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新課改教學反思

時間:2023-03-19 00:08:19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新課改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課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課改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

  面對新教材,首先思想觀念要轉變,有了新的觀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長期以來,教師講、學生聽,筆記記滿一大本,成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這種教學形式雖然在知識傳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費時間少等優越性,但其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束縛著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的全面開展,制約著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新課程的實施不能簡單地被視為換一個大綱、換一套教材、調整一些課程內容。在語言環境的欠缺中不僅要崇尚“苦讀”、“勤教”,更要以人為本;對學生“樂學”的潛能大力開發,英語教學過程既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更要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教學觀念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相適應。因此,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做到:

  一、從“滿堂灌”到精講多練

  傳統的教法認為,英語課是傳授知識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師上課“滿堂灌”,學生被動,課堂沉悶,效果欠佳。這是當前外語教學最大的弊端之一,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誠然,英語課應該傳授知識,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英語課是一門很強的實踐課。因此,既要重視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教學時,對重點、難點或疑點應力求精講,從而使學生能有較多的時間進行語言實踐。而且,精講多練有時不能截然分開,應講中有練,練中有講,靈活運用。

  二、培養學生自我激勵學習動機

  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教師應盡一切努力和方法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英語學習的興趣產生之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并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為語言技能,并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

  教學活動以學生在課堂上做事為主,教師的作用是負責組織、引導、幫助和監控,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境。追求學習結果轉向追求學習過程,真正把學生當成獲取知識、發展自我的主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切實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2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積極投身于教學研究與改革中,以高度的創新精神實踐政治課程標準,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中我們的“創新”與政治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大多形似神異,徒有形式,沒有實效。以下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反思:

  一、表面自主

  目前的政治課堂中,有兩種現象比較突出:一是學生整堂課都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忙碌”,交流、匯報、,很難看到學生靜靜地進行個體思考,“他主”跡象明顯;二是有的課堂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部分就讀哪部分”,“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

  二、無效合作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在學生沒有充分了解課本內容、進行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合作學習要取得實效必須具備以下4個條件:一是合作學習的目標要明確恰當,是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可以解決的,也就是說,目標必須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二是小組已經形成合作的機制,小組內的學生熟悉合作的規則,明確自己的`分工,學習要在民主、有序的狀態下進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讓孩子有機會充分地討論、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雙贏”,要讓學生體驗集體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學習的效益和快樂,凡是個體學習能解決的問題最好不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解決。

  三、隨意探究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防止以下幾種傾向:一是惟探究式學習,排斥接受性學習。整堂課事事探究時時探究,既沒有效率,也沒有必要。二是只重過程,忽視結果。有的教師讓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但腳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終不僅問題沒有解決,連方向也模糊了,這樣的探究對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有何益處?三是不重課內重課外。由于探究性學習要花更多的教學時間,為了趕教學進度,有些教師就將探究活動由“課內為主”改為“課外為主”,進行“雙軌運行”。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3

  實行新課改,教材的整體結構編排、欄目設置等均有較大的變化,有利于開展探究性學習方式、給學生更大的主動性,同時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以下是幾點個人看法,與同仁們探討。

  一、教學中“度”難以把握

  新教材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學習,因而知識結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教材中以實驗為基礎,通過探究從而得出結論,因而造成理論知識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應內容必須由教師引導和補充,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補充多少知識,補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的標準,容易造成兩個極端,對于無高三教學經驗的教師那可是“水過地皮濕”,因為對舊教材沒有先入為主的原因,使得他們基本上就不補充,也沒什么可補充的,因而教得輕松,進度也快,但會造成容量不夠,無東西可教;而對于有高三教學經驗的教師,因有前面知識的積累,經驗常會憑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復習經驗大量進行補充,這將會成課堂容量大,教學進度慢,課時不夠,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等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處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應折中處理,對于高一年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必須完成必修1、2的'學習,修完4學分,能夠順利通過會考,圓滿畢業,而對于知識難度要求,可在文理分科后再根據考綱要求進行拓展、深化。

  二、教學條件難于達到新教材的要求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而新課改推行探究式學習,實驗在整個教學中的地位尤為突出,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是基礎,如果實驗條件不具備,那么探究就成為無本之木,整個教學就難以順利開展。比如教材中設置了很多探究實驗,而這些大都是分組實驗,對于如此高要求的實驗條件,對于一所重點完中都覺得難以實現,更何況是農村普通完中呢?比如教材中設置了很多探究實驗,而這些大都是分組實驗,根本難以達到此種要求。

  三、知識銜接不好,一些知識點出現比較突兀

  在新教材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教著教著就會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識點,而這是學生前面所未曾學過的。因而教師不得不大費周折對此進行解釋說明,比如說物質的分類中出現了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判斷,而這兩個概念直到物質的分散系中才會學習。另外,對于一些知識的說明講解經常讓人感覺是欲言又止。

  總之,新教材將帶給我們全新的感覺和挑戰,需要老師們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4

  從培訓到現在,我逐步認識了新課程。在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向上攀登。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象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了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地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1)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

  (2)評價學生應該多幾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來量,肯定會把一部分有個性發展的學生評下去。

  (3)評價中應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在這種只有更好的評價激勵下,會不斷的追求,不斷的探索和攀登。這才是評價的真正目的。

  以上幾點是我在這一學期教學實踐和學習時的心得。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們應該盡快成長起來,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難,要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讓實踐之樹常青。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5

  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表現和教師的教學行為,成為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即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如何提問、如何講解、如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結合新課改背景下有些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如下:

  一、教師的提問技能

  ①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緊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

  ②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有針對性,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思考;

  ③教師提出的“問題”要便于學生操作,有層次性,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學生主動參與面廣;

  ④教師提出的“問題”能提供知識獲得的科學途徑和策略,有助于學生促進知識間的遷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各層次學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教師“講”的藝術

  “講”就是“滿堂灌”,“講”就是“填鴨式”?就是“學生沒有成為學習的主體”?不!他們之間不是等號。新課程需要老師講。新課程需要老師怎樣“講”呢?首先我們要將功夫放在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上,在吃透“兩頭”的'基礎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講”、“講什么”和“怎么講”這三個問題。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的精要的“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見,葉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對老師講,相反,倒主張“精要的講”,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的講。

  我們不能當講的不講,該挖掘體會的沒有挖掘體會,該掌握的沒有掌握,這樣的教學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缺少課堂教學應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

  三、有效的合作學習

  眼下,幾乎所有的課堂,特別是公開教學,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從講臺上走了下來,不再是“居高臨下”,師生之間的距離接近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始凸現了,學生的頭抬起來了,手也舉起來了,話也多起來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被激發起來。學生是“動”起來了,但稍作注意,問題很多,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每次只用二、三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就草草收場;有的看似全員參與,實際上是好學生的天下,學困生“袖手旁觀”;有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會傾聽,不會合作,課堂幾乎處于失控,教師缺乏組織教學的策略;有的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其思維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視對合作結果的評價,忽視如何提高對合作有效性的指導;有的不管問題是否適合采用合作學習這種方式,不論問題大小、深淺一律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6

  課程改革實施來,我們一線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的確發生了可喜的轉變。絕大部分的老師已經認識到數學的教學不僅僅只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而更多地關注讓學生感受知識獲取的過程;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只注重書本知識的掌握,而更多地應是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開始有意識地運用實例、活動、游戲等形式引入知識點,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是處處存在的。教師在課程觀、教學方式、教學材觀、評價觀、學生觀等方面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教師還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經過一段的實驗,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減少定性評價,增加發展性評價;減少批評與否定,增加鼓勵與表揚。在現在的課堂中,“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真不錯!”“再想一想”這樣的詞已經取代了“不對!”、“不要胡說!”,“沒腦子”,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保護了學生表達與質疑的勇氣及尊嚴。

  在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轉變的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學生習慣了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大膽對同學、老師的方法提出疑問;越來越多的學生習慣了與同學合作及交流。教師只需要適當加以引導,學生所獲得的就遠遠超過了書本上的知識同時學生也感受到了探索知識的樂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自信、自強等品質也在逐漸形成。新課程改革的確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所未有的發展。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我們也存在一些困惑與疑問,下面就我在教學實踐中問題及做法反思如下:

  1.雙基落實問題。

  在多年的課程改革后,教師們往往對“雙基”的落實問題感到困惑,往往擔心學生的“雙基”變得薄弱,知識點不能落實,運算能力減退,運算速度減慢等等。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既要照顧雙基又要提高能力發展個性很難兩全。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雙基”?我們以前所講的“雙基”,究其根本只是“書本知識”而已,所說的“雙基落實”,只是“書本知識落實”而已,并沒有真正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對“雙基”本身而言,我們應看成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課程標準》與《大綱》相比較,不再要求學生“迅速而準確地計算”,而是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運算能力,同時在小學中將計算器引入,幫助學生進行較復雜的計算,這樣對學生運算能力的要求就更加降低。所以不能拿以往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的學生,現在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讓學生學會有用的、必備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學會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中,我們應該重溫《課程標準》,更加準確地把握在課程標準下,對“雙基”的新要求,新標準,進一步轉變教師的觀念。

  2.數學教學中的方法優化問題

  在課程標準中,我們提倡在數學教學時,注重算法的多樣化,不提倡方法的單一性。而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感到擔心,讓學生的多種方法存在,不優化方法是否會影響學生的.運算能力?只使用自己的方法是否就是個性得到了發展我們認為,在數學的實際教學中并不是不能優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時候優化?由誰來優化?強調方法的多樣化是為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讓學生從不同程度上去體會成功,體會探究與創造·的快樂。但老師在學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優化,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好方法的優勢,從而接受并掌握。我們不提倡的是教師直接灌輸的優化,而學生自主探究、比較后的優化才是符合課程標準的做法。

  3.課堂活動與教學任務完成的矛盾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往往有這樣的困惑:當我們在課堂中開展了大量活動時,教學任務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開展課堂活動,又與新課改的精神相違背。到底該如何處理這兩方面的矛盾?在這個問題的思考中,我們首先要明確到底什么是新課改要倡導的課堂活動?在新課改的要求中,倡導我們教師要從實際中、活動中、游戲中引人數學知識,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時也倡導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我們還要明確任何的課堂活動都是為教學任務與目標服務,準確定位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對合理安排課堂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做好備課環節,深挖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重難點突破,備好學生、學法,備好各環節

  過度等。真正能夠做到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備學生,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完成教學任務與課堂活動兩不誤。

  4.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問題

  并不是在每一節都需要安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形式,同樣也要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要求適時、適度地采取各種教學形式,能夠探究的就開展探究,不能開展或不必要開展的也不能強行安排。始終要明確一點,不管是教師的角色定位,還是教學形式的選擇都要為教學的目標服務,就應該是有效的,有利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靈活處理,而不能為活動而活動。

  以上幾點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思考,不全面,不準確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7

  從我校實行課改以來,可以說課改搞得轟轟烈烈。但不外乎就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現對小組合作學習思考有以下幾點: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相帶動、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其優點是: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參與欲提高了,由過去的“要我學”的被動局面轉變為今天的“我要學”、“我樂學”的自主學習局面。

  2.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學的多邊互助,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增加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機會,學生獲得的表現機會要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多得多。并注重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他們動口、動手、動腦、團結協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因材施教,彌補了教師由于班額大而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不足,實現了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及實踐和發展的目的。

  4、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不愿意動腦思考的學生在小組學習的氛圍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又可使思考結果不正確的學生及時得以糾正,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正確率。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找出了問題的答案,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教學質量也會隨之而提高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8

  1、反思:

  (1)夯實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教學的重點,能力的立意要以知識點為前提。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進一步落實雙基。

  (2)加強訓練:適當的訓練是鞏固和理解知識的準備途徑。學生在主觀題中失分較多。原因就在于平時的訓練不認真,導致審題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達不暢。

  (3)轉變觀念:很多同學都認為政治課只需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記記背背就行了。這種觀念是不對的,任何學科知識都需要平時的積累,理解和鞏固。要轉變其他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觀念,取得他們的主持;轉變學生的.觀念,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2、改進措施:

  (1)加強與學生溝通,建筑師生交流平臺,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上的疑難問題。

  (2)加強學法指導:①指導筆記。很多學生從初中上來,還不習慣高中的教學方式,不懂得如何記課堂筆記。要讓他們轉變教師講、學生創的方法。主動提取教師上課的有關信息,重點記錄,得到整理。②指導記憶。政治課需要一定的知識點記憶為基礎,必須讓學生適當背誦,注重理解性的記憶,一般知識點與重難點分開記憶。③指導答題:選擇題就是教學生如何理解題形,抓住中心,找準關鍵詞,學會靈活運用排除法,遞向法,因果法等解題方法。

  主觀題就教學生:

  1、審材料,抓中心;

  2、審題題,抓關鍵;

  3、牢設問,抓角度;

  4、找課本,采點子;

  5、找背景、尋主語;

  6、找聯系,列題綱。最后組織語言,準確答題。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9

  自從九月份學校實行新課改以來,我覺得本次新課改正好與大語文教育的思路相符合,楊坡中學的課改要求是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而大語文教育的要求是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語文綜合素質能力、把文學語言應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在課改的剛開始,確實挺費勁,學生一直以來適應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剛剛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似乎有點不知所云,我就慢慢引導,從基礎知識的掌握,文學常識的幾步驟,到閱讀理解的方法、角度,還有作文知識的日積月累,手把手的'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做到“授之以魚莫若授人以漁”,爭取把語文知識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從一世而不是從一時達到對學生的影響。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與停頓,尤其老師在去聽課時,往往把要求提高到老師全權操作的水平,那怎么可能呢?一名新教師的成長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何況學生的全面發展呢?

  我相信,只要努力堅持,學生會達到一個全面發展的水平,達到大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0

  學校星期三通知星期五要進行課改微格課展示,可是星期四要參加幼兒園舉行的親子活動,占用一天,并且兩項都必須參加,那只有自己多努力了。周四晚上自己一直努力準備到凌晨四點,還輾轉反側,覺得有些地方還需要改進,但是倦意不容我再繼續,只好休息。到了早上六點鬧鐘把自己叫醒,匆匆收拾材料去學校。

  本以為應該進行順利,可是發現在講課時在多媒體操作上出現了一個小故障,把本來就比較淡定的的我也緊張得額頭滲出了汗珠,連正確的內容也講錯了。

  最后在小結的時候,校長誠懇地提出了三點建議:

  1、詳略不得當,學生可自主回答的可以不講;

  2、課堂無激情,語調單一;

  3、習題部分學校在小慧家的.南面講成了北面。

  自己另外也總結了幾點:

  1、教學環節沒有設置好,課堂目標沒有突出強調,鞏固達標及測查不明確;

  2、對多媒體操作不熟練。聽了其他老師的課,有的行云流水,有的運籌帷幄,有的提綱挈領,有的字字珠璣,真是八仙過海,想想自己,要在多備課、多實踐、多請教,才能使自己的授課技能有所提高,當然,更主要的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下大力氣,將各方面趕上去。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1

  作為一名課改實驗的數學教師,我切實體會到新課改給我和我的學生帶來的諸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就要組織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欣賞的和諧氛圍。學生學會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困難。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嘗試著將問題變形、引申和推廣,反思解題思路,從而認識到數學問題千變萬化的,但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數學思想、方法,這些對于學生形成綜合解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教學中還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學中,教師應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因為教學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的過程。其次,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智慧,根據學生認知程度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體現自己個性的案例,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

  經過教學具體實施和不斷的反思,我發現也真正體會到: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是自己可以學會的。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2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之際,物理新課改之路該如何走?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想學、樂學。

  一、引導學生敢于夢想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許多科學家探究物理學精神的內容。如:牛頓的忘我工作,勤奮和悉心鉆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學習、專心致志;歐姆的堅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質和致力于科學研究精神。教師應善于挖掘利用這些科學探究精神去感染他們,讓他們敢于夢想成為科學家,這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二、寓教于樂

  教學中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學生隨堂實驗和分組實驗、小實驗和小制作、課本的封面、插圖和漫畫、想想議議、閱讀材料、科學家的故事、教學掛圖和模型帶趣味性的物理問題去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充滿樂趣中掌握知識。

  三、從生活中獲得知識

  物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學現象蘊藏著無窮的奧秘。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同時將學生認識到的物理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把學到的物理規律,力求使之聯系生活,去解釋日常生活中國遇到的現象,把物理學規律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對號入座。這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課堂上的感情要真摯,教態要和藹,課后要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用一腔熱血去感染學生。這樣學生才會把心里話和真實的教學信息反饋于教師,教師就容易找到教學中的疏忽和存在的問題,以便在往后的教學過程中查漏補缺。使教師的教學做到進一步的完善。

  物理新課改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努力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與創新精神。教師的主要責任是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給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狀態和積極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創新潛能的開發。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3

  這個月主要進行了函數的應用,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的教學,中間歷經了期中考、校運會等。

  有關必修1最后一章函數的應用主要突出了應用,教材通過對幾種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的學習,解決了一系列的實際問題:獎金的分配方案問題、投資分析問題、計算機病毒傳染問題,人口增長問題中有關的運動問題,銷售量問題、體重身高分析問題、考古問題等等,緊緊把握了課標的要求,將具體要求很好的落實到了教材的實際內容當中,通過大量豐富有趣的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積極性。在必修2的空間幾何體中,教材改變了以往教材中過多涌現概念使學生難以理解望而生畏的局面,采用針對具體的空間幾何體來認識其結構、特征,再通過解決有關比較簡單的`問題,使學生自然的形成有關的概念,這樣便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辯別,更注重了數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使學生更現實化、大眾化。另外,通過從簡單幾何體的結構到畫出比較簡單的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以及對一些比較簡單的幾何體的表面積,體積的計算,真正體現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數學也是科學嚴謹的,具有很強的邏輯理性的,重基礎并不等于不講嚴謹。

  另外,覺得對學生的要求是得過高,應該要切合學生實際來要求。教材的部分地方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過高,例題與習題脫節,有些題目上升的梯度太大,使教學不易進行,導致或多或少的用拖延課時來彌補的狀況。

  最后希望加強對新增內容的教學指導,現在,對于新課程我們都處于摸索狀況,對新增內容不能很好的把握。因為這些內容有的接觸很少,有的內容教師自己都沒學過,所以希望教材中能努力的澄清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以不同的形式盡量幫助一線教師領導悟教材的意圖和所要達到的目的,從而使新課程的實施更加廣泛,更加科學。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4

  第一:新教材作為一門分科課程注重了知識的相對獨立性和邏輯結構,注重了教學的認知功能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講,分科課程組織的邏輯起點是知識,新教材刪減了一些難懂的內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時代信息,使學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識點大大減少,但是總體上看來知識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對于歷史知識的內部結構進行了重組和改造,缺少了知識的普遍聯系性和綜合性。如新教材刪除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的敘述,確實降低了教學的難度,但是忽略了歷史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第二:新教材的編寫雖然避免了“繁、難、偏、舊”的.問題,但是由于教材時間跨度大,包含了整個中國古代史,知識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問題上出現了過于簡單的現象,使學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習的深度也不夠。如時間線索不明、教材跳躍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圖也過于平淡,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第三:新教材在編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識性的錯誤,如七年級《歷史》教材上冊第69頁這一章節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齊、燕、趙、魏等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況,其中講到齊刀幣、燕刀幣還有趙國和魏國的布幣時,教材配了插圖。插圖里齊刀幣是對的,課本插圖中齊國刀幣的圖像和實物是完全一樣的。而燕國刀幣就不對了,燕刀幣印成了齊國的五字幣,燕國刀幣應該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圖中卻把它印成齊國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幣。而且插圖中魏國的布幣印成了趙國的布幣,趙國的布幣卻印成了魏國的布幣,把魏國貨幣和趙國貨幣張冠李戴了。

  第四:就教材內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節適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比較發達的地區,而不適合小城鎮與廣大農村。其一,教輔資料缺乏,與教科書配套的教師用書、教學掛圖、燈片、光盤、軟件等在當地無處購買。其二,學生配套的閱讀材料和練習材料沒有購買到。因此,“面向全體”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以人為本”也就失去了意義。

  總之,新教材的編排不全如人意,仍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5

  一、我們的困惑: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而言更加不系統,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問題研究太多。在正常的課時安排下,一個學期一名學生能夠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一個問題研究就已經是難能可貴了。而每個章節都有一個問題研究,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了一個學生所能完成的極限。一名中學生在高一階段需要學習九門功課,其課業負擔已經很重,每一學科都有問題研究,再加上研究性學習等其他活動,試問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少年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調查研究?解決措施:將問題研究與前面的教學內容相結合,在平時的教學中完成。

  3、練習與課改的不同步。任何一次教學改革都必須有相應的.輔助措施,這次進行的新課改對于教材的改變只能說差強人意,但是練習和配套的地理圖冊則沒有任何的改變。其中所采用到的圖片、例題可以說和往年沒有不同,沒有體現出新課改的精神,問法還是老一套。因此,沒有一套與新課改相匹配的習題,使得我們在課后的知識鞏固手段上更加捉襟見肘。

  4、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通過教師的逐步啟發,結合課本案例,學生自主學習,從而獲得知識。其出發點,無疑是很好的,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是很高:1、學生必須要有充分的知識積累;2、要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3、學生獲得知識的來源廣、渠道多。而從實際情況看,能符合上述條件的學生是鳳毛麟角,一些重點中學的學生也許能夠達到要求,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中學來說是不切合實際的。

  二、我們的嘗試

  1、組織全組教師首先統一了認識:把握好課標,使用好教材。

  2、認真研讀和領悟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在吸引力。我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注意發揮圖像作用,注意教給學生讀圖技巧。

  4、營造探究式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5、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6、進行集體背課,發揮集體的力量。

  以上是我對于進行了半個學期的高中地理新課改的一些想法,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6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的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為教師們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呈現的新穎的、生動的精彩課堂喝彩,也為教師們在實施新課程時所突現的問題憂慮。下面綜合我自己對新課程下的語文課而引發的主要問題與思考做幾點看法:

  一、過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

  由于傳統語文教學過分強調“雙基”,使得過去的語文課堂比較呆板。《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重要內容,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因此,新課程下的語文應由過去重知識傳授發展到現在注重學生內心靈性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融合。我們應借課文這一載體,努力創設情境,培養和開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健全的心靈人格。

  二、過于重視學生的互動體驗,課堂缺乏理性引領和客觀評價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體驗式學習。為此,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一方面,過去那種在課堂上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的方式逐漸被教師們摒棄;另一方面,凸顯學生主體、關注師生交往的“互動”式課堂,越來越成了教師們的'課堂追求。于是,小組活動開展起

  來了,課堂氣氛也活躍得很。學生有著前所未有的表達機會。可是,當我仔細觀察這些課堂的時候,卻覺得有些不大對勁:所謂“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說話。教師東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觀者。課堂活動缺乏嚴密的組織,更缺乏教師理性的引領和評價。熱鬧的一堂課下來,學生說得很盡興,但實際上教師卻沒有真正完成該課的教學任務。

  三、過于重視教學形式和方法,課堂缺乏教學智慧

  新課改下教師非常重視教學形式和方法的設計。在聽課過程中,我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設計都很好,形式豐富,手法多樣。但總給我一種華而不實、缺乏語文教學智慧和內容的感覺。 小學語文教改的路程還很漫長,我們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地提升。讓我們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和信心,把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推向更高的臺階!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7

  實行新課改,教材的整體結構編排、欄目設置等均有較大的變化,有利于開展探究性學習方式、給學生更大的主動性,同時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以下是幾點個人看法,與同仁們探討。

  一、 教學中“度”難以把握

  新教材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學習,因而知識結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教材中以實驗為基礎,通過探究從而得出結論,因而造成理論知識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應內容必須由教師引導和補充,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補充多少知識,補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的標準,容易造成兩個極端,對于無高三教學經驗的教師那可是“水過地皮濕”,因為對舊教材沒有先入為主的原因,使得他們基本上就不補充,也沒什么可補充的,因而教得輕松,進度也快,但會造成容量不夠,無東西可教;而對于有高三教學經驗的教師,因有前面知識的'積累,經驗常會憑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復習經驗大量進行補充,這將會成課堂容量大,教學進度慢,課時不夠,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等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處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應折中處理,對于高一年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必須完成必修1、2的學習,修完4學分,能夠順利通過會考,圓滿畢業,而對于知識難度要求,可在文理分科后再根據考綱要求進行拓展、深化。

  二、 教學條件難于達到新教材的要求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而新課改推行探究式學習,實驗在整個教學中的地位尤為突出,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是基礎,如果實驗條件不具備,那么探究就成為無本之木,整個教學就難以順利開展。比如教材中設置了很多探究實驗,而這些大都是分組實驗,對于如此高要求的實驗條件,對于一所重點完中都覺得難以實現,更何況是農村普通完中呢?比如教材中設置了很多探究實驗,而這些大都是分組實驗,根本難以達到此種要求。

  三、 知識銜接不好,一些知識點出現比較突兀

  在新教材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教著教著就會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識點,而這是學生前面所未曾學過的。因而教師不得不大費周折對此進行解釋說明,比如說物質的分類中出現了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判斷,而這兩個概念直到物質的分散系中才會學習。另外,對于一些知識的說明講解經常讓人感覺是欲言又止。

  總之,新教材將帶給我們全新的感覺和挑戰,需要老師們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8

  教學反思,即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困惑,有些是個別現象,有些則屬于共性問題,通過教研組的研究,本課題組現對教學反思現淺述如下:

  一、對教材質疑

  因為求穩,有時的教學“照葫蘆畫瓢”;鋪墊是教材的“復習題”;新授是教材的“原例題”;反饋是教材的“做一做”;鞏固是教材的“練習題”……這在事理上無可非議,可教學下來總是感覺心里不是滋味。這是為什么?我們不妨對教材進行質疑:復習的知識是否有利于新知的展開?例題的內容是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鞏固練習是否具有反饋的功能?課后的習題是否靈活有趣?如果“沒有”,就應跳出教材用教材:將學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溶入例題與習題之中,體現教學的生活化,增強數學的趣味性,展現數學的價值觀。

  二、與學生換位

  因為“責任”,有時的教學費力“九牛二虎”:該講的講了,該問的問了,該做的做了,該練的練了……這在常規上無可挑剔,可教學下來總感到效果不明顯。這是為什么?我們不妨與學生換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樣?如果學生是這樣,我該怎么樣?是不是不該講的也講了,不該問的也問了,不該做的也做了,不該練的也練了?如果“是”,就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教學的'目標,教學的起點,教學的過程,怎么才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三、和他人比較

  因為課改,有時的教學“趕鴨子上架”:直觀、談話、操作、演示、驗證、歸納等多種手段并用。這在程序上無可厚非,可教學下來總感覺沒有起色。這是為什么?我們不妨和他人做比較:在學校里聽聽同行的課,在刊物上看看他人的設計,在錄象中觀一觀名家的課例。然后反思他人的教學好在哪里?自己的教學弱在何處?在比較中鑒別,在鑒別中改進,在改進中提高。

  四、請名師指點

  因為創新,有時的教學“初出牛犢不畏虎”:創設貼近生活的實例;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安排充足時間的實踐;組織雙向互動的合作等,這在闖勁上無可指責,可教學下來總感覺特色不夠鮮明。這是為什么?我們不妨邀請同行聽一聽自己的教學,評一評教學得失,在“聽”與“評”的過程中為自己“把脈”;請名師改一改自己的典型教案,作一作公開課例,在“改”與“作”中為自己“會診”,進而促使自己由“當局者迷”向著“當局者清”的目標邁進。

  新課改教學反思 篇19

  新課程要求下擔任初中物理教學決不能只當“教書匠”,照本宣科教教材,而要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吸取經驗,取長補短,與時共進。如果物理教師對于自己的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教學中的研究成果,又對自己的教學不做認真反思,則教學過程只能是一潭死水,根本不能達到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下面我談談自己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的兩點反思。

  一、教學目標的反思

  物理教學中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是現代教學理念和新課程觀的具體化,是實現新課程標準的'關鍵,新課程教學目標具體可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設計要全面、系統、具體、科學,層次分明,可操作性強,且制定的教學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目標從根本上體現的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理念。教師職責不在是單一的“教書匠”,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組織者。在長期的物理教學中,只有更新教學理念,從傳統的教學目標轉向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學生的主體定位、教師的主導角色的定位;也是認真實施新教材、切實提高物理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前提。

  二、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無定法,關鍵在得法”,初中物理教學要特別注重學法指導,根據新教材的特點,學生情況,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去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降低要求,加強輔導,多鼓勵,絕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遺忘的角落”。教學方法要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要徹底改變“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傳統教學模式,不斷學習新的業務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轉變角色,“授之以漁而不授之以魚”。改變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還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效替換法等等。

【新課改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物理新課改教學反思08-15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09-03

新課改教學反思15篇03-01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03-07

初中數學新課改教學反思03-09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02-23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02-23

新課改教學反思范文(精選21篇)03-22

新課改下生物教學反思10-08

高一美術新課改教學反思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