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通用7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
本節課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數的意義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揭示的。分數與除法可以表示兩個整數相除(除數不能為0)的商揭示分數的另一方面的意義,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為學習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帶分數作準備。
成功之處:
夯實分數的意義的第二種情況。在教學例1時,將除法的意義與分數的意義聯系起來。實際上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3人,求每人分得幾個,就是應用整數除法的意義來列算式,只不過結果是依據分數的意義得出來的。而在例2的教學中,首先通過學生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也是應用平均分的除法意義列出算式,然后讓學生實際分一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三種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1/4塊,再把第2、3個餅同樣均分,最后每人分得3個1/4塊,把它們拼在一起,得到1個餅的3/4;第二種是把3個餅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3個餅的1/4,拼在一起就是1個餅的3/4;第三種是把每個餅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個1/4份,即3/4塊。通過兩個例題的教學,明確列式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在計算時依據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不足之處:
學生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時,列式總是出錯,被除數和除數容易顛倒。
改進措施:
1、加強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列式訓練。
2、在教學中還要加強分數意義的兩種情況的對比,讓學生明確分數不僅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還表示實際數量。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2
倒數的學習以及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的學習主要是為這一節的學習做準備,在這一節的學習中,找清單位“一”是很重要的內容,能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在上一次《倒數的認識》的教學中,汲取各位老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對這節課的設計及講解過程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力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課程中來,成為課程的執行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因此,這一節課,我做出了如下的調整:
1、能讓學生說的問題,就減少我說的機會,比如在分析這道題的時候,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說,說一說自己在這道題中找到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在請同學們和大家分享自己找到的信息。這一環節,孩子們能在分析已知條件的基礎上,將問題所求的內容也作為獲取的信息,這個舉動對我的鼓舞很大,也更有了放手讓學生去做的信心。
2、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本節課中,除了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外,還設計了兩次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互相說一說自己的見解,說的過程其實也是聽的過程,孩子們互相討論,互相說自己的思路和見解,發現自己的思路的優點以及自己思路的弊端,這樣讓學生們在交流中進步。這種方式也是在老教師的提醒下開始進行改變的,不僅對我是提升,對于學生更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3、一題多解,啟發孩子們不要思維定勢。這個問題的解決中,我改變了以前一道題只講一種思路的方式,而是在課堂說,讓學生說自己的思路,從而將一題多解以及數形結合的思路滲透給學生。
4、課堂引入不再是直接以復習的方式,而是聽取老教師意見,將生動有趣的小故事穿插在其中,這樣不僅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還能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的注意力隨著小故事的引入而進入課堂。
5、放慢語速,讓孩子們緊隨我的思路。
6、板書適量,過多的文字并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反而會使得課程顯得冗長而累贅。
在以上調整的基礎上,本節課相對于上次課而言,有了更好的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課堂引入過于生硬,沒有很好的完成故事以及課堂的銜接。
2、沒有重點強調出單位“一”,對后面的課程講解會有一定的影響。
3、放手不夠,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自己說的機會。
4、線段圖應多講解多運用,這樣更有利于對問題的理解。以上便是我對這堂課的教學反思,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會不斷的向各位教師學習,不斷的反思自己,也希望在以后的道路上,自己不斷的進步。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3
“分數和除法的關系”主要引導學生探索并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教材呈現的直觀的情境圖: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分餅的情境,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相當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課本知識中也有,生活、學習的經驗體會到和以前分餅的問題有相同之處,都是用餅分給一些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個餅的問題,算式是3÷4=?,有直觀的情境圖幫助學生思考,有學生知道這個算式的結果是3/4塊。借機可以讓全體學生直觀地體會結果不滿1時可以用分數表示,直觀幫助學生初步體會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和除法教學反思
驗證“3÷4是否是3/4塊,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塊餅嗎”是這堂課的難點,操作能幫助學生理解。方法一是一個餅一個餅地分,將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個餅,用同樣的方法分別將第二、第三個餅也分,每個小朋友還是分得1/4塊餅,三次一共分得3個1/4塊餅,合起來是3/4塊餅;方法二是三個餅疊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塊的1/4,有3個1/4塊餅,即3/4塊。操作、圖像都是直觀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3/4塊餅”得到的過程,形成豐富、準確的表象。
觀察等式3÷4=3/4、3÷5=3/5可以發現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系,有了板書的直觀支撐,學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母,除號相當于分數的分數線;有了板書的直觀支撐,學生很容易知道除法與分數的區別,除法是一種四則運算之一,而分數是一種數,相對于自然數、小數而言的另外一種形式的數。在理解、掌握分數與除法關系的基礎上,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溝通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形成相應的技能。如,先將被除數改寫成分子,后將除數改寫成分母來的比較簡單,且不容易出錯等等。板書是可以一直留在學生視線中的直觀媒體,便于學生反復觀察、比較,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相應的結論。
情境圖、動手操作、直觀演示、板書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試一試”是讓學生把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換算成高級單位的單名數,題目:7分米=()/()米23分=()/()。學生交流中有兩種思路,一是運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問題的,把1米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這樣的7份,所以7分米=7/10米;二是低級單位換算成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和除法教學反思高級單位時,用除以進率的方法解決問題,即7÷10=7/10(米)。運用分數的意義和規律準確完成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在思考時是離不開直觀的支撐的。直觀是學生理解的基礎,直觀是溝通知識的橋梁。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4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理解與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為后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打下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在整個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教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測與交流等教學活動、”這說明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的參與。”
學生一看是這樣兩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氣,說:“這么簡單的兩道題啊!”于是我在班上開展了男女兩組比賽,男生算第一題,女生算第二題。一聲令下,男生埋頭算起來,思維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沒有動筆,我示意她不要說出答案。我轉了一圈,大部分學生在已經做好的學生的提示下都已經有了答案,只有個別男生還在計算。
匯報后,我引發學生思考:8÷9=0.88……和8÷9=8/9有什么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個導入使學生明白兩個數相除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為進一步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打下基礎。
之后,再出示兩個數相除的算式,學生都能夠很快地用分數來表示商。
以例題中的1÷3=1/3引導學生發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母后,讓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分子/分母。這時候,我讓學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系。薛龍鳳上黑板認真地寫下:a÷b=a/b,我見這個學生寫得很認真,馬上表揚了她,并要求學生為她鼓掌。正當大家都為薛龍鳳高興的時候,我在她寫的算式后面打了個小小的“×”。學生立刻表示不解,剛剛老師夸了了她,現在怎么又給她判“×”。還是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說到:“b不能等于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發問到:“為什么b不能等于0?”班上頓時安靜下來,誰也說不上來原因。這個難點馬上就要突破了,我心里有點小小的激動。我繼續利用例題中的把1塊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3為例問道:“誰來說說這個分數中的‘3’表示什么?”有學生舉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單位‘1’,‘3’表示把蛋糕平均分成的份數。”“如果把‘3’換成‘0’呢?”學生終于明白: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就這個“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里的b要強調不能為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而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
我覺得這個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自然不能被平均分成“0”份。
成功之處有,不足之處也有。課后反思之,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系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卻并沒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歸納。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數是一個數。這說明課前我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沒有把握住知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做到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時要多查閱資料,以便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5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借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借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系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后,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于學生腦海里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系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復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于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著數學思想。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系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借助于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蘊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除法(一)的內容,即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基本算理。
教學中,首先設計了“分一分”活動,從整數除以整數到整數除以分數,借助除法的意義和圖形語言,使學生初步體會“除以一個分數”與“乘這個分數的倒數”之間的關系;接下來的“畫一畫”活動,指導學生利用圖示分析數量關系,進一步體會分數除法的意義和算法,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最后的“填一填,想一想”中,通過對前面問題思考過程的整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分析中發現問題中蘊含的規律。課中采用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與思考,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主要是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即分數除法的意義可聯系整數除法的意義進行學習。
課上完后,效果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最主要是時間安排不當,有點前松后緊,致使后面布置的進一步練習沒有當堂去做而改成課后完成,造成缺憾。改進方法:在經歷知識的形成時,時間應安排緊湊些,增強同桌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畫一畫"環節可考慮讓學生直接在書本上完成、這樣也許就不會浪費時間、而整堂課安排更為合理一些,就能讓學生更明白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其次在學生獨立思考或同桌合作交流時,還是發現有部分學
生沒參與進來,或參與不夠。那么在今后教學中無論課中、還是課余都應多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關注。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7
分數與除法是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意義中的內容,是建立在除法意義的平均分和把一個物體或多個物體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加深和擴展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也為后面講解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做好準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選擇恰當的切入點,從解決簡單問題入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把6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到幾張餅?把一張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到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到幾張餅?在此基礎上,觀察三個算式和得數,得出結論:一張餅的1/3是1/3張餅。為促進學生主動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做了一個思路引領。
其次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在這里提出了新的問題:如果把3張餅平均分給4位同學,每人分到幾張餅?怎樣列式?結果每人分到幾張餅呢?請同學們借助手中的學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張餅呢?這一問題的解決過程,既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拼一拼,并讓學生展示分的過程和分得的結果是怎樣的,學生出現了不同的分法和結果。我在這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交流中,對知識的內在聯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圍繞分餅的方法展開交流,引發學生不斷的數學思考,促進學生在動手操作,主動思考中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已有的知識結構,加強了思維深刻性的培養。在教學新課時,學生說的很好,我應該最后再引導學生完整的說出:每人分到這張餅的1/4,3張餅的1/4就是3/4張餅,即3張餅的1/4展開后就是一張餅的3/4。而我在課前的預設中是有這個環節的,結果在教學中,把這個環節落下了。
在今后的教學質量中,應盡量把數學課上的更扎實有效,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
【關于《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通用7篇)】相關文章: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2-27
《分數除法》單元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5
分數與除法說課稿11-09
分數除法解決問題說課設計與反思11-11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說課稿11-04
《表內除法二》教學反思(通用7篇)12-23
有余數的除法課后教學反思(通用9篇)12-28
關于分數除法教案匯總7篇03-14
關于分數除法教案范文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