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袋麥子》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袋麥子》的教學反思1
這篇童話故事條理相當清楚,為了更集中地感悟人物形象。在精讀課文時,我們先學習第二自然段描寫小豬的段落,我先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小豬的話,來體會小豬內心的激動與興奮;抓住重點詞語,如“各種各樣”體會小豬的心靈手巧。接下來,學習第五自然段,從“舔了舔嘴唇”、很懂事的一段話以及土地爺爺對小豬的評價,來感受小豬的人物形象是憨厚可愛的。在學習小牛的段落時,我按照上面的方法組織了教學,學生能深入地理解小牛的特點。
在學習小猴的段落時,我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自學,并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交流。我感覺這種方法用得較好,教給了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把學習小豬段落的方法遷移到學習小猴段落上。該環節設計體現了課改的三個維度,讓學生把學到的方法,自己進行實踐,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在學習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在比較三個人物形象時,我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說說自己最贊成誰的做法。聽著孩子的表述,可以看出孩子的真實思想,教師適當的引領讓學生獲得一種樂觀向上正確的價值取向,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后,我請學生分別扮演土地爺爺、小豬、小羊、小猴,表演一年以后,土地爺爺拜訪他們時的情景。強調抓住“神秘”、“興奮”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詞“節儉”、“收獲”運用到自己的人物對話中。雖然,孩子的表演是稚嫩的,但對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進行了內化。通過表演,學生的體驗會更加的`深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今后,我會更重視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的素養進一步得以提升。
《三袋麥子》的教學反思2
《三袋麥子》也是一篇童話故事,對小孩子的吸引力那是非常大的。我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并沒有完全按照教案來上,因為在課堂上,許多孩子都有獨特的想法。我先讓他們去看看小豬收到麥子后的反應,同時讓孩子們知道怎么讀,并讀好,以學生自學的方式讓他們了解小猴、小豬的方法。在都了解完之后,我讓他們給麥子去名字,經過引導,他們都能從文中找出金燦燦、飽滿、麥種這樣的詞來看待這個麥子。
一年之后,土地爺爺去看看他們。這里我先帶領孩子懂得小豬的憨厚可愛以及土地爺爺的哈哈大笑。然后自學小猴與小牛,在交流時,令我驚訝的是,他們都能說到小牛節約,我覺得在我不引導的情況下,應該不會有很多孩子能說出來,所以,從這里我覺得一些課文對孩子的吸引會促進他們的思考,假使一些并不有趣的課文,那么這時候教師就應該思考如何去增強氣氛。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吸引孩子,而不是為了上課而上課。這堂課的最后,孩子們都是認為小猴好,為什么好呢,我覺得是不能只看當前,要為長遠利益打算,并要懂得創造。可惜這里我引導得不好,最后完全是硬塞給孩子的,所以在這里非常失敗。
《三袋麥子》的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豬、小牛、小猴都得到了土地爺爺的禮物——三袋麥子,他們三個按照各自的方法對這三袋麥子進行了不同的處理。故事的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人物個性鮮明,很適合兒童閱讀。
這個故事內容簡單,因此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內化課文中的語言,我主要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并想想演演。第二至四小節中,小豬、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爺爺的一口袋麥子后,小豬作者著重寫了他的語言,而小牛作者則寫了他的想法,小猴則短短地寫了他的動作,于是我讓學生想一想小豬看著黃燦燦的麥子,心里會想些什么,表情會怎樣?小牛看了又看飽滿的麥粒,會說些什么?小猴看了麥粒,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在此基礎再演一演,同學們對這幾種動物很熟悉,能夠揣摩出他們的所說所想,一時間課堂十分熱鬧。
同學們演完故事后,意猶未盡,所以在課文結尾,我讓學生為文本續編故事:新年馬上就要到了,這一回呀,土地爺爺給咱們也送來了一袋的麥子,這袋麥子,金燦燦的,顆粒飽滿。小朋友,現在這袋麥子就歸你了,你想怎么用啊?學生紛紛談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我想一半種下地,一半留著吃;有的說我把麥子種下地后,等收獲了,就送一些給困難的小動物;有的說我想種下地后,收獲了賣掉些,掙點錢……
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不斷地加深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這點是值得可喜的。
《三袋麥子》的教學反思4
來到實驗上的第二節課是《三袋麥子》,上后感覺心情很舒暢,舒暢的原因有兩點:其一可能是由于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話故事。文章語言通俗,情節簡單,孩子們學起來興趣大增;其二是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通過對新課改的進一步認識和把握之后事先進行了學情分析,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自主感悟和理解,讓孩子們自主發揮,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文章通過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小動物對待麥子的不同態度,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長遠的考慮。但對其所蘊含的道理和所描寫的小動物鮮明的個性,是這篇課文要著重引導學生理解的難點,初讀類似這樣的蘊涵哲理的課文,頭腦中總是會浮現出自己小學時老師對自己的引導:“同學們,學習完這篇故事,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是小猴子那種機靈、能干,千萬不要學習小豬的愚蠢,先把麥子吃完了最后挨餓。”對于我們這樣7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來說,對以上的語言大概不會感到陌生。
曾經,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絕對”、“權威”的答案中成長起來的。簡單地說,曾經的教學教給學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優點。現如今,學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課改的新形勢浪潮的沖擊下,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更民主、科學地體現出“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思想。這也是我在這節課的預設中所積極探索并努力擯棄傳統教學帶給我的深刻影響的重要思想指導。
因此在這堂課中,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學生看到三個小動物各有所長,并找出各個小動物的優點。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孩子們找出了小豬的自食其力、小牛的勤勞節儉,在說出了小猴的聰明、能干之后,還能說出他具有等待的耐心和毅力,得到的是一種苦盡甘來的收獲。
《三袋麥子》的教學反思5
雖然還沒有深層的挖掘課文內容,但孩子們已經能說得很好,當然語言的組織上還有所欠缺,但已經能夠自己做出思考,我覺得 這已經相當的不錯了!鑒于以上的思考,我來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進行全文表演。在學習時我的主要時間就化在了讓學生進行表演上,抓住一些關鍵詞來進行表演,邊表演邊挖掘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并通過語言和表情、動作等表現出來。
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在低中年級的課堂上,一些表演總是免不了的。特別是這樣的童話故事,孩子們更是樂于表演。表演中讓學生動腦、動口、動身體,讓學生體驗文本,學生喜歡這樣的表演舞臺,在這樣的舞臺里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現,創造性得到最大的釋放。
首先,我讓學生把課文全文讀個三兩遍,然后再分角色朗讀。在分角色朗讀時,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詞語,然后在討論中或示范或模仿,以此來讓學生把握角色。為表演打下基礎。
我再分工讓全班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在全文中找到這個小動物的所有相關內容,熟讀之后,先試著進行表演,要把穩重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這個方式已經在前面兩課中做過了,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經驗了)。第一次表演的時候,可以看著課文表演,等到熟練了,就可以丟開書本進行表演了。
全班交流表演時,一邊表演一邊再挖掘人物的內心:通過人物的生動的對話,形象的動作以及人物能夠表現內心心理的神情的細微變化。要把穩重的語言通過你的表情以及動作給表現出來,可以有自己的創造性的東西在里面。
【《三袋麥子》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15篇03-16
《三袋麥子》教學設計15篇12-31
三袋麥子優秀說課稿12-17
《三袋麥子》課件設計05-02
《三袋麥子》優質課件設計05-02
三袋麥子語文課件05-02
三年級上冊《三袋麥子》說課稿12-20
小學三年級語文《三袋麥子》練習題01-08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精選03-16
麥子閱讀理解答案(精選7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