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排列》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排列》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是在學習搭配規律的基礎上來學習排列的規律,在學生在經歷對幾個事物的排列過程來探索簡單排列現象中的規律,去應用規律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新課標》指出: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和程序解決符號所代表的問題。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后,直接提出問題:“三個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我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排,然后讓一個小組的學生上臺表演,其中三人分別扮演小軍、小明和小紅,另一人就負責指揮,剛開始學生的表演還有挺有序的,可是到后來,學生開始亂了,不知道哪種是排過了,哪種沒排,此時我正好利用這一情況讓學生來說說還有什么情況沒有排,如果是你上來表演,你有沒有辦法表演的更好,這時學生就爭相回答了,一般同學都會想到去固定最邊上的位置,接著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尋求答案,再交流中感受符號表示的簡捷與方便。最后讓學生在理解符號所代表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列出算式。
2、嘗試解決問題,體會排列與組合的區別
在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掌握規律后進行生活中一些生活中簡單規律的練習,如“排數規律”“比賽中的規律”“打電話中的規律”“寄賀卡的規律”通過練習,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符號的方法靈活解決問題,體會這些問題的聯系與區別,初步感受排列與組合的區別。(擺數、寄賀卡與元素的順序有關是排列問題,而比賽和打電話跟元素順序無關,是組合問題。)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為今天找規律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排列》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我是始終圍繞著以下教學目的在進行教學: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到簡單事件的排列數。
(2)培養學生有序,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4)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并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進行了以下設計:
首先,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學中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卡通畫和故事吸引學生,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本節課的知識學習,同時,通過問題的引入,學生很自然的明確了所要學習的知識了。
其次,操作探究,學習新知。這也是我本節課在教學中的亮點之處。
在教學中通過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1)看一看,說一說。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問題:“你發現了幾種搭配方法?你是怎樣搭配的?”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在學生積極的參與基礎上,進行第二環節。
(2)想一想,擺一擺。學生在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上,讓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合作,討論搭配方法,同時,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復呢?”這其實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難點。在學生的匯報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讓小組學生合作,到黑板前進行板演,并說出是怎么搭配的,有沒有遺漏和重復,經過集體訂正,讓同學們明確有六種搭配。
(3)試一試,連一連。這一環節的設置,是教給學生用連線的方法,進行組合搭配,是為今后學習簡單事件的排列做好了鋪墊。通過學生的展示,學生明確了,用連線能做到快速的搭配,而且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4)教師做適時的小結。借助與學生的板演及課件,讓學生真正掌握用連線進行搭配的好處,以及組合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三,課堂實踐,鞏固新知。
當學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后,緊緊圍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早餐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且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一道純數學性的`知識,意在讓學生知道,搭配不僅與生活密切相關,還在數學領域里有著廣泛的應用。數字抽拉卡的設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有序的運用兩種方法拉出九個兩位數。在合理的練習中,真正掌握知識的重點——有序的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這一環節的設計也讓本節課達到了高潮。
《排列》教學反思 篇3
一、強調數學的“生活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為了有利于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我們必須為他們構建生活原型。因此我從孩子的生活引入,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再展開探究,體現“生活—數學—生活”的教學過程。如我創設拍照情境導入新課,我幫三位同學拍照留念,并由拍照的過程中引出排列問題,就為孩子們溝通“數學──生活”搭建了橋梁,抽象的數學知識找到了具體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們對于排列的意義理解就更形象了。
接著組織了同桌通過擺擺數字卡片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并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并拿幾個不同順序的學生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合作探究后,我還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學生作品,讓學生經歷比較發現重復、或遺漏或無順序排列,從而引出按一定順序排列較好。孩子們的思維過程逐步地“數學化”。同學們在我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輕松地理解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二、強調數學的“數學味”。
強調數學的“數學味”并非要否定數學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數學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結合,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因此,在本課中,我首先通過“拍照”創設情境,引出排列問題,并以此理解排列的數學思想。接著,讓學生經歷“擺一擺,記一記,說一說,演一演”整個數學化的過程,來解決“簡單的排列問題”,學生通過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比較有序排列與無序排列,使學生體會有序思考的好處——不重復、不遺漏。對排列的'意義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們的思維過程逐步地“數學化”。正如鄭毓信教授指出,“我們所追求的不應是由‘學校數學’向‘日常數學’的簡單‘回歸’,而應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
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不能做到認真地傾聽完學生的發言再做評價。當時站在講臺上,只怕學生說不到自己設計的那方面,所以搶學生的話,沒有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以后一定讓學生在說完后,自己再發表意見,起到主導作用,即使學生沒有按自己的設計說,發生了小錯誤也不怕,也許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資源。以后得充分利用這種教學資源,讓課堂在錯誤的的改正中,有更多的精彩。
通過這次磨課,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應該是真實的課堂,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課堂,不應該為了追求課堂的新穎、課堂的與眾不同,而在設計時追求教學設計的花樣。我們應該克服這種傾向,組織有效而真實的數學活動,走生活化之路,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品出“數學味”,追求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排列》教學反思 篇4
我在二(5)班上了《數學廣角—簡單的排列》這節課,首先要感謝王美芳老師、陳愛嫦老師和陳泳余老師的光臨指導。通過她們在我備、上、評的過程中提出寶貴的意見,使我對這門課有更深刻的了解。
“排列”這一數學思想將一直影響到學生的后繼學習。在二年級階段,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考慮學生思維方法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學習時要遵循“不重復不遺漏”的原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本課教學中我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本節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比如“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組合成多少個兩位數”,這個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明白的,它需要認真觀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后選擇最佳方案再匯報。其目的是通過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留出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學生獲得表現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信息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
同時,在這節課中,很多同學表現非常出色,對部分同學該怎么處理?對于一些起點低的同學,是否可以用簡單符號代替實物再去要求他們進一步深化理解?這次的課中,也有很多需要改進和不足的地方嗎,在調動課堂氣氛上,教學語言的嚴謹性和具體要求學生做任務上,這些我是在課堂上欠缺的。在今后,我需要加強這幾方面的培養,爭取把上課中的缺點改進,努力上好課!
《排列》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下午聽了陳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我覺得他的教學越來越成熟了。下面就這一節課,談幾點體會:
一、導入比較自然。
這一節的題目是“簡單的排列”。上課鈴一響,他就出示數碼相機,問:“你們喜歡照相嗎?這一節,如果認真上課,我就幫你們來一個大合照。”再出示例題,三人排成一行照相,可以照出多少張不同的照片呢?這樣是,水到渠成,進入新授,非常靈活自然。
二、先演示,后小結。
先看例題,不知道從哪兒著手,但陳老師通過實地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明白六種排列的由來,從中加深認識。然后,讓學生小結解題方法,發現存在的問題。懂得簡單的排列要注意:有順序;不能重復;不能遺漏。
三、練習形式多樣。
整一節課,學生都比較配合,極少同學開小差,因為課件比較吸引,形式比較多樣,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特別多。堂上的練習,大部分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
1、四個隊踢足球,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2、有三個小朋友,每兩個人通一次電話,一共通了多少次呢?
3、有三個同學互相寄節日賀卡,一共多少張?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個個議論紛紛,求知欲顯著增強。
四、活動融入課堂。
“簡單排列”這個學習內容,如果不進行操作,對于中下生是有一定的難度。陳老師設計了這樣一環節:用8、2、5三個數字,組成不同的三位數,能有多少個?他讓學生分組拼數字卡片,從中也引導他們先固2,再固定5,然后固定8的方法。學生一邊動腦筋,一邊拼,很快就完成了,且效果不錯。雖然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但是我認為動手操作的方法較好。最后,他對知識還進行了拓展:如果用8、0、5三個數字,組成不同的三位數,你又可以組多少個呢?帶著這一疑問,學生的課外作業就更豐富了。
《排列》教學反思 篇6
《簡單的排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我重在向學生滲透簡單的排列的數學思想方法,并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反思這節課,有得有失,總結如下:一.以情景貫穿全課,激發學生的興趣。本節課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滲透進去,通過復習用兩個數字組成兩位數,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去感知了排列。整節課學生都沉浸在探索新知的的情境中,成了學習的小主人。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二.充分引導,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引導,讓學生學會有序思考。及時引導學生先確定十位的方法,并促使學生去觀察、去發現,說一說它好在哪里?根據這種方法你能想出其他方法嗎?促進了學生對其隱藏著的數學思想的領悟、認識;最后通過有獎競答,進一步體驗到按一定的順序來思考問題的價值并初步掌握方法。
本節課不成熟的地方有:
1、對排列本質的解釋不到位。當時已經有學生說對了,我應該讓其他學生也說一說,這樣學生會理解的更透徹。
2、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對于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不能靈活處理,給學生的引導不夠到位,問題設計不嚴謹等等。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缺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加強學習,不斷鉆研教材和教法,努力順應學生的需要,真正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
《排列》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是讓幼兒自己選擇桌面游戲,只見陶宏宇來到數學區,但又舉棋不定的不知道要拿什么,這時曹子琛走過來說:“我們一起玩這個吧?(排序)”“好吧!”于是兩人就坐了下來并開始你一片我一片的玩了起來,不一會兒曹子琛大聲的說道:“你錯了,應該是小狗了。”“小花也可以的啊。”“不可以的。”
于是我走了過去:“老師覺得兩個人都是對的,但是要看你后面那個放什么了?要不我們按照紙頭上的圖案來放吧。”聽了我的意見后,兩人便重新排列了起來。
這是一個數學的排列游戲,在小班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讓幼兒進行了多種排列的游戲,但多數都是根據老師已定的規律進行擺放或者在規定的地方擺放各種圖案。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就太簡單了,于是在改良后的排列游戲中我們運用了三種基本圖案——小花、小狗、愛心,可以讓幼兒自主的擺放,當然擺放的要有一定的規律。案例中陶宏宇與曹子琛的排列都是正確的,只不過陶宏宇在小花與愛心的中間穿插了兩只小狗,而曹子琛一直都是用單個的進行排列。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熟悉老師先讓他們降低難度,按照紙上的圖案進行排列擺放,當然紙上的排列也是有難易度的,但讓幼兒經過了紙上的練習后能更好闊展幼兒的思維以至能更好的玩下面的游戲,才能更好的進行自主排列。
《排列》教學反思 篇8
本課題學習的內容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內容:鍵盤上字母的排列規律,很多學校會認為這是一個不重要的內容,在初三緊張的課程學習中,完全可以不講。但是,我認為,由于學生會經常接觸到鍵盤,鍵盤上的字母不按照A到Z的排列順序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為什么會這樣排列呢?另一方面,這也是對之前學習內容的復習與鞏固,本內容的學習更會讓學生明白: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習概率的必要性。因此,我還是選擇了認真上好本課例。
1、由于本課例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內容,因此的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觀察產生問題后,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設計時,我采取了層層深入追問方式,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基本上能夠由一個問題自然的過度到下一個問題的思考,也就是說問題的設計比較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比較事情的發展歸納,過度自然。
2、本課例在設計時,著重在于復習用實驗的方法統計字母出現的頻率,但為了節省時間,設計了分工合作的環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設計:一方面,它節省了時間并達到了收集數據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是兩個同學同時統計一個字母出現的頻數,因此,可以互相之間進行對比,從而提高統計的準確性,更加體現了合作學習的好處。
3、由于這是課題學習的內容,主要在于應用概率的知識解決問題,或者體驗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課例所配套的練習非常少,主要在于讓學生感受體驗。
《排列》教學反思 篇9
講完課后,和同事們進行了交流,我對本課進行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對教材進行了靈活的處理,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滲透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
其次,在實踐方面:因為低年級學生的集中注意力時間較短,所以本課我通過“小動物共傘的故事”導入新課后,就讓學生自己充分的動起手來。用兩個數字擺出兩位數,用三個數字擺出兩位數,三人兩兩握手,搭配上衣和褲子,通過找路回家的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快樂地度過了40分鐘。
再次,我關注師生合作,促進交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課后,同事評課時,指出了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大,沒留作業,總結有些倉促。我虛心接受同事的的建議,并在以后的教學中及時進行修正。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上,爭取克服自己的不足,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
《排列》教學反思 篇10
6月3日,曲老師蒞臨班級對我的常規教學進行指導點評,給予認可的同時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并向我指名了今后發展的方向,讓我受益匪淺,深表謝意。
本節課是我執教的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的起始課,本節課通過猜想、回顧、合作探討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理解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并采用“固定十位”法有序、全面、準確的解決問題。整個環節,知識點把握準確,注意及時的反饋,尤其注意錯誤的反饋與訂正,能夠對知識形成的過程進行對比,對有序與無序思考進行對比,同時也能關注師生間、生生間的評價,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但是,教學活動中應該本著以學生為主體,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同時,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傾聽,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并進行適時引導,達到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目的。其次,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合作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原因是合作的指向性不強,合作習慣還有待養成。
總之,本次曲老師視導給我的教學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改進,爭取更大的進步!
《排列》教學反思 篇11
排列與組合這一數學思想將一直影響到學生的后繼學習,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考慮學生思維方法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學習時要遵循“不重復不遺漏”的原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本課教學中我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同時注重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排列組合》時,我沒有按知識結構為主線,而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感與體驗來組織教學。創設小紅一天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點—上學(數字搭配)-系列的情境。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樂意學,主動學,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2、動手實踐體驗,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通過“猜想--討論--實踐--匯報--比較--歸納”等環節,充分展開探究過程。逐漸理解在搭配時如何做到不重復不遺漏,而且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搭配。
3、關注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
本節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比如9、3、7這三個數字可以組合成多少個三位數,這個問題不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認真觀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選擇最佳方案再匯報。目的是通過給學生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留出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的學生獲得表現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信息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
同時我也思考:在這節課中,很多同學表現非常出色,對這部分同學該怎么處理?在孩子起點高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進行整合分類?對于有的同學能用簡單符號代替實物的又是否進一步深化理解?這些都是在課堂上沒有深入研究的,希望各位同仁解疑解惑。
《排列》教學反思 篇12
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排列與組合》就是體現數學生活化的一個很好例子。說實話,對怎么把握好“排列與組合”這個內容,課前我總是猶豫不決。《標準》中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因此我試圖在本節課中把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并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思想方法,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一、突出活動,讓學生中實踐中學習和感受數學知識。
通過多次的實踐活動,學生對排列與組合有了比較具體的感受,在多種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思想。
二、給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
在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讓學生小組觀察、比較、分析,說說你認為哪種擺法比較好,可以不重復、不遺漏,即使學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結論,而是讓學生體會哪種是最佳擺法。
三、將實踐活動數學化。
比如握手問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已掌握三個人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三次,那么如何內化為數學知識是一個重點。因此,我讓學生想“假如在考試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和你握手,該怎么辦?”引導學生想出用符號來表示,其實這就是數學化的過程。
總之,我想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節課也發現不少問題。比如最后的路線問題,這是一道拔高題,學生明顯感到了困難,這是備課中我沒有預想到的,今后在“備學生”方面還要下功夫。
《排列》教學反思 篇13
12月1日下午天寧區拔尖人才高級研修班課堂教學展示在解放路小學演播廳如期舉行,解小教育集團易敏老師作為學員擔任本次的課堂教學展示,執教的《間隔排列》,生動的教學設計、民主和諧的師生互動、清晰明了的數學表達,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間隔排列》作為三年級的新教材,與以前的《找規律》獨立單元有所不同,作為解決問題的策略后面的專題研究,沒有練習,怎樣把握教材,怎樣體現解小新課堂是我考慮的兩個問題。
本堂課的設計理念基于獨二代兒童課堂合作分享學習,展示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分享的過程,努力把課堂的空間、時間歸還給學生。
課堂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主體位置,學生想知道:什么是間隔排列?間隔排列有什么規律,在兩個大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開始自主探究學習。
在初步動手擺一擺正方形和圓兩種物品中,展示兩種不同的情況,在比較中明晰,一種是沒規律的,一種是有規律的,在讀一讀有規律的圖中,明白間隔排列的含義。再次用正方形和圓兩種物體擺一一間隔排列中,通過小組活動,發現四位同學擺出了四種不同的間隔排列,在交流匯報中明晰不同的擺法、不同的比較方法,都能得出結論。
在追問中知道圈一圈其實運用了一一對應的思想。在四幅作品的比較中進行了分類,在分享中發現規律,同學們的精彩介紹贏得大家的掌聲。
在練習環節,通過情境圖自己找間隔排列,發現數量之間有什么規律,在同桌交流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并提一個問題給同桌做一做,在互提互答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在拓展環節,通過“如果正方形有4個,圓可能有幾個?”這樣開放的問題,學生自己畫一畫,在交流環節,展示了學生四種畫法,得到3種情況,明晰圓最少、最多擺放的位置。在間隔排列舉例環節中引出列圍成一圈的情況,在形象的驗證中知道數量上的關系。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中心。在交流中,特別愛表現的同學爭著搶著可能機會多了些,作為教師,要真正地面向全體同學,關注弱勢,關注后進生,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多鼓勵,增強自信心。
精彩的課堂展示、個性靈動的孩子都給觀摩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這個冬日更增一份“教育之美”。
《排列》教學反思 篇14
《間隔排列》是今年新加入蘇教版三年級年級數學上冊綜合活動教學內容,放在本節內容重點在于“找”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逐步積累感性認識,感悟其中的規律,再用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綜合和歸納,發現規律進行交流。對于規律的表述,教材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自己歸納和表達。由此增強學生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自主找出這個規律,并應用這個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在教學設計上我重點突出以下四個方面。
一、借助情景,認識一一間隔排列
在新課之前,我設計了兩組排列,試圖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現兩組排列的相同之處,并借此認識一一間隔排列的特點,為后面的找規律奠定基礎。
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
在學生對一一間隔排列形成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出示小兔樂園情境圖,讓學生尋找這里的間隔排列,并探索每組排列中兩種物體的數量關系。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認識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種物體,那么排在兩端的物體就比排在中間的另外一種物體多一。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間隔排列中的一種情況,于是我又通過擺一擺的活動讓學生在驗證這一規律正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如果首尾不同的時候,兩種物體數量是相同的,讓學生對間隔排列中兩種物體數量關系又有了新的認識。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間隔排列的現象,發現規律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歸納出了規律之后,我安排了課后的兩道練習題,從具體的兩種物體間隔排列到鋸木頭中木頭段數和次數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具體運用的過程。讓學生明確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可能是具體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因此,要學會辨析才能更好的運用所學規律。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學生能積極思考,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形成正確的認識,但是,這節課感覺還是老師引的痕跡比較明顯,學生的思考還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因此,這里一一對應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因此,總結本課不足,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是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多思考,把課堂的發言權更多的留給學生,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
《排列》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的知識是排列和組合簡單的知識,但對學生來說,教師又不能直接講解排列組合,如何講解比較深奧的知識,這是應該正視的問題。在處理教材時,沒有直接呈現排列組合原理,而是從排列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學枚舉法。因為學生只有恰當的分類,將事情的各種情況能夠一一列舉出來,就能夠保證計數時不重復不遺漏——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所以本節課沒有要求學生解決比較復雜的計數問題,也不要求發現加法原理與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學生通過科學枚舉法,感受計數方法。在教學中,為了突破重點,從多方面想辦法:一是讓學生認識到排列與組合學習是生活中的必須;二是讓學生通過擺、畫、列表等活動,學習“不重復、不遺漏”的計數的方法。本課教學后我進行了認真反思,覺得有以下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創設形象生動、親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將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通過創設 “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數字游戲”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似的情境,喚起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注意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并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后,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于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二、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感悟新知。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連一連,寫一寫,畫一畫”等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2、注意讓小組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節課設計時,注意精選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應地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并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后,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于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四、不足之處:
1、對于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不能靈活處理。
2、給學生的探究時間還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過這次教學一定會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排列》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間隔排列教學反思06-02
《搭配—排列》教學反思10-24
《間隔排列》教學反思02-24
《搭配——排列》教學反思10-22
排列組合教學反思05-31
排列與組合教學反思05-13
《簡單的排列》教學反思12-13
間隔排列的教學反思01-23
《搭配——排列》教學反思范文10-22
間隔排列教學反思范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