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
西師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兜躯X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后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后,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古詩教學似乎都在走著一個相同的模式,不論是以自學為主還是以講授為主,都走的是自讀自悟交流討論質疑解惑這樣一個路子。把學習的重點過多地放在了古詩本身上面,忽略了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對古詩的宏觀感受,基于此我決定從一個新的視角出發,上一節不一樣的古詩教學。在本屆可我力求體現兩點,那就是在古詩教學中較好的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及體現學習古詩時的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眼中有畫心中有情。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
1、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
2、預習《登鸛雀樓》,試著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制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課件的使用在幫助學生把握誦讀語氣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所以我們覺得古詩的教學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詩本身,還應從語文的工具性方面進行滲透。所以在本課第一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談一談古詩的特點。由于現今我們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詩的背誦,所以從學前到現在很多學生其實已經接觸過了大量古詩,從而對古詩在形式上的特點有了模糊的認識,只是沒有有意識的整理過。所以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很快就歸納出以下幾點:
1、每句字數相同。
2、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
3、每句有的五個字有的七個字。
甚至還有一名學生答出:古詩字數很少,但是表達的意思卻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學生對古詩語言精練的特點也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由此可見,學生們對古詩是有了一定的認識的。只是這種認識尚停留在表象上。接著,我請學生們背誦幾首古詩,也要求是描寫祖國美景的古詩。學生背了《鹿柴》、《早發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這一小環節既完成了本課拓展古詩的要求,又檢查了學生日常積累情況。然后我總結道: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讓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實一首好詩不但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帶給人一定的思考。本課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并理解它們。這里既向學生滲透了古詩的又一個特點(文理結合,情景交融),又明確提示學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們體會。既自然導入了下一個環節,又提示了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這一環節雖然只有簡短的三五分鐘,但我們覺得已經初步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中低年級學習古詩,重點就是誦讀。讀也是學生們在預習時作的最得心應手的工作。所以在這一環節首先給學生一個展示預習情況的機會,指明讀一讀古詩。這樣既滿足了學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達到了指導學生讀正確通順的目的。這首詩中讀題目就需要我們進行一下提示:鸛雀樓是一座樓的名字,所以要連起來讀。應該讀成:登/鸛雀樓,而不是:登鸛/雀樓。
讀正確了,就要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了。以往的教學中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講授、討論、質疑,而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這節課我們就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來設計了下面的環節。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墒窃趯嶋H學習中,學生往往由于不知道學些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學,而使得學習活動盲目和無序。如果這種盲目和無序的學習狀態反復出現的話,必然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越來越淡漠。所以在這次合作學習開始之前,我們依然照例先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我先請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過程,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學生們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歸納出以下幾點:了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和默寫。我將以上這五點板書在黑板的一側,以便學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參照。同時及時鼓勵這些歸納學習方法的同學是學習上的有心人,鼓勵大家都向他們學習。這樣就幫助學生解決了學什么的問題。接著向學生提出合作時的要求:今天我們就圍繞著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并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后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獲。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訴學生們在合作時應該怎樣做。學什么和怎樣學的問題解決了,學生的目標也明確了,在接下來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這時,一切合作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了。
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中指出:教師要對合作技巧給與指導,并對過程進行時間安排設計。同時還要指導和調控整個學習過程。如果說前面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指導的話,那么現在在合作中教師的參與就是對學生在合作中具體操作的指導。我們分組的原則是異質分組,使學生們在性別、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補性,每一個人在合作中都能各盡其能。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所以在合作中也會在不同的方面出現不和諧的現象。教師就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調解和指導。(放錄像)剛才這一環節我們進行了十分鐘。可以看出,每組的討論交流氛圍都很濃厚。學生們都很投入。在這里教師的巡視起到了以下兩個作用:首先,了解各組合作學習情況。其次,對合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控。
中低年級孩子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獲。在合作中主動的表現也是在為匯報時做準備。所以給學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臺特別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中,合作后的展示匯報是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合作中語文基礎知識學習上的漏洞,思想觀念上的偏離,學習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個方面,及時進行補救。在匯報的時候,我們先選一個小組給大家介紹了作者王之渙。由于課前搜集了資料,合作時又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該組代表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作者,并舉出了他的其他兩首作品《涼州詞》和《送別》。接著又有一個小組主動要求為大家解釋古詩的意思。他們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詩的意思解釋了一下。他是這樣說的:太陽漸漸落下去了,黃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層樓。他說完以后,同組另一個人立即站起來補充道:依是緊貼著的意思,所以太陽是緊貼著高山落下去的。這樣一補充畫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這個字的意思寫在了黑板上,并表揚了他。接著同組另一個同學又起來補充道:我補充一下,黃河是滾滾流入大海的。因為我從電視上看到黃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別快特別急,所以應該是滾滾流入大海。這是一個很會聯系生活經驗的孩子,分析的條條是道。滾滾一詞地加入,立即讓畫面顯得氣勢宏大起來了。我立即表揚了他及這一個小組。肯定了他們互相補充的合作意識及會學習的優點。提示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幫助我們理解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理解得更加準確。這是另一組一名學生要求繼續補充。他說:我覺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么遠,就是很遠的意思。我給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學生補充說:我覺得后兩句話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這也是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聽了他的補充,我立即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夸他是個會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像他一樣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在這里學生們通過小組間相互補充和其他組的相互補充,自己就完成了整體感知詩意的目標。我接著說: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后我請一名平時朗讀的比較好的同學給大家朗讀古詩,其他人邊聽邊想象。讀完后請學生們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說: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圓圓的太陽,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說:我好像看到了遠處雄偉的高山,被夕陽一照,特別美。還有的說:我好像聽到了黃河流入大海時發出了特別大的聲音。也有的同學說:我覺得這幅畫很壯觀。我問:誰能帶著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我們請了兩名學生試讀。第一人讀完后,一名男生評價說:我覺得第二句讀得不夠好,沒有讀出黃河的氣勢,讀這句聲音要特別洪亮。他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于是我們就請他讀第二遍,讀完后另一名學生評價說,第一句語氣要讀得平穩一些。因為太陽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說:大家談得都很好,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幅壯觀的畫面。這時我為學生們用課件展示了這幅配有古韻風格音樂的畫面,描繪道: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著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著腳下波濤洶涌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這時,由于有畫面和音樂的襯托,加上教師的綜合描述,學生的體驗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讀出了黃河的宏大氣勢。最后我們全班齊讀這兩句詩文,學生的感情到達了高潮。我又描繪道:詩人看著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后兩句。學生們把語氣等拿捏得很準確。我說: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這里我請了五名學生展示朗誦,根據每人朗讀詩的不同特點進行了評價。最后我們齊讀了一遍全詩,學生的情緒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接著我請學生試著背誦這首古詩,第一名舉手的同學背完后,我請他介紹一下她是怎么這么快就背下來的,他說:我媽告訴我,理解著背就能很快的背下來。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訴學生們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幫我們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是一個好方法。第二名學生背完后說:老師我覺得多讀幾遍也能讓我們很快把古詩背下來。我引導說: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說熟讀成誦,意思就是說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來了。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多讀幾遍。下面就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這首古詩。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大多數學生就已經把古詩背得很熟練了。我們這節課就在學生們瑯瑯的讀書聲中結束了。
在這節課上,學生們充分發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學習中。從課上我們也發現,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都很強,只是在我們傳統的教學當中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學習能力,教師一味的牽引,反倒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這次嘗試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們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2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為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來組織教學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于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鉆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3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第一學段對古詩的教學要求: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及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
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其次,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的自由讀、男女生讀、配樂朗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讀出對“長河落日”的感受、體悟詩人當時想?站得高望得遠的情感 ?致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的一個核心理念。因此,我通過創設語言情境:我參加朗誦比賽得了第二名,老師鼓勵我要不斷努力,爭取更優秀,她就用詩句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幫助學生進一步懂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就要不斷努力的道理。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同時還豐富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4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情感型的課文比重相當大。所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定好“情調”,以情育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古詩教學也是如此。
在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師可以對字詞略加指導,便可引導學生入景動情,領略詩人登臨此樓時的所見所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黃河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波濤滾滾、洶涌澎湃地奔騰向前,氣勢宏偉雄奇。由靜景、動景、遠景、近景構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河圖,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黃河奔去的遠方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詩人的聯想,這里寫的是詩人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滿足于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遠。一個懷有豪情壯志,高瞻遠矚的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前兩句是后兩句的基礎,后兩句是前兩句的升華。前面寫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給學生再現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而且激勵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這樣的教學,學生通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時又通過所感受的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5
《登鸛雀樓》這首詩簡短,淺顯。孩子們已經熟讀成誦了,但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古詩,對詩意并不了解。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理解詩意,習得能力上。通過兩步,落實了教學重點。教學中,我分三個層次進行:“弄清字意”、“讀懂句意”、“明白詩意”,逐步深入。 “弄清字意”是理解詩意的基礎,也是古詩學習的難點。
教學中,我采取了這樣的方法:用現在的字義組詞,然后朗讀感悟,比較選擇正確的解釋,進而讀懂句意。在明白詩意方面,我充分利用教學掛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觀察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通過精美的圖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讀文時,文中有畫,畫中有文,這樣感悟內化,理解詩意便水到渠成了。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6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是這樣開展新課的: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么?并告之從哪里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后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后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么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
分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于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后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復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復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后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游戲,看誰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系起來。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后引導孩子們將后兩句與學習等聯系起來,有什么啟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后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7
三年級下冊的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三年級學生對《登鸛雀樓》已經能背的滾瓜爛熟了,但古詩是語言材料的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他們只是機械的背誦,有很多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詞還不認識,對詩中蘊含的道理更不明白,因此,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要求,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初步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1、 交給孩子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書課題后,我讓學生讀讀《登鸛雀樓》這四個字,我問他們詩人是在什么地方準備做什么?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接著我又問:“他登上鸛雀樓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階段。馬上我又進入閱讀。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本課教學中激發他們的想像力,讓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蓖ㄟ^想像,學生的說話練習“我仿佛看到了 。”那夕陽在山邊騰起大片余輝,浩浩蕩蕩的黃河涌動萬點碎金流向蒼茫無際的遠方就在學生腦中清晰地展現出來。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了解黃河,句式練習說 的黃河,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波濤洶涌、大浪淘天的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3、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在文章的結尾處,通過采訪、知識的延伸,使學生更深刻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
4、想象作畫,看圖寫話。
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畫下來。要提醒學生不要照作者插圖畫,要盡量畫得與眾不同。要啟發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在哪里?鶴雀樓應畫在什么地方?夕陽高山黃河應畫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畫。然后讓學生根據圖畫再寫話,圖文相應,讓學生更深一步的理解古詩。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02-17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02-17
課文《登鸛雀樓》教學反思范文09-01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通用15篇)11-27
《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12-15
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06-08
古詩《登鸛雀樓》教學反思09-01
小學課文《登鸛雀樓》教學反思范文11-29
登鸛雀樓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11-23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