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
講授過《時分的認識》一課后,我對自己這節課的授課情況作了一番反思。總的來說: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結構合理。始終能以“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主旨,精心設計和安排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教學方法
這節課的內容是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鐘的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 ,以及認識時間單位時和分,知道1時=60分。時間單位不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認識鐘面”這一環節,我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孩子比較熟悉的起床、上學、睡覺等作息時間入手,自然入題,把學生已有的舊知開掘出來,為學習新知服務。又例如:讓學生知道1時=60分這個時間進率這一部分,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鐘表,然后上前演示給其他人看,通過觀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從而得出時與分的進率。
二、教學手段
本節課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多媒體輔助教學生動形象,內容直觀具體,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同時鐘面、圖片等常規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課堂動靜結合,學生眼、耳、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實施練習與新授緊密結合,且有層次,有趣味,形式多樣,比如體驗1分這一環節,開展口算、寫字、讀繞口令等切實可行的游戲,讓學生在做中學。
三、缺點不足
但是本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讓孩子體驗的還不夠。應該再添加一些更生動的環節,比如在體驗一分鐘的時候,可以采用拍球比賽或者跳繩比賽這樣的形式,把孩子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身邊的事物中更真切地感受一分鐘,體驗一分鐘,這種多樣的形式在低年級課堂是比較實用的,在這方面,作為教師應該放手大膽讓孩子去嘗試,只有親自體驗了才能夠更真切地理解和體會。
在今后的課堂中,我應該在課堂活動這方面加以改善,揚長避短,爭取讓孩子們更享受數學課,愛上數學課。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2
《時分的認識》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時、分、秒的認識》信息窗1,本節課在經歷了集體備課、試課、修改、名師引領評課、重建后,主要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整體認知、框架意識
數學教學注重整體的內在邏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將整節課的框架建構起來。《時分的認識》一課知識比較多、比較雜,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而不是將知識點切成一段一段。
在本節課的第一個環節進一步認識鐘面時,應該讓學生充分觀察鐘面,從整體把握鐘面上各個部分,包括時針、分針、數字、大格、小格,幫助學生排除秒針等干擾,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研究方向。
二、備好學生、抓住已有知識經驗
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鐘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要用到的工具,不少學生對鐘表應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一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能夠認讀整時、半時、大約幾時。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
本節課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容量太大,課堂時間總是不夠用,經過名師引領評課之后才恍然大悟。學生對鐘表的認識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但是教師卻低估了學生的水平,從零起點教起,怕有學生不會,手把手的一點一點的教,每一個細節都要抓到,導致既忽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沒有能夠把握住學生的重難點又浪費了時間。
在認識鐘面環節中,教師可以放手給學生看一看、撥一撥、數一數,小組內交流發現,讓學生教學生,在全班匯報時教師給予一定的總結提升,這樣首先能節省大量的時間,第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是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疑惑,抓住本節課的重難點,重錘砸下,重點擊破。
三、課堂生成、隨機應變
在《時分的認識》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有待提高。課堂是有生命的,每個學生都是靈動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嚴格按照教學設計進行,對于學生超出預設的生成,教師要能夠及時評價,對于有價值的生成,教師要牢牢抓住。課堂的應變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學積累經驗、及時反思、不斷提高。
本節課出現的問題不僅僅存在這一節課,針對本節課的反思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必定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3
一、時間觀念的建立,還需想辦法真正內化
盡管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身體驗、經歷了1秒、1分。但要真正理解、內化這些單位時間,從而建立時間觀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遷移。我想在感受1秒、1分時,還應讓學生當場遷移、擴展,并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相聯系,才能真正最終建立時間觀念,并會遷移、應用。
二、認讀時刻這一環節,作為教學的重點,還顯得較薄弱,需加強
盡管學生有生活經驗,但在認識好鐘面,認識單位時間1秒、1分、1小時后,能否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并轉化為能力,還需細細考慮。如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幾大格是幾小時,如果及時讓學生發現時針走幾大格多是幾小時多,這樣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針;幾大格缺一點點,幾時還不到,應是前一格的小時再多幾分。這樣會更利于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三、對于鐘面的認識不夠形象、深入
本課中,時針、分鐘、秒針的認識是通過一部分學生的回憶介紹展開的,不夠形象直觀,使另一部分學生印象不深刻,以至產生了不少的錯誤。課堂上如能讓學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征,如時針短而粗,分針比較長,秒針最長、最細,這樣學生記憶深刻,在認識時刻時會更直觀,減少一些不必要錯誤,當然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在操作動手的時候,引導學生的思維同步發展、提高
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在動手、操作,但并不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收獲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在動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讓學生真正明確任務,帶著問題去動手、去操作、去發現,本課中,多次安排了學生操作動手,但真正能得到收獲,獲得成功體驗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活動前的問題或要求更明確點,目的性更強些,效率肯定也會提高。當然,教學是一門永遠遺憾的藝術,本節課肯定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更認真深入地反思與完善。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4
一、關于教材:
時分的認識是在一年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一年級認識的只是整時和半時,在本期認識的是幾時幾分,特別是“幾時幾十分”這個知識點是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乘法口訣,所以對于5的倍數沒有辦法很好的掌握,特別是指到7、10等數字時,學生難度較大。
二、關于學生:
學生對于這一部分知識還是有一定的基礎,特別是整時和半時,學生學得比較好,在教學時,我教給他們先看時針過幾不過幾,再判斷是幾時多,對于學生來說,學得比較好。對于5的`倍數的分針我先教給學生認識,然后,要求學生背出來,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比較輕松了。但是也有一些學生對于這個知識掌握得不太好,出現的錯誤有分不清時針
和分針,造成混淆較多;還有就是分鐘計算錯誤,幾十分鐘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時針和分針的方向弄反,造成時刻認錯。
三、關于教學:
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入手,先教學幾時幾十分,讓學生背熟記牢5的倍數之后,再教學幾時幾分,告訴學生在幾時幾十分的基礎上數出幾小格,就是幾時幾十幾分,這樣逐步教學,降低難度,學生學起來比較輕松,效果很好。在練習這一部分,我采取老師撥鐘學生說時刻,學生撥鐘老師說時刻,看鐘面連線,聽老師報時刻學生寫時刻的方法等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較好,學習興趣也很濃。但是個別學生的幾十分還有點算不清楚,有待改進。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5
鐘表和時間是學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和經歷,這節課是學生對已有的知識的一個再認識的過程,一個提煉交流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與伙伴分享的過程。
這節課,我精心設計教學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年級的孩子自我約束能力差,如若引導不當,他們會產生厭倦情緒,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
所以我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小鬧鐘帶到課堂上來,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鬧鐘,想到這節課要學的知識與漂亮的小鬧鐘有關系,學生立刻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就有了上好課的前提條件。
在課堂上,我從一開始就讓讓學生動手撥時間,讓學生動起來,不給他們走神兒的機會,低年級的學生動手操作很感興趣,枯燥的'講解不受到他們的歡迎,所以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學生十分興奮,積極與老師配合,課堂氣氛很活躍,聽講質量也大大提高了。
觀察鐘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1時=60分的結論是這節課的重要內容,我在教學中利用課件,邊講邊演示,讓學生對鐘面上大格和小格的關系有了直觀的認識,數清楚鐘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個數后,再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通過反復的觀察讓學生自己導出1時=60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課件演示很感興趣,看得很認真,這部分知識掌握的不錯。這一點是我課前想到了的。
如何讓學生建立1分鐘的時間觀念在備課是費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鐘的概念很抽象,不是舉出幾組數據學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鐘的環節,我安排了幾項時間活動,讓學生聽1分鐘音樂,寫1分鐘生字,幫助學生建立起1分鐘的概念,每個學生都起身參與了,有了很直觀的感受,比老師講上十分鐘甚至半節課,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學中,我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提問不到位,總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達清楚,總是說了一遍再修改或補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復,打亂了學生的思路。老師說的要精煉,多給時間讓學生思考,把說的機會留給學生。
再有就是聽完學生的發言以后對學生的鼓勵不夠,總是簡單的給出評價,學生說的不正確時就不做評價,其實即使學生的答案與我的不一致也應該適當的鼓勵,這樣才不會挫傷他的積極性,只要積極舉手了,就說明他在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在動腦筋,這時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語,我在這點做得還不夠。
在課上,由于太緊張的關系,我還范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在撥教具鐘表的表針時,沒有注意到應該按順時針的方向撥,而是想朝哪個方向就朝哪個方向,誤導了學生,這是不應該的。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遺憾再所難免,但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是遺憾降到最少。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6
理念。新課標準中還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反思這節課,我認為做到了以下幾點:
1、本課是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鐘面,會看整時、半時、大約是幾時、快幾時等知識之后,進一步來認識鐘表知識不是很難,所以在課上我充分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讓他們說出“關于鐘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識?”從而來引出本課的新知識—時分的認識。同時給學生充分觀察、交流的空間,一開始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數學信息?還有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你能發現什么?這些都不是教師直接呈現給學生的,而是通過他們自己的觀察來獲得,培養了學生的觀察交流的能力。
2、本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建立初步的1時、1分的時間觀念,時間觀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訣公式那樣簡單,所以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活動來感受1時和1分,通過靜靜地感受,體育活動,自主選擇學習活動幾個層次,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來感受,效果不錯。
3、在本課中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設計教學思路時,對于學生單獨完成有困難的部分,放到小組合作中來解決,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培養了孩子們合作的'意識與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為小組合作而合作,那樣就變成了一種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所以教師一定要在課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第二個環節中,讓學生結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圖,說一說亮亮什么時間在干什么,有一部分學生表述的不夠完整和準確,時間用的比較長,說明學生對認識時間感覺還是有一些困難,但是我沒有過多的要求學生,因為一年級學習的認識時間只是大概的一個表述,幾時剛過、快幾時了等等,像這樣的表述我們在生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冊學習準確的認識時刻之后,學生經過生活中應用,肯定會逐漸的準確讀出時刻。還有對于1分、1時究竟有多長的感受,在本節課中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我想學生對1分鐘的時間感受應該比較清楚了,但是對于1小時的時間我覺得感受的不夠,因為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課下的進一步實踐,讓學生形成較準確的時間概念。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7
今天我講了《時分的認識》一課。上完了這節課,我感慨頗多,我也及時進行了反思。
《時分的認識》是學生在一年級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和多種形式的游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教學伊始,我由天安門廣場的升旗時間引入,然后為學生呈現一幅孩子們非常熟悉的畫面:“亮亮的作息時間”,以此來喚起學生看鐘表的已有經驗,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認識鐘面、了解時間。繼而讓學生對每幅圖進行充分的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系,并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了“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分針和秒針,以及時刻等等”。
通過老師的演示學生總結出了“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一時,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一分”,初步建立了1時1分的觀念。同時注意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說出一小時有多長?在生活中尋找做哪些事情需要一小時。“1分鐘有多長呢?”我引導學生來聽1分鐘的音樂,學生陶醉在音樂世界里,靜靜感受1分鐘。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如:在一分鐘內朗讀,數數、畫畫,口算、豎式計算、寫字、折紙等,讓孩子們深切地感悟到1分鐘的'長短。從“聽一分鐘的音樂到1分鐘能做什么的親身體會,然后拋開老師的限制,隨音樂自己跳一分鐘的舞蹈”等教學環節,豐富了學生對1時、1分的感性認識。整個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緊密相聯,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現實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也保證了全班同學人人參與數學學習,個個成為學習主體,創造了良好的課堂環境,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整節課的設計,我注意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實際用數學,提高探究能力。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而且進一步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提高了探究實踐能力。充分調動了他們對數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他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加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加樂意學習數學。
當然,由于自己的教學經驗不足,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教學重點、難點處(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一時,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一分)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動手通過學具自己來探究,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直接總結出來的,感覺有些草率,沒有讓學生經歷一個屬于自己的新知探索的過程。
總之,這節課對我來說是受益匪淺,無論是從自身教學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都較以前有了很大進步,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總結經驗,使自己在教學上有更大的進步!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8
北師大教材對于數學內容的設計非常貼近生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從而產生濃厚興趣。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也是基于這種理念,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并不是很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好數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于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我覺得有三個方面:
一、正確的解讀和把握了教材。
北師大教材的編排設計在本節課上,沒有歸納出時分的認識方法和書寫方法,而是直接呈現出作業的形式,對于學生的認知沒有能很好的理清楚,所以我在設計上修改成這樣的環節:情景引入,激發興趣;自主學習,認識鐘面;合作探究,歸納認讀方法,書寫方法;綜合練習,鞏固方法。認識和書寫時刻,是重點和難點,花時間重點突破。
二、合作學習,人人參與。
在本節課中,我將認識鐘面及了解時分的關系等環節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時刻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積極思考、大膽操作,且爭先搶后地上臺展現自己,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又培養了他們勇于創新的精神,并從中體會到探索的價值。
三、活動課的預設和學具操作的前瞻性。
活動課一直是教師不好控制和組織的,究其原因是學生容易散,興奮點偏離。他們對于學具的好奇超過了學習的興趣,探究學具的興趣超越了教師的`預期,教師本想利用學具促進學習,但是有時會適得其反。課前我設想了幾種學具:實物鐘,學具鐘面。實物鐘面千奇百怪,容易讓學生偏離對鐘面的認識,所以放棄了;而學具鐘面之前沒有看過,所以讓學生地充分玩了學具,看夠了,在復習撥整時、半時、快幾時了,幾時過了。在正式學習時分時,學生的情緒就很好控制了,注意力就很容易回來,課堂氛圍就一直是積極的,樂學的。
當然本節課也有幾點需要改進的。尤其是和聽課老師交流后,發現了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
一、對于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不夠,看到鐘面時,引入教學時,沒有有意識的提出讓學生思考有什么問題,學生肯定會有問題,只是教師沒有這種設想,學生自然不會提出來。在以后的教學中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他們提問,教會他們提問,然后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再探究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
二、認讀時刻、書寫時刻的過程還可以在細點、在慢點,更多的照顧學習吃力的學生。
三、學具鐘面最大的缺陷是時針和分針不會同時走,這個不能是孤立的。學生在撥接近幾時整的時間時,容易出錯。(把時針和分鐘相分離了,各撥各的。)彌補的辦法是第二節課開始帶實物鐘,再認識。
教學是一門缺陷的藝術,始終是在教中學,教中反思。只有認真的反思,細心地揣摩得失,才能悟到教學的真諦。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9
前些天我觀摩了市觀摩研討優質課評比,對于一天的學習讓我學到了很多,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嶧城區陰平鎮白山前小學的楊盼老師講的《認識時分》。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并對作息時間有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時分秒的認識也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時分重要的內容,有很強的實用性。楊老師很年輕整節課的氣氛也很輕松。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出課題
本節課以上課的時間入手,教師展式時鐘,時鐘上恰好是上課時間,教師提問“現在大約是什么時間?你能具體說出是幾時幾分嗎”。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大部分時間能準確讀出時間。情境貼近學生生活,且簡潔明了開門見山。不僅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也節約了不必要的時間,同時讓學生感受生活中需要認識鐘面了解時間,讓學生體會認識時間的意義。
二、充分利用電教設備,引導學生探索新知。
這節課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課件制作的特別出色。
(一)認識鐘面,由小組交流在鐘面上都發現了什么,在“鐘面上共有多少大格和小格”的問題上,結合課件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數格子。給學生加深了印象同時也滲透了
對同一問題可以有多種方法解決的思想。
(二)認識1時=60分。大部分學生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一時,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課件展示鐘表,讓學生在課件演示過程中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時針從12走到1,從12走到2,從12走到3,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接下來分針走1小格的教學同時針,分針從12走到4、9、10、11分別是幾分鐘,最后分針從12轉一周到12是多長時間。學生得出不同答案即1時和60分。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分針時針同時走1小時,“你發現了什么”,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1時=60分”。
(三)練習讀時間和寫時間,注意讓學生多做練習,及時鞏固。
本段教學,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設備給學生直觀形象,采用小組合作討論,把課堂交給學生,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
學生對于1時=60分理解起來比較難,時間單位相比起來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復雜。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本人覺得本段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如果在加上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撥一撥鐘表的`話會更加深學生的感官印象,促進對“1時=60分”的理解,同時也會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手眼腦,在操作中比較中使學生學會方法,學懂知識。
三、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本節課最后一環節設計為“感受一分鐘”,教師播了一段1分鐘的音樂而不是用秒表計時很妙,在學生精神比較渙散不易集中的時候播一段輕松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做口算題或寫字感受一分鐘,音樂停即一分鐘的時間到。給課堂增添了樂趣。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一分鐘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解一分鐘的珍貴,感受生活和數學的聯系,并適時的提出,珍惜每一分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使學生受到珍惜時間的教育。
這節課的授課教師很年輕,形象氣質佳,語言很有親和力,課堂上常會出現“比一比誰的坐姿最好看”“感謝這位小老師”,使學生積極性很高,始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好好聽講。當學生回答錯誤時不是直接點評或是找其他學生回答,而是“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讓學生自己意識并找到正確答案。美中也有不足,課堂一些環節的設計不是特別到位,雖然有小組合作但對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方面還有欠缺。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0
《認識時分》是西師版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能認讀整時,對時間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等。這節課是“時分的認識”第一課時,要掌握的知識很多,而時間單位具有抽象性,時間進率具有復雜性,低年級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便于學生接受。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新課標。
1、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教學時先創設了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猜謎游戲開始,并從已有知識出發,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鐘面,回憶舊知,通過“你發現了什么?”激發學生進一步觀察,從而進入新知的學習。再通過聽音樂、寫字、口算、寫數、涂色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分鐘的時間,使學生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時間觀念。
2、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索來獲取知識。教學時,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探索、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讓學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進而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的轉動情況,進而發現1時=60分。
3、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發展。數學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前提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
采用同桌學習,小組交流的形式,注意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在教學每一個大格都有5個小格時,教師先演示數,然后放手讓學生數,在相互交流中發現這一特點。又如,鐘面上有多少小格時,放手讓學生數,在通過同桌交流、小組交流的方式感受在數的過程中方法的優化。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發現規律,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沉浸在探索的樂趣中,思維得到發展。
4、注重了知識的鋪墊與滲透。數學知識是前后連貫的。有的是一節課知識的聯系,有的是學段之間的聯系。在本課教學中注重了這一方面。例如在數從12到幾有幾大格或幾小格,引導學生數的方法,為后面認識鐘表上的時間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中也有一些不足:
1、在教學分針從12走到9時,學生都是從12開始,5個5個的數一直數到9是45個格,所以是45分鐘,在這一環節,我只注意到了學生會不會出現正確的結果,而忽視了對學生滲透用“5的乘法口訣”計算會更簡單的方法。
還有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語言還需多樣化,這樣才能更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2、由于本節課時間緊,總是過于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的動手操作多數是在教師的指令下進行的,如果在鞏固階段出現“你撥我說”或“我說你撥”的環節,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也就更好地體現了教學的有效性。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1
《時分秒的認識》教學反思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時、分的認識,能看著鐘面說出幾時幾分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體驗1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學情境的創設。這節課了,我以新年跨年晚會倒計時作為本節課的導入情境。這個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為大部分家庭在過年過節的生活都會看央視的`跨年晚會,通過“倒計時”這個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從而使我們的情境促進我們的教學。
其次是自主探索認識“秒”。“秒”這個時間單位學生并不陌生,因為學生在一、二年級學習時間單位時已經接觸過了秒,在課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學生對秒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能說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認識幾秒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通過新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自己說說秒針從幾走到幾表示幾秒,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在教學1分=60秒時,這一知識比較抽象,雖然學生有1小時=60分的學習經歷,但是要真正讓學生理解1分鐘為什么等于60秒,學生還是不知所措。因此,通過課件演示,觀察出秒針走一圈(60秒)剛好分針走一格(1分),從而驗證了1分=60秒。再次是加強體驗,讓學生感知秒和分。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1秒”,形成對短時間的觀察能力。為了讓學生建立“秒”的時間概念,我采取了多種體驗方式,讓學生聽鐘表的“嘀嗒”聲、拍手練習等,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一分鐘我能寫多少個字”的游戲,讓學生體驗一分鐘的長度。通過這些游戲,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的更加生動有趣,學生的印象也將更加深刻。
最后,我還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課外拓展這一部分,我把飛機每秒鐘的速度、光每秒鐘的速度、聲音每秒鐘的速度等與孩子們熟悉的長度聯系起來,不僅幫孩子們建立起長度觀念,還讓學生感受到一秒的價值之大。 總結這節課,我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1、新課開始時,學生對“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到秒?”這一問題回答得很不好,只有個別學生說鐘面上有秒針,跑步時老師用到秒等,經過啟發才說出有限的幾個,可見,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關注不夠。
2、沒有讓學生準備一個鬧鐘或者鐘面作為學具。
3、我對學生的發言沒有引申,學生說“小朋友每天睡9分鐘”可見,他對知識還沒完全掌握,我卻因為怕影響進度,只讓個別學生說說他錯在哪,忽視了這個本該是閃光的地方。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2
《認識時分》這節課,需要學生在清楚的認識鐘面的基礎上,再來認識時分以及時和分的進率。之前,學生已經建立了整時、半時的概念。我的預設是盡量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探索解決問題,分情境創設(小紅上學的確切時間為切入口)、探究新知(進一步認識鐘面,幾時和幾分的認讀和鞏固練習組成,在教學中我想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考慮到我班學生年齡小、好玩、愛動、注意力易分散,而時間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物體表現出來。
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較復雜,因此教學的成敗關鍵在于怎樣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還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小活動,努力創造了一個輕松活潑的.氛圍。
當然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教學思路還不夠清晰,使得在教學的某些環節有些混亂,沒有幫助學生很好的掌握知識。比如,在講解鐘面知識的時候,在這個板塊是需要花一點力氣,認識鐘面是個重要的基礎,是為認識時分以及今后學習判斷鐘面上的時刻作鋪墊,但是我還沒讓學生完全吃透就急著趕下一個進度了。
其次,不信任我的學生,教學方法單一。在心理上始終不愿意放手讓學生自己走路,所以課堂上我還是以一個統治者的姿態高高在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少。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機械地接受我的灌輸,而不是課堂的主體。比如在認識1小時=60分的問題上,其實應該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進行消化吸收。課堂上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還是比較欠缺。最后,課堂機智不夠。我還不能很好的利用學生提供的資源進行教學,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經過這堂課,我的收獲頗多,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逐步改進自己存在的不足與問題,爭取每一天都有一點進步!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新知。學習例題,先讓學生觀察情景圖,讓學生說說圖中的小朋友是什么時間從家出發去上學,接著讓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說說每天一般是什么時間從家出發來上學的。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經常需要知道時間,理解認識鐘表的重要的重要性。在教學認識鐘面,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手中的鐘表,討論: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鐘面上共有多少個小格?學生經過觀察,發現鐘面上一共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鐘面上共有60個小格。我演示教具鐘,讓學生理解時鐘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小格是1分,接著讓學生用教具鐘撥一撥。在探索時與分的`進率時,讓學生用學具鐘撥一撥,發現分針走60小格,也就是走一圈,時鐘正好走了一大格,從而推出1時=60分。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感受1分鐘的持續的時間,先讓學生估計,再邀請學生到前面進行實踐活動,從而體驗1分鐘的持續的時間,再討論1分鐘還能做其他哪些事情。在整節課中學生始終都離不開實踐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理解新知,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時分是在學生對時鐘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認識時分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并且還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在認識時間方面由于知識點較多較凌亂,很多孩子對于認識時間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一、我利用課前詢問:
關于鐘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師簡潔的問語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生爭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時間的知識,比如時針、分針、幾時的認讀方法等等。在短短的兩三分鐘的詢問中,教師把握了多數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了教學的起點,完成了對教學預案的調整。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并充分利用學具觀察發現鐘面,通過自己的觀察找出了鐘面上的知識。在認識時分的關系和準確讀寫時間這兩個難點時,有的學生已經知道1時=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有的已經會用兩種方式寫時間,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嘗試自己書寫時間,再請有不同寫法的孩子板演,并說明寫法。
二、培養合作能力、體驗感悟
教學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以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學生通過看一看撥一撥寫一寫等操作活動,觀察認識鐘面,突破了認識時分的關系及準確讀寫時間的難點。學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時間的模型。
在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學生創設合作的機會,如:同桌合作一人撥鐘,一人讀寫時間,同桌互說。這些有趣的合作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此時,教師關注的是孩子的差異,師幫生、生幫生,這樣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學生經歷了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利用感知1分鐘的長短,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珍惜時間,爭做時間的小主人。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5
時、分、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這節課的內容是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半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以及認識時間單位小時和分,知道1時=60分。
學生對于1時=60分這個時間的進率理解起來是比較難的,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復雜。這也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上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一個小格是多少分,一個大格是多少分,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學生弄清這些以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分與時的內在聯系。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節課是個很好的機會。1分鐘能做些什么?我先讓學生有的寫字,有的做題,然后又出示很多資料說明一分鐘里可以做很多事情。適時提出,珍惜每一分鐘,積少成多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時間,時間就會悄悄地溜走,什么事也干不成。
本節課還有一個難點,例如7時55分、2時50分這樣的時間對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看成8時55分、3時50分,所以在今后的課堂中還需經常鞏固練習。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6
“時分”是在學生對時鐘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時分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并且還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在認識時間方面由于知識點較多較凌亂,很多孩子對于認識時間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同時也強調:要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課伊始課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圖及時間,提出問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同時,在探究新知的整個過程中,并充分利用課件演示觀察發現鐘面,通過自己的觀察找出了鐘面上的.知識。在“認識時分的關系”這個難點時,我借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最后,在課的結束中,我又借助于課件播放音樂,運用歌詞“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鐘”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情感教育,使課在最后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不僅學會了知識,還感受到時間的寶貴。不僅使學生回味無窮,也讓聽課者余音繚繞,美的震撼。
二、做好學生的引導者,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
課標中指出: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不是一種告訴。在探究新知的整個過程中,我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做好學生的引導者。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和提出質疑:“數字是不是擠成一堆?它們的分布有什么規律?”、“鐘面上有幾個小格,你是怎么數的?等等,讓學生自主認識了時針分針及鐘面上的數字和數格的好方法。同時在觀察與回答問題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時間的模型。
三、注重聯系實際感悟時間
課標中指出: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服務于生活。在對時間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讓學生充分利用空間資源,親自跳繩,寫字,做算術題等,現場體驗一分鐘有多長,不僅感受到時間的快慢,更感受到時間的珍貴。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體現。
四、做好課的首尾呼應
在課的開始,我埋下一個伏筆:7時半和7時30分誰說得對?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在學完新知后,我對問題進行了回籠:你能解決剛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了嗎?做到了首尾呼應,承前啟后,讓學生學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做到: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帶著收獲走出課堂。
當然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教學思路還不夠清晰,使得在教學的某些環節有些混亂,沒有幫助學生很好的掌握知識。比如:( 根據課堂生成來說)其次,不信任我的學生,教學方法單一。在心理上始終不愿意放手讓學生自己走路,所以課堂上我還是以一個統治者的姿態高高在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少。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機械地接受我的灌輸,而不是課堂的主體。比如:( 根據課堂生成來說)最后,課堂機智不夠。我還不能很好的利用學生提供的資源進行教學,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逐步改進自己存在的不足與問題,爭取每一天都有一點進步!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7
一、改變教學素材,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時準確的掌握教材要求,對教學原本素材進行改編。原本教材所創設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縷陽光”,教學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無法引起學生產生太多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創設了新的`情境——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這樣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聯系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時間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聯系生活經驗,使學生深刻感受和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在生活中,人們經常用到時間,學生們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的去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去講解,并設計一些關于本課所學的數學活動去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時、分的實際長短,明確時間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三、動手操作,利用實踐活動探究新知。
課上,我設計了大量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學。我還準備了鐘表模型,然后充分利用鐘表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們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中主動探究和學習新知。
四、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
最后適時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及成功返回,這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資料,采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適時向學生介紹,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及珍惜時間的教育。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8
《認識時分》是在一年級認識鐘表,會看幾時、幾時半、大約幾時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學這節課時,我很好地利用了課件,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
一、利用課件激發興趣,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課一開始就出示課件觀察鐘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鐘面,特別是認識了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間又有5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還通過課件一一讓學生去數一數。使學生通過具體的觀察、操作,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更全面地認識了鐘面,并且也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然后再引導學生認識時分,使學生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隨后通過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走動,得出結論:1時=60分。在這個環節中,利用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去觀察,在觀察、思考中理解。同時在最后的練習中設計的“拼圖游戲”,也激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道題不但進行了認識時分的練習,也起到了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的作用。
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思想
這節課有的放矢地向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德育教育。在教學中,我向學生發出邀請,讓他們來體會 “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內你能做哪些事情”,然后教師又展示收集到的資料“一分鐘的價值”等等,這些都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一分鐘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卻能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時間。
存在問題
1.引入時分時不夠巧妙,如果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讓學生認識到精確到時分的重要性就更好了。
2.整堂課中,老師講得太多,沒有讓教具、學具、媒體結合起來,應該讓學生動手撥一撥鐘,親身體驗一下時間的變化。
3.課堂中讓學生體驗一分鐘,舉例一分鐘可以干什么,老師出示搜集的一分鐘的價值,還有時間名言,情感目標太多,這樣顯得主次不分了。
4.教師語言缺乏激情,評價性的語言也不夠,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9
1.準確把握教材要求,對教學素材進行了改編。原來教材創設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縷陽光”,素材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引不起學生多大的興趣。于是我們創設了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的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2.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時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在教學中盡可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時、分的實際長短,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讓學生在大量的動手操作中探究新知。本節課,我設計開展大量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利用鐘表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中主動探究新知。
4.適時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及成功返回,這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資料,采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適時向學生介紹,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及珍惜時間的教育。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20
本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讓他們感受“分”有多長。一、二小組的同學寫數,看看在指定的1分鐘內能從1寫到幾?同時讓三、四組的同學測脈搏,數一數在1分鐘里,你的脈搏能跳動幾次……由于聯系到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生無不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在本節課將結束時,我播放課件出示了一位時光老人,生動的畫面,配上時光老人可親的話語,使學生擺脫了以往單調、枯燥的全課總結,而是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理清了全課的學習內容,把整節課再次推向高潮。
怎樣看“幾時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鐘面,了解鐘面上的.知識后,再通過合作交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幾個特殊時刻:如“聯歡會開始了”這一主題情境圖中的鐘面時針走到數字8,就是8時,而分針走到了數字6和7的之間過一小格。我讓學生認真數一下分針是走幾小格,學生一下子數出了分針走了31小格。我問:“那就是幾分?”生答:“是31分鐘。”我說:“所以這時已經不是整小時了,而是幾時幾分呢?”學生脫口而出:“8時31分。”接著,我撥鐘(時針撥過數字9,分針對準數字8),我問:“這時時針走到哪里?”生答:“走到數字9和10的中間。”我問:“時針剛走過數字9,還不到10,所以還是9時,只是這時已過9時多了,那多多少呢?”我再引導學生看分針:“分針走到數字8,就是走了幾個小格?”生答:“走了40個小格。”“那分針走了幾分鐘了?”“分針走了40分。”我說:“現在是幾時幾分呢?”學生異口同聲說:“9時40分。”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原有認識整點鐘的基礎上,由“幾時多”到“幾時幾分”,完成知識的遷移,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練習認識幾時幾分時刻時,通過師說作息時間生撥鐘,師撥鐘讓學生說作息時間;同桌合作:一個說幾時幾分,一個撥鐘等形式的練習,不但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讓學生學會與人溝通、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時分教學反思09-27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0-14
認識時分教學反思09-19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09-16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5篇09-17
認識時分教學反思15篇02-25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5篇)11-03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12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11-17
《時分的認識》教學反思 15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