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同學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同學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同學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掌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靜態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布置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褒揚同學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但贊揚同學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同學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發生一種困惑:保守的教學重基礎缺發明,新課程重發明而底蘊缺乏,精于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2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28個字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通過組內交流課執教這一課,我的收獲還是不少的,有喜有憂: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
據史料記載,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非同尋常,相似的經歷和遭遇,致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一生中雖然相聚次數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離別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廣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告別,坐船順長江水東流而下,越去越遠。長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嗎?其實,陽春三月,長江上千帆競發,不會只有一條船?勺髡邽槭裁窗衙虾迫坏拇Q為“孤帆”?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單。這個“孤”不是客觀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這個“孤”顯出兩人情誼之深。所以,“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是教學的研讀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詩句豐富的人文內涵,促成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的一個關節點?僧敃r我沒有發現、把握這一教學契機,引發學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學索然無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潛移默化。
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里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鍵。教師巧妙的啟發、引導,融情感于詩句之中、讀者心中。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淀,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3
今天我借班上課,上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感覺有很多的不足。
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我了解這首古詩和以往的送別詩不同,它沒有送別的傷感和凄苦,詩歌的意境是輕松愉快的,這樣的詩境也應該和李白的性格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當然對于人物的分析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太高了,也是沒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讀的重點放在感受詩歌意境,了解詩歌的情感上。為了讓學生明白他們是在輕松愉快中分別,我創設情境,引導他們感受揚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揚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帶著這愉快的心情來讀詩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讓學生換位思考,這樣美的揚州大家都想去,那詩人也一定很想去,體會詩人對揚州的向往,對朋友的祝福和羨慕之情。教學是這樣的構想,但實際上卻沒有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這部分的教學處理也都按我的計劃完成,但學生似乎游離詩歌以外,沒有把這些和詩的內容聯系起來,使這些學習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服務。因此,教學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回顧教學過程的同時,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由于好幾年沒有帶中年級的課,對學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有些拔高,使學生學習起來也感覺有難度。但學生的問題是思考不夠,總認為送別就是傷感的,沒有用心去品味文字,這是讀書不動腦的結果。
本課在人教課標版教材中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古詩二首》選編了兩首古詩,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同是一首詩跨越了兩個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認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別,所以對于中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怎樣上,我也要認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4
1、這篇課文我自身沒有教學,是楊金枝老師開公開課時幫我上的。讀了課文,感覺到課文真的是寫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課文中寫到:搭石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人們會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三是故鄉的人美。假如看到此處沒有搭石,或者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有人來搭好。假如兩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讓對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來走,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著老人過去。在教學時,應當緊緊抓住這些美的地方,讓同學通過朗讀、想象來體會這種美。
2、 我最近的講課在“讀”和“聽”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搭石》這片課文的語言樸素而秀美,內容非常貼近實際生活,所以在上課時兩個班的課堂氣氛都比較活躍。但兩個班的特點不一樣,一班的同學管不住自身,熱愛表示,朗讀方面要加強練習;二班的同學沉不住氣,不夠自覺,無論在讀和聽方面都的加強練習。
讀的方式有多種的,先是默讀找出生字詞,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后,自讀課文,為督促會偷懶得同學一定得親自巡視。然后自讀讀通順,再齊讀,分小組賽讀,抓錯字的字音。選擇喜歡的句子反復讀一讀,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調動氣氛,一節課下來,大家都頗有興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捕獲即使生成的教學機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同學的表示熱情,使課堂真正成為我和同學一起創作的舞臺。在課堂上,我即興讓同學把幾個走搭石的場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時想想:備課太詳細了,反而局限了自身,有時拋開教學設計的束縛,自由的發揮還會有一想不到的收獲。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5
在一次語文課上,正趕上古詩教學。這節課要學習的古詩名字叫《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在理解古詩的大意后,我讓他們分別扮演角色李白和孟浩然,穿上事先準備好的古代服裝在電腦背景“黃鶴樓”旁作離別時的對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把李白和孟浩然分別時互相依戀的話說一說。我先找了兩個學生,其中扮演孟浩然的那個學生說:“李兄,今日一別甚是想念,等到明年煙花三月時鄙人一定再來黃鶴樓與你吟詩作賦!卑缪堇畎椎哪莻學生說:“孟兄,一路上你要多多保重才是!薄袄钚终埩舨健K途Ю锝K有一別,別遠送了,留步,留步!”“孟兄,這是我新作的一首詩畫贈于你,路上孤單時盡賞!薄岸嘀x李兄,你真是我一生中最真摯的朋友!”“李兄,后會有期!”“孟兄,后會有期,愿你一路順風!”簡單而貼切地一次表演,使學生更加喜歡上古詩課,對學生深入地理解古詩的內涵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能準確地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案例分析:
這節課我抓住了小學生愛表演的個性,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個讓學生通過表演悟詩情的環節,使學生通過表演,在表演過程中真正理解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友人之間依依惜別的情感。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僅是掌握知識,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演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學著古人的樣子和運用古時的語言,有情有境的表演,把學生置身于古時的氛圍中,這整個過程就是對學生的一種熏陶,一種渲染,也是對學生心理品質、道德、行為形成的過程,可謂是一舉多得。但不足的是由于時間的限制,沒能讓更多的學生都能有這樣的表演機會。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范文08-25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7-24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02-22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方案12-0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反思01-2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1-2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9-2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反思范文10-27
課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范文10-0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反思范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