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1
這個單元課時數比較多,對于學生數感的要求比較高,對于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推理能力的培養是個很好的訓練。通過一個單元的教學,發現學生在以下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了三種方法:法一是先找各數的因數(或倍數),再找兩個數的公因數(或公倍數),最后再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二是介紹短除法;三是對于特殊關系的數(倍數關系或互質數)直接根據規律寫結果。根據復習和練習反饋,發現學生對數的感覺比較欠缺,特殊關系的數不容易看出來,且兩個概念有時還會出現混淆情況,也就是對因數和倍數的理解不夠透徹與深刻。如果學生對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學不扎實,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約分和通分。所以我準備在平時每節課都有三到五個訓練,并進行專項過關。在應用這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有少數后進生比較難以理解,需要輔助圖形來分析,也需要一個時間的積淀過程。
2、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
這四個概念按照兩個不同的標準分類所得。學生在分類思考時對概念的理解比較清晰,但混同在一起容易出現概念的交叉,如2既是質數又是偶數,9既是合數又是奇數。
3、235倍數的特征
如果單獨讓學生去說去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35的倍數,學生比較清楚,但在靈活應用時就比較遲鈍,特別是用短除法尋找公因數時,不能很快的進行反應,數的感覺不佳。
以上是本單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障礙,數感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而概念的理解加深還需要平時不斷的訓練。多給學生一點耐心,再堅持一份恒心,相信學生們會有提高,會有改變。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2
教學中我發現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這里的處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學時做了一些改動,讓學生用12個小正方形擺長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擺法表示出來。這樣學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學生寫了除法算式。
這樣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因為現在也有很多學生學習奧賽,所以我從整除的角度也介紹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由于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并不意味著學生完全被動的接受。如讓學生思考:你覺得3和12、4和12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對乘除法學生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因此不少學生能說出倍數關系,可能說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學生自己的東西)。
當學生認識了倍數之后,我進行了設問:12是3的倍數,那反過來3和12是什么關系呢?盡管學生無法回答,但卻給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數”的空間,使學生體會到12是3的倍數,反過來3就是12的因數,接下來4和12的關系,學生都爭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于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這里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進行。接著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兩個問題: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數,如何找不重復也不遺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不老師給予有有效得多。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節概念課,關于“倍數和因數”教材中沒有寫出具體的數學意義,只是借助乘法算式來認識倍數和因數,從而體會倍數和因數的意義,進而讓學生探究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以及倍數和因數的特征。
這部分知識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沒有什么生活經驗,也談不上有什么新興趣,是一節數學味很濃的概念課,因此為了讓乏味變成有味,在課開始之前,跟同學們講了韓信點兵的故事,從一個同余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產生興趣,并告知學生所用知識與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很大關聯,引導學生認真學好本節課的知識。
在教授倍數和因數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狀下所得到的不同乘法算式,通過這些乘法算式認識倍數和因數,并且讓學生自己想一道乘法算式,讓同桌用倍數和因數說一說,從學生的自身素材去理解概念,使學生對新知識印象更深刻,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數和因數。但是,在這一環節中,由于緊張,忘記讓學生從“能不能直接說3是因數,12是倍數”這一反例中體會倍數和因數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以致到后面做判斷時出現很多同學認為“6是因數,24是倍數”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本節課的難點是找一個數的因數,因此,我將教材中先教找一個數的倍數改成先教找一個數的因數,也正因為找一個數的因數比較有難度,所以,我先讓學生根據之前例題中的三個乘法算式來說一說12的因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利用乘法算式來找,并且初步讓學生感受有序的思想,給學生一個方法的認知。為了讓學生得到反思,在找的過程中,請學生互評,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請學生自己糾正,在錯誤中產生反思意識,從而能夠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是,作為一名新教師,對于課堂中的生成,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課堂機智將其很好的轉化成學生所需達到的目標,以致跟預設的效果不一致,學生沒有很充分地得到反思。并且對于課堂中的一些細節問題,處理得還不夠到位。本節課的教學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契機,今后,我會不斷完善教學,總結經驗教訓,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4
本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因數、倍數、質數、合數等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還要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征。這一單元的內容與原來教材比較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從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這一改變并沒有對學生造成任何影響。
本單元的內容較為抽象,很難結合生活實例或具體情境來進行教學,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本人就忽視了概念的本質,而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相關概念或結論,學生無法理清各概念間的前后承接關系,達不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所以教學效果也不怎么理想。要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經過反思,我認為要做好兩點:
(1)加強對概念間相互關系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本單元中因數和倍數是最基本的兩個概念,理解了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對于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等結論自然也就掌握了,對于后面的公因數、公倍數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
(2)由于本單元知識特有的抽象性,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雖然我們強調從生活的角度引出數學知識,但本單元不太容易與具體情境結合起來,如質數、合數等概念,很難從生活實際中引入。而學生到了五年級,抽象能力已經有了進一步發展,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讓學生通過幾個特殊的例子,自行總結出任何一個數的倍數個數都是無限的,逐步形成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能力,等等。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5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尤其對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過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對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說錯了。對于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1.是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么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2.是要學生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系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后者是相對于"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
3.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系和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說"15是3的倍數",也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說"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說"1.5是0.3的倍數".在課堂中反復強調,幫助學生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就不會模糊了。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6
一、教材與知識點的對比與區別。
1、對比新版教材知識設置與傳統教材的區別。有關數論的這部分知識是傳統教學內容但教材在傳承以往優秀做法的同時也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無論是從宏觀方面——內容的劃分還是從微觀方面——具體內容的設計上都獨具匠心。“因數與倍數”的認識與原教材有以下兩方面的區別1新課標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從除法算式的觀察中引入本單元的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乘法算式來導入新知。
2、“約數”一詞被“因數”所取代。這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了解編者意圖才能夠正確、靈活駕馭教材。因此我通過學習教參了解到以下信息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是在已經能夠區分整除與余數除法對整除的含義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并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
3、相似概念的對比。1彼“因數”非此“因數”。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于“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后者是相對于“倍數”而言的與以前所說的“約數”同義說“X是X的因數”時兩者都只能是整數。2“倍數”與“倍”的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我們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不能說”1。5是0。3的倍數”。我們在求一個數的倍數時運用的方法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這里的“幾倍”都是指整數倍。
二、教法的運用實踐
1、“因數與倍數”概念的數的應用范圍的規定直接運用講述法。對與本知識點的概念是人為規定的一個范圍因此對于學生和第一接觸的印象是沒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運用范圍就是在非0自然數的范疇之內與小數無關與分數無關與負數無關雖沒學但有小部分學生了解。同時強調——非0——因為0乘任何數得00除以任何數得0。研究它的因數與倍數是沒有意義。我得到的經驗就是對于數學當中規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講述法讓學生清晰明確。因此用直接導入法先復習自然數的概念再寫出乘法算式3×4=12說明在這個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在進行延續性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怎么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在板書要講究一個格式與對稱性這樣在對學生發現倍數與因數個數的有限與無限的對比再就是發現一個數的因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是其本身。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7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并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征,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于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這里我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討論交流,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8
因數和倍數是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由于知識較為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1)密切聯系生活中的數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系。
今天在教學前,我讓學生學說話,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和對事物間關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從而使學生更深一步的認識倍數與因數的關系。
(2)改動呈現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方式。
我改變了例題,用杯子翻動的次數與杯口朝上的次數之間的關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系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并為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系,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3)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雖然學生不能有序地找出來,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礎上讓體會有序找一個數因數的辦法學生容易接受,這樣的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覺得能起到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的效果。
(4)設計有趣游戲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譬如“找朋友”游戲,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幾張數字卡片,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數是哪些數的倍數,是哪些數的因數,如果學生的`學號數是老師出示卡片的倍數或因數就可以站起來。最后問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所有的學生都站起來。出示地卡片應該是幾,找的朋友應該是倍數還是因數?學生面對問題積極思考,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9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節課又是這一單元的的教學重點。為讓學生很好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意義,能夠熟練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靈活地處理了教材,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只讓學生認識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及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效果不錯。
一、設計情境,引起思考。
改變教材的情境圖,用學生有興趣的情意引入課題:有12個小方塊,要求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想怎么擺。引起學生思考,學生想到有3種擺法,每種擺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塊?由于方法的多樣性,為不同思維的展現提供了空間。從而理解決因數與倍數的意義。
二、引導學生探求找因數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首先放手讓學生找出24的因數,由于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出現了不同的方法與答案,在探索這些方法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從而掌握了知識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的應用教材,使之服務于教學,讓教學有效的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10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理念決定著數學教學目標的指向:適應并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用了角色轉換、數形結合、合作學習等發展性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在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一個腦筋急轉彎,滲透相互依存的關系。 通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數和數之間的關系,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因數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教學中,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理解的比較深刻。
(2)角色轉換,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和數之間的聯系。
因數和倍數這節課研究的是數和數之間的關系,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擬人化”的教學手段,每人一張數字卡片,學生和老師都變成了數學王國里的一名成員。當學生想回答問題時都會高高地舉起自己的號碼,整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學生都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數。通過對自己一個數的認識,舉一反三,從而理解了數與數之間的因數和倍數關系,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數形結合,讓學生帶著已有知識走進數學課堂。
“數形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對教師來說則是一種教學策略,是一種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對學生來說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果長期滲透,運用恰當,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和思想,長期穩固地作用于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中。開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
(4)重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多種形式探究找因數倍數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數這部分的例題比較少,只有一個:找18的因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5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18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么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并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進而又借助體態語言——打手勢,讓學生說出20和24的因數,達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5)趣味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只有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內在的智取因素,數學學習的無窮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動學生。這節課的練習設計緊緊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計有效練習,拓展知識空間。譬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通過數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數和倍數朋友等等。學生拿著自己的數字卡片上臺找自己的朋友,讓臺下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如果臺下學生的學號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使學生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但由于我缺乏時間觀念,這部分時間太倉促,沒有展開練習,學生沒有盡興,也沒有達到充分地練習效果。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精選10篇)】相關文章:
因數倍數復習課教學反思04-17
有關因數和倍數的教學反思3篇03-15
《倍數和因數》說課稿6篇11-15
關于因數與倍數的單元測試題08-14
小學數學因數倍數說課稿04-07
因數和倍數數學課件08-07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15篇04-07
五年級數學下冊因數與倍數的復習資料09-01
《找因數》教學設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