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1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設計理念主要體現的是“以情景為中心”的課程思想。我力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體現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更多地側重于促進學習者的發展,更多的關注學習者學習能力,習慣和態度地形成,關注學習者的主動求知與實踐參與,關注學習者的價值觀念于情感態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因此,我在制定這節課的目標時,除了培養學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還要培養參與數學活動,對求商的近似值有興趣,體會商的近似值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問題即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往往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原有經驗,他們在學習新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以此為依據,我在導入新課時,以實際情景導入情境的創設,根據學生原有認知水平,進行教學,這使學生感到與他們原有知識經驗的不協調,從而產生學習的認知需要,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內進行討論解決問題,除不盡時要取近似值;學生發現158元的水果分給7個解放軍叔叔結果除不盡,這時要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與積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這些環節時,我通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學生發現應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應保留幾位小數意見就不同了,那么我通過他們之間意見不一致適時反問:“請根據生活實際考慮保留幾位小數?”這時,部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認為保留兩位小數合適。
整節課基本上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體現了"以情景為中心"的課程思想。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些細節方面不是把握得很好。
1、生活語言運用得不夠貼切。
2、時間把握不夠。本著“以學生發展”的理念,我設計了一系列聯系學生實際的練習題,但是一節課下來,有幾道練習題來不及講完。究其原因,除了本節課的計算量比較大,導致時間不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應該學會調整課堂的結構,如有些題目只要學生學會判斷商是否要取近似值,以及取幾位小數,這樣可能課堂的效率可能會更高。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2
教學本例,教師只提出了兩個問題:
(1)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呢?
(2)你解答這道題時有什么想法?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出示例題、解決問題都順勢而出,在極其自然的情形下學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學習,效果還比較好。我這樣設計,有以下思考:
一、問題,讓知識條件化
學生從數學中學到的知識有時會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因此學到的知識就變成了僵化的知識。為了避免知識僵化,有必要使學生在大腦里儲存知識時,將所學知識與該知識應用的“觸發”條件結合起來,形成條件化知識。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這些知識在什么條件下使用。上面教學片斷中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情境化,在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同時,了解了這一知識在課堂之外的背景中的應用條件。這也讓數學問題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跡。
二、問題,讓學習自主化
英國著名數學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數學學習心理學》中指出:“邏輯推理所展現的只不過是數學產品,而不能告訴學習者這些結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開、發展出來的。它只教數學技巧,而不是教數學思考。”由此可見,要教會學生思考數學問題,一定要引導學習者經歷結果是如何得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靠教師灌輸,學生只會被動接受,只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才能使學生學會主動創造。上例中的第二問,就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時空,讓他們在經歷計算、取值、思考、回答的過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學生的匯報展示了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教學中,教師沒有講,完全由學生“再創造”出這些知識。
三、問題,數學及數學教育的心臟
數學真正的組成部分是問題和解,其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要通過“解決問題”而使學生獲得知識、方法、思想上的全面發展,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首先要有一個“好”問題,因為學生數學素質是通過這些“問題”上以及“解決”過程之中發展起來的。
現代“問題解決”研究的先驅G.波利亞主張:“與其窮于應付繁瑣的教學內容和過量的題目,還不如選擇一個有意義但又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深入發掘題目的各個側面,使學生通過這道題目,就如同通過一道大門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兩個問題不符合“問題解決”中問題的要求。之所以寫下這一段,在于我感覺到,設計并提出一兩個“好”問題確能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學生的數學思考,比之“滿堂問”,學習的效果會好許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好問題”產生,把握數學的心臟就把握住了數學課堂的核心。
改造數學“問題”,促進學習方式的有效改變——以“問”促學,會有更多的體驗與收獲。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的知識是在學習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在小數除法中經常出現除不盡,或者商的小數位數較多的情況,但是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并不總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數的商,這就需要求商的近似數了。
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突出取近似值的意義。在例6的教學中,主要解決這樣兩個問題:一是體會求商的近似數的必要性;二是掌握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學生通過計算每個羽毛球大約多少錢,計算的結果是1.616元,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計算到這里計算的是錢數,實際生活中不需要三位小數,最多可以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分,而在超市付錢時可以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角。由此可以使學生想到:解決問題時,即使能除盡,有時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取近似值,如價錢、人數、個數等。
2.聯系舊知,橫向比較。在學習商的近似值時聯系積的近似值,找出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把比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的數進行四舍五入。
不足之處:
學生在計算中還是存在計算速度慢,計算不準確的現象,特別是商中間有0的除法計算出錯率特別高。
再教設計:
在教學小數除法時還是需要復習試商的方法,特別是特殊的數。如同頭無除商8或9,余數是除數的`一半商5等。在學習商的近似值時,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適當介紹簡便方法,也就是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后,不用再繼續除,只要把余數同除數比較,若余數比除數的一半小,就說明求出下一位的商小于5,直接舍去;若余數等于或大于除數的一半,就說明求出下一位的商等于或大于5,就在已經求得的商的末位上加1。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4
《求商的近似值》在學習小數除以整數,小數除以小數的知識教學的,它是一節計算課。
本課是由“小數除法”和“求近似值”兩個知識點組成。學生對于這兩個知識點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較快地理解并掌握這節課的知識。但是,“求商的近似值”這節課的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枯燥,學生不容易提起興趣。而且學生剛初步學習小數除法,計算還不熟練,計算常出錯。這節課我從實際生活中尋找素材,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充滿生活氣息。激發學生學習又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課一開始,我從爸爸給王鵬買羽毛球的談話中自然引出數學問題,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出示(爸爸給王鵬新買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個,這筒羽毛球是19.4元,買一個大約要多少錢?)要求根列式計算.當學生除到不盡時.師問你認為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學生計算后交流解題思路。教師問“實際計算錢數時,通常只算到‘分’,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應該怎么辦?
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題目的要求,應該保留幾位小數;其次,求商時,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求出商的近似數。
學生總結出方法后,再進行加強聯系。但在練習中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還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數,學生做豎式時就只除到小數第三位,沒有多除一位,導致結果出錯。因此,只要不斷強調方法中加強鞏固,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是在學過兩位數除多位數的基礎之上來展開學習的,由于兩位數除多位數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學生的先前學習經驗,對這節課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取近似值來說,學生在三、四年級已經接觸到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來取近似值,在第一單元小數乘法的時候也再一次的重新學習過,學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正確的得出積的近似值,綜上所述,這節課的成功與否重在學生對兩位數除多位數掌握的如何。
在設計時,我先讓學生回顧了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隨后讓學生進行自學、檢測、后教、總結方法、當堂訓練。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來說,出現的問題恰恰是學生對兩位數除多位數掌握的不熟練造成的。無論是自學檢測還是最后的當堂訓練都體現了這一點,這就造成課堂顯得不是太流暢,有點拖沓,學生的學習氣氛不是太高,課堂效率不高。由于學生不能正確的計算出兩位數除多位數的商,這就為學生發現、總結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立下了障礙,最終使得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偏離,學習目標偏離,造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沒有完成。
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課前沒有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由于不是用自己的學生授課,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如果課前能夠和對方老師進行交流會更好一點。
2、在教學設計時沒有將兩位數除多位數的計算法則對學生進行復習。洋思模式一般是沒有課前導入和復習的,所以在設計時也沒有進行這方面的設計,但是如果在自學指導里邊能夠給學生指出,讓學生回憶,效果會好一點。
3、在習題的設計上,設計的有點難,使學生出現了錯誤。習題的作用是讓學生在習題的基礎上總結方法,所以習題的設計不易太難,能起到它該起的作用就可以了,習題太難則容易“喧賓奪主”。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6
《新課標》強調了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體驗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踐、歸納、類比、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為了更實在的體現《新課標》,實施“智慧課堂”的科研課題,因此在人教版第九冊“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線,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以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有趣的情境,通過師生、生生以及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認識數學、獲取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這樣不僅關注了知識技能的掌握,而且還關注了學生情感和體驗。
1、創設了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例題的巧妙改動給學生留出了更為自由發揮的空間,一句“能像上題那樣,保留兩位小數得6.67嗎?”的開放問題,導引著學生建立條件與條件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根據條件生發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水平。素質教育也可以說是學生主體教育,要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活動過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有效參與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保證和有效途徑。
2、設計了生活化,學以致用的練習。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習致用。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我設計了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題目,使學生體會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處,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親歷了“做數學”的過程,學會了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策略,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3、組織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自由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也證明,在自由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中,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在本節課的實施中的每一個學習活動,都試圖以學生個性思維,自我感悟為前提多次設計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通過學生和諧有效地互動,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感情。
4、在小結中對比溝通,形成整體認識。
充分利用課堂這一陣地,致力于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把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讓每一位學生站在元認知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既是對知識本身的反思,更是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反思,對知識、情感、能力、方法等各個方面的反思,這無論是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還是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7
這幾天教學了國標五上《商的近似值》這一內容,教學中困惑多多。
困惑一:教材中這一內容的編排是否合理?
這部分內容主要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教學“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第二課時教學“根據實際需要合理使用去尾法或進一法求商的近似值”。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似乎沒有權力質疑由各權威級數學專家編訂的教材是否合理。但通過實際教學我認為這一內容的編排如能進行適當調整會更好。
學生在第一課時學習結束后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識:只有當除法計算除不盡時才根據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即將取商的近似值與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劃上了等于號。學生將求商的近似值方法與求積的近似值方法進行了對比,都認為取積的近似值可以先通過計算求出積的準確值,后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積的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值則無法求出準確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數多一位就可以了”。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8
數學來源于生活,本節課從生活的“真實”入手,從自然引入,還情境為生活本來的面貌,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實化的情境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遇到不適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進一”法來解決。
在教學中,我始終抓住兩點:一個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個是區分在什么情況下選擇相應的方法。
我在教學《商的近似值》一課時,對教材進行處理,我有意識地開發生活資源。首先出示例12(1):小強的媽媽要將2、5千克香油分裝在一些玻璃瓶里,每個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準備幾個瓶子?”并以談話的方式引出數學問題,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再要求學生根據提出的信息列式計算,得到商為兩位小數時。我在巡視中發現,有的學生把商是兩位小數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這時我問:“實際計算瓶子的個數時,有6、25個嗎?應該保留到什么數呢?商的時候應該怎么辦?(生:應該保留整數。)老師又問:6個瓶子夠嗎?聽后,同學們都明白了保留整數的道理,而且還要向個位進一。使學生學會了根據實際生活需要用“進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數。接著例12(2)學習了用去尾法,解決實際問題。 本課時根據實際情況求近似數是教學難點,所以安排了大量相關知識的練習,所用的時間比較多多。另外,將學生的水平估計得太高,出示的題目有的比較難,導致學生在聯系時遇到了一定的困難,浪費了一些探索新知識的時間。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加大了對比的力度,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三種方法的區別和聯系。在教學中,我覺得學生對三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沒有太大的困難,主要的問題出現在區別什么情況下用“去尾”法,什么情況下用“進一”法。關于這一點我覺得主要還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聯。我主要通過舉一反三的辦法進行解決。
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我們要結合課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學的利用教材,全面貫徹課改精神,實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上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而努力教學,這樣才無愧于學生,才能稱得上是一名新課改下的老師。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9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有如下感想:
1、在試算中發現問題,聯系舊知思考。
教師有意制造“添0繼續除還是除不盡”的矛盾沖突,把學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臺。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求一個多位數的近似數,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鑰匙。學生親歷了“做數學”的過程,學會了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策略,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2、在交流中相互啟發,探尋取值方法。
除到小數位數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關鍵,教師以同一問題“還要繼續除下去嗎?”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中的人力資源,加強生生之間的互動,在對比中探尋取值方法,把教學建立在更廣闊的交流背景之上,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特別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書本,在交流中與全班同學分享,變成了全班同學的共同財富。
3、在小結中對比溝通,形成整體認識。
充分利用課堂這一陣地,致力于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把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讓每一位學生站在認知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既是對知識本身的反思,更是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反思,對知識、情感、能力、方法等各個方面的反思,這無論是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還是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10
在例題得出等式性質時,雖說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的,學生掌握的不錯,但講的還是多,不如直接獨立完成,小組討論發現,總結時強調一下,如何去記住這個性質,而不是背下來。對于例5,讓學生列方程后獨立完成,會的自己做,不會的可以看書,再獨立完成,有意識的選了三名同學上黑板板演,結果三個都出現了不同的問題,對于出現的問題,我讓每位同學根據你自己寫的和書上進行對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學犯的錯誤還典型,一位沒寫解,“=”號沒對齊,(全班只有7名學生全對)另兩個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錯誤的形式將例題解決,學生就掌握的很好,這從后面的練習就看出來。
課堂一定要關注學生,認真思考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會帶給你一些驚喜,如果你忽視了,就不僅僅是錯過了那一次精彩。這節課在學生總結等式的性質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將書上的等式的性質中“所得的結果仍是等式”替換成“數量不變”,這也是我在備課時所想的,能不能替換一下,所以我在備課本上寫了“結果不變”,可是沒過一會,這個同學又舉手了,說自己的“數量不變”不能替換書上的話,當然也包括了我的“結果不變”,因為等式兩邊同時加或減去同一個數(0除外),結果肯定會發生變化的。就是因為這樣一個能不能替換的問題,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肯定會更好。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篇11
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設計結構不清晰。在例題呈現以后,學生進行嘗試解答,應讓學生給予解說,將新知識傳遞給其他同學,這一過程在教案設計中滿意預設,在教學中,只匆匆讓學生說了一下,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明顯的展現。在“做一做”的練習中,沒有考慮到差生的情況,在教學中耽誤了較長的時間。
2、教材準備不充分。首先是對教材的把握不準確。本課應是在加強小數除法計算的基礎上,處理多位小數或無限小數在生活中運用的問題。在教學中強調了小數的計算而輕視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造成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并且一錯再錯。最開始的口算,只有8題,學生的速度相差太大,為了大多數學生能完成,將時間占用較多。例題計算時仍然按計劃進行,片面強調計算,再次占時間,完全可以利用圖上的結果直接進行四舍五入計算。最后的“做一做”沒有及時講清楚其中的捷徑,耽誤了大量的時間。
3、課堂中隨機問題處理欠佳。如學生計算較慢的特點,發現了,在后面的教學中沒有給予有效處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練習沒有完成。在如,學生已經掌握了四舍五入的基本方法,還重復的匆忙地講了一次,既沒有展現學生的主體性,還浪費時間。在即將下課時,將全課的點睛之筆匆匆總結出來,沒有形成書面的知識點,不利于學生的掌握。
值得自我褒獎的地方:
1、在課堂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呈現中,先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想法,再進行講解。在口算、復習舊知識和練習中,將知識點化解在這些練習中。
2、在做一做中,由于學生能力的強弱差別較大,他們的速度分化嚴重,快的學生早已經完成,讓他們去幫助較慢的學生后存在問題的學生。
3、在即將結束時,適時總結知識點,雖然沒有形成書面的語句,但是,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05-15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04-12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11-03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06-12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06-20
商的近似值的教學反思02-15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05-07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01-09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09-03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