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鎖不住的心》這堂課結束了,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孩子們的心是那樣的天真,是那樣的純潔。在課上看到孩子們那樣充滿激情的交談,使我又一次回到了童年,讓我也感受到了孩子們真正的心聲。我對這一節課有以下幾個想法:
一、過分注重文本中的語言,忽視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例如:在上課伊始,我以為第一課時已經有了對文本的初步理解,就直接設置問題情境:請大家想一想,小男孩的媽媽看了這封信以后會不會同意讓他去大自然中玩耍?孩子們的思維直指文本,卻失去了理解文本必需的情感鋪墊。而課后我想是不是可以這樣:在開始時,以談話形式進入:平日里,你有沒有自由自在玩耍的時間?在玩耍與學習的問題上,你的父母和你有沒有不同意見?你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有一個小男孩他也遇到了這樣的煩惱,我們看一看,他是用什么樣的方式和媽媽進行交流的?他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這樣的設計,拉進了孩子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們更迅速的進入課文、理解課文。
又如:在教學小男孩迫切的想要去看青蛙、小鳥的窩和山上的小羊時,只是一帶而過,并沒有引導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精力去想象大自然的美好,更沒有讓孩子們感悟媽媽禁止小男孩去接觸這樣豐富多彩的生活時,小男孩有多么的失望和渴望。從而導致孩子們的情感體驗沒有被調動起來,更不用說感同身受的去理解文中孩子的心情了。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更成了一種空談。
二、把握教材不準確。這主要是我設計的問題情境給黑字門一種錯誤的引導,我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只是建議他們列舉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沒有讓孩子們列舉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鮮活真實地感受,使孩子們沒有深刻地感受到躋身社會與自然之中,獲得直接的經驗和感受,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必要!另外,我過分引導孩子對小男孩進行理解和同情,卻丟失了文本的另一個價值觀方面的目標:采用恰當的方式與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達到互相理解和支持。
雖然,這堂課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說是極其失敗,但它真實地再現了我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重大業務性的不足。可是我有了這顆“有過改之”決心,再加上虛心的求教和努力的實踐,我一定會找到語文教學的規律和有效的教學方法的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本課是一篇知識性的童話,采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蠶的整個生長過程,以及生長過程中的幾次變化。課文第2-5自然段寫了蠶4次蠶眠脫皮的現象,用“吃、睡、脫(換)、醒、變”幾個動詞揭示了蠶的生長規律,并從蠶的身體大小、肥瘦、顏色、光亮的變化介紹了蠶眠每個階段的特征,即第二生長過程“蠶”。第6自然段寫蠶吐絲作繭的經過,即第三生長過程“繭”。第7自然段寫繭里的蠶變蛹后,又變成了蛾的過程,即第四生長過程“蛾”。
我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以后,就立即讓學生分組活動談論交流,課堂上出現一片表面上熱鬧的現象,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考冷靜分析的空間與時間,這樣做不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如果說,有價值的問題或主題是小組合作學習適宜的“土壤”,教師的有效指導是適宜的“溫度”,那么,獨立思考則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每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都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圈點勾畫,讀讀想想,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形成“統一”意見后,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使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讓學習的主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自愿地主動學習,自覺地主動發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課堂中變“學答”為“學問”。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問。或許他們很難很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但現代教育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著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一開始讓學生提問題,他們可能會摸不著頭腦,或淺薄可笑,或不著邊際、離題萬里。但只要我們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實踐讓學生“會問”的新的教學策略,經過反復訓練,學生是可以達到我們所理想的要求的。
創造性是主體發展的最高表現。對學生而言,它意味著獨立思考、求新求異、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等。創造性發展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師只有充分認識這一點,用主體教育的理論武裝自己,開放教學思想,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創造力才能得到保護和培養。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接受了課例研修課的任務,感覺壓力挺大,生怕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完成課例研修課的任務。但是又細細想,這是對自己的挑戰,也是對自己的磨練與提升。
接受任務后,認真鉆研教材,研究教學目標,確定教給學生什么。并經過認真備課,設計教學流程、學案。對學生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準備。全體研修成員一起在四四班,進行了課例研修的第一次講課、聽課。
因為不是自己班的學生,感覺不太順手。在第一個問題“這首詩歌主要寫了什么?”提出后,學生不太積極。一下子就感覺有點蒙。接下來,研究主要問題“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時,學生自主探究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匯報時感覺自己用時太多,以至于后來到下課時沒能完成教學任務。總之,一堂課下來,感覺太不理想,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被調動起來,小組合作有些流于形式。
課后,研修成員對這節課進行了有效地點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裴主任指出:“感覺本節課各個環節的銜接語有些缺乏;另外,在出示知識點反復的概念時,應該在學生反復讀詩,自己探究的基礎上從文本概括出反復的概念,然后再次讀書,進一步體會反復的作用。”馬志偉老師說:“感覺在第一個問題提出后,用時太長,學生理解后就可以適時指導朗讀。”王校長指出:“我認為,對于小組合作這個環節,應該是放在解決難點問題上,對于簡單的問題,完全可以自己探究,直接匯報即可。”其他老師也分別就教師語言、評價語言以及時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大家各抒己見,為了研修,提出了寶貴意見。
針對大家提出的見解,課后我對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進。在環節上,增加了課前精彩一分鐘“背誦課前搜集的關于童年的詩歌”,詩歌內容與故事內容屬于同一個題材,為課文教學做個鋪墊;設計了“自主探究”針對第一個中心問題,“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簡單,布置學生自主探究,然后直接全班交流。省去了小組合作這個環節。對于理解文章寫法這方面,設計問題,進行“合作探究”環節的設計。在學生自主探究基礎上,小組交流,達成共識,并匯報。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期待著下次上課能帶給大家精彩!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我不得不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了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和時間賽跑》時,由于備課時側重于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于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著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2篇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沖破瓶頸,開創教學的新天地。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這篇小說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范讀,學生再跟讀,最后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后者是畫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著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于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
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說好,是否前面變布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丑小鴨》教學反思
《丑小鴨》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丑小鴨》是根據安徒生作品改寫的一篇擬人體童話。文章以充滿情趣的語言,生動引人的情節,描寫了一只“丑小鴨”出生后,歷經種種磨難,最后發現自己是一只漂亮天鵝的非凡經歷。文中“丑小鴨”艱難曲折的經歷,以及它身處逆境,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讀者。故事寫得十分感人,貼進初一年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對于文章的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學生并不難達到。但對于課文難點的理解: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時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有一定的難度。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輕輕地翻開《識字5》,品讀著文中的詞串,腦海中就構起了一幅迷人的冬景圖。有大雪紛飛的雪景,有歲寒三友的風姿,有冬眠的小動物,還有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這里的四行詞語,是很有特點的,一行詞就是一幅畫面。于是,循著這一特點,展開了教學——。
第一行是有關氣候的詞串。“寒流”這個詞語學生不太熟悉,我就告訴學生寒流就是我們常說的“冷空氣”,接著,我就問孩子們,冷空氣來了,氣溫怎么樣啊?孩子們馬上接上去說天氣冷了。讀到“大雪”時,我就問孩子們樹木、房屋、田野發生了哪些變化?隨機補充了些描寫大雪的成語:鵝毛大雪、銀裝素裹、白雪皚皚、冰天雪地。最后,我指導孩子們讀詞語,要讀出畫面來,把一個個詞語變成一句完整的話。
第二行是三種不怕冷的植物,也就是歲寒三友。在教學時,我補充了詩歌《梅花》、《竹石》、《青松》給孩子們誦讀,再讓學生把蠟梅、翠竹、蒼松與其他怕冷的植物進行比較,孩子們發現很多花都謝了,只有蠟梅迎著寒風開放。其他樹木都掉光了葉子,光禿禿的,而蒼松、翠竹依然一身綠色,挺立在風雪中。在詩歌的誦讀中,在與其他植物的對比中,這些耐寒植物勇敢堅強的品質,學生感受的越發深刻了,同時歲寒三友的名字也牢牢刻在了他們的腦海里。
第三行是三個小動物,看到這些小動物,小朋友的嘴里情不自禁地會蹦出這樣的句子,如:螞蟻躺在裝滿糧食的洞里過冬了,小刺猬、大蟒蛇躲在洞里睡懶覺,睡得又香又甜呢!接著,我讓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也是要冬眠的,孩子們爭先恐后,說了許多,在不知不覺中,拓展了課外知識。
第四行是冬季鍛煉的體育運動,除了這三項,我還讓學生說說你會在冬天干什么呢?有的說打雪仗,有的說堆雪人,有的說滾雪球,有的話賽跑,十分有趣。接著,我就讓學生練習說話:“小朋友們不怕冷,他們在雪地里有的……有的……有的……”
看似簡單的12個詞語,可以挖掘的知識還真多。而教師就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整合,不斷增加積累,拓展知識面。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描繪了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的風箏,并將這些風箏放到蔚藍的天空,讓風箏帶著自己的理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這是課文的主要內容。文中一共寫了7個小朋友放了不同的理解,如作者是放飛水兵帽,希望以后能夠當一名海軍;小薇薇放飛蝴蝶希望以后可以當昆蟲學家等。
講完全文,讓學生明白不同風箏代表不同理想后,我也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理想是一個人的奮斗目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所以每個人都要有理想。那么請問你們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話剛說完,整個班級就沸騰起來了:老師,我想當科學家;老師,我想當老師;老師,我想當作家;老師,我想當一名工程師……
但是有些學生的答案竟然是要當孫悟空,學他大鬧天宮,還有的要當神仙……
等大家講完后,我進行小結:同學們的理想都很好,如當老師、作家、工程師……但我們說你現在并不是有了理想就等于你已經實現了理想,還需要大家面向這一理想的方向去努力和奮斗,付出汗水才能實現。但有一些理想應該值得注意:想當孫悟空的同學,這樣的理想與眾不同,有獨特的想法,但不是很切合實際。因為孫悟空畢竟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是靠我們人去想象出來的。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在孫悟空身上的一些本領已經實現了一些:如神六的上天等,有些還要大家以后去努力實現。但也有些卻是不可能實現的;如72變、一根毫毛變成一只猴子,大鬧天宮等,因為天上沒有天宮。所以對于這一些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希望大家要去掉。
小學生處于兒童時代,對什么都感到好奇、善于模仿。很容易對一些想象中的英雄人物由于佩服而崇拜,特別是童話、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常常希望有朝一日也象他們一樣能夠神通廣大,大干一番。因此理想就向這一方向去追求。所以我覺得這一些都需要我們去發現,并加以引導。在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大膽追求的同時,必須引導他們怎樣去通過奮斗來實現理想。并指導他們去掉那些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如前面所說的孫悟空的72變、大鬧天宮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成長。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玲玲的畫》一課,文章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簡單,學生一讀便明了。那如何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呢?文章的語言訓練點挖在何處呢?我怎么才能站在語文這塊基石上,讓學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呢?我針對學生實際,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抓人物心理描寫:
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玲玲三幅畫的句子體會玲玲的心情。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在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此刻玲玲的心情。課堂上自我感覺這部分落得很實,學生真正明白玲玲的心理變化,效果很好。
二、抓朗讀,讀中指導感情。
上課開始,我直接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采用開火車朗讀課文,因為這課內容簡單,沒有難讀的句子,所以直接檢查朗讀,節省時間訓練說話。在學生開火車讀課文時,我就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如“爸爸催玲玲睡覺的句子,爸爸對玲玲說話的句子”。我都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讀錯字,我也及時糾正,如“叭----趴”學生把這兩個字讀錯,立即板書在黑板上,提醒學生注意,只是當時處理時教師沒有落實,今后注意。
三、抓說話訓練,為寫話奠定基礎。
本節課我在多處進行說話訓練。如在體會“端詳”這個詞語時,課堂上我隨機叫學生說一句話,雖然學生在造句時有點難度,但在老師的提醒下學生也能說造幾個句子,只要堅持學生在準確用詞上就會有進步。
當學生體會玲玲把弄臟的畫畫了一只小花狗,此刻高興的心情時,我設計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補充句子,訓練學生想象空間,訓練說話。
學生了解了爸爸和玲玲的為人時,我又設計了你此刻想對爸爸和玲玲說些什么,訓練說話,進行教育。只要能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機會,我都不會放過,相信學生在訓練中說話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寫話能力也能提高。由于時間沒有安排好,因此沒有進行寫的訓練,以后要把寫的內容安排在課內。
四、抓拓展。
本節課課堂容量很大,理解完課文,又指導四個生字,我還進行了拓展,雖然拓展安排時間有點緊,但我已經開始進行嘗試,進行語文主題學習,相信今后我會不斷改進,合理安排時間。
雖然本節課按計劃完成任務,但有些地方落得不實,教師的話過多,時常重復學生的話,教學就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起來的。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索溪峪的奇麗風光文章緊緊圍繞題目展開敘述和描寫。首先把走進張家界索溪峪的整體感受概括為一個“野”字;接著,分別描寫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說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蕩滌胸懷,使自己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和清爽。
教學時,我借助網絡資源,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感悟語言,領悟作者表達方法,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下面我就具體地說說本課教學后的一點反思:
一、課始,我就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閱讀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有位博士說:“真實的教學情景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和不確定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呈現出來。”教學中,在學生利用網絡學習以后,并說一說“你用哪種方法學會了什么?”不斷呈現學生的真實體驗,呈現他們的重重疑慮足以可看出課程資源不僅來自書本也來自學生,更來自師生的交流,也就是說這樣的課堂不是我們教師能完全預設的,也看不到教師受教案的束縛,整個教學在互動中進行,學生在互動中不斷向深層推進,課堂呈現真實的狀態。
三、在交流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利用網上優勢,結合文本語言,邊交流邊朗讀一些語句,相機理解一些詞句之意。他們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讀中領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提高,使課堂教學建立在語文實踐的基礎上,完全跳出了煩瑣的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認為有幾個值得探討的地方: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是自主學習的實施不應以否定教師“導”的作用為代價。我認為該講的地方還是要講,該點的地方還是應不失時機的加以點撥。
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已成為大家的共試,但是,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也離不開教師的點撥。不僅如此,教師的巧妙點撥應該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此時,教師的適當點撥不但能使課堂出現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而且還能給學生一種啟示。如果經常性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意識。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本課要求識記14個生字,會寫5個字。考慮到識字量大,而且學生剛接觸識字學習,本課教學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并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以激勵性評價為主,鼓勵學生多識字。喜歡得到別人的贊賞,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是每一位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關注每一位學生,善于捕捉每一位學生的點滴賞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如“你真棒”、“這是你獨特的識字方法”、“這個字你讀得真好,獎你再讀一遍”等使學生愿意識字,體會到識字的樂趣。
2、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小學生有著非常強的表現欲望,讓學生當小老師,學生可以充分表現自己。如,在讀準8種物品名稱的環節,我讓學生同桌合作,輪流當小老師,這樣既復習鞏固了拼音教學,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奮性。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一切活動必須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一切活動必須是為學生學習服務。本班學生接受能力不強,再加上拼音掌握得不夠理想,因而實際課堂操作與預設相差甚遠。本以為,40分鐘可以完成認識8種物品,識記“沙發”等8個生字,以及書寫“上、土”兩個字,但在去掉圖片與拼音,讓學生識字時,才發現大多數學生還是不認識字。于是,我隨即放棄了原先的預設方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扎扎實實地進行識字教學。40分鐘很快過去了,我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課自然不完美。盡管如此,可在課余時間,檢查學生所學情況,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掌握的超好。我想這一切緣于我對學生的尊重,緣于我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因而需要老師時刻關注,提醒。課堂上,我十分關注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愛動腦,積極發言等習慣的培養。如,我提醒“你很會聽。”“會聽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因為認真聽別人發言,可以從別人那里學到很多知識。”“瞧,這雙小手舉得多高,這是雙有智慧的小手。”等激勵性的語言提醒學生課堂上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描述的是一位名叫瓦尼亞的小朋友,趁家人不注意,偷嘗了一個李子,《李子核》教學反思。媽媽知道后,問大家吃了李子沒有,他說自己沒有吃。后來,當他聽媽媽說,誰要是把李子核吞下去,肚子里就會長出小樹來時,他嚇得臉色發白,忙說自己把李子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這句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做人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能說謊話。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描寫尤為生動,非常真實地描寫出瓦尼亞想吃李子又猶豫不決的樣子。
課上完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幾點認識:
一、要給學生一個自主的課堂。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教育論文《《李子核》教學反思》。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本節課我正是朝為學生創設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有很強的參與意識。這一點我做得不夠。
二、語文教學要“去粗取精”針對學生特點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
這篇課文對我們班的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進行第二段的教學時,我開始是讓學生先找出能體會到瓦尼亞特別想吃李子的詞語,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理解不是很好,于是接著讓學生先讀句子表演動作,在指導、評價學生表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句子中對瓦尼亞動作描寫背后的瓦尼亞想吃李子的內心。由于變化了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生理解上、語言表達上的難度,學生的學習氣氛很容易被調動起來了,但由于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買到李子,所以沒有進行學生表演部分,所以學生理解有些難度。
在第三段的教學中,又有做動作體會的環節。為了避免重復感,在體會心情后又增加了一個問題:“你覺得瓦尼亞能嘗出李子的香甜美味嗎?”這個問題一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通過各種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真正走進了瓦尼亞的內心,更好地理解了課文,這是我本節課的核心關鍵。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這個學期我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將要過去,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獲和問題。三年級教材編寫的意圖在于注重人的發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學知識的目的在于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對以往沒用的內容進行刪除,所學的全是對以后步入社會有所幫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場景自然就很多,內容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復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獲。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某某,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成了:“某某你先來說說好嗎?”“能向大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愿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2、結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
智力作為一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并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學生的學習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的語言傳遞為主,結合聽說讀寫,這樣做容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短時間里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語言、數學智能的發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幾項智能,諸如學生個性素質的開發、潛能資源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受到忽視。這個問題已經受到許多老師的高度重視,我嘗試借鑒了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系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夸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學完一篇課文,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在課堂上表演,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從中也加強了肢體運作智能、交際智能和語言智能。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新課程“以人為本”,閱讀教學“以讀為本”。
“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總有或多或少的感想,我僅把自己平時的一點心得寫出來與大家探討,希望大家能給予指導與幫助。在我個人認為,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記得我小時候在語文課堂上時不時思想就跑別處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樂,美術和表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學處的心理,這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畢竟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美術的興趣好比學語文的興趣濃厚。
一, 設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并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潛移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人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趕海>這一課,在朗讀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詞部分時,讓學生改讀為唱,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插入表演,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對小學生來講,如果能采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愛動,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欲望,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雪兒>這一課的最后兩段的時候,有意識的把"我"對雪兒的呵護,雪兒終于可以展翅飛翔時的樣子等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課文的真諦.課后,同學們還不停的將課堂上學到的動作表演來表演去.可見,課堂的內容已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
三.安排繪畫,增添課堂情趣. 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而且美術在啟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在《荷花》這一課中,我先自已畫一幅很好看的荷花,讓學生通過圖,先了解荷花是什么樣子的,對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要不然單從課文上簡單的文字來理解,他們對此還是茫然.打破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溝通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學科的聯系,把語文學習中的讀與唱,畫,演等有有機結合,讓語文課堂"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能培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全面提升學生的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片斷]
教學求“最大公約數”一課,學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我安排了以下一組習題,進行鞏固練習。
求下列各組數的最大公約數。
36和54 6和12
24和36 18和63
反饋時,發現游鶴等少數學生做錯。在了解游鶴做錯的原因時,同桌搶著插嘴道:“游鶴說,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太麻煩,只要把兩個數相減,所得的差就是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話音剛落,全班學生一陣哄笑。我及時制止,并請游鶴具體介紹一下想法。他漲紅著臉說:“從36和 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約數中,我發現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8、 6、12,正好分別是每組數中兩個數的差。所以,我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約數時,直接把63減去18,結果卻錯了。”這一番解釋,使我突然想到了用輾轉相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方法。“游鶴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求最大公約數的方法,叫做輾轉相除法。如果同學們感興趣,課后可以繼續研究。我提議,為游鶴這種細心觀察、大膽猜想的精神而鼓掌。”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反思]
備課時,我們盡管會從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生活背景出發進行精心預設,但不可否認,不同學生面對同樣的探究材料,可能會有不同的發現。上面的案例揭示的是學生真實的探究過程。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不但可以用 分解質因數的方法,還可用兩個數相減。盡管輾轉相除法不是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游鶴的想法也僅是輾轉相除法的萌芽,但這一片斷的真正價值在于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經歷觀察、 猜想的過程。
課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師都會遇到的。我想,讓意外生成精彩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如果我們習慣于用一個標準去要求學生,只會把學生的創造扼殺在萌芽狀態,那我們的課堂永遠只能是一種聲音。 此外,讓意外生成精彩,還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求異思維有一種直覺感悟的能力,要能敏銳地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想飛的烏龜》是北師大版第一冊第十四單元以“夢想”為題的課文,本節課我是在第一課時識字,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次教學在指導思想上,注重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探究、創新的精神。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的情感交流,創設問題情景,不斷引導加強語言積累和邏輯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本節課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過“提出問題、自讀解答、合作交流”等形式,始終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訓練滲透在各個環節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及創新精神。穿插“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等環節,讓學生注意聯系生活實際,體驗烏龜一起做夢、懇求、高興、沮喪,從而能夠進行有感情朗讀。總之,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給學生帶來了無究的樂趣。
我感到課堂中較成功的環節有:1、課伊始,通過多媒體畫憶舊引新,讓學生與烏龜進行對話,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情緒,產生新的知識點,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學生憑著對課文的感悟,結合生活經驗,爭先恐后提出了許多富有童趣、體現愛心的問題,大大拓展了思維,豐富了學習內涵。2、我在課堂中注意營造探究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問題,課堂學習師生雙方都有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嘗試合作學到知識的樂趣。3、我創設生活問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傷心”的情感,不僅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打下基礎,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學生解答后的問題,表演再現課文情境,再次將學生引進烏龜的內心世界,跟烏龜一起開心。這樣不僅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熏陶,而且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通過將學生提出一系列開放式的問題貫穿在教學之中,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答案,給予贊賞,致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然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課堂上學生的情緒一被調動起來,都爭著要發言,不能很好地聽別人講話;課堂活躍的同時,我發現還有部分學生不能進行獨立思考,往往順著一個同學的發言來說。此外,我還發現現在的孩子都比較不能吃苦,看到困難就想逃避,雖然在這方面我有進行引導,但我想這更應該拓延到生活實踐當中。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下冊《木蘭詩》教學反思10-03
三年級語文下冊《燕子》教學反思03-15
三年級語文下冊《翠鳥》教學反思08-23
三年級語文下冊《夸父追日》教學反思12-16
三年級語文下冊《果園機器人》教學反思12-16
三年級語文下冊《太陽是大家的》教學反思12-16
九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反思11-20
九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反思09-28
三年級下冊語文課堂教學反思范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