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成長》教學反思1
經驗+反思=成長,這個等式很形象地說明了如何到達成功。不斷總結經驗,反思所有的點點滴滴,只有這樣,才能成長,才能成功。
經驗一般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教師的間接經驗一般來源于書本和老師的教導,而直接經驗則來自自身受教育的經歷和教育教學實踐工作的經歷。經驗連接著過去和未來,在經驗的時候要回顧過去的經歷和結果,并在他們之間建立聯系;同時,又要將這種聯系用于指導未來的行動,從本質上,經驗的過程是策劃和規劃未來行動的過程。一方面,我們不能僅僅只主意學生的學習活動或學習結果,而是要建立教師的課堂教學假設、教學設計、教的活動、學的活動、學的效果之間的聯系,分析他們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獲得經驗的目的是為了規劃和改進未來的教育教學,要用來指導未來的行為。
過去的點點滴滴,我們需要從其中獲得一些經驗,并通過經驗,進行反思。首先,反思需要懷疑,需要批判性審視。這種懷疑和批判性審視首先是指向自身的經驗,不固執,不封閉。 其次是指向他人的經驗,不輕信、不蠻重。閱讀不是一味接受,而是與自身經驗比較,建構自己對教育和生活的重新開始。
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學會總結經驗,不斷反思。只有從以往的生活、工作經驗中,取長補短,就拿數學教學而言,我認為教學反思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思得。
課堂中的精彩之處,滿意之處,覺得比較好的地方可以及時記錄下來,這將是自己的一個寶貴經驗。
二、思失。
對于我們新教師而言,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足的地方,因為每一節課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挑戰。所以,總會產生一些的不如意,我們也可以用文字記錄,在以后的教學中就要避免這些失敗的地方。
三、思效。
一堂課的得與失可能都有,但是效果究竟如何,需要我們去反思。從反思中,了解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如何,當然這也可以借助一些評價手段,比如課堂的檢測等。思考課堂的效率和效果,找出問題所在,才能有效改正。
四、思改。
思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那么思以后一定要付諸行動,采取一定的解決策略,改變課堂中的不足,改善課堂中出現的失敗,從而進一步進行設計,找到更好地教學方式或方法。
總的來說,我認為,經驗+反思=成長,既然現在的經驗很少,就要靠我們去不斷積累,而反思能帶動我們更好地成長。所以,學會反思,成為一個反思型的老師非常迫切!
《成長》教學反思2
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意識到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自我成長和完善職業道德的杠桿。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行動研究和案例研究中,我跨出無反思的習以為常的圈子,就自己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片斷、閃光點、失誤、困惑積極反思,試圖總結出教育教學(此文來自)行為中的規律和藝術,力求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如撰寫的班主任工作管理反思,化學教學反思,學期工作反思,有些在年級組學校里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有些反思的觀點與成果在全校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關注和強烈共鳴同事經常請教我,青年教師經常向我學習,教育教學(此文來自)管理技能經常讓人贊賞。
在反思與感悟中成長。我認為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覆行職業道德根本體現和有效途徑。
①教學前的反思,內容包括該教學活動的設計理念是什么?是否反映課改的精神?教學活動的準備做得如何?是否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教學的重難點處理是否得當?等等。
②教學中的反思。在組織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行為,反思“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學生的主體性在活動中如何體現”?“學生的需要是否給予滿足”?通過邊活動邊反思,可以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有效調控。
③教學后的反思。反思教學中的失誤,反思成功的教學經驗。
④自我反思。反思一些教學觀點,是否擁有積極陽光心態,是否對學生的成長有積極影響。
《成長》教學反思3
疫情當前,研修不止。特殊時期,xx市第八中學小語團隊以特殊的方式繼續著研修之路。4月16日下午2點半,我校小學語文“線上教學”觀摩課在四樓錄課室如期進行!本次研討活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線上執教,網絡觀摩網上直播,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非常時期,幾位老師的線上教學給我以非常好的示范。
本次觀摩課共展示了5節語文課。每位教師根據本年級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從目標設置、教具準備到教學過程的組織,都做了精心的準備,突出了綜合性、可操作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
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聽完三位年輕靚麗的女教師張xx、王xx、孫xx的課,讓我如運動過后飲可口飲料般舒服、痛快,這幾位年輕教師充滿了活力,說話干脆利索,課件制作精美,設計環節環環相扣,師生互動連連,達到高效課堂。哎呀,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不服老不行,自己再不努力,就會被時代淘汰。
兩位老教師袁貴峰和張玉穎的課,我感覺:穩,扎實,有效!她們由扶到放展開教學,為學生搭建了良好的學習支架,層次清晰,層層遞進,讓一直困惑“古詩教學”和“綜合性學習”應該怎么上的我,有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二、內化反思,砥礪前行
“線上教學”觀摩課,讓我更加明確了方向:20分鐘的網課時間應該充分考慮,效率最大化。課前應該整合、遴選優秀資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對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習支架的搭建、學習思維的打開都要考慮,用20分鐘的時間把教學重難點落實好。在作業布置上也要考慮線上教學的特殊性,巧用釘釘家校本,讓學習更加快捷、有效。同時,自己也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讓特殊時期的教學變得更合理、有效、豐富!
總之,本次語文觀摩課猶如及時雨,給我接下去的網絡教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變是永遠的不變,唯有不斷學習與前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成長》教學反思4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有成功的經驗,亦有失敗的教訓,對教師來說都是財富。課后將這些寶貴的財富及時進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對照新的教育理念再來指導實踐;通過將零星的教學經驗,不斷加以總結與提煉,就可以提升教學理念,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凸現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可見課后反思是一種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方法,是教師獲得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其成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必經之路。
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幼兒園教師在課前準備和設計方面比較重視,但在教學活動的反思和總結方面卻顯得比較難以把握。有的只是對目標、教學手段等進行一般性的反思,有的不清楚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到底在哪里,或者視而不見,無法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著空、浮、雜等現象,許多的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致使課后反思浮于表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記得失
每次活動后,總有點成功的經驗或者是失敗的教訓。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差走了彎路;還會因為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而令幼兒大失所望。教師課后都應記錄下來,日后改進。
二、思教學
進行這種反思,一定要從“幼兒學”著眼來發現問題,從“教師教”著手解決問題。也是教師教學過程得與失自我診斷的一種方式,它可以使教師及時根據教與學的情況,對下一階段的教學進行適當調整,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便使教學更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別是可以隨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采取積極措施,改進教學。
1.對孩子在活動中的行為進行反思
這種反思是以幼兒的學習行為表現和學習效果為依據,在寫這類教學反思過程中,教師往往習慣于從個人角度思考,而不善于從孩子在活動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和行為狀態獲得反饋信息,從而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老師應及時捕捉孩子的信息,解讀孩子的學習方式,對活動中孩子的行為進行科學的分析、反思,從而調整自己的策略,才能有的放矢的對孩子進行引導。
2.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反思
教師在進行每次教學活動后都要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剖析自己的教學狀況。充分思考自己的教學方式對幼兒的發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于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因此教師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學習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情景,通過實踐與反思的不斷循環逐步解決課堂教學環境的創設、應變能力,關注自己教學行為背后的思想、觀念,提高教學技能,優化課堂效果,從而在不斷的反思中獲得進步。
三、挖特色
一節課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節課能有一個特色,有一個閃光點,能有一種值得借鑒的好做法,就得承認其成功。教師可在活動后把該活動成功的地方,有特色的部分,值得推廣的經驗,都—一記下。
有時,活動中節外生枝的小插曲也是值得我們去回顧及反思的。常有這樣的感覺:上課時原本沒有涉及的內容,因實際需要或隨機生成,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給活動帶來勃勃生機。課堂上的一些開放性提問能打開幼兒想像的門窗,展現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語、幽默問答,探究性的發現、競賽性的游戲、展示性的表現或隨機生成的問題能夠拓展幼兒思維的空間,幫助幼兒遷移經驗,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這些都是活動的閃光點。教師在教學反思中可以把這些閃光點記上,以便于日后有重點有選擇地采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
《成長》教學反思5
教材分析
1、新課標“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部分:“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2、本框題由“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我們享有受教育權利”兩目組成,分別介紹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作用和受教育的重要性,義務教育的含義、地位和特征,認識到接受教育是自己享有的一項基本人權。
學情分析
1、整體分析: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他們中大多數來自條件比較好的家庭,為獨生子女,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擁有較為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熱情還不夠高。
2、個體分析:個體狀況參差不齊,因為少數學生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缺乏學習的意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從知識和學習兩個方面來闡述教育是享受和創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條件;
2、了解我國法律關于公民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規定;
3、知道受教育的權利的實現是有條件的,及國家、社會、家庭、學校有義務為公民受教育權利的實現提供必要條件,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維權意識。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多種方法收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例,理解教育育人的幸福生活的關系,從而培養觀察能力;
2、通過對有關受教育的典型案例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過對比是否受教育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造成的不同結果,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教育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通過對教育作用的分析,為以后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作好鋪墊,并由此增強我們熱愛學習的意識,以及自覺運用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發現、創造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第一目: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解決辦法:展示圖片、動手演練、自由論壇、理性探究
2、難點:第二目:我們享有受教育權利
解決辦法:質疑交流、導引知識、展示材料、總結歸納
《成長》教學反思6
《成長》這篇課文通過小約翰送報買香腸這個故事,告訴學生從小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長的道理。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都是家長包辦。根本就沒什么生活經歷,不懂得勞動鍛煉是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長的道理。偶爾見到街上或其它地方撿廢品的孩子,不屑一顧,甚至歧視。對這種情況,教學本課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何使孩子們對本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深思后,我首先布置學生這樣預習課文:充分朗讀課文,思考文中的約翰你喜不喜歡,喜歡他什么,然后小組內發表演說。課堂上,我檢查了預習情況,從反饋中我明白了:我們的學生感情是豐富的、正直的、良好的。但孩子的情感態度與實際行動有時并不成正比,不能協調一致。情感驅使所想,驅使行為活動,但這種行為不能持之以恒。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具備持之以恒的做事毅力。接著引導深入學生學習本文,我引導學生抓住本文描寫人物的外貌和語言的句子,通過交流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約翰所具備的良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約翰在雪中送報的情景,帶領學生直觀走進文本情感,走進約翰。使學生對文本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后,在總結全文內容時,引導學生通過說說“你認為約翰將來是個怎樣的人?學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自己也經歷過許多事,你認為哪件有利于自己的成長?”等問題,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認識自己成長經歷中缺少良好的生活習慣,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從現在做起,就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培養做事堅持到底的精神,自己愿意成長為一個出色的人。
《成長》教學反思7
作為一名中文系畢業的學生,一直以來都會被傳統的觀念認為能說會寫,識字量還特別大。每每至此,我都會尷尬一笑。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離標準還差著一段距離,自己的文字表達或許不能成為寫作,更像是練筆,想起來似乎有那么一點羞愧。但既然發現了自己在寫作上較弱,甚至有的時候會抵觸,索性就用寫作來逼著自己成長。已經堅持有一段時間了,現在回頭看看,還是有所收獲的。
首先,要想有所寫,必須要有閱讀。腳步所能到達的遠方有限,但眼界不會受限。這一份遨游廣袤天地與不同時空,不受限制的游歷就是閱讀。在閱讀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在他處的一草一木,可以用新的視角去了解那素未謀面的一張張面孔,可以進入肉眼看不見的世界......一直以來,我在閱讀中比較雜,新奇好玩的都會拿來翻翻看看。或許我還說不出來閱讀真的帶給我了什么,但開始發現當自己想要表達的時候,一些東西就自然而然流淌而出,誰也說不出是哪本書教會我的,但絕對是閱讀帶來的恩惠。
其次,要想寫出自己的東西,必須有思考。其實閱讀文字與影視劇相較而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留給讀者無窮的空間。透過文字,我們可以去揣摩人物的內心,去刻畫人物的形象,甚至是推演故事的發展。在有些文字背后,我們還會思考其表達的真實意義所在。當思考發生的時候,應是我們在閱讀中成長的時候,也是閱讀最美的樣子。
最后,練筆與寫作一定要堅持。現在,每個月我會拿出兩天時間來整理自己平時的閱讀所讀,或者所思所想,或者旅行中的'見聞。寫作就是用文字描述我們的內心,我們自己的故事。現在回頭翻看自己記錄的教育故事,或是出去游玩的見聞所得,或是生活狀態,很是幸福,感謝自己當時用文字記錄下了所有美好。當然,有的時候坐在電腦前20分鐘,我也會一個字都碼不出來,但越是急躁越是難以找到合適的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一定要讓自己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最想表達什么,靜下來,慢慢就能找到表達的開端。所以,與其說我在練筆、寫作中逐漸成長,不如說在用文字表達自我的過程中,我學會了調整內心的節奏和情緒,我學會了堅持,而堅持這件事本身的意義就是深刻的。
邁克爾·柯蒂斯導演的電影《卡薩布蘭卡》中有臺詞說“如今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我想,應該再加上一句“還有你記錄下的點滴文字”。
《成長》教學反思8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著求知欲和表現欲。在“以學論教”的今天,結合一些具體案例,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節課中,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自己抽象出圖形,制作出紙質的立體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劉老師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男孩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劉老師所說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學科的融合讓學生感受到現代科技的魅力和綜合式的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人們議論CT技術、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將其中的道理講清楚。然而,學習了七年級上冊“幾何體的切截”以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體會現代醫學的CT技術竟然和切蘿卜類似。
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積極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第207頁25題的作業為課題內容設計的一節課,以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設計一幅圖,并說明你想表現什么。事先由老師將課題內容布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為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并說明自己的創意。最后,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合作探究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悅
“統計圖的選擇”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調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采訪或查閱資料,經歷
搜集數據的過程,搜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培養善于觀察生活、樂于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自我探索
在教學《七巧板》中,教師事先讓學生上網查詢課件,得到了可EXE文件,和電腦教師合作,放入學生的電腦網絡,安排一節,讓學生去拼七巧板,改變了過去單純由教師講,學生死記的教學方式。兩個班學生興奮投入了學生。
在這樣的新型作業和試題的完成過程中,學生有充分選擇的權力,體現了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成長》教學反思9
本次教學活動過程中,充滿了孩子們的歡笑聲。首先,孩子們帶來了很多自己還是小寶寶時候的照片。小朋友們猜一猜是哪位小朋友,當看到是自己的照片時候,小朋友自己不要“暴露”自己,等大家猜對了再站起來。其中,有兩個小朋友的照片連老師都沒有認出來,因為孩子們的變化確實太大了。
大家還很喜歡的一個環節就是“表演小時候的我”,大家紛紛學嬰兒“咿呀咿呀”說話聲音,還有的孩子學起了小時侯在床上爬,引起大家的歡笑聲。
最后一環節我進行了記錄,每一位幼兒都說一說或者用動作來表明自己長大了。只是有一個遺憾,就是有的孩子總是和別的小朋友說的一樣,例如:很多孩子都說我會幫媽媽做什么事情了。似乎是固定思維了,我又進一步提醒幼兒想一想和別人不一樣的。這時候,楊炎澤說自己學會打籃球了,生子宣說自己會跳舞了等等。其中,我班的成成說自己會睡覺了,我又提醒他說一說代表自己長大了的本領,他說自己學會走路了。我又引導成成,說一說自己現在比在中班時候多掌握了什么本領?成成就說:“我長大了,我已經會畫畫了。”
活動后,我在班級走廊建立了“我在長、我在變”專欄,貼上了幼兒小時侯的照片和現在的照片,并且附上了簡短的文字說明,幼兒進一步感受到了自己長大的變化。
《成長》教學反思10
設問,創設談話氛圍。教師問:“在成年人眼里,你們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快快樂樂的,是不是這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七嘴八舌地說:“不是,好煩!”
畫畫,梳理煩惱思緒。34班鄧盈娜的樹葉形狀畫得很別致,譚鑫將煩惱寫在一大片樹葉的葉脈上,陳思思畫了幾棵樹,線條很流暢,還有的畫成楓葉。35班的裘一琳在樹冠里畫很多圈圈,寫得滿滿的,鄒威揚畫成煩惱的蘋果。很多同學都畫得有創意。教師在巡視時注意觀察,該教程結束時予以表揚。
說說,分享煩惱故事。34班自由說,不是很踴躍。這個學期很多同學靜下來了呢。35班改為輪流說,個個都沒推辭,繼續保持著這個學期積極發言的良好勢頭。
談談,講述個人經歷。在方陣里交流自己的煩惱經歷,講自己應對的過程,給別人提提建議。
寫寫,描述煩惱感受。用一兩句話形象地描述煩惱于自己的意義。寫得認真,展示也較積極。
最后,趁熱打鐵,自擬題目寫作。
美中不足的是,課堂上個別同學發出了不和諧的笑聲。
經驗1:學生狀態不很積極時,自由說不如輪流說。
經驗2:綜合性學習聽、說、寫相結合,大作文之前可以小練筆。
《成長》教學反思11
不知從何時起,辦公桌上多了一本筆記本,它無需用漂亮的外衣去妝扮,不必用華麗的辭藻去修飾,樸實的語言記錄了教學的得與失,真摯的情感書寫了工作的苦與樂,這就是我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伴我成長,促我進步。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習是這樣,教學更是如此。一堂課,即使準備再充分,也可能出現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意想不到的細節,改變著教師的教學進程,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地反思,加強教學的預測性,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反思并無定式,寫反思日記、寫教學故事、實際討論、行動研究等都是教學反思的有效形式,。教師即可對教學中的經驗進行反思,也可對教學中的教訓進行審視,其目的均在于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和成長。
教學重在反思。課前課后,總要靜下心來不斷扣問自己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哪怕只是三言兩語,點點滴滴。如果教師只知道一味照搬,教學工作只能“照貓畫虎”,豈有創新可言?因此反思這一步很重要,“思廣則思能活,思活則能深,思深則能透,思透則能明”。如若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始終堅持“吾日三省吾身”,那么就會始終保持與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接軌,保證在最短的時間走向成熟與成功。
如今,辦公桌上已堆了一摞筆記本。有時,信手拈來,或掩卷沉思,或忍俊不禁。與教學反思為伴,走出困惑,不再迷惘。
《成長》教學反思12
《夏天里的成長》一文寫出了許多生物和非生物都在夏天里成長的具體實例,最后點明主題:人要抓住成長的機會,盡力盡快成長。
我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的特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也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多不足:
一、為文本創設應有的教學情境這一點不很到位。
本文的語言淺顯,通俗易懂。例如課文中講到了竹子高粱,講到了小貓小狗,講到了小學生和中學生,這都與學生的生活關系比較緊密,而且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物,應該能夠很容易吸引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的。可是教學時,我卻沒能很好地把學生帶入文本之中。
二、學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們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能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有所彰顯,那么,就無從談到關注了學生的發展。課堂上出現的冷場現象意味著教育者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今后我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更好地改進。
《成長》教學反思13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反思;溝通;交流;成長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學會停下來。”這句話告訴我們,在跑步中應學會停下來,就是說可以對自身做全面徹底地調整,也可以積累更多的體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沖刺。跑步是這樣,教師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嘗不是這樣呢?有的教師勞累了幾十年,在退休時除滿身的病癥之外,什么也沒有留下;有的教師在工作崗位上像一部機器痛苦地運轉,怨聲載道,卻從沒想過究竟怎樣做才能獲得工作上的快樂。我認為這有可能就是在工作中缺乏“反思”的結果。
《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定義反思: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推及到教學中,反思有著更為深厚的內涵。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教師要善于對自己的工作回過頭來總結,坐下來反思。教學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實踐出真知”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論經驗為基礎,教師反思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重新概括─積極驗證。
首先是具體經驗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明確問題情境,然后進入到反思環節。
接著是觀察分析階段。教師廣泛收集并分析有關的經驗,對照自身教學活動的信息,以判斷的眼光反觀自身。
第三、重新概括階段。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反思舊的教學指導思想,并積極尋找新的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最后是積極驗證階段。這時要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概括行動和假設,它會是一種實際嘗試,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從而進入具體經驗第一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往復的反思過程帶來教師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讓教師自覺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權。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們帶來的多多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像陽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八(2)班上完歷史課后,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徐亞和常金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后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投影準備好?” 徐亞和常金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他們熱愛勞動和樂于助人的行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亞和常金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全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后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像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游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贊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像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采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布于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后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后,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上課,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八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后,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八(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注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盡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于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3.溝通心靈,為了更好
為了體現民主、平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我讓每一位同學寫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師形象,他們寫好后,我給予了總結和整理,學生的心聲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藹可親,走進學生的生活,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成為朋友。學生需要鼓勵,不諷刺挖苦。尊重學生,給學生留面子,不亂發脾氣,不使用武力,不體罰學生,不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不要動不動找家長,不要每天都板著臉,不要讓我們總學習,不以分數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以理服人,應該用心去了解學生,對每位學生一視同仁。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工作認真負責,善良、有愛心、人品好,像《十八歲的天空》中的古越濤一樣,相信學生,幫助學生。當學生犯錯誤時,老師耐心幫我們解決問題,發自內心的和同學交談。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及時鼓勵。課上是師生,課下如朋友,雙方以誠相待。”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更好的為歷史教學服務,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所以我把學生的心聲放在辦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復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成長》教學反思14
自從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以來,我渴望能在三尺講臺上盡情揮灑青春和汗水。我暗下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辛勤的付出,成為一名有經驗的優秀教師,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我知道自己離目標很遙遠,自己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但學校適時開展了《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課題研究,這更加鞭策了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經過研究和自我反思,還有許多老教師的精心指導和自己有意識的探索,自己感覺到在課堂教學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標雖然還十分的遙遠,但我會以更堅實的腳印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在實踐中,我反思總結了個人的有關情況。專業知識基礎比較牢固,教師的基本功掌握比較好,注重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這也許算是我的優勢吧。但是我的劣勢也很突出,主要是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方面做的很不夠,學生參與活動很少,即使參與了,面也不廣,師生之間交流少,對課堂反饋的信息觀察不夠細,處理也不太恰當,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沒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自我參與的氛圍中自主的獲得知識,而僅僅停留在傳授知識。
人們都說:教育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其實誰都知道:教育還是天底下最艱難的事情。到了高中,語文這門課是最容易被學生視為“雞肋”的;而語文老師又是所有老師中最易被學生視為多余乃至厭煩的。課堂上死氣沉沉,大家伏身于案,“漠”不做聲(不僅“默”不做聲),任你教師“張牙舞爪”的表演,任你“天花亂墜”的號召。有時說的太激動了,學生會抬起眼皮,無奈的瞅瞅,那眼神告訴你,至于這么夸張嗎,不至于吧,或者打心眼里就想——沒病嗎,你;搞什么呀,不就一堂破課嗎!還有就是,課堂上亂作一團,遠超自由市場,毫無市場規律可講。任你大呼小叫,黑臉白臉,你也是——枉凝眉,教師實在是受不了了,以超過正常聲音幾十倍的氣勢,生氣起來,學生馬上轉入第一種狀態,留下你一個,唱《登幽州臺歌》。
幾乎可以這樣說,高中年級的語文老師又是所有語文老師中最尷尬的,因為他要教的學生都已經在語文能力上基本定型了!而他又不得不肩負起“化腐朽為神奇”的神圣使命,只要能讓學生高考有個理想的分數,不惜使出一切解數——雖然實際上,他所做的絕大多數勞動都是“死馬當作活馬醫”,大都是無用功。
所以,師生關系與課堂效率應該被一起提出來。因此我決心要在教學中逐步克服這些不足。所以在對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如引入、教態、語言、結束語等)進行反思時,我最深挖的就是這個點,每堂課后都要想一想,今天的課活不活,學生有否參與進來,他們的積極性有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對于學生一些課堂反饋信息我有沒有恰當的處理。
經過一段時間反思之后,我感覺自己進步最大的就是這一點。而且自己覺得很充實,上課也覺得比以前更放得開了。在教材的處理上,我更注重了讓學生感受語文教學的趣味和魅力,更注重了前后內容的聯系和銜接,注重了知識結構的展示和思維方法的培養,注重上課時朗讀的抑揚頓挫、教態的嚴肅大方、教學語言的優美生動等等。我閱讀查找教學書籍和資料,備好每一堂課。
經過實踐,我深切的感到:經驗+反思=成長,“反思性教學”對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它可以提出假設,并通過實踐檢驗假設,直至解決問題。其一,它有兩種形式,既可以是個人經驗反思,也可以是群體性(教研組)教學反思;其二,它有實踐檢驗過程,其反思既是內部的思維活動,又是外界的實踐行為,以確保結果得到檢驗,并使反思性教學越來越具有合理性。
其次,教學反思強調學會教學反思,是全面發展教師教學個性的過程。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的過程,既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使自身獲得進一步發展,直至成為學者型教師。反思型教師不僅想知道自己教學的結果,而且要對結果及其原因等進行深思,總是問“為什么”。這種“追問為什么”的習慣,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師增強問題意識和“解題”能力。
第三,實施反思性教學,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并不要求針對教學過程中所有的環節加以反思,而是可以注意自己的某些薄弱方面,側重某個環節,有的放矢,各個擊破。從單個環節的提高入手進而逐步使自身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比如在某一次反思性備課中,可以專門訓練引入這個環節,課前設計幾種不同的引入方式,根據學生反應和教學效果加以鑒定比較哪種引入更適合哪種類型的課程。這種方式使教學水平的提高落實到某個具體的點上,既有實效性,又增加了教師的成就感。
第四,在不斷的“教學反思”過程中,教師對教學有了自覺的意識,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不斷提高,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就相應得到了提高,從而加強了在教學中的監控能力,自如地應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
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如何使這種現象得以緩解,需要教師細心體會,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自覺地檢查、審視和評價,對自己的教學進程、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度等諸方面及時保持有意識的反省,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例如,我們要求在上每一節課時 ,對自己要講什么內容、為什么要講這些內容、沿著何種思路進行講授這些內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認識。
這種認識不僅表現在教學過程的組織與管理中,還表現在課堂教學之前的計劃與準備以及教學結束后的回顧。如:課前要預計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以及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構想出可能有的教學效果;課后對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是否從學生實際出發、教材的呈現是否清楚合理、教學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第五,在探索中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反思性教學的教師不僅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追求更好地完成,不僅要知道自己的教學效果,而且要對效果及其有關原因進行“為什么”的思考,從而使自己的教學更為合理。
實施教學反思后,我嘗到了反思的甜頭。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算是膚淺的認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總結課堂教學的點滴體會,在微小的積累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成長》教學反思15
部編新教材培訓參加了許多次,認真聆聽各位專家對于教材使用的建議,躊躇滿志地想要在新學期的教學中大展身手。然而真正進入課堂時,才知道什么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新教材使用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難,也引發了很多思考,這里以《學習伴成長》教學片斷的兩次設計為例,談談自己的感悟。
《學習伴成長》第一目是"打開學習之窗",旨在樹立學生新的正確的學習觀。我的第一次教學設計了系列活動。
第一個活動是"運用你的經驗",活動設計讓學生自由表達解釋"學習"兩個繁體字的字形結構,明確古人對于學習的認識,以此引入對新的學習觀的探討,導入新課。該活動設計能夠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于這一點,我堅持采用了這一活動。
活動二采用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該活動貼近學生自身生活。我以情景引入:同學們一定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正興高采烈地與同學打球,老媽從天而降,要你回去學習,類似的情況你準備如何與她溝通。同時展示教材活動中設計的其他情境,讓學生選擇貼近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說。設計的意圖在于運用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及參與的熱情,并在討論中使其明確學習知識是重要的,但并非只有學習知識才是學習,我們也可以在各種活動中培養各種能力。然后調取學生經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經歷過的學習,增強體驗和感悟,幫助學生理解。
活動三是討論春游收獲,教材中該活動對應后面結論: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我們的所看,所聽,所嘗,所觸,所做,都可以是學習。學習不僅表現為接受和理解,還表現為探究、發現、體驗、感悟。我覺得要從這個活動中得出這樣的結論,非常困難,所以在設問時對活動進行了拓展,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旅游收獲,并對比這樣的學習方式與學校里的學習方式有什么不同。
學習伴成長這一觀點直接選用的是教材的圖片。學習需要自覺主動的態度,是以兩張圖片對比,得出結論。終生學習主要補充了教師自己的學習經歷。
【教后反思】
學生整體參與情況不錯,有話說,也想說,教學過程比較流暢。但是在動態生成中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第一, 教材活動與結論不能很好地對接,尤其對"這些活動也是學習嗎?"這一活動進行總結時,學生得出的結論完全與預設不一致,無奈之下只能自己呈現對應知識,顯得突兀。第二,當學生與我聊自身的經歷時,十分熱鬧,但真正要總結時,學生的語言表達比較口語化,屬于經驗式的表達,不能上升到理論層面。第三,學生整體上參與熱情較高,但"真問題"少。所有的問題設計幾乎都停留在學生的經驗層次,不能使其深入思考,缺乏梯度和思維的力度。第四,課堂信息過于碎片化,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關于學習的正確認識。
教學設計表面化,缺乏整體性思考是最大的問題。過于追求一個熱鬧的課堂氛圍,而沒有很好地指向教學目標,沒有認真思考學生在這一堂課的收獲。缺乏整體性思考是因為拘泥于教材,不敢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對教材設計的活動雖有部分的改動和素材的添加,但還是一個活動或材料得出一個結論,而且結論也是對教材的生搬硬套。
基于以上反思,我對本片斷進行了第二次設計。
導入部分不變,由古代的學習觀引出新時代的學習觀。然后以漫畫形式呈現幾種學習觀:第一,學習就是指知識的接受和掌握。第二,我們的知識和技能都是在學校學到的。第三,只要在學校我們就能收獲很多。第四,大學畢業后,我的學習任務就算完成了。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分為八組,每個觀點兩組,賽出優勝組,頒發獎品。要求是運用書本P15-P17的知識,對觀點進行評析(友情提醒:要肯定觀點中的正確的部分才會更有說服力哦!)。PPT超級鏈接,當一組比賽完畢,對應觀點補充相應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如關于終生學習的內容,展示學生采訪父母畢業后學習經歷的記錄圖片,老師學習的經歷,增強學生的現實體驗,激發學生終生學習的意愿。四組評比完畢,頒發獎品。最后PPT整體展示總結正確的學習觀,并幫助學生解讀,總結明確。
【教后反思】
比賽的形式使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閱讀并運用書本知識、友情提醒為學生理性思考問題搭起了腳手架,學生思維活躍,表現非常突出。資料的補充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興趣濃郁。最后的總結,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建立正確的學習觀。
1.吃透教材編寫意圖,把握教學方向
課堂教學是從吃透教材開始的。如前文課例教學目標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而所有教學活動都是作為外在的形式和手段,是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搭建的平臺。教師在備課前,在備課推敲教學設計時,甚至在反思中,都要通過反復研究課標、部編教材培訓材料、教參等方式鉆研新教材,從而吃透教材,最后達到高屋建瓴的效果。只有領悟教材編寫的意圖,才能夠在教學設計時游刃有余,才敢在教學設計時大刀闊斧。因為你知道,你的方向是準確的。
2.重構教材知識框架,便于學生理解
教材中有部分內容的知識脈絡比較模糊,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能夠從課程標準入手,遵循教材設計者設計的核心理念,對教材的知識重新梳理、編排、整合,方便學生理解。如對于本目的知識點可以梳理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包括:(1)從內容上看,初中階段的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取,還包括各種能力的培養。(2)從學習的表現來說不僅是接受和掌握,也可以表現為探究、發現、體驗、感悟。(3)從學習場所看,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學習。(4)從學習的態度看,學習需要自覺主動的態度。(5)從學習的時間看,學習伴成長,要終生學習。
3.創新教學活動設計,關注學生成長
教學活動的設計,鼓勵教師大膽創新。然而創新教學活動設計可能存在這樣一些誤區:如為創新而創新,如活動設計僅指向知識結論的獲得,如一味追求外在形式的熱鬧等等。那么,創新我們的教學活動設計應遵哪些原則?我覺得,關注學生成長是最根本的!活動設計時,我們一定要思考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有哪些?學生的盲區又在哪里?盲區在哪,生長點就在哪!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指向教學目標,更再進一步的指向學生的生長點。能不能讓學生獲得新知?能不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能不能更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并樹立正確的新觀念?能不能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得到發展?能不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這些才是我們在教學設計時真正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即要做到眼中有學生。可以說如果一堂課學生沒有成長,那么,這個課堂就是失敗的。
【《成長》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祁黃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3-08
自我教學反思12-26
《aoouiu》教學反思12-25
《等分》教學反思12-25
《成功》教學反思12-25
教學反思模板02-18
《植樹》教學反思01-26
《稱贊》教學反思01-13
經典教學反思03-16
《早》教學反思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