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教版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面積的含義是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第一課時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學習情境,通過觀察、想像、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大小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從周長到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上的一個重大飛躍;在此這后學生還將學習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利于學生正確區分周長和面積,知道比較物體的表面和平面圖形大小的常用方法,為學習面積單位和面積計算做好準備。
參考教參對這部分內容的解析,并結合自己的認識,我設計以“物體的面”為切入點,引出“面積”的概念,感知“面積”有“大小”,再進一步引出“平面圖形的面積”,并通過觀察、想像、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初步掌握比較簡單圖形面積的大小的不同方法。在以上尊重教材設置的基礎上,我把感知“周長”和“面積”的區別滲透在問題中,引導學生思考,做到初步感知二者的區別。往下,我就三大主要環節,分析我的教學設計和反思。
第一教學環節
【我的設計】本環節我設計情景引入新課,揮手HI~~(學生跟著做),順勢用我的手掌和同學們的手掌比較,追問:老師的手掌面大還是你們的手掌面大?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積。
【我的反思】這一環節的教學和學生互動,在學生興致高的情況下引入新課內容。學生樂學,達到良好的`預設效果。
第二教學環節
【我的設計】通過“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變一變”逐層推進。“比一比”是通過黑板的表面和數學書封面的大小比較引入“物體的面”和“面有大小”兩個知點,通過“看一看”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面,讓學生明確生活中的物體都有面,并引出物體的面的面積概念,再讓學生“想一想”是否可以加入“面積”來描述物體面大小的比較,最后在“變一變”環節中學生把生活中物體面的大小比較用“面積”概念來進一步描述。
【我的反思】這一環節的教學建立在“相信”與“不相信”兩個矛盾點上,一方面肯定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勇敢的“說”,相信他們能說好,不應懷疑而“帶”學生說;另一方面又要允許學生說不好,對于說不好的學生要進行適度的引導,教學前應把握學情,思索引導的方法和度,當然必要的教學機智來處理“突發事件”,這就屬于教師自我修養的積淀。
第三教學環節
【我的設計】本環節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首先我出示一張長方形的紙片,讓學生在“摸一摸”中明確“平面圖形”也是有面積的,再過渡到對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比較上,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面圖形的面同樣是有大有小,在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比較中,第一情景設置是通過“觀察法”比較大小,但“觀察法”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時,學生通過思考得出“重疊法”比較大小,但“重疊法”也不能滿足時,我讓學生合作探究性的思路,從而進入本課核心活動部分,最后在反饋中總結比較大小的方法還有“測量法”和“數方格法”。
【我的反思】這一環節的教學的處理失敗讓我有種挫敗感,因為這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也是教師對本節課重難點把握的重要體現,更是學生是否學好本節課的關鍵環節。教學中因為投影儀的使用失敗,導致學生展示自我部分沒有得到體現,而我也受此影響,對后續環節的教學處理失常,反映了自身修為不足,也是教學準備的不夠充分,指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步改進。稍微感到欣慰的是,通過觀察學生在活動時,大多能運用多種方法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大小,說明學生基本掌握了這些方法,也算沒有誤人子弟吧!此外,另有一點不當之處是給學生提供了學具,雖然是放手讓學生去探究,但學具具有“暗示性”。
第四教學環節
【我的設計】本環節是鞏固練習,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圖形的面積概念的理解,合情發展學生正確選擇方法比較簡單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的能力,尤其是“數方格法”的運用。在這一環節中我滲透了“周長”和“面積”的初步辨析,讓每一個學生的小手動起來,在手勢比劃中感知二者的區別。
【我的反思】這一環節受第二環節的影響,處理得有些草率,沒有很好的達到我預設的效果,尤其是滲透“周長”和“面積”的區別環節時間短了,學生雖然能夠跟上節奏,也能正確區分,但思考時間不夠,流于表面。
【蘇教版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方形 正方形面積的計算11-16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11-16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11-16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說課件05-18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11-16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復習課教學設計03-02
正方形面積公式10-12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14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