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1
分析基礎知識: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倍數、因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知道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通分以及分數四則計算的基礎。教材分兩段安排教學內容:第一段,認識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探索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第二段,認識公因數、最大公因數,探索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此外,在本單元的最后還安排了實踐與綜合應用《數字與信息》。
一、借助操作活動,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以往教學公因數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因數,然后讓學生發現有的因數是兩個數公有的,從而揭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本單元教材注意以直觀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安排有兩點好處:一是學生通過操作活動,能體會公倍數和公因數的實際背景,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學習方式,便于學生通過操作和交流經歷學習過程。在這節課上,讓學生按要求自主操作,發現用邊長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鋪滿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在發現結果的同時,還引導學生聯系除法算式進行思考,對直觀操作活動的初步抽象。再把初步發現的結論進行類推,發現用邊長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鋪滿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1、2、3、6這些數和18、12有什么關系。這時揭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內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礎上,借助直觀的集合圖顯示公因數的意義。實實在在讓學生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效果較好。
二、預設探究過程,增強學生主體意識。
例3中,教師宣布游戲規則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直觀感知——思考原因——想象延伸——討論思辨——明確意義。例4更是學生探究廣闊的平臺,教師拋出問題后,讓學生獨立探究。為了解決問題,學生充分調動了已有知識經驗、方法、技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找出了各種求“12和18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由學生自己建構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是真正主動探索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發掘了學生的自主意識,也充分體現了教師駕馭教材,調控學生的能力。
三、重視方法和策略的滲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課程標準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而不是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出公倍數或公因數。不教學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還有兩個原因:一是通過列舉出兩個數的倍數或因數的方法,找出公倍數或公因數。突出對公倍數和公因數意義的理解;二是學生對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算理理解有困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所以在教學找公倍數或公因數時,應提倡思考方法多樣化。例4教學中,學生得出了三種方法來尋找12和18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當然到底是三種還是兩種有待商榷,不過在這里,為了便于比較我們姑且稱之為三種吧)這就存在了一個方法優化的過程,哪一種方法會更簡單?通過對比,大多數學生贊同方法二。通過討論,引導學生以后解決此類問題時可以多運用較好的方法二。在這中間教師注意到了引導、小結、鼓勵,師生共同得出結論。
復習題中回顧了四年級知識基礎、列舉法和標記法,在例3中,學生思考“還有哪些邊長整厘米的正方形紙片也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時就有了基礎。例4中,學生也知道用列舉法和標記法來解決問題。
特別是用集合圖來表示因數和公因數的教學值得一提。有趣的游戲,預料中的爭執,恰到好處的體現了圖的妙用,圖的填法比一步步教學生如何填更有效,也更不易遺忘。練習五,第一題在填完集合圖后對公有因數和獨有因數意義的的提升,為下面的學習作了伏筆。體會初步的集合思想。
練一練,并沒有局限于畫畫△、○,找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而是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發現公因數都比小的數小(18和30中,18是小的數),在18的因數中找公因數的確更快、更好些。
所以請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去分析、思考,把握例題和練習中每個需要提升之處,在課堂中時時注意方法和策略的滲透,較好地用實這套教材。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2
一、我認為,這節課的閃光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復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復習用多種方法找每個數的因數,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性。
2、通過復習、發現、總結,什么是公因數及最大公因數,在研究的過程中交流、總結自己的發現。
3、通過填寫集合圖,使學生了解集合的思想,并進一步體會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關系。
4、通過練一練活動,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并總結出:
(1)倍數關系的兩個數,最大的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這兩個數的乘積。
5、在進一步的練習中,在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進行集體交流,相互學習,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這節課的不足,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過程中,缺少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特別是鼓勵性的評價。
2、教學思想“由一般到抽象”的過程體現的不夠明了。
3、對于教材的拓展不夠深入。
三、改進措施:
1、加強和提高對學生評價的意識,重視評價的.功能。
2、在備課時,要清楚把握教學內容的梯度,使教學思想融入教學過程之中。
3、加強對教材的拓展,切實做到以教材為載體,以教學內容為導向,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學的內容是認識公因數、最大因數以及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些知識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倍數、找因數的基礎上教學的。結合本節課的特點,聯系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適時地滲透集合思想。
在教學例1時,解題過程不僅呈現了用列舉法解決問題。還引導學生用集合圖來表示答案,從而滲透了集合思想,為后續的學習奠定感性認識。
二、關注學生探究活動的空間,將自主探究活動貫徹始終。
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次自主探究的機會。即一在情境中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公因數,二用集合圖表示因數之間的關系,三用自己的方法求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在這幾次的探究活動中,教師始終積極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啟發他們主動參與,引導學生感知、理解,從而在腦中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本節課是教學運用最大公因數的有關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借助學具擺一擺,算一算或在紙上用彩筆畫一畫的方法把出現的幾種情況記錄下來,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學生體會到新知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組織交流并驗證結論,讓學生體會獲得成功的喜悅,更加積極地探索新知,掌握所學知識。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練習部分時間過于倉促,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與理解,部分學困生掌握不夠到位。這需要教師在今后教堂中合理安排時間,避免時間過于緊迫。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4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必須在積極主動的情況下在自己的逐步思考和探究中達到解決的目的。
1、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研究多了,獨立思考就有所忽視。從數學學習的本質來說,獨立思考是主流,合作交流應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只有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才有交流的可能。因此,在本課設計時,求兩數的最大公約數。先讓學生課前獨立探究方法,在學生有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交流評價。才真正實現每個學生潛質的開發和學生之間真正的差異互補。
2、獨特的見解總是在主體迷戀執著,充分自由的狀態中萌芽出來的,在教學中應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來傾聽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會有精彩的表現。正如陶行知所說的:“學生能做許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許多你認為他不能做的事。”不要小看了孩子,要對每位孩子充滿信心,從而使課堂頻頻發出精彩的光芒。如本課時在開放題的解答過程中,學生能在一些簡單的嘗試開始,從中逐步發現其中的規律,以至于應用獲得的規律來實現問題解決的最優化,不得不驚奇孩子能力的巨大。
3、當數學問題情境作用于思考者時就有可能展開數學思維活動,可以說,問題的設計和問題的情境的創設是促進數學思考的客觀性因素。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層層推出數學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他的方法你認為怎樣”“你是怎么想的”鼓勵表揚敢于思索的同學,錯誤的回答也是對正確知識的一種辨析過程,新知識對每個每一次學習的學生都是一個發現、創造的大空間。
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教學反思有探究就有發現,有發現就是學習的成功。成功所帶來的喜悅總是進一步學習的最大動力,自主探究的課堂,為個性不同的學生的發展留下了必要的空間,讓他們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學習數學,發展知識,各自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感。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5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教學時,改變教材中從單調的計算引出概念的做法,而是創設情景,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吸引學生積極思維,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能直觀生動地對學生心理起到催化作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教與學始終處于活化狀態。
2、合理利用教材。
“循環小數”是學生較難準確地掌握和表述的一個概念,特別是表述其意義的“從某一位起”、“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等抽象說法,學生難以理解。這節課的內容也較多,我打破教材編排順序,將教學內容重新整合,靈活處理教材,先以王鵬喜歡跑步引入計算400÷75讓學生計算發現商中重復出現一個相同的數字,再以王鵬喜歡游泳引出計算25÷22讓學生計算發現商中有兩個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從而引導學生發現發現商的特點,引出“循環小數”。這樣可以將難點分散,各個擊破。
3、引導學生探索,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參與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學習不應是簡單個體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主體對自己感興趣的且是現實的生活性主題的探究與發展的過程。在新課中,我首先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數學中的問題,通過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試算、觀察、分析、比較、討論等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做數學的價值。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在教學中過多地注意預設,使教學放不開手腳,環節安排趨于飽和,這樣壓縮了學生思維空間,在今后的教學中,特別是環節預設應在于精、在于厚實。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6
“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向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最大公因數”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倍數、找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會說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并為后面學習分數的約分打好基礎。反思這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大膽探究。
1、通過找8和12的因數,引出公因數的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先寫出8和12的因數,再觀察發現8和12有公有的因數,自然引出了公因數的概念。然后通過集合圈的形式,直觀呈現什么是公因數,什么又是最大公因數。促進學生建立”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2、通過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掌握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掌握了公因數的概念之后,教師放手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交流反饋時,考慮到中下水平的學生,教師只匯報了書本中的三種基本方法,并沒有提到短除法。
二、思路清晰,環環相扣。
本節課,教師從認識公因數——理解最大公因數——探究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相應的練習鞏固這幾個環節入手,每個環節都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促進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中,我努力將找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教學課,設計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各個環節的學習流程,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提供數學學習的材料;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找到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規律。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是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以及不斷地中驗證得到的,所以整節課學生個性得到發揮。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最大公因數說課稿11-11
最大公因數說課稿11-04
最大公因數簡要說課11-12
45和54的最大公因數10-12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匯總3篇12-16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集錦15篇)12-19
《最大的“書”》教學設計(通用15篇)01-01
寒號鳥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0
籃球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7
《挑山工》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