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時間:2022-07-20 17:12:0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噸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噸的認識》重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為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秘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游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么?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么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噸5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以“體驗學習”為主,變革學生學習方式。

  1、體驗于建立表象時:

  通過掂2分硬幣,體驗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靜靜地體驗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覺,通過掂、提的親身經歷,對1克、1千克有了進一步的體驗。接著試抱老師,抱不動,估計老師的體重,想象20個老師合抱在一起約有1噸,1噸有多重:1噸重的物品還能用手來掂、提嗎?……通過掂、提、抱等體驗活動,初步建立了“噸”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噸”。

  2、體驗于方法引出時: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體重,聽一聽真實的體重的體驗活動中,動態生成了一個新問題:現在咱們班有60個小朋友,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呢?此時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過了1噸該怎么表達自己此問題,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噸500千克,4噸800千克=4800千克……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引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將學習變成了主動的學習。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學生剛開始體驗50千克體重有幾種態度,很重,不重,抱不起。為了使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繼續讓他們充分體驗,最后達到共識,50千克夠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噸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嘗試,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幫助學生感悟、理解1噸,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噸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可能對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義上的噸,學生頭腦中還是沒有的。

  再說,噸這個質量單位那么大,不能讓學生親手掂一掂,很難感受一噸的實際質量,因此只有通過具體的生活事例幫助學生建立一噸的概念。如通過讓學生看圖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這樣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個小學生的體重25千克,40個這樣的學生共重多少千克?”

  在學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礎上,我就打個比方:40個這樣的學生的體重相當于我們班的所有同學的體重;如果要把我們一次運走,要用什么車了?摩托車行嗎?自行車或者三輪車呢?學生在說一說、笑著搖搖頭的情境中初步體會到1000千克已經很重了,必須要用一個更重的單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噸。緊接著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見過的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并且出示圖片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在計量比較重的或者大宗的貨物時通常用噸作單位。由于內容安排比較多,以至于每個環節都比較匆忙,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學生的感悟還不夠深刻,再加上學生缺乏生活體驗,作業中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在下一節課中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做些練習。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某某老師來我校聽了我的數學課《噸的認識》,并給予了細致的評課,令我受益匪淺。

  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讓學生知道“噸”這個質量單位的產生是生產生活的需要。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系后再出示并解決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學生的思路就會很清晰,對“噸”的概念及應用豁然開朗。

  本節課的練習設計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興趣。如在練習中出現的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于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笑得前仰后合。做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系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同時,本節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積極參與,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說一說、背一背等方式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也是本課的亮點所在。

  而在小組合作方面,應該大膽放手,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去思考,去創造。另外,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也應考慮到學生的可視效果。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開學第一周,我們學習了第一單元《克、千克、噸的認識》。本單元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內容之一。這是剛剛開始學習有關質量知識,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質量知識比較抽象,特別是克與噸這兩個質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經驗。而這些質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課前,我準備了天平、2分硬幣。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

  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借助身邊的事物和課前準備的天平、硬幣,指導學生用觀察、比較的方法,來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本節課,在教授千克、克時,先讓學生通過天平、硬幣,來感受1克,再通過千米、米之間的關系,結合稱一稱,掂一掂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1千克就是1000克。在教授噸時,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重(大約25千克左右),計算出4人的體重是100千克,40人是1噸,由此感受“噸”這個質量單位。

  課后,我設計了課外小調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并把它們記錄下來。

  但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課堂上學的很有興致,可對知識點的掌握卻不是很牢固。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將課后小調查放到課前進行。我覺得這一舉措,或許可以解決上面的這個問題。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可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或者是兩袋鹽的重量來建立感性的認識。所以,對于噸這個質量單位要想建立噸的觀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課堂上利用孩子們的體重,從數量上體會。我找了班上體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個同學,而我的體重是50千克。這

  樣學生可以想象大約四十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而20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感受1噸之大。

  但噸確實在生活中不常見,所以感受能力比較差的同學對噸還是不能完全認識。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好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平時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進入參與學習的狀態。如:激趣導入中,我創設了和媽媽上水果市場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學生對這是既熟悉,又感覺親切,很快就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引發了他們對新知識“噸”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給思維以動力。這樣安排,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今天就學的知識來源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喚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二、聯系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于“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通過“選大力士提水”、“同學互相背一背”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秘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三、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會了新知以后,學生就會產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以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知識無用的'想法,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緊緊地把握好這一大好時機,設計出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練習,滿足學生的愿望。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于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系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我的課前困惑:《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但“噸”是一個較大的重量單位,我很難讓學生得到真實的體驗,我也無法把一噸的物體搬到教室里來讓學生體驗、感受。那如何讓學生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我在課堂的教學中又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

  經過我們組內的討論,我的思路漸漸清晰起來:“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聯系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系。

  教學時我設計了很多與現實生活聯系的題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支援災區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借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于1000千克的觀念。

  這樣,我就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了一起,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1、“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通過猜一猜,搬一搬,抱一抱,使學生能聯系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系。

  2、教學時我是通過實際參觀和推算來進行教學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借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于1000千克的觀念。

  3、教學量的計量,要遵循學習規律,逐步培養學生類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單位換算,通過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幾毫米,9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幾噸等,這樣教學重在啟發理解、思考。理解的東西才有助于記憶,有利于運用。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由于課前對學生進行了預習的要求,所以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就是努力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

  首先,我從學生熟悉的自己的體重入手,當有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25千克時,我順勢就以他的體重為標準,先讓大家算一算:10個他共有多重、20個呢?多少個他的體重就是1噸?學生很快算出40個他的體重是1噸。此時學生對于噸的概念只處于知道的層次,他們并沒有實際的體驗,所以第二步,我設計讓學生互相背一個人的體重,然后40個學生集體站到講臺上,大家互相感受1噸的重量。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在頭腦中建立“噸”的概念,我又讓學生結合課本主題圖中的幾個小動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幾個小動物的體重合在一起是1噸。學生很快發現:2頭牛的體重合起來剛好是1噸……這時我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幾個小動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還結合課后習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是幾個需要用“噸”做單位的圖片,如:鯨、輪船、運貨物的火車箱等,這些圖片的展示幫助學生進一步形象了“噸”的概念。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努力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這節課的重難點。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新課標下的數學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除法,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從這一要求出發,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圍繞能否同時過橋順利引出課題—噸的認識。在學生掌握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后再讓學生去解決如何過橋的問題,鼓勵同學們盡量把方法都想出來,滲透一題多解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學,這一實際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為下面建立1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讓同學們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后,再引導學生去思考多少個25千克重的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在這學生對于40個25千克是1噸的推導困難比較大,因此在講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帶而過,盡量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沒有預想到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障礙,在講解過程中跳步了,導致有部分同學似懂非懂,這是教學中的一個不足,以后要加強,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用學生的思維去想問題,也就是要備學生。

  為了加強學生對1噸的概念的認識,接下來設計了兩個練習題。緊接著就是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用到噸作質量單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噸的事物的圖片,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讓學生形象觀察了圖片之后,讓學生總結一下以噸為單位的物體的特點,提高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黃老師的指導下,我在運用新知的環節中加入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小明的數學日記改錯,讓學生在快樂中運用新知,也滲透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后布置同學們回去調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學生要節約用水。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有效地組織了教學,并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時間,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體驗,并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學習環境下獲取新知識。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效率更高;并在教學過程中有育人的意識,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在背同學這一環節中,由于很多學生想體驗,但是由于時間關系不可能讓所有同學都體驗,因此只能讓同學們下課在自己體驗,但強調一定要征得同學的同意才行)。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整節課的語言太平淡了,沒有抑揚頓挫,講故事講得不夠生動;講解重點的時候沒有放慢速度并把重點工整板書出來,有些地方講得太快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板書設計不夠規范;作業沒有分層布置,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等等。既然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以后就知道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吸取教訓,不斷地學習,我會做的越來越好的。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搬一搬大米,親自感受1袋25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過想象感受40袋大米的重量,進而主動感悟出1噸有多重;接著讓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生根據平均體重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噸的認識”教學片斷中,當學生主動感悟出1噸有多重時,我讓生展開想象: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你覺得怎樣?在我備課和多次試教中,學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動”。沒想到這節課竟有一個男孩說:“我想我能”,面對這件預先沒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當時有點緊張,我想如果能很好的處理它,很可能成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也許這男孩只是預先沒聽明白老師的問題吧,于是我重新引導一次,沒想到還是失敗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還是能”。好個“固執已見”的一個男孩!為了圓場,我說了一句:“如果有機會,請你試一試”,然后回到了預設的下一個環節:讓生互相背一背。我一邊機械般地教學,一邊為自己的話“如果有機會,請你試試。”而后悔,怎樣引導才能改變這男孩的想法呢?我邊教邊想,還是讓他在體驗中感悟,自己說服自己吧!剛才錯過了搬大米這個教育資源,現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這個教育資源了。于是,我有意讓一個學生說說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順水推舟讓那個“固執已見”的學生來背班上最重的同學并說感受,進一步引導,如果20個這樣身材的同學大約重1噸,讓你去背,你覺得怎樣?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壓扁”。并難為情地說:“老師,我改變想法了,1噸的大米我想我還是搬不動,太重了”。在老師精心設計,循循善誘下,這男孩在體驗中被說服了。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機智、教育智慧,還是不夠的,還有待于不斷磨礪、發展。

  經過反思,如果再讓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導失敗時,我選擇的不是回避而是積極面對,尊重學生的想法,然后及時引導,讓他再一次體驗。一袋25千克的大米你搬起來了,你真能干!2袋這樣的大米就是50千克,(把兩袋疊起來)你能搬嗎?請上來試試并幫老師把大米從這搬到講臺。我想即使是力氣再大也無法能按要求去完成,從而進一步引導他,如果是40袋就是1噸,讓你去搬,你能搬得動嗎?我想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動。”從而進入下一環節“背一背”。我想我如果這樣處理將會更滿意、更完美。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噸”這個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而且它又是一個較大的質量單位,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感受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響應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產生真實的、深刻的感受呢?怎樣才能有效地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針對這些問題,課前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精心的預設。

  第一部分,我幫助學生復習了三年級上學期學習過的兩個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并且通過兩個小練習,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當出示:“一輛大卡車蘋果重3kg”時,學生發現原來學習過的兩個重量單位都不合適,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更大的重量單位“噸”來表示。接下來通過課本上的圖片,讓學生初步體會到: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

  第二部分,是讓學生充分體會“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學生感受我們自己學校一袋25千克的大米有多重,能不能搬的起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25千克已經是很重,搬不動。當學生知道40袋這樣的大米才是“1噸”的時候,初步能體會到“1噸”是很重的。緊接著又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物體進一步感受哪些物體重“1噸”——1000棵大白菜、全班同學的體重……通過圖說說不同物體的重量與1噸的關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1噸有多重的印象,可以說一說多少頭奶牛、多少桶石油、多少袋水泥、多少頭豬的重量是1噸。

  鞏固練習部分,主要利用課本上的聯系復習鞏固,最后通過一則數學日記,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用錯單位,會引起笑話。

  整節課,學生興趣比較濃厚。但是,在教學過程當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比如:學生的計算能力有限,不會推算多少個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噸。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10歲的孩子,“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還是比較難以理解的。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噸”在學生的頭腦中是一個抽象的計量單位,如何讓學生對“噸”又一個具體清晰的認識?我在本課做了兩點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認識“噸”。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生動的。本課運用了大量的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了生動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噸”,認識“噸”,運用“噸”,不僅深刻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讓學生在直接與間接的體驗中想象“噸”。

  “噸”是一個用來計量重量的單位,必須以體驗為基礎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課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對常見物品重量的經驗,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對25千克的重量進行現場體驗,以獲取豐富的直接感受。在這些感受的支撐下,再借助想象與推理,學生理解1噸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較輕松而深刻了。而且,因體驗的存在,也使課堂顯的生動而富有張力。

  應該說,在生活的背景中通過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清晰地建立1噸的觀念這一設計思路還是很成功的。

  “噸的認識”的教學是本節教材的一個難點。 “噸”是一個離學生的經驗比較遠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難把握的,如何讓學生在頭腦中牢固建立1噸的觀念?本課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與生活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以直接體驗為杠桿,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

  一、在生活中認知。

  在這堂課中,教師主動尋找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有機聯系的切入點,靈活地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同時豐富了學生理解概念的基礎經驗。

  首先,從生活的需要揭示“噸”的引入。這節課先認識比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讓學生感受到: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個更大的單位。這樣自然地引出了“噸”,使學生意識到“噸”的產生是來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與數學有密切的聯系。

  其次,基于生活經驗建立“噸” 的觀念。課堂上,教師安排了大量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通過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讓學生感受1噸是個很重的單位,進而逐步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立1噸的觀念。

  第三,在生活中應用深化了 “噸”的認識。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生活是數學最廣泛的應用空間。這節課以生活為背景,安排了三組應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

  二、在體驗中感悟。

  體驗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噸的認識重在體驗。本課先讓學生親自抱25千克的大米,獲得直接體驗,在此基礎上推想40袋這樣的大米的重量,從而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觀念。

  其一,因體驗而生動。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處。力氣小一點的學生,抱不動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點點;力氣大一點的,雖能抱起來,卻要比較吃力。不同的學生感覺大不相同,體驗豐富而生動,充滿了個性化,這就使課堂變得富有活力和生機,充滿張力。

  其二,因體驗而深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學生在抱大米的體驗中不僅獲得了直接的感性經驗,而且獲得了另外一種學習方式——體驗性學習,這就使本課的教學超越了這節課的界限,為學生終身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任何教學都要承擔傳承文化的重任,數學課也不例外。本課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課堂教學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中學習知識,提高思想,升華感情。首先利用精選的教學內容,精致的教學語言以及恰當的幽默點綴,使課堂時刻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課堂上學生精神放松,思維活躍,不僅增長了知識,也可以感受到數學的生動與有趣。其次,課的結束時教師送給學生的話,讓這一課更是余韻悠長,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窮奧秘;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期望,體會到了教師的苦心,對教師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首先本課我想通過一些場景,如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車箱的呢過,引入新知,學生從中感知比較重的或大宗的貨物,了解計量這些貨物有多重時,通常都用噸做單位,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然后通過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讓學生通過看和說,把1噸的重量和各種物體的數量建立聯系,使他們對1噸大約有多重有比較鮮明的表象,有利于1噸觀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通過計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約重1噸,多少塊磚重1噸,從而建立起有關1噸的清晰感念。在計算多少塊磚重1噸時,有學生寫出200塊就是重1噸,這是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條件告訴我們的是2塊磚重5千克,應該200塊磚重500千克,那么400塊磚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在練習中比較6000克與6噸比較大小時,學生寫出等于,這是錯誤的,6000克小于6噸,學生沒有看清楚題目。這類題目要多練。想想做做第5題,要讓學生去說說載重量是什么意思,從而去填單位。

  最后再補充一些單位大小比較的題目,這樣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質量單位之間的互算關系。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6

  “噸”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模糊也比較難體會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推想一袋大米100千克,2袋大米200千克,那么10袋這樣的大米就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同時感知噸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圍繞“怎么稱噸”的問題,使學生很具體地再一次感受了噸是一個很大重量單位。

  接著又以一個小學生的體重25千克,推算出40個這樣的小學生重1000千克,即是1噸,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又如:一頭奶牛的重量(5頭)、一袋水泥的重量(20袋)、一桶油的重量(5桶)、一頭豬的重量(10頭)……以此來推想1噸的重量,通過提一提、看一看、說一說等活動,把1噸的重量和學生熟知的各種物體重量建立聯系,從而使學生對1噸大約有多重建立比較鮮明的表象。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有助于學生在已經掌握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也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練習“想想做做”的第3題,2塊磚重5千克,200塊磚重()千克,()塊磚重1噸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弄明白200塊里面有幾個2塊,就是有幾個5千克,由于1噸就是1000千克,1000里面有多少個5千克,就是有多少塊。思路比較清晰,但在課堂練習中,個別學生還是搞不清楚,有待課后進行輔導。由于所學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可以在小組合作中發現。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10-19

《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7-19

認識噸教學反思06-04

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11-26

《噸的認識》精選教學反思01-30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01-07

認識噸教學反思07-23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1-25

認識噸的教學反思12-14

《認識噸》教學反思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