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時間:2024-12-26 18:00:02 海潔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通用18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通用18篇)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

  利用一周的時間我們學習了數學第七單元的內容,這個單元是關于長方形正方形的初步了解和周長的知識。學生對于兩種圖形的特點了解很好,有些學生對于兩個圖形周長知識的理解不太好。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數學公式,有些學生學生不會利用公式解決問題。

  在教學前,我就預想到有些學生在這部分學習中的困難,所以,關于圖形周長的學習,我作為重點講解,課上通過指一指、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力爭每名學生都理解周長的概念,然后在學習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可是還是有那么一部分學生就是蒙圈狀態,有一部分學生理解2條長與2條寬的和就是長方形的周長,對長與寬和的2倍就不理解了。其實他們就同一種方法,公式是他的簡便形式而已,怎么就不理解了呢?對此,我想還是到實際問題中去理解吧。于是,結合著本節內容,我們進行了一節練習,在實際的問題中加強了學生對兩個公式的'應用。

  通過這個內容的教學,反思自我。對于這樣的圖形教學內容,圖文結合對于學生來說更有利于理解。在解決問題時,我教學生不理解時盡量畫圖,幫助自己理解。

  數學公式的使用不要硬搬硬套,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允許學生用自己理解的正確方法解決問題。學習后要加強練習鞏固,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2

  《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時,為了給學生創設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我制作了一些圖片,還利用釘子板讓學生圍自己喜歡的圖形。從現場來看,學生非常喜歡,積極性很高。并能正確說出圖形的名稱,在圍圖形時,孩子們都樂于參加,有的圍長方形正方形時,學生出現了爭論,因為圍得太標準。這時,我指出:接近正方形,因為正方形是一種特殊的圖形,想隨意圍成是不容易的。如果讓學生自己說可能更好。學生活動時,出現把長方形誤認為是正方形的現象,比如:一邊圍10釘子,另一個圍11個釘子。學生只從視覺上判斷是不是正方形,而沒有從特征上判斷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當時,我只是以一個學生圍的正方形為例,進行簡單的說明,現在回想起來,圍一個正方形對剛接觸圖形的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時應讓全班同學展開討論,讓學生面對實際問題并嘗試去解決,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會更好,而且會讓學生印象更深刻。

  總之,我感到這堂課,學生真正動了起來,不僅動手,而且動了腦,動了口,讓學生在動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基本達到預期效果。但是,我發現有部分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只能跟著老師及同學完成一些活動非常缺乏創造性。另外部分學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務就沒完成,如果加強學生的操作訓練,把本節課前的節奏加快一點,學生的收獲一定會更大,教學效果會更好。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3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時是要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長方形長、寬以及正方形邊長的含義,并能夠初步體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聯系與區別。

  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培養觀察、操作及思維能力;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課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難點在于引導學生參與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過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識的基本方法。

  針對這節課,我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自主探究,動手發現特征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再是數學學習的傳授者,而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科學地引導學生,真正經歷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創新意識不斷得到升華。遵循這樣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時,我沒有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先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角的特征,然后再通過教師提供學具,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驗證猜想正確與否。通過在具體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邊、角特征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個過程讓學生不僅體驗到探究方式的多樣化,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行了一次更為嚴密的邏輯和數學思維訓練,有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在這一環節,我提供給學生充足思維空間和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使課堂形成多方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二、應用拓展,鞏固新的知識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練習,能將所獲知識逐步內化,形成技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日積月累就能逐步穩定、轉化,形成智能。在練習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難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本堂課上我設計了“認一認”、“拼一拼““折一折”、“畫一畫”的分層練習,從在給出圖形中辨別長方形、正方形到長方形、正方形的轉換再到自己按要求設計長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鞏固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獲得學習成功的樂趣。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4

  上完《長方形與正方形》一課,通過教學及課后反饋,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有以下二個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識其實在一年級時已經有初步接觸,孩子對于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并不是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先放手讓他們說說“對于長方形與正方形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而后再讓他們通過“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動手驗證所知道的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點是不是正確的,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并發現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異同點。

  2、充分創設聯系實際的生活情境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母親節來創設情境,即女兒送來了賀卡和絲巾,請學生猜猜賀卡是什么形狀?從而通過拉一拉和推一推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接著請學生幫忙,幫我把長方形的絲巾變成最大的正方形絲巾,學生興致極高,很快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理解如何將一個長方形變成最大的正方形。在這個過程中,還適時的滲透感恩母親的思想教育,這樣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總之,這節課我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了形式新穎,情境意識強烈的題目和問題。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下完成了本課的學習。可也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學生在驗證長方形與正方形邊與角的特點時,留出的時間少了一些,有的同學操作上還來不及,這樣就會造成部分學生所得到的結論是聽別人講的而不是自己探究發現的。再如課前有的學生說屏幕和音箱的面是正方形的,我并沒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告訴學生:學完了這節課你就知道他們是不是正方形了。可是課后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再對這個問題進行回應,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5

  一、理論、認識

  “自主模式”是自主學習課堂教學與傳統的接受式課堂教學的最本質的區別,它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在自覺、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學會求知,學會自主發展。因此,教師的教學應是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策略和教材的選擇等方面,都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使課堂教學以“教材、教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認知和發展需要為中心”從研究如何“把學生教會”變為研究如何“讓學生自己會學”。教學中啟發學生學習探求新知的欲望,為每個人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重視“個體”的嘗試學習過程,允許每個學生以自己的認知方式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認知過程。

  二、實踐、驗證

  這節課,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了“自主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基本原則。

  (一)指導學生開展有效預習,為堂上動態生成提供教學資源

  組織學生開展預習活動,目的是為課堂上集體學習做好準備,而成功的預習活動必須融入個體的思考與體驗。課前,我讓學生獨立預習,按要求完成預習作業:

  1、課本中介紹了幾種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你看懂了哪種方法?哪種方法你不懂?

  2、你還有沒有與課本不同的計算方法?

  3、寫、把自己的想法簡單的寫出來。

  4、練、(嘗試練習)算一算自做的'長方形“書簽”的周長是多少。(你會幾種方法,就寫幾種方法。)學生在預習時,寫出了自己對課本三種計算長方形周長方法的理解,還生成了各自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呈現了學生的認知起點,為研討交流課,提供了探究和交流的資源。

  (二)重視課堂上學生對各種算法的交流與體驗,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的預習為課堂上更多的動態生成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關鍵還在教師怎樣實施預習后的教,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并使教師的教適應于學生預習后的學。

  學生課前的預習大多是個體學習行為,各有各的收獲,各有各的感受,因此很需要在課堂上進行集體交流,相互啟發,使學生對課本學習產生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進一步提升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研討交流課上,我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本組同學(四人小組)交流自己的算法,讓人人都有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反省的機會。全班交流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說說自己對課本上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理解。【呈現了三種方法是:①6+4+6+4=20(厘米);②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③(6+4)×2=20(厘米)】同學們參與討論、質疑,老師只是在重點環節進行點撥和。(例如:課本上介紹第三種方法,學生理解比較困難,老師便在重點用線段圖直觀講解,幫助學生理解。)

  另外,對這些方法,每個學生由于其內在思維的差異,可能有不同的策略選擇,怎樣引導學生開展策略反思呢?我是這樣組織討論的:“大家學會了三種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呢?為什么?”在這個問題的討論和交流中,學生對長方形周長的計算產生了更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進一步提升了對數學知識的認識。

  三、感悟、思考

  探究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討課”的教學策略和方式,研究真實的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改善學生學習思維狀態,形成自主學習的內趨能力,提高學習質量。是我這個學期的研究重點,在中低年級開設“交流研討課”,確實還有一些問題要抓。教學要因交流而精彩,學生的大膽設想、意見要在討論、質疑和爭辯中統一認識,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理想的課堂應該是一種充滿激情與生命力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永恒的追求。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6

  這節課采用猜想—驗證—總結—練習的教學結構,讓學生動手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再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進行比較,體會相互之間的聯系。這樣設計以后中我覺得有幾點比較好。

  首先、創設學生學習的情景,變數學課堂為活動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驗證、交流等活動。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說、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量、折、拼每項活動時間都能保證三至五分鐘左右,這樣就使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再看每項活動的過程,教師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后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余地,使學生能盡情地表現、發展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學生用自己“創造”的語言來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特征時,學生的認識已產生了質的飛躍,形成了理性概念。

  其次、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加強活動指導。

  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交流,從而得出結論。這節課我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在整個課堂中,先讓學生通過猜想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角的特征,然后提供學具,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動手操作貫穿始終,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動手實踐前,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探索驗證,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

  最后、注重學習方法的教學,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驗證圖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為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征后,緊接著小結“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索正方形的四邊相等時,注意提醒學生不能只進行橫豎對折,就認定四邊相等了,還要進行對角對折來說明鄰邊相等,才能推出四邊相等。

  當然,我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在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時,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回顧方法,無法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在“拼一拼”中,特別是把16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大長方形時,學生拼成許多小長方形,預設與生成無法吻合。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7

  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學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不過知識點零碎,本節課要讓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一個具體的認識,把以前零碎的知識與經驗整理歸納,要對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多邊形有準確的認識,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區別辨認各種圖形。重點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時,我注重以下幾點:

  一、體現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圍繞情境圖,聯系植樹節。讓學生回想自己做過的樹木保護牌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不是立體圖形呢?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氛圍活躍,有的說樹枝比較細,如果用長方體做保護牌太沉了,容易把樹枝壓斷,有的說長方體保護牌上的頂點容易刺傷樹皮,等等。大家眾說紛紜,都是站在保護樹木的角度出發,和預想的一致,同時也復習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和聯系。

  二、重視動手實踐,積累知識經驗

  在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學生通過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自主探究得發現。特別是自主練習中的剪一剪,把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剪成四個相同的圖形,有幾種剪法。學生親自參與活動,在操作中豐富了對圖形關系的感性認識,感受圖形之間的關系與變化的奇妙,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充分利用課外實踐活動,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

  周末,安排學生自己做課外實踐,用七巧板做拼圖游戲,通過擺、拼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創造美麗的圖案,也可把自己拼擺的過程和感想寫成數學小博文,豐富課余生活,同時也是很好的親子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走出課堂,讓學生樂學。

  教學中學生知識薄弱點:

  一、學、用分離。

  部分學生知識點學的牢固,可不會活學活用。例如分別給出一個長方體的'一條長和寬的長度,不會利用長方體的“對邊相等”這一特征直接得出另一條長或寬的長度,部分孩子存在用尺子量的情況。同時學生區別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和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有困難。課堂注意把握探究活動的細節。教師折紙演示,充分揭示對邊就是上下兩條邊為一組對邊,左右兩條邊為另一組對邊,長方形有兩組對邊,即上下兩條邊相等,左右兩條邊相等,為上邊和左邊不相等,上邊和右邊也不相等,同樣道理下邊也一樣,這叫做對邊相等,對比正方形,動手折一折,讓學生自己匯報什么是“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讓學生說一說,同桌交流自己的認識,鞏固知識。

  二、部分學生習慣性的徒手畫圖,不用尺子,畫圖不規范。

  三、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征時,只顧剪拼,缺乏思考,不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其特征。教學上,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語言表述結合起來,以說促思,以做促思,慢慢的,逐步抽象特征。

  知識簡單,教學不易,切學切思切珍惜!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8

  今天執教了三年級下冊數學課本中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的過程,大膽猜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再用課件演示有條理的擺圖形,擺一排、擺兩排、擺三排……學生說算式的過程驗證同學們的猜想,總結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最后結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然后通過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樂于自主探究,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成功的體驗,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很強,而且都愿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雖然犯了錯,但我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幫他們找出錯的`原因,同時提醒其它學生不能犯同樣的錯誤。在教法上,鼓勵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自己發現與別人合作的優勢。但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做的地方:

  1、應該強調乘號的來源;

  在擺圖形的過程中,當表格填完后,應該讓學生說一說每排擺的個數相當于長方形的什么?擺的排數又相當于長方形的什么?最后讓觀察長和寬與長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之后再讓學生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再驗證。

  2、題目中給出的數字不利于學生計算;

  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算理,因為沒有關注計算,所以給出的數字不利于學生口算,導致計算用時過長。

  3、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差;

  高估了學生的能力,沒有想到即使復習了長方形的周長公式,學生依舊不會列出算式計算圍欄的長度,將周長和面積計算分不清。

  4、練習題的難度有些大,學生容易混淆知識點,造成認知錯誤;

  習題的設計有拔高的趨勢,因此多數學生沒有理解題意,造成計算方法錯誤,如正方形手帕的周長是80厘米,求面積。

  總之,教無定法,各人有各人的教學習慣和教學方法,有收獲也有缺失,今后的路還很長。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9

  本課主要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的邊長,能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為此,我做了如下設計:

  一、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培養空間觀念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對長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本課教學中,我直接出示了兩張形狀分別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片,問他們是什么圖形,再要求他們在教室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欲望,孩子們觀察細致,學習熱情高漲。

  二、小組合作,探索與交流中迸發思想的火花

  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征時,我首先讓學生摸一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并數一數。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中,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然后讓學生猜一猜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想想可以怎么驗證,動手試一試,再小組內交流驗證的方法,最后反饋。

  學生在討論之前往往想法沒有那么全面,通過討論,很多孩子能用多種不同的方法證明長方形的特征,如有的孩子用尺去量兩組對邊的長度再進行比較,有的孩子對折之后進行比較,有的孩子用三角板比了長方形的四個角,發現四個角是直角,更有的孩子想到了把四個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比一次就證明了四個角都是直角。孩子們的思維能力真是讓我大吃一驚。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先給了學生充分思考,動手探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小發現的基礎上,再進行討論。這就避免了有的孩子的思維被別人帶跑,沒有自己思考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中,孩子能學著傾聽別人的意見,嘗試對別人的想法提出建議。

  正如新課標所提倡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孩子們在輕松自由的小組活動中,熱烈討論,積極思考,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0

  在教授這節課以前我一直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對于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小孩子來說,要理解、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就已經很勉強了,更何況要求他們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那么怎么使抽象變形象,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概念就是我這節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了!

  要把這節課上得形象,上得有聲有色,上完以后使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概念、公式推導過程深深印入學生們的腦海我在備課時考慮到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好動、活潑的天性,使用形象的學具并配以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效果應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我積極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站在課堂的主導地位上,讓他們想學、要學、主動學。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

  縱觀本課,從周長概念的歸納,到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歸納,再到課末的匯報小結,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認識了面積的含義,認識了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知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因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就成了本次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上課結束,我回顧自己的幾個重要教學環節,有以下幾點反思:

  1、同桌兩人小組合作過程中,通過用若干個小正方形擺出3個不同的長方形,共同探究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但在擺長方形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有的同學不會用小正方形擺長方形,有的同學擺了但卻沒有完成相應的`表格填空,有的小組各擺各的,看到這些小組的活動情況,我反思: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太差了?是我的活動要求沒有明確?還是現在的學生都比較自我?這樣的小組合作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活動要求,也很難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2、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嘗試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的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但在觀察同學們完成的表格時,我急于過渡到下個教學環節,而忽略了讓全班同學一起來看一看,找一找其中的規律,讓學生分別看一看表格中三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讓他們了解這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事實上,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經歷,都能獲得經驗。學習過程是一種經歷,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經驗,我覺得十分重要。40分鐘也留給我一些遺憾。為了使學生們的思維不受限制,使孩子們的主動性得到盡可能的發揮,我在設計時都是給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總結,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不能把他們的才能完全展示出來,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顯得力不從心。最后我想說: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們去鍛煉……相信我們的孩子會閃爍出“智慧。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2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扎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自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我認為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已不再只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應成為一種教學的目標去追求并努力實現,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暢,創新精神涌動”的最佳境界。

  在課堂教學中,把尊重學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學生“天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幫助學生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發表意見。

  改變了以教師為出發點的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或群體的交往關系,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主體結構。

  2、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舞臺

  按傳統數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為“圍成一個平面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但本課的設計從數學新課程“空間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從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目標出發,重在加強“周長”與日常生活聯系,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并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樣教學,充分本校備課組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

  教學中,發揚教學民主,以學生為探究主體,盡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圖形周長推理能力的發展,體現了“跳出數學教數學”的教學思想,充分地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整節課,我并沒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質疑,釋疑反復驗證的方法學習新知,還給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準則,強調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小學生來說,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

  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采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采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探究交流─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三輪的學習探究與討論交流中,教者始終沒有以一個“權威者”的角色指出哪個方法是最簡便、最科學、最合理的,而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當然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本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不盡人意。

  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仍顯單薄,教師語言不夠豐富。

  教學預設中的三次探究重點突出了第一次的探究內容,聯系生活探究與動手操作探究的過程由于時間的關系師生交流的環節較快,不能很好的關注全體學生。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3

  3月30日完成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公開的授課。因31日要趕去濰坊學習培訓,沒有來得及總結反思。

  這節課與我來說,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有突破,在評課時我聽到了“重難點把握的比較準確,難點突破的比較好”的評價。這是我往常公開課時一直難于突破的一點,以往的公開課在課后的評課中總是有重難點把握不準突破不到位的評價。這應該是一個較大的突破吧。

  作為新教師,第一次教授這一教材,教材內容的熟練和重難點的把握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入職之初,授課流程尚不熟悉,就要分一些經歷在這些方面,進入二年級,與孩子們已有默契,授課形式也逐漸清晰,于是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難點的把握上,而不是過多地去糾結于授課的形式。

  摸索、努力、成長,等我把教材教過一遍,再回過頭來帶另一批孩子時,教學上是不是會更嫻熟一些,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深層次的東西。

  悄無聲跡地積淀,或許會有反復,會有暫時地停頓甚至倒退,但是只要我愿意靜下心來,心無旁騖,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地在教學上積累,我想會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和目標的。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4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重視直觀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1.以舊喚新,開好頭。

  本節課開始師生在交流中,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較好地把握了教學起點,設計描述并比劃面積單位的大小,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對開展新教學內容開了一個好頭。

  2.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本課設計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教師能充分發揚民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學習活動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12個邊長 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拼擺一擺,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有關。又通過觀察表格中的數據,發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習方法的積累,思維方法、科學探究方法的獲取,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同時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品質,充分體現了“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

  3.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并達成團體目標。由于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4.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練習中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學校籃球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特別是在計算特殊圖形的面積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發揮想象,重新分割或補充,得出正方形或長方形,然后求出圖形的面積。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表揚具有無窮的力量,實施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物質與口頭的表揚,學生會獲得無盡的學習興趣,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節課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探究的過程很順利。而在讓學生匯報時,教師說的過多,指導的過細。在孩子說不出或說得不夠準確時,教師可另找孩子幫助,實在不能說出時教師可稍加提示。這一點是我應該注意的,應做到該放手時要放手,能不講時就不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5

  剛拿到這堂課,心中一陣竊喜,我在四年前曾經研究過這節課,于是我美美地拿出那年的教案,仔細看了起來,又認真進行了修改,于是一稿就誕生了,在進行完試講后,覺得學生雖然也在這堂課上認識了周長,但是認識的程度不夠深刻,大部分浮在表層上,而我的設計也沒有體現學生對周長的深層理解,與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不相吻合。

  試講完后,楊主任給我們進行說課,她指出我應該在教案里體現周和長,這使我為之一顫,我講過了一遍,居然沒有想到這一點,光顧著把周長的概念通過多種活動給學生,只要讓孩子們知道周長指的是一周,它是有長度的就把這個概念輕松解決了,我真是愚笨啊!

  我覺得本節課另外一個令我有感觸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周長是有長度的,就給學生一個三角形,讓學生想辦法真正的動手去量一量這個三角形的長度,這也是我不敢想的,我只知道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真的想不到要讓學生動手去算一算,而且給出了一個等邊三角形,也讓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周長,比如量一量再計算、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在計算周長時,可以一邊一邊的相加求出總的周長,也可以量出一邊的長度再乘以三,這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性,而用繩子量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了化曲為直的思想。

  最令我開闊思路的是本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給學生一些不同長度的小棒,讓學生同桌合作隨意拼擺圖形,然后畫出所想拼擺圖形的示意圖,然后再計算所畫圖形的周長,我覺得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加鞏固周長的定義,而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求的`了圖形一周的長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就再拼拼擺擺中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了鞏固和練習。通過本環節還可以通過學生們擺出的的長方形,讓學生們在匯報時能夠體會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不同算法,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只可惜最后一個環節我沒有處理好,我看到孩子畫出的示意圖有問題,一邊的總高是3厘米,相對邊的高度是2厘米,而學生畫的連接線居然是平行的,為了訂正這個問題,我就把剩下的時間用在了研究這道題上,當時腦子一熱,就順便把移補的思想講給了孩子們,其實課后冷靜下來一想,我連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還沒來得及探討,移補完卻要讓孩子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真是……看來我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得練啊!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6

  為什么同一內容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呢?我們細細地品味著:設計一和設計二中的老師都是想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建構知識:設計一的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為操作而操作”,他沒有將這一學習方式用足、用好、用透,因此沒達到操作的目的,教學效果不好;而設計二的教師把握住了操作活動的關鍵,他讓學生在經歷新知的探索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在豐富的表象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建構了知識。因此,體驗,僅僅是操作是不夠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

  “以身體之,以心悟之”,這樣的體驗對學生來說才是深刻的。

  一、 體驗,需要學生親身去經歷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就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數學,去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例如,上述設計一和設計二中“從‘體’上剝離出‘面’ ——認識長方形”這一環節中,兩位教師都積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看一看、畫一畫、指一指、找一找,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使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實踐中直觀認識長方形,體驗數學知識。

  二、 體驗,要關注親身經歷后的感悟

  以往有些數學課上,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現象:當教學環節進入學生操作時,教室里頓時熱鬧開了,學生各自動手。而且有時用于操作的時間可多可少。這種“擺設”型的動手操作看看很熱鬧,其實可能是“蜻蜓點水”只停留在活動的表面上,學生得到的體驗也是不深刻的。因此體驗光有表面上的活動是不行的,它還需要老師細膩和到位的指導。像上述兩個設計同樣是認識長方形,設計一中老師設計的活動看上去很細,但指導上還不夠到位,如:學生畫的長方形可能有很多種,這位老師卻只出示一位學生的作品,并貼到黑板上,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誤導,只有這種長方形才是長方形,這樣學生的體驗就不豐富了;又如,在找長方體上其他面上的長方形時,這位老師僅伸出食指指著各個面,這又易使學生對“面” 的理解不深刻,可能會對他們的后續學習(長方形的周長、面積)產生不利的影響。而設計二中的老師引導認識長方形層次非常清晰,指導非常到位:從引導看一看長方體的面,摸一摸這些面,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過畫一畫、比一比,讓學生積累了更多的對長方形直觀認識;最后在揭示概念時,又通過對學生自己畫出的各種各樣的長方形的比較,巧妙地豐富了概念的外延,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因此,在學生操作時,教師不是旁觀者,更不是指揮者,而應是合作者,與他們一起探索發現,教師這時的指導可以是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問話,這些都能讓學生加深體驗。

  其次,體驗還需要與學生的思維相伴。學生在動手操作時,如果是依樣畫葫蘆,照著課本“例行公事”,或按著老師的.旨意被動行事,那么學生所經歷的過程只是一個機械的、淺顯的過程。因此體驗要與學生的思維結合起來。例如設計二中學生親歷了看、摸、畫、比等多樣的活動,他們對長方形的感知很直接,這時候老師進一步引導:揭示概念,想像,找長方形,學生對長方形的感性認識越來越豐富,他們就會把學到的知識內化,自然而然地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體驗就更深刻了。正如語文書上所說:“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總之,我們在課堂上應盡最大可能提供給學生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多看、多聽、多說……全方位“動”起來,用自己的身體親歷,用自己的心靈感悟,去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7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了解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圖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后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空間觀念。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我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即“實驗—發現—驗證”的教學思路,由學生自己擺出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再整理長、寬、面積的數據,對數據進行觀察,發現規律,驗證規律,總結公式。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力求體現“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

  2、學會合作探究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過程。以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小組成員各司其責:擺長方形、記錄數據、補充表格、共同尋找規律。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了合作探究學習的目的和效果。

  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又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黑板、草坪的面積,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解決書本知識的技能內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思維能力

  在最后一道習題中,安排了“設計書簽”的.問題:給出書簽面積,由學生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設計書簽的長和寬。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發散了思維,靈活運用了公式,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

  5、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

  在新課引入時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變化的長方形”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大膽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此法引入,既結合本課的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明確了學習目標,又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探究學習氛圍。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 18

  在數學教學中,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兩個基礎性的幾何概念。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正確掌握這兩個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涉及到他們后續學習中復雜的幾何問題。以下是對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出現的問題的一些反思。

  教師們應該明確地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定義和特征。這些概念應該在學生學習幾何的早期就建立起來。教師們應該強調正方形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是指四邊形中兩對相鄰邊相等,且對角線相等的圖形,而正方形則是四邊形中所有邊都相等,且對角線相等的.圖形。

  教師還需要教學正方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即使正方形是長方形的一個特例,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實際應用中有著不同的特殊用途。例如,正方形具有對稱性和旋轉不變性,長方形則更適合表達不同長度和寬度的圖形。學生應該清楚地了解這些不同之處,以便在后續學習中正確地應用它們。

  最后,教師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應該注重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幾何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提供適當的例子和習題,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例如,在制作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表圖時,學生可以計算出每個角度的度數,以確保表圖的準確性。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們應該明確地講解定義和特征,強調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注重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方式將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這些基礎性的幾何概念,為他們今后的幾何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方形正方形認識的教學反思08-03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09-05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4-14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反思03-20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8-10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08-29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0-12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10-27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10-04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反思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