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溶解度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溶解度教學反思1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學生難于理解,且這個概念也是初高中銜接不上的一個點,初中新課程中對溶解度的計算不作要求,老師也講得淺顯,但到了高中,又有對溶解度的直接計算,所以很多同學不能適應。因此,初中老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溶解度這個概念的實質。以前是老師講授,然后生硬地給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課標理念,今年我改變了教學思路,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請舉例說明:
1、不同溶質在相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錳酸鉀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飽和溶液?
教師:我們把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做這種物質的溶解性,通過實驗驗證,在相同條件下(溫度相同),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的溶劑里,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質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講溶解度之前,先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若在家里,你如何來比較白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學生討論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
取大小相同的兩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溫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鹽,充分攪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較兩杯中剩余固體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強。
老師引導學生討論這種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學提出質疑,假設你加入的兩種固體都全部溶于水了,沒有剩余固體出現,怎么判斷呢?經過討論,同學們想到,所加的固體,一定要保證其中一個至少達到飽和,于是有的同學提出另一種方法:
方案2:
先稱取質量相同的兩種物質(多稱點),在溫度相同,水的質量相同的兩個杯中,分別把兩種物質加入,邊加邊攪拌,直到不溶解為止,都配成飽和溶液,再稱剩下的固體,看哪一個溶解的質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強。
到這時應該說已水到渠成,老師把握時機講解,這個溶解能力實際上就是通過水中溶解的溶質的多少來體現的,如果在上述條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換成100克,則溶解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的多少就是該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數值越大,這種物質的溶解能力越強。這時由學生討論總結出溶解度的概念。通過這個教學過程,學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體現了獲取知識生成的過程,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
溶解度教學反思2
本節課以“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和“飽和溶液涵義”為中心目標,以活動與探究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進行了有個性、有創意的快樂探究之旅。教學時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活動提供了許多機會和空間,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我的舞臺,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設置問題群、應用多媒體、分步突破難點,使環節緊扣、層層遞進,師、生及教材編寫者思維同步,形成共鳴,高潮迭起。
本節課按40分鐘的教學活動時間設計,教師應充分把握好課堂環節,才能順利完成。課外探究內容對激活思維、進一步培養求異思維、提升學生質疑能力有積極作用,學生積極性比較高,完成較好。
溶解度教學反思3
學習第九單元第二課題《溶解度》時,我的計劃課時是安排2課時。其中第一課時,我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溶液的形成”進行學生自主發言式的簡單復習,接著老師提出問題“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了“溶液中溶質的溶解能力與溶質和溶劑本身的性質有關。”即相同的溶劑中,溶解的溶質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質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無限量的呢?然后,請學生聯系生活中沖糖水喝的事例,先進行思考和討論,再由演示實驗,說明結論。得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接著還是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例,用打形象、貼切的比方,平白的敘述等方式,讓學生先從經驗上去分析,對糖水進行加糖、加水、加熱等操作,對所得糖水溶液的影響變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學生上臺具體演示以上幾種操作的實驗。其他學生觀看實驗現象,并試著說出結論。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出溫度和溶劑的量對溶液的影響,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進而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換方法進行歸納。
本課,我主要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契機,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課堂上,拉近了學生的情感,學生較易于接受和理解。采問題式,鼓勵學生思考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親自用化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結論。學生掌握較好。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我認為就是課堂上給做的課堂練習量不是很充足。
溶解度教學反思4
在本節內容中,雖然說難度不大,但在習題中,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很多,原因在于對飽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對溶解度影響因素的準確理解和掌握上,學生容易出現錯誤,根本在于對飽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對溶解度影響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準確,在做題的時候,感覺難度不大,自己覺得是做對了,但實際上出現了錯誤。因此在學習飽和溶液時,強調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飽和溶液的三個條件:一定溫度、一定量溶劑、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說是該條件下該溶質的飽和溶液。在理解固體溶解度時也強調固體溶解度的三個條件:一定溫度、100g溶劑(水)、達到飽和時溶解的溶質質量(所有單位是克)。
在理解固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時,強調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并結合溶解度曲線圖分析固體物質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不同情況:大多數固體物質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數固體物質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很小(氯化鈉);極少數固體物質是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學生記住特例)。
溶解度教學反思5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學生難于理解,且這個概念也是初高中銜接不上的一個點,初中新課程中對溶解度的計算不作要求,老師也講得淺顯,但到了高中,又有對溶解度的直接計算,所以很多同學不能適應。因此,初中老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溶解度這個概念的實質。
如“溶解度”概念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本節課以“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為中心目標,以活動與探究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進行了有個性、有創意的快樂探究之旅。教學時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活動提供了許多機會和空間,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我的`舞臺,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設置問題群、應用多媒體、分步突破難點,使環節緊扣、層層遞進,師、生及教材編寫者思維同步,形成共鳴,高潮迭起。
由于教學任務重安排的內容較多,結果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建議以后再講本節時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只完成溶解度的定義,第二課時講溶解度曲線的意義及應用。
本節課還有一個缺點:師生之間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學根本沒有跟上教師的思路,回答問題事實而非。
今后上課時要多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對學生給予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跟上教師的思路,當然也要注重學生的不同觀點,不能只顧照著自己的思路走。
溶解度教學反思6
對于概念教學,一直有很多困惑,如:微觀方面分子原子的引入,元素、元素符號、化學式等的教學,溶解度的講解如何突破等。看完專題學習的視頻后,有很多感觸,有佩服,有反思,更有慚愧。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對自己在教學時的方式及方法與授課教師作了比較,認為授課教師的教學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1、打破了很多老師實行的直接講授的常規,而設計成為實驗探究的形式,很有新意。
2、通過生活當中比個子高矮,讓學生明白在進行比較時,要有變量和自變量,以及怎樣去控制這些量,達到比較的公平性和客觀性,為后面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性作了較好的鋪墊。
3、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測定蔗糖和食鹽的溶解性大小,分析應該控制那些變量,引出定量比定性更加準確。
4、在實驗步驟分析上,復習了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看似簡單,實際上為下一步分組試驗提供了有利的指導,避免學生出現不必要的誤差,或者有部分學生不會做,浪費了探究的時間和意義。
5、進行完這些以后,指導學生歸納溶解度的定義。能讓學生對于溶解度有了較全面的理解,為后面學習溶解度曲線問題奠定基礎。
同時,在觀看的同時,我們幾個老師也討論認為這節課還可以改進一下,比如:在指導學生進行溶解性的探究的時候得出了一些數據,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這些達到飽和溶液的數據得出溶解度的定義等。
反思:等我們聽完專家的分析,我又感覺出了差距,原來這節課還存在這么多的問題。除了我們找到的一些瑕疵之外,“牢牢地掌握這個定義上下功夫了,而沒有構建一個溶解度這個物理量”這一點可能也正是我在教學中也存在的問題。
疑惑:對于溶解度作為一個比例關系的講法,是不是適用呢?如果使用會不會影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單位、會不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
【溶解度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相關文章:
溶解度教學反思(通用8篇)12-25
《望岳》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1-16
祁黃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3-08
春曉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2-23
《臺階》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篇)12-23
溶解度的單位10-12
《賣炭翁》教學反思范文12-23
《散步》教學反思范文12-16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范文12-16
zhchshr教學反思范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