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衛星運行時間》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的內容。本課通過一些有關人造衛星運行的數據,讓學生學會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并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這節課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課,我將重點主要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組合作具體討論交流;從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估算教學也是非常重要,對于一些學生來講,估算較為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過于擔心學生不會估算,所以就使勁提示,結果估算這一環節花費時間過長,影響了下一環節,導致試一試沒能讓學生充分的練習。本節課教學節課重點體現的是“重視知識的獲取過程”這個新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時間給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關注孩子獲取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圍繞它還創設了生動的情境和豐富的競賽游戲。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在課前讓學生去收集一些數,課堂上老師又出示大量的數,通過觀察討論這些數的意義,將數據進行分類,從而找到共同的特征,引出近似數。教學完這一內容后,我發現學生只是知道什么是近似數,但為什么要用近似數還沒有完全感悟到。在教學近似數的求法時,抓住什么是四舍五入法?為什么四舍五人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前面一位就可以了?四舍五入到萬位于精確到萬位的意思是一樣的。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已經教完考完,感覺除法豎式計算和四則遞等式運算教得比去年好些,大部分的學生已掌握,很少出現形式各異的錯誤,個別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試商仍感覺困難,我也感到力不從心了,只能慢慢來。 除法這一單元,由于計算都是死算,不像簡便運算那么難,相關的解決問題也較為簡單,只是在三年級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情境中把數字改為除數是兩位數而已,所以大部分學生容易接受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 今年教除法的體會是,不再是示范,讓學生模仿。而是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因充滿疑惑而變得有興趣。我在教商不變的規律豎式計算時,采取和學生比賽的形式,學生都輸給我了,不服氣,進而對我的方法很感興趣。自行觀察發現簡便省時之處,就輕松學會了。我只需要強化下難點:如末尾有O:7800/30= 和有余數的情況:7700/300= 還有不夠商要補0:7560/70= 的計算方法即可。另外利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簡便方法計算時也可用此種方法,效果不錯! 另外,充分利用好學生錯誤的生成資源,把錯誤全部暴露,讓學生多做“森林小醫生”找出計算毛病,集體分析糾正。這樣,學生犯的錯誤就慢慢少了,印象也比較深刻。 發現,計算教學的單元容易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他們會發現只要自己細心計算就能拿A+,這樣,讓中等生和中下生都找回了一些學習數學的信心,有利于他們以后的數學學習。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今天我教學了素數和合數,我是這樣導入的:誰知道非零自然數如果以是不是2的倍數為標準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哪兩類?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對非零的自然數進行研究,不過這次的分類標準是根據一個數因數個數的多少來分類,那分成幾類呢?每一類叫什么名字呢?這樣導入學生能明確學習目標,并使學生對于探求末知的心理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初步感知相同的事物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得到的結果也不相同。接下去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寫出1到9各數的所有因數,讓學生按因數個多少進行分類,通過討論,學生很快發現,分成三類,我初步引出質數和合數的意義,猜測:那1是素數還是合數呢?交流后,大家通過判斷因數個數的多少,得出了結論:“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同學們在操作、觀察、猜測、交流活動中,逐步加深了對素數、合數意義的認識,也從一個特定的層面上認識了自然數,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奇妙。學生在理解了素數和合數的意義之后,我利用學號這個資源,讓學生正確判斷每個同學的學號是素數還是合數。目的在于讓學生既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又感覺到學號這個數,會包含著許多的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學得輕松、學得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五單元的內容是《三角形》。學生通過第一學段以及四年級上冊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近日教學了四年級三角形一節的知識,認為有很多知識點位可以進行探究教學,如: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三內角的和等。但教師在組織學生探究前應充分做好準備,準備好師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會影響探究結果的不當的。甚至錯誤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預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這樣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探究態度和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一、巧設數學活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巧妙地設計豐富的、適合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活動,烘托良好的學習氣氛是十分重要的。在這節課設計中,我為學生的探索,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的開始,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用小棒圍三角形,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在特性的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拉三角形和四邊形,有“手感”的比較初步獲得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認識。
二、重視質疑問難,培養質疑能力
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質疑,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也是主動參與學習的表現。所以在每一個環節的教學中,我都非常注重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在出示課題后,我就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個個踴躍發言:三角形的意義是什么?三角形可以分為幾類?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三角形有什么特點?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等問題。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而且也使他們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方向。由于這些問題是由學生提出,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個個興趣盎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達到了以凝激思的良好效果。
三、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這節課中,討論三角形的意義,拉四邊形和三角形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怎樣使長方形物體更堅固,都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這樣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
引導學生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是體驗成功的最好選擇。學生在動手中體驗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讓學生們說說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三角形的這一特性。
但是從課堂教學實況來看,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方面還做得不夠,尤其是計算三角形角的度數,還沒有掌握好,今后要加強。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這個數的0怎樣讀——多位數讀法教學中的一點困惑;
多位數讀法的規律關于0的讀法有這樣的話,“數的中間有一個或者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0;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這似乎解決了讀0的問題。但是,我在參考相關教學資料的時候,碰到這樣的題目:讀出這個數:400004000。按照我們的讀0的規律,個級的三個0肯定是不讀的,這沒有疑問。現在的問題是,萬級的四個0,到底讀不讀呢?
如果把這四個0的位置放在個級,比如:40000,這不需要讀出來,因為它是級的末尾。那么,現在400004000萬級的四個0同樣是在級的末尾,當然不是個級是萬級,應該不讀的吧,又覺得不對,我這樣推測,所以我認為400004000是不讀:四億四千。但是看了書后面的答案,讀作:四億零四千。
于是就出現了異議,請教了些朋友,下面就是朋友的觀點:
“是讀四億零四千”“讀:四億零四千”因為萬級的零一定要讀出來。”“四位一級,級的末尾的0不讀,連續幾個0的時候只讀一個0,這好象是我們多位數讀0的要求,如果說萬級的零一定要讀出來。為什么??怎樣向學生解釋?”“告訴學生這是規則。”“可是,這樣的解釋很牽強”。“數學上有很多是認為規定的規則,這些是不需要學生猜測的,是必須要記住而且遵從的”“四億零四千,法則就這相關規定的,我們誰也無法改它。從高到底逐級讀。”
從我的朋友觀點上看,好象認為要讀的比較多,但是理由似乎很不充分,有的說是法則規定的,可是依據的哪一條?有人說這是規則,不需要學生猜測的,是必須要記住而且遵從的,這樣解釋似乎很生硬。、
我原來是偏向不讀的,但是現在我無法判斷,因為我認為其實在規律中的表述好象有問題:“數的中間有一個或者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0;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那么,400004000萬的四個0是應該作為數中間的0呢?還是作為級末尾的0?現在似乎兩個都符合,那么它適用哪一句?
一直困惑著!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計算教學應該是整個數學教學中最枯燥無味的,也是學生最不喜歡的。在這節課中,我所設計的各項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自然地理解算理,并掌握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154÷22=你是怎樣算的?”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算法;“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算理的理解。“154÷22=為什么你要把22看作20來試商?” “120÷18=為什么你要把18看作20來試商?”“為什么要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加深對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討論的活動中,經歷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的過程,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本節課是讓學生以同桌活動動手操作的形式充分感知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和我的教學設計是相符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關注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在于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一是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讓學生利用桌子上的紙條擺一擺,看看能否圍成三角形,結果有的學生圍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學生沒有圍成三角形,此時,老師接過話題:這是為什么呢?能否擺成三角形估計與三角形的邊的長短有關系,這樣很自然地就導入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二是同桌合作,探究規律: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驗的三張紙條的長度填寫表格,這個過程必須得學生親自動手,在此基礎上觀察、分析、發現、比較,從而得出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教學中,我有意設置這些實際動手操作、共同探討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又讓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學到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關注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本節課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學生熟知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情境,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梁,使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如:由老師上班的路線圖導入,教學新知后我再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為什么老師上班走中間這條路最近?練習中的“用花盆擺三角形花壇”等都是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將“猜想—驗證—歸納”貫穿始終。
整個一節課我都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學生自己猜想、自己驗證、自己歸納,體現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想:知識老師是教不完的,可是老師教的這種方法卻可以受用無窮。
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束縛在教材的條條框框中,而忽視了班上少部分同學的靈感和智慧。在課堂中,如果我能及時捕捉這一信息,并因勢利導,我相信本節課,不僅能找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還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條線段的最優化方法,一定會為本節課增色不少。
2、不太注重教學細節,未能順利的駕馭課堂。如:學生動手操作時,具體要求說得不夠細致,導致有些同學操作時得不到要領,對學生出現不同意見時的處理,也需提高。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解決問題,發現規律
1、解決問題,建立聯系。
從下面兩個問題中任選一題,用兩種方法解答。
出示:
A、擴建后的場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B、兩個方陣一共有多少個機器人?
學生獨立解答,然后交流解題的方法和思路。
每道題有兩種解法。它們的計算結果相同,我們就說這兩個算式相等,可以用等號連接起來。看一看,等式這樣寫可以嗎?
出示:
(60+20)×90=60×90+20×90
(6+4)×8=6×8+4×8
2、數形結合,感知規律
仔細觀察,每個等式中“=”兩邊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解釋“=”兩邊的聯系和區別。
兩個長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式里面是怎么體現出來的?兩個方陣呢?
這兩個等式有什么共同點?同桌說一說。
反思:
讓學生經歷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和解釋問題的過程,意在便于學生發現新的數學規律,體驗數學方法之間、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提出“兩個長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式里面是怎么體現出來的”這一問題,意在著務于讓學生建立起兩個長方形的“共邊”與等式中“=”兩邊“相同因數”之間的關聯,促進算式特征與圖像特征相結合的整體心理表象的形式,并為進一步檢驗和解釋規律奠定基礎。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小數,學生在三年級、四年級已有所接觸,多數學生對于小數的意義的理解是膚淺的,沒有真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經歷具體分析一位小數的意義的過程,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數的意義作鋪墊,在此基礎上再實現對小數的整體意義的概括,降低了教學難度。
小數的意義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抽象知識的教學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進行教學,越形象具體學生越容易理解。我讓全體學生都從一位小數學起,積累一定的認知經驗,再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時就比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數來理解的小數的意義。學生能過對正方體學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從上完的這節課的效果來看,我總感覺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練習質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覺可能問題出在“分數”上,學生對分數也只是有初步的認識,有關“分數”的更多更具體的知識根本沒有學習,如今要借助分數來理解小數的意義,存在一定的困難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存在問題:
1、課前預設,特別是練習量較大,沒有考慮學生實際。
2、課前對學生的學習實際了解不夠,且在課中沒有及時調整。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確定位置》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既是認識圖形知識的繼續,又是后面學習直角坐標系等知識的基礎。既是第一學段的發展,也是第三學段學習的鋪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本節課對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認識生活周圍的環境,都有較大的作用。教學本課要求學生體驗確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數對的意義和表示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用數對來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經過三次試教,聽取年級組老師們的意見及反復修改,我終于比較成功的完成了《確定位置》這一達標課。
反思這節課,從設計準備到試教,再到最后上完這節課,感想頗多。
1、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目標明確
最初看到教材上的內容,感到這節課很簡單,教材上的內容很少,這么簡單,這么少的內容不知如何去講。于是我深入鉆研教材,理解編者的意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并在網上觀看學習了特級教師錢守旺老師和另一位老師上的《確定位置》的錄像課,對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開始設計這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注重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經驗,吸取名家課堂上的精華,不斷地研究探索,始終想著每一個活動的設計要達到什么目標。教學時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使教學結構緊湊而且環環相扣,突出重點逐步突破難點。
通過老師們的評課,使我知道每一節數學課,教師都要明確本節課的知識在整個小學階段所處的位置,知識的前后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以及后續將要學習的內容。
2、遵從學生的原認知,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切入教學:家長會怎樣告訴家長自己的位置?由于從學生身邊的真實情境出發,學生有生活經驗,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們描述自己的位置時,有的描述得很清楚,有的描述得不但麻煩,而且不清楚。如何方便交流和溝通?這樣學生就產生了學習確定位置的必要性,為新課中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打下了基礎。
學生對自己的位置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后,設置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幫助圖中的小朋友說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當學生初步認識“數對”后, 又引導他們用“數對”來描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借助班級的組與排用“數對”確定位置,學生可以直接應用已形成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體會“數對”和人的對應,經歷數形結合的過程。
在明確了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后,結合“地圖”、“平面圖”、“找位置”游戲、“介紹自己座位”、“介紹好朋友座位”等練習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了知識,體會體會數學的價值。
3、注重拓展教材
在課堂練習中挖掘教材隱含知識,地球上利用經線和緯線確定某一點的位置,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介紹著名數學家笛卡爾和平面直角坐標系,把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覺到,課雖上完了,但探索還在繼續,同時對學生進行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努力學習,成為對人類、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的思想教育。
4、有效利用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
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的有效運用是我這節課的一大亮點。其中之一是學習用數對表示位置時,利用動態演示,邊演示邊講解:用括號來表示一個位置,先橫著數,小青在第3組,把3寫在前邊,再豎著數,她在第2個,把2寫在后邊,兩個數之間用逗號隔開,這種記錄方法稱為"數對"。使學生明確數對的表示方法。另一處是為了向學生充分展現知識形成的過程,把座位圖抽象成點子圖,再把點子圖抽象成方格圖,從具體到抽象,解決了本課的難點,這是其它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5、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
本節課我滲透了函數思想、一一對應思想、符號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這些思想方法不用告訴學生,但教師心中有數。在小學數學課中都應該滲透哪些數學思想需要我們去學習和思考。當然,課堂教學的魅力就在于她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至少有如下幾點需要改進。
1、由于我的評價性語言太少,開始上課時,學生積極性不高,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
2、年輕教師的青春與活力在本節課中還有待加強。面對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作為年輕教 師的我應該有更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讓學生在你聲情并茂的講解中愉快的學習知識。我想這是我以后該加強改進的。
3、試教時,由于是借班上課,在指定學生回答問題時我采用“第幾組第幾個同學”和用數對如“(3,2)同學”回答的方法,靈活運用各種確定位置的方法,可謂一舉兩得。但正式上課時我有些緊張,沒有很好的發揮,今后應多在公開場合歷練,才能更有效的調控課堂!
4、在講完本節課以后還需要在教學難度中有所拓展,由于本節課是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講授知識第幾組第幾個的時候需要講授什么是列什么是行這一知識點。看來下次上課時應該注意對教材的深層領會。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本課《平移與平行》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平移又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設計了六個環節,首先通過“看一看”讓學生發現平行線的特征;再通過實際操作“移一移”“折一折”,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行線的特征;通過后面的:“說一說”讓學生知道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畫一畫”,學會畫平行線,達到知識與技能的結合;最后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知識學會在立體圖形中如何找平行線,達到對知識的鞏固認識的提升。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滲透新課程理念,大膽開放自主探索空間,實現數學學習的“再創造”。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畫平行線。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平行線、畫平行線。而畫平行線,更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設計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
( 1、創設情境,認識平行。 2、觀察思考,尋找平行。 3、動手操作,創造平行。 4、觀察感悟,畫出平行。讓學生自學課本上畫平行線的方法,再通過任意畫一組平行線,畫一條已知直線的平行線,過一點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這三個層次,讓學生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 5、歸納收獲,總結平行。)
課堂教學中,總體感覺時間非常緊張,在學習畫平行線時顯得太倉促了。教學怎樣畫平行線比較費時,學生不能很快接受并掌握。看似簡單的問題,學生為何不能較快地掌握呢?照著書上一模一樣地畫,怎么也這么難呢?看著一些同學在畫平行線時,不知道尺到底該怎么放,真為他們著急。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課后我認真地反思了這節課的成敗。不是學生的問題,是我教學方法的問題。學生雖然會模仿書上的畫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方法來畫,所以只要線條換了個方向,學生就無從下手了。看來問題出在平移,怎樣才能讓尺平移。只要讓物體沿著某條直線移動,就能實現平移。有了以上的鋪墊,此時,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讓三角板平移,學生就不難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它緊靠三角板的另一條邊,固定直尺,就能讓三角板沿著直尺的一條邊平移了。而且方法也不止書上的一種。對于沒有想到辦法的同學,也可以讓他們在書上尋找答案,自學課本上的內容。
學生有了平移的體驗,在畫平行線時,感覺輕松了許多,也節省了不少時間,更讓人驚喜的是,有同學用了不同的方法畫出平行線。有同學想到了用另一塊三角板或量角器代替直尺,起到沿這一條直線平移的作用,只要是直的都可以利用。還有的同學發現用直尺靠在三角板的第三條邊,同樣也能讓它平移。更有同學把直尺與三角板交換位置,讓直尺沿著三角板的任意一條邊平移。
在這一部分教學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畫平行線的方法,還能靈活地運用它。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他們發現了更多有關平行線的知識。比如:能畫出無數條互相平行的直線,但是過直線外一點卻只能畫出一條已知直線的平行線,以及如何檢驗所畫直線是否平行的方法。
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一、創設情境,架起新知與舊知的橋梁。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新課導入時,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再平移鉛筆、觀看生活中的平行現象的圖片,從中使學生抽象出平行線的特點和它與平移的關系,不僅架起了新知與舊知的橋梁,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更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激發了他們主動的探索欲望。
二、強化動手實踐,拓寬探究空間。
《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必須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例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根據原有平移知識來平移鉛筆,從中發現平移與平行關系。再讓學生通過“移一移”“折一折” “畫一畫”“找一找”的實踐活動,經歷從具體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內化平行與平移關系和平行的特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探究性和創造性,而且體驗到自已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自已的觀察和探索,自主發現、合理建構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畫法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地講授畫法,而是讓學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本節教學通過學生閱讀主題情景圖和學生初步感知相交垂直,通過讓學生用小棒將自己看到的相交垂直的畫面擺出來,學生初步抽象出相交垂直,又通過身邊的教室里的黑板門窗墻面,書本等相交垂直的實物,將初步抽象出的表象與身邊的實物聯系起來,一方面培養學生從身邊和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另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相交與垂直的理解,接著我讓學生相交與垂直的聯系與區別,在引導學生相交與垂直區別時,第一讓學生用兩個手指 ,先演示相交,再漫漫轉化為垂直,并提出轉化到什么位置你認為是垂直,為什么?感知垂直與相交的內在聯系,第二讓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垂直現象,指出是那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量一量相交成的四個角中的任意一個角的度數,看和你們想的一樣嗎?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垂直意義以及對相交與垂直的關系的理解。接著我讓學生自己試著畫出兩條直線垂直,學生方法多多,有的用三角板,有的用直尺,用課本、本子等,然后我出示了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學生嘗試不能用剛才的工具或方法,師指出剛才某些畫法的局限性,嘗試用其他方法畫,學生很快又進入了探究,走出座位互相學習或閱讀課本學習課本方法,很快全部學生又一次帶著疑問深入閱讀課本 ,通過互學和自學,有的學生用直尺,有的學生用三角板,也有的學生用課本的一角,雖然方法多樣化,但是具體操作步驟以及一些細節學生不注意,這時我及時給以點撥。本節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高,成效顯著。
但是,本節也有許多失誤,由于探究時間長沒能按時完成任務,所以鞏固練習少,更不用說課內完成任務了,另外在一些細節上失誤很多,例如:板題,過渡句,小結等,總之,漏洞百出。
再今后的教學中,首先要注意調控時間,力爭做到課內完成作業,盡量注意細節的完美。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課前準備】
我十分重視這次的教學活動,態度是端正的。變壓力為動力,很早就開始準備:認真備課,認真制作課件;多次修改課件、教案。
【預期的目標】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游記,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后,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空隙”時,努力實現教育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教學“外洞和內洞”時力促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設計“導游講解”部分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勇于探索的動態過程。教學設計立足課堂,優化教學進程;突出精講點撥,講究藝術提問,從以學生的機械學習為主轉變為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為主。教學時,使用許多自己制作的課件,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率,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效果】
1、實現兩個目標:字串1
培養學生思考、表達和搜集材料的能力,運用有關課外材料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依據課文內容,搜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對喀斯特地貌的興趣。
2、完成本單元重點訓練目標:
教學時,我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后,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處:上課緊張有余,教學機智不足;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字串3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闡明了“愉快教育”的優越性。現代教學論也公認:課堂教學除知識對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對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這兩條主線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下完成的。情感這條主線在小學教學中尤其重要,因為兒童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可以消除緊張的情緒,抑制學習中的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興趣,使內心世界變得活潑、開朗,從而有效地改善他們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和實踐能力。下面,就自己幾年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愉快教育談一點看法。
一、把微笑帶進課堂
“微笑是教師職業的需要”。教師推門走向講臺,就象演員走向舞臺一樣,應立即進入角色。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決不能將其情緒帶入教室,若將不愉快的情緒傳染給學生,注定這節課失敗無疑。教師微笑的面容、親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師生間的鴻溝,縮短師生間情感的距離,可以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安詳的基調,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環境。
二、精心設計好導入課
教師要設法將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有趣、誘人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中去品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課堂產生愉快的氣氛。如在進行珠算加法訓練時,學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來進行,將有神奇的效果:“一張紙按0.1毫米算,折疊多少次后,厚度可超過珠穆朗瑪峰呢?”有的學生懷疑能否辦到,有的說至少也得三天,這時你告訴學生,3分鐘內就可辦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學生嘩然,紛紛動手,在連加27次后就遠遠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數學百花園中,趣題比比皆是,如我國的"百雞問題"、"韓信點兵"、"三人分錢"等,都是進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充分利用風趣和幽默
恰當的風趣幽默,能活躍課堂氣氛,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許多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時常出現師生開懷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氣氛,這都得益
于教學中的風趣與幽默。如在講"雞兔同籠"問題:"有頭45個,足116只,問雞兔各幾只?"時學生心算、筆算后仍面露難色。這時教師下令:"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足!"學生開懷大笑。之后,教師說:"現在兔子和雞的足數一樣了,上面45個頭,下面多少足呢?"學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這時學生歡快地叫起來"有26÷2=13只兔子,32只雞"。
四、要建立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
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是創設和諧愉快課堂氣氛的基礎。這種關系應用于課堂,但建立在平時。所以,我們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必須首先愛其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平素就應不斷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修養,不斷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業務素質。
教師的愉快教育做好了,孩子們就能愉快學習了。要讓每一位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是一種勞動,學習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并不能滿足于課堂教學形式的活潑多樣,應該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認真、努力的學習,變“苦”為“樂”,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尤其對學習較吃力的學生,教師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使他們感到,經過自己的努力是會獲得成功的。
這樣教師的愉快教育和學生的愉快學習相結合,就能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數學的教學反思12-27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03-07
大學數學教學反思02-22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09
數學復習課教學反思03-04
初二數學教學反思12-24
數學教學反思15篇12-23
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2-28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12-29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集錦15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