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貞觀之治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1
在學習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歸納建立的過程時我的思路本來是這樣設計的:隋朝的衰敗?兵變、唐朝的建立?介紹建立者、玄武門之變以及唐太宗的統治。
在引導學生歸納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紹建立者,在這時,一學生舉手要說:“老師,錯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淵,而不是李世民。”可能是他的發言激發了另一位同學的勇氣,另一位同學也站起來說:“通過預習,我了解到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弒兄逼父后登基,老師,那歷史上為什么稱其為明君呢?”對這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我一面用較慢的語速表揚他們能思考和大膽提問,一面想第二個問題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徑嗎。如果讓學生自己摘得“果實”不是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所以我當機立斷對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們提出的問題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們只要學習一定能弄清所有的問題。現在我提議分小組學習,你們倆如果愿意就一人帶一小組:第一小組主要結合隋朝的建立歸納唐朝的建立)第二小組結合課文尋找李世民為什么被稱為明君?各小組形成書面材料并交流匯報,老師作必要的補充或更正,最終我們師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敗、兵變,唐朝的建立,簡單介紹建立者李淵,玄武門之變,介紹李世民,歸納其稱為明君的原因。通過這堂課,我從學生臉上洋溢的笑容中發現,學生獲得了滿足感和作為學習主人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從此以后,我發現很多同學上課積極性也高起來了。
反思這節課,教師在備課時,往往考慮更多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且力求盡善盡美。每一個子目怎么講,需要學生回答什么問題,甚至連過渡語怎么說等等全設計好;而恰恰忽視了學生這個學習的主人,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為解決這些問題應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徑。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留一點空間給學生思考、談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的時間。同時,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可根據課堂情境,如學生的反應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在完成了本課的教學活動后,我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和反思。
這是一節把思想品德教育與歷史知識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較把握的課文。執教完這一課后,我感到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感這方面,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下面簡單談談我這節課在教學中的做法。
第一,反復對比,激發愛國情感。
在教學中,我從“清政府”到“中華民國”,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情況做了一個對比。對比中,學生從現實走向沉重的歷史,從歷史又回到愉悅的現實。
第二,巧設情景,陶冶愛國情感。
教學中,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例,讓他們暢談自己調查了解的以前的事例。這些真實而藝術化的畫面、鏡頭,以境激情,從而取得陶冶學生愛國情感的教育效果。
第三,開展活動,增進愛國情感。
“回歸生活”是我們這門課程所追尋的理念。教學中,我結合當前的熱點,設計了“陽光體育計劃——2+1活動”,指導學生過有意義、健康、快樂的生活。
本節課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他們體會到了我國綜合國力增強的喜悅。快樂而緊湊的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今后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更大。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3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唐朝這樣一個少有的封建盛世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并繁榮的?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和女皇武則天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在上課時,要讓學生體會到: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促成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當政期間,繼續推行貞觀時期的政策,進一步推動了唐代經濟的發展。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一下幾點:
一、歷史人物的經歷介紹不必太具體,可以適當取幾個重點事件,同時要在知識點與歷史人物之間找到相應的銜接點,并在板書上給予同學一定的提示,引起他們的注意。
二、講述人物的時候也要適當提醒同學,人物性格、閱歷的確重要,但也是當時的歷史環境給了他這么一個發揮自身影響的機會。比如在唐玄宗晚年問題上,晚期的昏庸荒怠的確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原因,但根本原因則是唐朝施行的府兵制、均田制均弊端凸顯,節度使制度導致邊境將領擁兵自重,導致社會隱患重重。一場安史之亂更是加劇了邊境將領割據的現狀,使得唐朝再難現輝煌。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4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一單元第二課的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古代歷史的重點,所以本課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為了上好本課,我在課下備課時候做了充分準備,從網上搜集了相當豐富的文字材料和圖片等資料。我對上好這節課信心十足。希望學生能從這些資料中找到相關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分析能力。課堂上學生的狀態看上去也不錯,被很多生動有趣的圖片和史料所吸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所以上完這節課我的自我感覺良好,因為一定會很成功。可是在學生的作業中卻發現了不少的問題,有很多很重要的基礎知識都沒有掌握住。我很納悶,于是問學生緣故。
學生大都反應:資料、史料太多,而課堂時間有限,學生還沒把資料看完,我就已經講課,因此學生反應不過來,教學效果就不是那么好。這節課之后我查看了課標要求,才知道七年級的歷史課不必講述太多的課外知識,只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實就可以了。
我對這節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使我明白一個道理:為了將課上的生動一些,補充一些必要的資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并不是補充的資料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一個度,教學內容要適當,要看實際情況去定奪,當然也不要太少。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5
貞觀之治一課的教學思路是:課前采用學案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讓學生了解本課的知識結構。為課上的探究做好準備。課上前5分鐘對學生進行了學案預習檢測。與以往提問式檢查預習不同的是,能夠了解大多數學生的預習情況。由于預習學案的量小而精;學案檢測試題分為A、B、C三檔,可選性較強。學生積極參與,今天適用。效果很好,超出了預期的目的。為課上的探究做出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探討:唐太宗的制定措施是如何體現他的認識時。有學生提到;“政府輕徭薄賦,不讓老百姓干很多繁重的活,不從老百姓搜刮很多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發展生產,開墾大量荒地。促進經濟的進步,人民的日子愈來愈好過了。”另一個同學說:“這么好的君主,中國現在讓唐太宗統治,我們的生活也一樣的幸福。”
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唐太宗,改變不了壓迫人民的本質。他的一切做法無非是安民心,從而穩固其統治的手段而已。從太宗的話中得出,他認識到人民力量強大的同時,擔心“水覆舟”。唐太宗的開明是與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比較而言的。所以,評價歷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看其做法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否做出了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貢獻。
【貞觀之治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精選03-16
《離騷》教學反思精選10-30
精選化石吟教學反思11-06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說課稿11-02
《荷花》教學反思(精選13篇)12-23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7篇)12-10
觀潮教學反思(精選9篇)12-06
琥珀教學反思(精選15篇)12-28
《盼》教學反思(精選5篇)12-27
備課教學反思(精選6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