清字詞障礙,特別是其中的生僻字、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理清文章思路。第三四課時則主要是讓學生借助文言文資料,朗讀詩歌、逐句理解詩歌內容。為了避免單調枯燥,在翻譯的過程中,我采用了多種形式進行:全班齊讀詩句,然后翻譯;請同學朗讀詩句,小組合作一人讀一人翻譯;老師朗讀詩句,同學交流。并且小組之間再進行比較,評出表現最好的組.最后讓學生聯系實際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這種形式的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學習激情較高。

  通過四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能夠理解課文的內容,對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并且學生在這次課堂上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進步,其主要表現在:

  (1)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與之前的課堂相比有更多的.學生愿意嘗試回答問題.簡單一點的問題多留給基礎差并且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這也能增長他們的信心.調動差生的積極性,以帶動課堂的學習氣氛.例如:一(10)班王健,樊普林同學;一(19)段立人,王遠,等幾位同學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但在這次課堂上卻表現得非常突出,有很大的進步;

  (2)朗讀能力提高了;由于是文言文,大多數同學有些畏難,不愿意花時間去讀課文,比如,就有學生認為文中太多的“兮” ,不是很容易讀,就不愿意去讀它.我于是就多花時間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疏通字詞讀音,聽朗讀磁帶,教師示讀,劃分朗讀節奏,分組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朗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特征,在經過反朗讀后,學生的朗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小組之間的配合能力明顯加強;從這次課來看,有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小組的力量加強了,并且組與組之間也有一定的競爭。很顯然同學們對這次的加分很在意,都希望能在課堂上好好表現,掙得獎勵分。在投入學習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4)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語言組織能力有所加強;從學生的回答問題情況來看,總體來說有很大的進步,原本對口的學生很多人基礎較差,在課堂上表現出比較膽怯,對自己不夠自信,因此回答問題時也比較含蓄,而這次因為多鼓勵他們,在整個氛圍影響下,很多學生也能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且能用簡潔經典的語言甚至是詩句來概括。比如一(10)班周衡就用到了詩句,一(19)班王盼同學還引用《弟子規》中的道理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總體上來看,同學們的學習的激情提上來了,基本上全班同學都能認真聽講,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不足之處是:

  (1)因為時間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的關系,未能再介紹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他《楚辭》的作家、作品進行拓展學習。因此,學生對《楚辭》的創作手法、藝術特點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

  (2)教學的時間過長,由于課堂上的討論時間過長,導致課堂上的時間比較緊湊;

  (3)學生對文中的重要句式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要加強對句式的講解。

  (4)部分學生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對于基礎不一樣的同學要進行分層教學;

  (5)班級的不同學習情況也不同,這次整個教學過程中,(10)班和(19)班的課堂反映也不一樣,各有各的問題,因此在以后的每堂課中要因材施教,根據兩個班級的不同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以提高課堂效率。

  (6) 在課堂上極少數同學仍然喜歡用方言回答問題,這在語文課課堂上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講普通話;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真正做到自主性學習。多發現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然后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自覺地學習。而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將不斷的鉆研文本和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不斷的完善我的課堂教學。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8

  本節課的設計成功之處在于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為本。眾所周知,學生不是一只等人喂的鴨子,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可學習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也正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乃至各科教學都應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認為本節課體現了教師是“促進者”而非“帶領者”。在整節課中,我的活動雖不很多,但并不清閑,我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并且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這里的關鍵在于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自己去實驗、觀察、研究、探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19

  20xx年上學期,我任教復習部的理18、19兩個班級。高考結果證明,這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理18班上線56人,超出規定任務13人,理19班上線46人,超出任務12人。圓滿地完成了這一年的教學。總的來說,這一年我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成績的: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復習班的學生受過高考的打擊,尤其是理科班,對象語文這樣的基礎學科短期內難有明顯的進步的學科,興趣不大。但語文又在高考總成績中很重要。于是,第一個月我使出渾身解數,盡可能把課堂上得幽默生動、多姿多彩。讓學生一改語文就是枯燥乏味的看法,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接下來,便是重視積累。理科班學生底子薄,語言、名言的積累太少了。于是在上課前幾分鐘,我采最“少吃多餐”的方法,利用上課后前幾分鐘,把語文前五小題打印成小紙條,幾分鐘后就當堂講練,量少質高,大大地積累了知識。后來我又在這一時間里把一些名言佳句寫在黑板上送給學生,當堂讀與寫,為作文的寫作打下了基礎。到了最后一個月的沖刺階段,5小題搶分訓練,各種題型的歸類匯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針對學生作文寫作難的情況。我利用月考或周考練的作文訓練時,不但講解一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利用高三備課組長的名義,帶領高三老師寫作下水作文。要求每個老師一學期中至少2篇。自己堅持每次考試都寫,至今已經寫下12篇之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看到老師們都不辭辛苦地寫作文,學生的畏難情緒消除了。本學期在下水作文的引導下,記敘文的寫作很強勢。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同時我把自己和老師們寫的下水作文發到學校的網站上,也是對學校宣傳工作的'支持。

  因我是外鄉人,家不在這里,每天住在學校,本學期中我以校為家,和班主任一們,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辦公室里,班上成績有待提高的學生很多,而在課堂里又難以一個個當面指導,于是我利用晚上坐班的時間,讓成績一般的學生下辦公室里來耳提面命,看到老師對大家這么重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倍增。第天自己呆在辦公室里,問問題的很多,雖然有點累,但看到學生的成績能得到提高,我樂在其中。

  因為沒有當班主任,空余時間相對較多,于是我利用這些時間勤奮鉆研教學,利用課余時間鉆研高考的新變化,每個問題都鉆得很深。從學問中找方法,由方法里找道理。作為高三語文備課組長帶領高三語文備課組一路高歌猛進。有問題大家討論決定,有感悟便積累下來,閑時作好整理,半年下來,自己也收獲很大,語文教學功底猛增,也是自己的教學之幸呀!

  身為健坤人,當以健坤為榮。健坤還只有6歲,離不開對外的正面宣傳。俗話說得好:“娘不說崽好,還有誰說崽好!”基于這樣的思想,我在健坤網站上大力宣傳學校的好人好事、新聞新風、學科活動,讓家長和關心我校成長的愛心人士能了解我校,支持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把相關內容發到學校網站上的新聞稿有:《株洲日報》刊發語文組羅佑開老師散文,《高一年級“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高二年級語文“傳統教育”校本課程》,《高中部語文組2010年上學期“作文學評”實施方案》,《李征石先生應邀進行“國學”講座》,《煉精神,磨意志,斗志昂揚迎高考——記我校高三、復習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高中語文組舉行“與經典同行”讀書講座》等,很多新聞內容被“攸州網”采用,這些新聞稿鼓舞了士氣,多角度地展我校高中部的風采,正面宣傳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對學校的下一年的招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導向。

  虛心向同行學習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健坤語文組乃藏龍之地。洪新學校長學識淵博、見識高遠,單志瓊老師工作嚴謹、歸納性強,鄧喜紅細致認真、羅斌老師責任心強等幾位多年高三經驗的老師是我最好的師長,學習的榜樣。還有朱運斌、朱建清主任、龍君老師都是博學之士,來到這里,能結識如此之多教壇英才,讓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大的發展、發揮空間,真乃人生之幸!

  校興我興,身為健坤人,我將以健坤工作為榮。工作中還有不夠到位的地方,還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0

  我覺得近來自己越發懈怠了,一上午的時間備課,居然沒有弄完,中午又加班才把第一課時準備出來。而且教學效果也不好,他們該會的都沒有掌握。主要原因是我對于他們預習情況沒有準確的了解,只是想當然地覺得他們都知道該看什么,記什么。看來,以后應該在語文預習的時候多加指導,不然的話真是事倍功半了。

  最近情緒一直不大好,可能是事情多的緣故,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也間接影響了上課的情緒。這樣真不好,我要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惡劣情緒控制我。

  這段時間和班里的同學也沒有好好溝通,想想自己真是太過分了。

  為了提醒自己改正,以后:

  第一, 提前兩天備課,充分備課,備課充分。

  第二, 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注意和班里學生的溝通方式,戒驕戒躁。

  第三, 要及時反思。

  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卻不改。從明天起,做一個認真努力的人!

  蘇武傳因為有太多的生僻字,加之內容的深奧,讀來實屬不易,又缺乏廉藺列傳跌宕起伏的情節,所以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篇文章的激趣點是教學的重點,我細細讀來,最終將蘇武其人作為學習的重點,蘇武將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放在了守志不移的氣節上,即使生活的磨難接踵而來,匈奴軟硬兼施,前有衛律以高官厚祿牛羊滿山作誘惑,后有刀劍加身相脅迫,但蘇武巋然不動。如果能引導學生深刻品味蘇武身上的精神含量作為作文的素材未嘗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上一課廉藺列傳課后有道題是太史公評價藺相如的,我突然靈機一動,用來評價蘇武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要死了表現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難事,而是處于死亡的境況之下是很難的,也就是怎樣對待這個死才是難事。我將這句話作為全文的綱來梳理全文的情節。

  當蘇武知道張勝涉及謀反之事后態度是不愿屈節受辱,引刀自刺以求殺身成仁,面對衛律的審訊,二次以死明志,這是蘇武兩次主動將自己置于死亡的境地之中,體現的是面對死亡的`一種無畏勇氣;

  敵人軟的沒有得逞,便來硬的,張勝在敵人的刀劍下屈節投降反襯出蘇武不為所動的高風亮節,敵人將其放逐在北海無人之處,斷絕其飲食,蘇武嚙雪咽氈毛以求生,牧羊時刻手握節符,這可以說是面對死亡的另一種意志考驗,對此刻的蘇武來說死亡不是難事,難的是將自己的一種氣節堅守到底,平常人會在這樣的生存困境中敗下陣來,或許會用死亡結束自己,但蘇武選擇不死正突顯了他與眾不同的意志與追求。這期間還有李陵苦口婆心的勸降,但均是對蘇武人格的一種張揚,一個人一定時期有一種理想不難,難的是一個人一輩子始終抱定一個理想。前不久曾看過林則徐的一篇文章,“茍得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趨避之”當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時雷厲風行虎門銷煙,抱定的是為國為民的思想,位高權重時對國作貢獻也許并非難事,難的是當林則徐被流放到偏僻無人的新疆伊犁阿克蘇時還能為當地百姓造福,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為國為民的理想,這就是一種人格的力量,也是一種人生的厚度。

  從這個角度來說,蘇武和林則徐是一樣的,用他們兩人反觀當下浮躁的社會會引發我們自身的思考。當我們將這樣的蘇武引領到學生心中時,學生怎能不被蘇武打動呢?至少我自己對蘇武的體認加深了。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1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此刻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個性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能夠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用心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必須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情緒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明白該怎樣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明白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這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潛力。而這些潛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能夠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志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于潛力的考查,而潛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立刻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

  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潛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潛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個性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透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資料。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資料,并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后,班上組織交流。最后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先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先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就應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述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述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樣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簡

  單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用心。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立刻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忙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務必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

  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透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獎勵能夠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2

  源遠流長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用現在的眼光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而且也讓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教得很累。本來以為"課改"會讓我們輕松一點,可是半年下來,沒有感到絲毫的輕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評價機制,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適應;同時新課改第一年,家長、社會、教育部門的密切關注,這些都也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教齡都在8年以上,教學經驗最少的也經歷了兩個大循環,但我們一致覺得,每一個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剛剛上崗的新教師,緊張加忙亂。回顧這半年來我們的困惑、思考與實踐,我們不能說有什么經驗,只有一點點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課程結構的變化。

  以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相對固定,很少變化,是一種穩定的結構。而新課改突出了發展個性和以人為本的概念,相應的對新的課程結構就提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較高要求。具體體現為壓縮必修課時,增開選修課,以提供較充分的個性化空間。以前高中3年的語文內容,在新課標中壓縮為5個必修模塊,在高一、高二共兩個半學期內完成。另有3個半學期左右的時間,學生可用來選修。選修課現在設計為5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又可設計若干模塊。必修課每個模塊計2學分,學生修滿10個學分,可以達到基本水平。選修課學生依個人興趣自選4個模塊,修滿8個學分后,與必修課共計18學分,這樣就可算作語文科目合格。

  課改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我們的周課時數減至四節,課時減少了,授課內容卻不減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個必修模塊包括四個單元的閱讀鑒賞、一個單元的表達交流、一個單元的梳理探究和一個名著導讀,相當于舊教材的一冊書,而新課程要求一個學期修完兩個模塊內容,也就是說,舊教材一年上完的內容新教材要一個學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試前我們高一師生就是在與時間賽跑,與有限的精力作斗爭,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達一個終點,還沒來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個終點奔去。課改,變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個大大的"累"字,我們被這個大大的"累"字壓得無暇去體味課改帶來的益處。我們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師生的'趕和累為代價,那它的存在價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說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讓學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難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那么多的內容,這的確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但在接下來的必修2中,這個問題就緩解了不少。因為教完必修1后,我們全組教師一起進行了認真的總結與反思,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取舍、處理,縮減了一些內容。比如第二個模塊中的演講詞單元,本單元的重點在于拓展運用,所以我們只用了兩個課時以本單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兩篇演講稿為范例,讓學生掌握一般演講詞的特點,把口頭的演講訓練放在課前口語訓練甚至平時的課堂發言中。同時我們加大課堂密度,爭取有效的授課時間,基本上每一節夜課我們都用來講課,很少考試。果然,時間夠用了,期末實現了我們留出一個半星期總復習的預期。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開設必修課的目的,是構建語文基礎,可是略有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打基礎是不能開快車。語文各種能力的養成不是一瞬間就可完成,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積累、感悟,運用,哪一樣也少不了分析和訓練。

  缺乏了分析和訓練即使能形成也終究是薄弱的,是難以提高的。新課程中盡管回避了訓練的話題,而參照其"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它暗示了在教學中運用知識與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訓練能力的必要。但現實是課時這么少,幾乎每節課都要講一篇新課文,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單元是新聞單元,這個單元和高考語言運用考點的新聞壓縮直接對應,我們精心挑選了一些這方面的例題、練習,但是就是沒時間給學生做,本應期中考試前就完成的練習內容,直到期末復習才安排下去,而這距新聞單元的學習已經很長時間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學,無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文言文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很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新課程似乎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課改形式下有限的課時里的文言文該怎么教?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須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往學生語文成績好很大程度得益于這一點),因為搶時間,學生每天只是疲于應付新內容,沒有時間復習、整理,所以并沒有形成。我想也許是新課標這樣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許是我們在思路和方法上還存在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下一個學期重點要突破的一個難題。

  再來說說選修課,本學期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校本選修課。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大大激發起了教學雙方的興趣。我們備課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一門《中國當代名家導讀》的選修課,結果深受學生歡迎,這一門課的選課人數達到了人。

  課改給我們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樂著"。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3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這天,我們遵循“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就應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并有必須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資料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為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透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務必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著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潛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貼合學生的學習潛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務必聯系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潛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為,無論課內課外,都務必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潛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于練習,課外致力于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于教材資料,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并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務必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理解,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務必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后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用心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三、教學設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資料,就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么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就應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為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里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阿Q正傳》時,你想透過表演讓學生體會阿Q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么學生的`表演能到達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為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僅是臺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我認為就應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于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帶給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扎扎實實地“雙基”訓練,怎樣能切實地提高語文潛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浮華熱鬧,回歸本源。

  四、教學設計要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于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必須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為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為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簽,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并不是不能夠使用,但老師就應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么資料,怎樣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資料缺乏深刻理解的狀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么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狀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狀況: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哄堂大笑,你能夠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布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合作討論就應在對文本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后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

  必須的效果。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煉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務必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4

  給這屆學生講解《雨霖鈴》,正好是在天氣漸暖,柳絮紛飛的,春雨微濛的暮春時節,文理科分班剛剛結束,整個校園高一學生之間里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感傷氣息。這一切都為《雨霖鈴》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情感氛圍。于是,我在導入時播放了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快就把就把學生們的思緒拉到課堂上來,然后又由“長亭”、“古道”自然過渡到柳永歌詠離別的這首《雨霖鈴》上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順理成章:暢談作者,師生互讀,配樂朗誦,由聲入境,盡情地去感受曲詞的情韻之美。

  接下來的工作該是教師帶領學生一步一步地去找意象、品情感、析手法、評語言。這屆學生也趕上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校也實行了將盡一年的時光,有迷茫,也有收獲,更重要的是它為我的語文教學工作悄起一扇門,打開了一扇窗,開闊了我的視野,也使我更加快樂地帶領著學生在語文的百草園中感受到更多奇異的芬芳。

  新課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和審美的創造力。”于是,我把對詩詞的鑒賞分析設置成了一道開放行的.題目:小組合作,任選一個角度(從意象、情感、技巧、語言方面)對本詞進行賞析,言之成理即可。學生們熱情很高,我的工作則是到更小組去做點撥,引導。大約十分鐘后,各小組準備好了自己的答案。意象組的同學找到了:寒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點明共同特點是凄美。情感組的同學認為:全文抒發了一種離別之痛和羈旅之愁。技巧組的同學看出了借景抒情、虛實結合。語言組的同學說出了輕新、自然、優美。這些答案有的是在我的點撥下得出來的,有的在具體的表述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但是,在此過程中,同學們積極地開動了腦筋,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掌握了鑒賞詩詞的方法,收獲了快樂,學會了合作。正所謂是“受之于魚,不如受之于漁”。

  接下來的環節是“說出記憶中離別的故事”(要求:用詩詞名句回答)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蘇軾《水調歌頭》“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運用與課文情感意象相似的詩詞作答,同類比較,再次讓學生領悟詞凄婉的情感之美。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最后,布置作業:選擇某種景物寫幾句話,贈與昔日的好友,寄托自己的一種思念之情。

  通過本次教學我深刻認識到:

  1、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身邊的一是一物,才會變為一種很好的語文資源,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2、應該想辦法讓語文學習變成一種學生愿意主動參與的活動,課堂開放,才能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其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語文教學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如果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只用重視實踐,語文學習才會對學生的生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5

  由于這個學期我們高一的語文老師依然是采用以”導學案”為主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所以我的教學反思主要就從”導學案”的設計,編寫,實施運用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設計編寫上,有些”導學案”問題的設置顯得或者瑣碎,繁雜。或者機械,呆板。

  ”導學案”實施運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關鍵取決于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而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又關鍵取決于問題的設置是否精當,巧妙。這一認識在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已經形成了共識。上完一堂課后,我們經常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導學案”里一個好問題的提出對激發學生思維,調動課堂氣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過來,如果”導學案”從頭至尾都沒有一個真正讓學生感興趣,非常想去探究的問題,那這節課又將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傳統的老師一個人講還要乏味。

  問題是,雖然在思想認識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問題設置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設計編寫的過程中,卻還是屢屢出現問題設置不當的情況,導致一堂課的失敗。這里面固然有好問題的設置和提出本來就是一個難點這一客觀情況,但和我們老師思想認識上的某些誤區也不無關系。

  有些老師擔心學生會遺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因此在”導學案”問題的設置上總是”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網打盡。數量上一篇課文的”導學案”就設置了十幾個問題,范圍上基本涵蓋和”教參””目標””示范”有關的所有知識點。這種設計思路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學生確實能學到更多東西。問題是課時夠不夠?即便夠的話,就能保證學生全部學得到嗎?實踐證明,這種想什么都教給學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沒教給學生,想什么都讓學生學到往往是什么都沒讓學生學到。

  因此我認為,”導學案”在問題的設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識”,寧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濫,數量上以三——五個為宜,最多不超過七個;內容上,突出重點,難點,不太重要,可講可不講的盡量不講,把它們留給學生,要相信學生。

  與問題設置的瑣碎,繁雜相比,機械,呆板的問題設置對學生探究積極性的打擊恐怕會更大。有些老師受考試和教輔資料的影響,老是用出出正規考題的思維模式設置“導學案”上的問題,不敢求“新”,求“變”,求“異”,設計出的問題往往和“目標”“示范”上的問題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

  我不知道這種資料上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如何去激起學生的思維和興趣?盡管我并不否認這有提醒學生注意,強化學生記憶的作用,但我還是想說,能不能換種思路?設計出資料上沒有但在思考時又不得不利用資料或課本的問題。雖然這樣去設計問題肯定要加重老師的負擔,但我相信,只有這樣設計出的問題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實施運用上,主要是評價機制的缺失造成的問題

  是不是設計編寫的問題處理好了,“導學案”的實施運用就不存在問題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學期教學反思中提到的老師要加強“導”的作用,提升“導”的藝術外,這個學期我又有了個突出的感受——評價機制的缺失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負面影響。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來自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比較起來,外在占主要方面,畢竟在應試環境下真心喜歡學習,愛學習的學生是少數,甚至可以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還是來自于家長、老師的鼓勵,同學、朋友的艷羨以及周圍人的'肯定。高一年級實行“導學案”以來,創造了大量讓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比如板書,寫黑板,中心發言,朗誦,表演,質疑,辯駁等,再加上分組學習、討論、競賽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表現欲,好勝心,課堂氣氛確實比以前活躍得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習競賽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

  問題是對那些表現活躍的、精彩的學生我們老師除了口頭表揚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對那些做得還不夠好的學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勵措施。如果僅僅是口頭表揚或批評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獎勵或處罰(比如發獎品,加學分或者扣學分),恐怕大多數學生的表現熱情或畏懼心理都很難持久,結果是課堂成為少數積極分子的舞臺,而大多數人選擇成為觀眾,而這種情況似乎在大多數班級已經普遍存在,有些班級甚至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評價機制。沒有評價機制,對于大多數渴望從學習中撈取“實惠”的學生,他們究竟有多大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是個很大的問題。盡管學校試圖在學分評定上起到相應的或獎勵或處罰的作用,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形式化傾向反而導致更多的學生對此更加的不屑一顧。所以,我建議學校一定要建立嚴格有效的評價機制。

  以上就是我這個學期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6

  語文老前輩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 語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愿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在此 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

  其一,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

  其二,囿于語文高考的試卷模式。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 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我們把語文學科分成幾大板塊,弄得七零八散,與真正的文學早已相去甚遠。在這樣的教學中,語文素養真是無從談起。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 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 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 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無數事實證明,學生是在閱讀課外讀物的基礎上增強了學習語文興趣,進而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語文成績的。看來,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要增加閱讀時 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增加閱讀時間,擴大閱讀視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但因為時間的 關系加之外界誘惑很多學生很難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因此,我的嘗試常常無疾而終。

  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想今后還要堅持預習和復習的整理本的檢查和檢測,讓學生在預習,復習以及課堂學習這幾個環節上能 環環相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真正充當起的主人。當然,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僅僅是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我愿意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反思我的語文課堂,很多情況下存在著喧賓奪主的現象,我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體現著主角身份,要了解學生的狀況,總是滿足于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的反應,依賴 于課后跟學生的單獨交流,其實,我早就發現,課堂上的那種交流是任課后怎么彌補都無法達到的效果。要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都動起來,這該是 多么令人振奮的事情啊!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心真正地動起來,而不致于使學生陷入“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么也沒有”的窘境呢?

  語文教學影響著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影響著一個學生整個人今后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學旨在使學生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使其具備最起碼的表達能力,進而為學生整個 人生的健康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礎,為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開啟一扇成功的大門。而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他們積極 主動地了解并接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使他們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養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嗎?如果我們在高中階段做到了這些,那么我們的教 學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過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好。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7

  朗讀,一種基本技能的訓練活動,品味感受的閱讀活動,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也是豐富細膩的情感活動。

  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時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朗讀,對同學們進行語調、語速、節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訓練和說普通話訓練的語文活動。朗讀,讓同學們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一種基本課型,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條常用教學線索,也是一種靈動多姿的教學細節。成功的朗讀教學一定是層次非常細膩,過程非常生動,形式非常活潑。反過來說,沒有朗讀的語文課不是美的語文課。

  朗讀不僅僅只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也僅僅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穿插,它是讓學生充分地占有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的教學手法。

  所以,課堂上的朗讀,小而言之,是培養語感、形成閱讀能力的極為重要的正確途徑;大而言之,是教學改革和教師設計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標志。

  課標說: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朗讀教學,從教師的角度看,需要我們研究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朗讀教學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第二,語文教師的朗讀技能訓練和朗讀水平的提高

  第三,朗讀教學的設計藝術

  重點談第三個方面的內容:

  (1)小步輕邁——層次細膩

  將朗讀過程分解成若干個細小的步驟,每一個步驟完成一方面的任務。

  如對《七顆鉆石》的朗讀指導:

  1、用童聲來讀,語速要舒緩,語調要清新。

  2、請帶著表情朗讀,語音要甜美。

  3、朗讀的時候要有孩子們講故事的韻味呢。

  4、用重音的方式,用上揚的語調,讀好故事中的幾次“變”

  5、可愛的小姑娘感動著我們,讓我們進行表演式朗讀,來表達這種感動。

  這樣的朗讀指導比較準確地利用了課文的文體特點,比較準確地把握了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立意有一定的高度且角度比較新穎,給學生一種漸入佳境的朗讀感受。

  (2)角度精細——過程生動

  《口技》的朗讀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次讀:讀得流暢響亮——人人出聲,讀得沸沸揚揚,形成課堂氣氛并初步感知課文。

  第二次讀:讀得字正腔圓——主要訓練朗讀第一段,教師示范,學生學讀,這里的“字正腔圓”主要用于表現文字的氣氛,為全文的朗讀定下一個基調。

  第三次讀:讀得層次分明——從理解段落層次的角度訓練朗讀第二、三段。同時訓練學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讀:讀得有情有境——朗讀第三、四段,老師示范,同學們體味文中情境并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其表達出來。

  第五次讀:讀得有急有緩——這里重點朗讀第四段,先急后緩,讀出文中情景,讀出段落層次。

  這里的朗讀教學要求具體,層次明朗,覆蓋周全,活動充分;加上形式變化與調控手法的運用,場面的活潑可以想見。

  (3)聽讀結合——形式活潑

  我們將第一次在課堂上學習愛情詩——《我愿意是急流》,它,同樣也閃耀青春的火焰。

  我們這節課的上法是: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

  第一個教學板塊:美美地聽(7分鐘)

  請同學們聽讀課文一遍。聽的時候要想象詩中的“畫面”

  請同學們再聽讀課文一遍。聽的時候要理解詩中的“意象”

  請同學們第三遍聽讀課文。聽的時候要感受詩中的“真情”,同時要輕聲地跟讀。

  第二個教學板塊:美美地讀

  第一遍,重在整體感受,注意語音(飽滿、圓潤)

  第二遍,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節奏、停頓、快慢)

  第三遍,重在進入情境,注意語氣(輕重抑揚,抒情性)

  (4)、有引有讀

  《紫藤蘿瀑布》第一個教學板塊“感受美——朗讀美文”。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巧妙地剪裁課文,整合內容,組織起詩意盎然的朗讀體味的活動。

  1、請同學們自由地放聲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美文。

  2、老師“整合”課文內容,引讀課文,同學們再次感受美文。

  師:“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出現在我的面前的,是這樣流光溢彩、生機勃勃的一樹紫藤蘿。請同學們以贊嘆的語調,朗讀課文的第2段。

  師:這里的藤蘿花是繁密的,生動的,活潑的,它們是那么快樂,那么充滿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請同學們用喜愛的語調,朗讀課文第6段。其實,上述“層次細膩,過程生動,形式活潑,重點突出”這幾者是不能分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滲透著“情感豐富”,立體地多維地支撐著、表現著一個優美的朗讀教學設計。朗讀教學要求教師指導有方,教師自己要有較高的朗讀水平和技能;朗讀教學要求組織得法,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時空,運用感知性朗讀、模仿性朗讀、熏陶性朗讀、體驗性朗讀、表演性朗讀、競技性朗讀等各種手段和方法,對學生進行生動扎實的訓練。

  其實朗讀教學有著更為高遠的創新境界。如:我們可以將朗讀作為一種課型來設計,可將朗讀作為一種教學線索來設計,可將朗讀作為一種欣賞過程來設計,可將朗讀作為一種教材處理的手法來設計,可將朗讀作為一種信息提取的活動來設計等等。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28

  這學期,我們讀古代詩歌,從《詩經》《離騷》到漢魏晉詩歌,我們從這些飄逸著歷史流風遺俗的詩句中,遙想那個時代的興衰和個人悲歡;我們讀《赤壁賦》、《囚綠記》《荊軻刺秦王》我們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壯

  闊而又形態迥異的人生奮斗軌跡和生命的選擇;學習《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飛向太空的航程》對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導讀中,穿越時空隧道,與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進行思想的對話,借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命旅程。

  當然新課改對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由單一統一目標變為多元多層次目標,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備課時的知識準備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的可能,盡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選好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作為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提高。

  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為特征。《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

  由于課程改革剛剛開始,一開始我們對課程的認識還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認識到位了,實踐也不能很快地跟進,也有過誤區。比如說,偏面地認為"新課程的課就是要新",于是在課堂上花樣百出,有時課上強調所謂的"自主",而學生實際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活動,他們非常"忙碌"地,興致勃勃地交流著、匯報著、表演著……而學生并沒有時間進行思考。一講"合作"就是"小組",什么課都是小組討論,什么內容都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而很少考慮討論的價值。再有有時,合作是合作了,但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是簡短的,討論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學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結果或結論,感到非常茫然。

  通過校內的跟蹤聽評課以及教育學院的`展示課,我們及時反思,認為從根本上說,這一誤解是與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領悟不到位有關,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與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多種方式體驗",應該是有條件的。它取決于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切脫離學習內容、違背語文特點、不符實際的、節外生枝的體驗,應當慎重。自主學習,應該在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這個前提之下,在面對相同學習內容的情形時,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的伙伴,以飽滿的情感來展開學習活動,才能將自主學習落實到實處,避免虛假的自主在課堂上的出現。合作學習要以自主學習為前提,在經過獨立思考后進行合作學習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學習,必須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學習的難點上。而不是為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是通過多人的頭腦在討論中碰出智慧的火花來解決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問題。因此,合作學習的組織,也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從而得以發展。同時不要一有問題,就組織學生探究,如果探無可探,以學生的實際究無可究,還是結合傳統的講授為好,要把"實"與"活"結合在一起,把"預設"和"生成"結合在一起。

  半年的課改實踐,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少(也許是我們對課改理念認識得還不夠深入、透徹吧),但我們相信,課改之路,雖有荊棘,但沿途的風光無限。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但為人師的我們還是在課堂上充滿愛心、竭盡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和目標,并且相信,無論如何,課改都將有益于孩子們的成長、發展,都將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與提高!

【最新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04-08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06-15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9-02

高一語文《勸學》教學反思10-29

最新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03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最新02-14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優秀05-26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5-24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1-31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0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