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屜原理》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抽屜原理》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把原本在奧數教材中出現的一些開發智力、開闊視野的數學思維訓練內容也加入到數學教材中,以“數學廣角”單元的形式出現。“抽屜原理”是六年級下冊內容,在我市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第一次出現,對于一部分想象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學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對我們數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通過本次課堂實踐,感受頗深,愿與各位同仁一起探討分享。
新課開始,我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撲克牌游戲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從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活動引入,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理解“至少”是什么意思,為下面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實驗、合作、討論中發現規律,分析問題的形成,把動腦思考與動手操作相結合,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讓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提高。但在這個探索規律過程中,學生對“總有……至少……”描述理解不夠,給建立下面的“建模”帶來的一定的難度。
解決抽屜原理不可能總是依靠實踐操作,玩的目的也是讓學生找到規律,建立一個解決同類問題的模型。因此在教學抽屜原理時,讓學生在玩中,在解決問題中層層深入,創設數學問題情景,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對“枚舉法”、“假設法”等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幫助建立了數學模型。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抓住假設法中最核心的思路用“有余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借助直觀的分一分,把蘋果盡量“平均分”給各個抽屜里,看每個抽屜里能分到多少個蘋果,余下的'蘋果不管放到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比平均分得的蘋果數多1個。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數”,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新課結束,學生對簡單的“抽屜原理”本質理解的很透徹,每個同學都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和算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總覺得課堂上,是老師在牽著學生走,沒有老師提示性的語言,學生能“總有……至少……”這樣的關聯詞語得出那樣的結論嗎?數學語言要求精簡,通俗易懂,但教材中語言饒口,難理解,好多老師在理解的時候都存在歧。成年人都會出現理解錯誤,何況學生。教學時,怎樣才能更好克服語言歧義呢?能否根據學生的回答,對教材語言做適當的改正呢?我還在尋找好的方法。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與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了解“抽屜原理”,學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一、創設情境
從學生熟悉的“放球”游戲開始,讓學生初步體驗不管怎么放,總有一盒子里至少放兩個球,使學生明確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
二、建立模型
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枝鉛筆放入3紙個盒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紙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然后交流展示,為后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數據開始擺放,有利于學生觀察、理解,有利于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于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優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借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書盡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里,看每個抽屜里能分到多少本書,余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比平均分得的`書的本數多1本。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書的本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三、解釋應用
是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從探究具體問題到類推得出一般結論,初步了解“抽屜原理”,再到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找到實際問題和“抽屜原理”之間的聯系,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抽屜問題”的變式很多,應用更具靈活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有坡度。第1、2題,學生可以利用例題中的方法遷移類推,加以解釋。第3、4題學生需要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運用新知靈活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第5題是用理論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游戲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3
抽屜原理屬于淺顯的奧數知識范疇,首次被編入新課改教材。初看教材,我甚至沒有看懂教材上所講的內容與我們現在的數學知識有多大的聯系。不知道學這部分知識又能解決什么問題。我的心里一點底也沒有。通過看教材,我發現這部分知識還真挺有意思。但講起來卻不是很容易。
于是我認真鉆研了教材、課標與教學參考,終于有了清晰的思路。我相信只要認真鉆研,精心準備,做到胸有成竹,課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就能上好這節課。
正如我所想,這節課我通過游戲引入、學生操作、小組討論等方式,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學是一門沒有缺憾的藝術,我的感覺和劉改榮老師一樣,總覺得這堂課不夠生動,該有的高潮沒有掀起。大概是我急于求成,課堂上引導的太多,限制了孩子們的發揮,再加上有老師聽課,學生有點拘謹吧。
總之,本節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全班學生針對這類問題都能快速做出正確分析與判斷。我也算圓滿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我覺得,有時敢于嘗試,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大膽的邁出去,才有成功的機會。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4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就是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只是和現在有的經驗基礎,然后理解更高更深更復雜的知識。數學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這個游戲都是抽屜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發展!活動化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思想、數學情感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動智與動情的完美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在4個蘋果放入3個抽屜學習中充分利用學具操作,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數學。這節課我能充分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能讓學生自己動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更好的理解抽屜原理。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地去發現并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
不足之處在于教學過程中應更多的關注學困生的思維活動,及時的給予認可和指導,使教學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5
抽屜原理是用數學思想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一種模型。抽屜原理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思考實際問題的方法。通過本堂課教學,握作了如下反思:
課前引入部分,我設計有關抽屜原理在生活中運用的問題,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到發展。在教學中,我采取活動化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生動、活撥的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使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思想、數學情感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自主學習的培養,解題思維的拓展,解題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例3時,我采取用課件模擬實驗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實驗的過程,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運用課件演示出來,從而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并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組織討論得出最終的結論。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培養的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思路。要讓學生知道發現問題,就要會找辦法解決問題。
當然在本堂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時間的安排上我注重學生的個性發揮,讓學生盡量的在課堂上闡明自己解題的觀點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導致課堂上沒有學生練習的時間。再如,在課堂上,學生動筆書寫解題過程方面,沒有得到訓練,這可能會導致學生知道題目怎么解答,但不能清楚的用數學知識寫下來。這提醒了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合理的安排時間和學生解題格式的訓練。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6
初次接受上課任務的時候,對于高效課堂我是一片茫然。翻閱六年級下冊教材,我確定了《抽屜原理》這個教學內容。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與大家交流:
1、游戲引入新課。高效課堂同傳統課堂一樣,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以“五人坐四把椅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人”的游戲導入新課,不僅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為新課學習做鋪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新課的探究內容。為了有助于學生的操作和觀察、理解,更為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我在選擇例題的時候,專門選擇了幾組簡單的`數據,在“導學二”中,我專門安排了一個將4根小棒放進3個杯子中的實際操作題,組內的每個學生都能動手擺一擺,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已經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
3、新課的探究過程。作為一堂高效課堂的課,我將這個過程全部交給了學生,起初的時候,我也是特別的擔心,學生們能將這個復雜的結論說清楚嗎?經過在其他班級的試教,我決定實施由學習組長帶組員,我帶組長的學習方式,這樣既實現了全體學生都參與課堂學習,又能將這個知識真正的落實。
4、本課的教學板書。我將本節課的板書,變成一個學生的交流展示平臺,高效課堂不僅需要學生討論交流,更需要的是學生的展示。本課我覺得留有遺憾的地方在于,學生的展示方式太過于單調。
“行,然后知不足”。通過這堂課,我十分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在學生們自主學習之后,有學生提出了“如果待分物體數是抽屜數的整數倍時,結論能否成立?”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緊扣知識點,但是由于我在教學中一味的按照既有的教學設計行進,沒有對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進行解答,這也許會成為這名學生心中的一個遺憾,當然更是我自己心中的一個遺憾。
其次,我在明確了本課的教學結論之后,沒有跟學生強調,在具體的題目中,什么是待分物體數,什么是抽屜。這樣一來,學生在解具體的題目時,可能就容易犯錯,而且,對于這個本來就很抽象的知識,可能就更加的模糊了。
此外,我有待進一步深入鉆研教材,本人心理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常規教學中,應該真正地實現高效課堂。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7
抽屜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由于初次接觸新教材,對這部分內容不太理解.在教學設計中我亦有著一些困惑與問題:
1、如何定位教學目標,抽屜原理原屬奧數內容,使學生初步感受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廣角”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但在具體的課堂中如何適度把握教學要求。我雖然在課前已經鉆研了教參,也已經上完了課,但這個還是我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2、如何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建立起解決“抽屜原理”問題的一般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于是我通過翻閱奧賽書籍和在網上查詢,終于弄清了原委。上課有了把握和信心。
一生活情境導入 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與生活有關的小問題,給學生造成懸念,激發他們積極思維,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二從簡單問題著手發現一般規律
在解決復雜問題時,為尋找規律可從簡單情況入手分析,直到找到規律,再加以運用。本節課就是從較小的數據變化中探索規律、發現規律的。
三 加強說理幫助學生弄清所以然
本節課從始至終我都要學生說理,敘述自己的思維過程。重在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叫“最不利”的情況。我覺得讓學生弄清原因,比直接知道結果更重要。
由于此內容屬于奧數范疇,某些學生理解起來還是不很輕松。這一現象說明他們還沒有真正掌握抽屜原理的內涵,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改進。真的希望自己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奧數的快樂。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8
作為數學廣角,目的是拓寬學生的思維方式方法,教給學生一種思考方式。我上完這節課后,感覺這節課中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真的很難。所以,課程的建模過程應該以活動為載體,帶抽屜原理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的知識。作為數學廣角,目的'是拓寬學生的思維方式方法,教給學生一種思考方式。我上完這節課后,感覺這節課中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真的很難。所以,課程的建模過程應該以活動為載體,帶動學生的思考。在充分活動的基礎上理解總有與至少的含義。如進行坐椅子游戲,5個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樣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有2個人。
又如,4個桃子放在3個盤子里,不管怎樣放總有一個盤子里至少有2個桃子。3支筆放進2個筆筒里,不管怎樣放,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2支筆。多次操作,分一分,描一描,說一說等活動體會總有與至少的含義,這些知識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在建模后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先讓學生說說把什么放在什么地方,體會待分物體與抽屜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好的找到至少數。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9
我從網上下載了大量教學素材,經過幾天醞釀,形成了本次教學。本節課是通過幾個直觀例子,借助實際操作,引導學生探究“抽屜原理”,初步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
1、借助直觀操作,經歷探究過程。
教師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經歷探究過程,感知、理解抽屜原理,留給學生大量的思考空間。
2、注重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
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學生對于枚舉法和假設法有一定的認識,加以比較,分析兩種方法在解決抽屜原理的優超性和局限性,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
3、本節課是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與推理的基礎上理解和發現抽屜原理的,學生學的'積極主動。
特別以游戲引入,又以游戲結束,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在整節課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感受了數學的魅力。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0
新課標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
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在數學問題中,有一
類與“存在性”有關的問題,這類問題依據的理論,我們稱之為“抽屜原理”。關于這類問題,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證明”,然后再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對“枚舉法”、 “假設法”等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通過本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學會利用“抽屜問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初步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實際上,通過“說理”的方式來理解“抽屜原理”的過程就是一種數學證明的雛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以后學習較嚴密的數學證明做準備。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這個過程是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能從紛繁的現實素材中找出最本質的數學模型,是體現學生數學思維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抽屜原理》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
生通過自主探索、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出抽屜原理有關知識。我在設計這節課時,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集趣味性與知識性為一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結合本節課的生成,我從以下三方面反思這節課的教學。
一、目標的達成
本節課我預設的三個學習目標是:1、借助學具,能用列舉法說出“ 抽屜原
理”的幾種擺放方法。2、通過猜測、驗證,會利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出至少數。3、利用“抽屜原理”的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關于目標一,“借助學具,能用列舉法說出‘ 抽屜原理’的幾種擺放方法。”這一目標主要落實于教學環節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任務一中,把4根小棒放進3個杯子里,可以怎么放,有幾種不同的放法?讓學生借助學具即杯子和小棒,通過小組交流,動手操作,結果記錄到小組合作記錄表上和組長的展示匯報,師生問答生生互動等方式來檢測目標1的達成情況。課后我認真批改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記錄表,共20組,每一組都能在組長的帶領下,把這四種擺法記錄下來,且形式多樣,有畫圖的,有用數字表示的,而且能找到每種方法中的最大數,同時也能很快寫出結論: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杯子里至少有兩根小棒。95%的小組填寫完整。教師只作為引導者,我認為這一目標完成了,但還有些缺憾,比如小組合作時,氣氛不夠活躍,聲音小等,課下我簡單了解了一下情況,他們都說在這兒上課過于緊張,才造成的。關于目標二,“通過猜測、驗證,會利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出至少數。”這一目標主要落實于教學環節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任務二、教學環節三:深入學習 ,揭示原理及教學環節四:應用原理解決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猜測——驗證——總結這一主線完成的,還有師生之間的問答的情況及課后的試題紙筆測驗,來檢測這一目標的完成情況。上課時大部分同學能想到盡量平均分這一辦法,但說理過程道理都懂,個別同學語言組織力有待提高,在總結至少數的方法上,同學們積極辯證、自主發現規律結合在課后的紙筆測驗中80人中74人掌握良好,理由充分且有條理性,這一目標達成情況較好。有關目標三“利用‘抽屜原理’的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一目標是通過教學環節三深入學習揭示規律和環節四應用原理解決問題及課后的紙筆測驗,大部分的同學能利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抽屜問題,但個別同學對這一原理中的物體數和抽屜數認識模糊,因此這一目標基本達成。
二、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有效地教學行為可以促進目標的達成,在課堂上,本節課我設計的教學行為
主要有以下幾種: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教師講解、提問等。學習指導:指
導學生歸納探究,總結概況及說理能力,在資源利用方面:動畫課件直觀演示。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小學數學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這節課選取實際生活中的場景,從簡單情況入手,運用直觀教具,融小組合作探究、動手操作、以及觀察、歸納、和概括為一體,引導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初步感受抽屜原理的知識,理解“總有、至少”的含義,為下一步的猜測、驗證、總結、應用奠定基礎。為了防止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避免學生在活動時沒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在小組合作前,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四人小組合作,組內交流討論,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并記錄結果,展示匯報。通過探究,學生們很快就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即至少數等于商加余數,這時教師提出質疑。并及時驗證得出規律:至少數等于商加一。通過介紹抽屜原理的相關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了知識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利用抽屜原理知識準確解答問題,前后呼應,借助規律來啟動思維,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索獲取知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更加滿足了他們心中研究者、探索者的強烈愿望。
三、談談有無偏離自己的教案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基本上沒有偏離自己的教案,在教學設計時預設的幾個教學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完成。但,在引導學生總結規律說出至少數方法時,我預設學生的答案是有兩種情況,一是商加余數,一是商加一,但課堂生成學生只說出了商加余數這一種情況,叫了兩位孩子都是這一種想法,于是我繼續往下引導,那我們來驗證一下咱的結論吧,通過出示5本書放進3個抽屜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抽屜中至少放進幾本書?這時有學生說是2本,還有人說是3本,結果出現分歧,我隨即問:誰來說說,理由呢?劉洋說是3本,原因是利用剛才的結論:商加余數即1加2等于3,當時胡小蝶的發言很好,她是這樣說的:“先在每一個抽屜中放進一本書 ,剩下的兩本書再第二次平均分到兩個抽屜中,這樣就保證總有一個抽屜中至少有2本書。”我隨即問:“兩本書放進一個抽屜中可以嗎?”“可以,但這不是最少的情況,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我很好地抓住了這個生成,接著自然就引出了至少數等于商加一。另外,在揭示出原理后,本來還要對開始的搶凳子游戲聯系這一原理做一回應,即數學源于生活,又還原于生活,但由于種種原因忽略了。最后,還剩兩分鐘時,我本意是指導學生看書,加深這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由于口誤卻說成了自學課本。以后,我應注意自身
語言的嚴密性。教師的引導語不夠到位,導致學生思維只局限于表面,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挖掘。
課后,自己反復觀看課堂實錄,認真反思了自身的不足之處: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生與生的互評相結合,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過于注重教師的評價沒有進行多元化的評價相結合。教學語言不夠簡潔,激勵性語言不夠豐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學機智有待進一步提高。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要精心備學生,備教學內容,讓數學課堂成為擦出學生思維火花的課堂。使自己的課堂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的成長。非常感謝我們年級組五位老師的指導。
我的困惑:高年級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1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 《抽屜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屬于奧數知識范疇,首次被編入新課改教材,它的教學就是通過實際案例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初步感受數學的魅力。當我第一次接觸到《抽屜原理》時,我很困惑:什么是抽屜原理?這么難的內容學生能理解嗎?我的印象里《抽屜原理》是非常堅深難懂的(好像在上師范的時候學過,當時我都沒學懂)。時隔兩年,再次教學《抽屜原理》心里還是覺得沒底,不知能否講清楚、講明白。為了上好這一內容,我搜集學習了很多資料,查閱了多篇教案,在“前輩”們的經驗上,與本組成員相互探討、研究,終于使我對“抽屜原理”有了新的認識,也終于理出了頭緒。抽屜原理是教給我們一種思考方法,也就是從“最不利”的情況來思考問題,所以要讓學生充分體會什么是“最不利”。 通過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重視集體研討,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
以前上這節課時,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給學生講,有時會拿一些名師的優秀教案生搬硬套,結果卻總是講著講著不知道該怎么講了,有時連自己也都被攪迷糊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今年上課之前,我們幾位老師提前就開始討論這節課,紅曉老師還拿出了以前做的課件,講了講自己對這節課的理解,以及難點的突破方法,通過我們集體的研討,原本覺得很難理解的內容也變得簡單了,上課之前能夠做到胸有成竹,就不愁講不好這節課了。
二、要根(轉載于:抽屜原理教學反思)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設計。
以前上這節課時,我總以“學生的生日”為話題引入新課,學生們興趣也比較高,這次上課,我依舊以此為話題引入新課,卻沒有出現以前那種效果。課后反思一下,以前的班級最多42人,當老師猜測“我們班42人中,至少有4個人的生日在同一個月”之后,學生們都不相信,于是就很有興趣地要進行驗證。由于人數少,比較好驗證,而且基本上會出現1月生日的'只有一、兩個人,2月同樣如此,這樣學生就會面露得意之色,說老師猜的不對,直到3、4月或5、6月才發現真的有4個或4個以上的人在同一個月生日,這時還會有些學生不甘心,說有5個人在某一月生日,你說的是4人。這也正好是我想要的效果,我就讓學生自己去辯析,以此讓學生理解“至少”“同一個月”的含義,我下面的新課做好鋪墊。而現在的班級有80個同學,首先,這個問題一出,驗證起來就有點難以掌控,剛說個1月生日的請站起來,其余的學生馬上半站式地扭頭去數,結果數了好幾遍才數清人數。其次,也可能是人多的緣故,也可能是湊巧,正好有8個人在1月生日,2月生日的也正好有7個人,一下子就驗證了猜測,感覺沒有吊足學生的“胃口”,開場搞到氣氛平平的,沒有自己預想的那種效果,感覺不是太好。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不能只停留在以前的經驗上原地踏步,要結合新的學生,認真分析學情,從而設計出合適的課堂教學。
三、數學教學,不僅要重結果,更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
抽取游戲是抽屜原理的一個延伸,其實也是它的一個逆思考。這里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學會從“最不利”的情況來思考問題。教學之前,我們組的段老師從網上下載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課件,其實課件做得很好的,重難點都比較突出。但我在上課時并沒有完全用那個課件,因為課件中總結的公式我其實也并不是完全理解,我總覺得,這部分知識主要是教給學生一種思考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只要學生能正確說出答案,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可以了,不必要非得總結一個公式讓學生來死搬硬套。于是在教學中,我就通過實踐操作先讓學生看到:從“紅、黃各10個小球中需要至少拿出3個才能保證一定有兩個是同色的”,然后鼓勵學生去講其中的道理,當學生講到“最差的情況就是拿出的兩個完全不同,再拿一個不是紅色就是黃色,就和其中一個是同色的了”。我簡直驚訝極了,這一個個小腦瓜中都是怎么想的呀,我想了好久才想明白的問題,他們竟然這么快就想通了。接下來,我通過變換不同的條件和問題,讓學生分別去講其中的道理,結果是,我的題目剛一出來,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這時,一些愛表現的學生就慌著展示自己的簡便算法了,他們不僅說到了課件中將要出現的計算方法,也說出了好幾種不同的算法,真是讓我刮目相看。看來,當學生真正理解某一知識的時候,他們的創造力也是很驚人的!應該說比我們要強!
靜下心來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并不意味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教師要充當好課堂的組織者
和引導者,就得站得更高,不是只著眼于教學流程的設計,必須充分解讀文本。從《新課標》的角度解讀文本,掌握標準;從編者的角度解讀文本,了解編排的意圖;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做到充分的預設。這樣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數,不管在教學中碰到什么情況,都能圍繞教學內容靈活機動處理,將被動化為主動。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2
本課是小學六年級數學廣角的內容,初看教學內容,我甚至沒有看懂所學的內容與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有多大聯系,不知道這部分知識能夠解決什么問題,而且這部分知識又有一定的難度。但我是一個喜歡冒險與挑戰的人,覺得越是有難度的課,如何能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專研這種課對于我個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因此,我毅然決定的選擇了這節課。
細細的專研教材,終于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明確了教學的目標。
本堂課著眼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通過猜測、驗證、觀察、分析等活動,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數學思想。
數學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本堂課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一堂好的數學課,我認為應該是原生態,充滿“數學味”的課;應該立足課堂,立足知識點。“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創設了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產生興趣,讓學生經歷探究“抽屜原理”的過程,初步了解了“抽屜原理”,并能夠應用于實際,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課后反思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與大家共勉。
一、情境導入“理性化”
情境導入,目的是讓學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教學內容,營造一個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探索,導入新課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產生一種需要認識和學習的心理。我以“五人座四把椅子,總有兩人坐一把椅子”的游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初步感受至少有兩位同學相同的.現象,激發學習新知的欲望。
二、教學過程“簡單化”
理解“抽屜原理”對于學生來說有著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例題:把5個蘋果放進2個抽屜中,證明,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抽屜里至少放進了3個蘋果。我是這樣教學的:首先從簡單的情況入手研究(把3個蘋果放進2個抽屜,可以這么放?),通過簡單的教學,不僅為學生學習例題鋪墊,同時又可以滲透解決復雜的問題可以將問題簡單化或者已經學過的知識的這一種思想。
三、數學語言“精簡化”
教學,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特別是數學這一門學科,課堂中,數學語言精簡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只抽屜里至少放進了幾個蘋果?”對于這句話,學生聽起來很拗口,也很難理解;通過思考,我將這句話變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幾個蘋果放進了同一個抽屜中?”這樣對學生來說,相對顯的通俗易懂。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嚴謹準確地使用數學語言,善于發現并靈活掌握各種數學語言所描述的條件及其相互轉化,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四、練習設計“多樣化”
練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鞏固和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要讓全體學生計算達到熟練,思維得到發展,就必須加強針對性的練習。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單一的進行練習,不僅學生的解題能力不容易提高,使學生產生乏味、枯燥的感覺,而且會使學生的思維呆板。由此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和練習效果。因此,本課我利用多媒體適當設計形式多樣化的練習,可以引起并保持學生的練習興趣,而且鞏固了新知。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3
《抽屜原理》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抽屜原理》教學反思。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師生互動與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我依據學校的新課堂理念,注重先學后教,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了解抽屜原理,學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抽屜原理》教學反思》。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思考:
1、通過一道世界名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產生一種需要認識和學習的心理。
2、“激趣導入---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讓學生經歷探究“抽屜原理”的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的一般模型,并能夠應用于實際,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3、本節課的教學,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讓學生理解抽屜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在學生解決了“4枝鉛筆放進3個盒子中”的問題后,繼續思考類推,得出一般性的結論。這樣設計,循序漸進,提升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當然,本堂課還有許多值得商榷和不足的地方,課后,在聽了張校長的點評之后,更是對這堂課的不足之處有了更深的認識:
1、世界名題的設計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相對偏難,應該在設計上下點功夫,深入淺出。
2、課前的先學部分,可以設計一張導學單來代替看書,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把4支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所有情況,進而得出結論“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緊接著再回過頭去解釋結論,從而重點引出“假設法”。通過“操作——總結——解釋”等一系列活動,真正提高學生的自學興趣和自學能力。
3、在課堂設計中,應更注重突出假設法。這樣對后續的學習更有幫助。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4
《抽屜原理》教后反思一堂好的數學課,我認為應該是原生態,充滿數學味的課;應該立足課堂,立足知識點。本節課我讓學生經歷探究抽屜原理的過程,初步了解了抽屜原理,并能夠應用于實際,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情境導入,初步感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導入新課時,我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玩搶凳子的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初步感受至少有兩位同學相同的現象,這個游戲雖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小游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二、活動中恰當引導,建立模型
采用列舉法,讓學生把4枝筆放入3個筆筒中的所有情況都列舉出來,運用直觀的方式,發現并描述、理解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即鉛筆數比筆筒數多1時,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2枝筆。
在例2的教學中讓學生借助直觀操作發現,把書盡量多的平均分到各個抽屜,看每個抽屜能分到多少本書,剩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比平均分得的本數多1本,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這一數學規律來表示。
大量例舉之后,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這一類抽屜問題的一般規律,讓學生借助直觀操作、觀察、表達等方式,讓學生經歷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抽屜原理。由于我提供的數據比較小,為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發現抽屜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特別是通過學生歸納總結的規律:到底是商+余數還是商+1,引發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并通過討論和說理活動,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初步的數學證明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邏輯能力。
三、通過練習,解釋應用
適當設計形式多樣化的練習,可以引起并保持學生的練習興趣。如從撲克牌中取出兩張王牌,在剩下的52張中任意抽出5張,至少有2張是同花色的。試一試,并說明理由。在練習中,我采取游戲的形式,請3位同學上來分別抽5張牌,然后請同學們猜猜,至少有幾張牌的花色是一樣的。學生興趣盎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課堂中,數學語言精簡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只抽屜里至少放進了幾個蘋果?對于這句話,學生聽起來很拗口,也很難理解;通過思考,我將這句話變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幾個蘋果放進了同一個抽屜中?這樣對學生來說,相對顯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嚴謹準確地使用數學語言,發現并靈活掌握各種數學語言所描述的條件及其相互轉化,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增強提問的指向性、目的性。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5
“抽屜原理”應用很廣泛且靈活多變,可以解決一些看上去很復雜、覺得無從下手,卻又是相當有趣的數學問題。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和掌握“抽屜原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設計時著眼于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幾下幾點可取之處:
1、情境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搶椅子”的小游戲,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小游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2、活動中恰當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設計中,我著重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4根吸管放進3個紙杯的結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讓學生通過放一放、想一想、議一議的過程,把抽象的說理用具體的實物演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發現并描述、理解了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在此基礎上,我又主動提問:還有什么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嗎?讓學生自主的想到:吸管數比紙杯數多2或其它數會怎么樣?來繼續開展探究活動,同時,通過活動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求至少數的方法。
3、游戲中深化知識。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么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一試環節里,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還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回顧整節課我覺得在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中,老師處理得還是有點粗,應該讓學生加強動手操作,將動手操作與原理緊密結合,只有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學生才能真正地學到、理解知識。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6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與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了解“抽屜原理”,學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一、“創設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放球”游戲開始,讓學生初步體驗不管怎么放,總有一盒子里至少放兩個球,使學生明確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
二、建立模型——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枝鉛筆放入3紙個盒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紙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然后交流展示,為后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數據開始擺放,有利于學生觀察、理解,有利于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于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優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借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書盡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里,看每個抽屜里能分到多少本書,余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里比平均分得的書的本數多1本。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書的本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三、解釋應用——是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從探究具體問題到類推得出一般結論,初步了解“抽屜原理”,再到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找到實際問題和“抽屜原理”之間的聯系,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抽屜問題”的變式很多,應用更具靈活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有坡度。第1、2題,學生可以利用例題中的方法遷移類推,加以解釋。第3、4題學生需要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運用新知靈活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第5題是用理論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游戲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抽屜原理”應用很廣泛且靈活多變,可以解決一些看上去很復雜、覺得無從下手,卻又是相當有趣的數學問題。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和掌握“抽屜原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設計時著眼于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幾下幾點可取之處:
1、情境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搶椅子”的小游戲,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小游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2、活動中恰當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設計中,我著重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4根吸管放進3個紙杯的結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讓學生通過放一放、想一想、議一議的過程,把抽象的說理用具體的實物演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發現并描述、理解了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在此基礎上,我又主動提問:還有什么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嗎?讓學生自主的想到:吸管數比紙杯數多2或其它數會怎么樣?來繼續開展探究活動,同時,通過活動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求至少數的方法。
3、游戲中深化知識。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么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一試環節里,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還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回顧整節課我覺得在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中,老師處理得還是有點粗,應該讓學生加強動手操作,將動手操作與原理緊密結合,只有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學生才能真正地學到、理解知識。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數學應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這個游戲都是抽屜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發展!活動化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
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思想、數學情感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動智與動情的完美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在4個蘋果放入3個抽屜學習中,充分利用學具操作,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數學。這節課我能充分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能讓學生自己動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更好的理解抽屜原理。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地去發現并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7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把原本在奧數教材中出現的一些開發智力、開闊視野的數學思維訓練內容也加入到數學教材中,以“數學廣角”單元的形式出現。“抽屜原理”是六年級下冊內容,應用很廣泛且靈活多變,可以解決一些看上去很復雜、覺得無從下手,卻又是相當有趣的數學問題。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和掌握“抽屜原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對我們數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通過課堂實踐,感受頗深,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幾下幾點可取之處:
1、創設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素材開始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猜測撲克牌的花色,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猜測,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2、建立模型,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恰當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設計中,我注重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的結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讓學生通過放一放、想一想、議一議的過程,把抽象的說理用具體的實物演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發現并描述、理解了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在此基礎上,我又主動提問:還有什么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嗎?讓學生自主的想到:鉛筆數比文具盒多2或其它數會怎么樣?來繼續開展探究活動,同時,通過活動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求至少數的方法。
3、解釋應用,深化知識。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么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一試環節里,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還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回顧整節課我覺得學生對簡單的“抽屜原理”本質理解的很透徹,每個同學都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和算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8
抽屜原理指的是在某些數學問題中,有一類與“存在性”有關的問題,如任意367名學生中,一定存在兩名學生,他們在同一天過生日。在這類問題中,只需要確定某個物體(或某個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個物體(或哪個人),也不需要說明通過什么方式把這個存在的物體(或人)找出來。這類問題依據的理論,我們稱之為“抽屜原理”。本節課把4個蘋果放進3個盤子中的操作情境,介紹了一類較簡單的“抽屜原理”,即把m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抽屜里(m>n,n是非0自然數),那么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關于這類問題的“證明”主要涉及的方法是“枚舉法”、“反證法”、“假設法”等方法,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材不僅是涉及到最簡單的“抽屜原理”:把m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抽屜里(m>n,n是非0自然數),那么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還涉及了了“抽屜原理”更為一般的形式:教材的例2涉及的就是,把多于kn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抽屜里(k是正整數),那么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k+1)個物體。如果問題所討論的對象有無限多個,“抽屜原理”還有另一種表述:把無限多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抽屜,那么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無限多個物體。抽屜原理是很難的,其中原理也是難理解,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
1.使學生初步了解抽屜原理
2.通過動手操作、畫圖、推理等活動初步讓學生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
3.在學習中能發現一定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
把4只蘋果放進3個盤子中的操作情境,介紹了一類較簡單的“抽屜問題”。學生在操作實物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一個現象: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盤子里至少放進2只蘋果,從而產生疑問,激起尋求答案的欲望。在這里,“4只蘋果”就是“4個要分放的物體”,“3個盤子”就是“3個盤子”,這個問題用“盤子問題”的語言來描述就是:把4個物體放進3個盤子,總有一個盤子至少有2個物體。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本課呈現了兩種思考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進行枚舉。通過直觀地擺蘋果,發現把4只蘋果分配到3個盤子中一共只有四種情況(在這里,只考慮存在性問題,即把4只蘋果不管放進哪個盤子,都視為同一種情況)。在每一種情況中,都一定有一個盤子中至少有2只蘋果。通過羅列實驗的所有結果,就可以解釋前面提出的疑問。實際上,從數的分解的角度來說,這種方法相當于把4分解成三個數,共有四種情況,即(4,0,0),(3,1,0),(2,2,0),(2,1,1),每一種結果的三個數中,至少有一個數是不小于2的。第二種方法采用的是“反證法”或“假設法”的`思路,即假設先在每個盤子中放1只蘋果,3個盤子里就放了3只蘋果。還剩下1只,放入任意一個盤子,那么這個盤子中就有2只蘋果了。這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更為抽象,更具一般性。例如,如果要回答“為什么把(n+1)只蘋果放進n個盤子,總有一個盤子里至少放進2只蘋果”的問題,用枚舉的方法就很難解釋,但用“假設法”來說明就很容易了。
教學時應有意識地讓學生理解“抽屜問題”的“一般化模型”。教學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可以引導他們對教材上提供的兩種方法進行比較,思考一下枚舉的方法有什么優越性和局限性,假設的方法有什么優點,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學生在解決了“4只蘋果放進3個盤子”的問題以后,可以讓學生繼續思考:把5只蘋果放進4個盤子,總有一個盤子里至少放進2只蘋果,為什么?如果把6只蘋果放進5個盤子,結果是否一樣呢?把7只蘋果放進6個盤子呢?把10只蘋果放進9個盤子呢?把100只蘋果放進99個盤子呢?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只要放的蘋果數比盤子的數量多1,總有一個盤子里至少放進2只蘋果。接著,可以繼續提問:如果要放的蘋果數比盤子的數量多2,多3,多4呢?引導學生發現:只要蘋果數比盤子的數量多,這個結論都是成立的。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教學時應鼓勵學生用多樣化的.方法解決問題,自行總結“抽屜原理”。例如,在解決“5個蘋果放2個盤子”的問題時,由于數據較小,學生用動手操作或分解數的方法仍有其直觀、簡單的特點,這也是學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由于枚舉的方法畢竟受到數據大小的限制,隨著書的本數的增多,教師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把書盡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盤子,看每個盤子能分到多少本書,剩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盤子,總有一個盤子比平均分得的本數多1本。這個核心思路是用“有余數除法”這一數學形式表示出來的,需要學生借助直觀,逐步理解并掌握。
當學生利用有余數除法解決了本例中的三個具體問題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這一類“盤子問題”的一般規律,要把某一數量(奇數)的蘋果放進2個盤子,只要用這個數除以2,總有一個盤子至少放進數量比商多1的書。例如,要把40個蘋果放進9個盤子,40÷9=4……4,因此,總有一個盤子至少放進5個蘋果。如果進一步一般化的話,就是:要把a個物體放進n個盤子,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個盤子至少可以放(b+1)個物體。這一結論與前文提到的“把多于kn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盤子(k是正整數),那么一定有一個盤子中放進了至少(k+1)個物體”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學生完成“做一做”時,可以仿照例2,利用8÷3=2……2,可知總有一個鴿舍里至少有3只鴿子。
整節課這樣上下來,思路很清晰,節奏放得也比較慢,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學生學得還是比較扎實,甚至連后進生也能聽懂今天的課,效果還是不錯的。還需要改進的是,某些地方節奏應該還可以再快點,以至于最后還能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練習,或者有足夠的時間來解決稍復雜的抽屜原理的變式習題,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9
《抽屜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屬于奧數知識范疇,首次被編入新課改教材,它的教學就是通過實際案例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初步感受數學的魅力。本堂課我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一、生活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導入,目的是讓學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教學內容。營造一個恰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產生一種需要認識和學習的心理,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認識,在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對學生來說很感興趣的猜撲克牌游戲:任意在52張牌中抽出5張牌,不看牌面,老師敢肯定至少會有2張同花色的牌。充分調動他們思維的翅膀,給學生造成了“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強烈欲望,激發他們積極思維,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養問題意識。
在本節課中,我非常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讓學生在學習中,經歷猜想、驗證、推理、應用的過程。
1、采用列舉法,讓學生把4枝筆放入3個筆筒中的所有情況都列舉出來,運用直觀的方式,發現并描述、理解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即“鉛筆數比筆筒數多1時,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2枝筆”。
2、在例2的教學中讓學生借助直觀操作發現,把書盡量多的“平均分“個各個抽屜,看每個抽屜能分到多少本書,剩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比平均分得的本數多1本,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這一數學規律來表示。
3、大量例舉之后,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這一類“抽屜問題”的一般規律,讓學生借助直觀操作、觀察、表達等方式,讓學生經歷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抽屜原理。
三、注重“說理“活動,培養學生邏輯能力。
在這節課中,由于我提供的數據比較小,為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發現“抽屜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特別是通過學生歸納總結的規律:到底是“商+余數”還是“商+1”,引發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并通過討論和說理活動,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初步的“數學證明”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邏輯能力。
但在這堂課的難點突破處,也就是讓學生借助直觀操作發現,把書盡量多的“平均分“個各個抽屜,看每個抽屜能分到多少本書,剩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里,總有一個抽屜比平均分得的本數多1本,我還可以對教學環節進行再安排,讓學生體會到多余的物體只要不超過抽屜的個數,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2個物體,這樣學生對“抽屜原理”規律會更清晰更明了。同時,我們要明確,教學知識不光是讓學生按照公式來套用公式,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所以在讓學生充分說理的基礎上,明確把什么當作“抽屜數”,把什么當作“物體數”是相當重要的。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20
數學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本堂課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突出體現以下兩個特點: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從學生熟悉的“搶椅子”游戲開始,讓學生體驗不管怎么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同學,使學生明確這是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說理”活動,培養學生邏輯能力。
1、在教學例1時(把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放一放、同桌互相說一說”(在匯報的過程中,提醒學生只需解決存在的問題就可以了。)
2、補充習題,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
A、將5枝鉛筆放進4個文具盒里。
B、將6枝鉛筆放進5個文具盒里。
C、將20枝鉛筆放進19個文具盒里。
D、將100枝鉛筆放進99個文具盒里。……
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放進()枝鉛筆
鉛筆數是文具盒數的1倍多1
鉛筆數÷文具盒數=1……1
至少數:1+1=2
如果是5枝鉛筆放到3個文具盒里,總有一個文具盒至少放進幾枝鉛筆?
5÷3=1……2
至少數=1+1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02-14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08-21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08-28
《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11-21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01-03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02-05
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原理08-11
《抽屜原理》數學教學反思08-10
最新抽屜原理教學反思11-23
關于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