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超市調查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1角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一塊月餅50克,一袋鹽350克、兩袋白糖、1000克。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
三、在實踐操作中升華知識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水果、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
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
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構
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人手一臺天平,讓學生去親手體驗,而教師的演示,學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這時網絡資源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我通過的演示,讓學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過程。因為有了這個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簡潔、易懂。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后,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
《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
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淀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我在本節課教學設計時立足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使他們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感受了千克的實際重量,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教學時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走進生活,激發興趣。
學生在生活中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所體驗,只不過由于重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開始首先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猜一猜哪個重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感受人有輕有重,物品也有輕重,不能光看包裝的大小;并通過觀察食品包裝上的重量標示引出新知,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激起學生學習重量單位的欲望。
2、操作體驗,認識概念。
在教學中,老師及時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集體探索的學習氛圍,自己動手,稱一稱兩袋鹽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幾個雞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鹽、雞蛋有多重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觀念后、再通過稱稱重的游戲和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逐步感受幾千克的重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愛數學的目的,體現了“在需要中學”的思想。
3、運用圖片、實物,突破難點。
在教學中,集體觀察了各種學生帶來的秤和配套的教學圖片,目的在于,突破難點,加深印象。觀察商店物品的重量,使學生明白生活離不開重量的知識。介紹各種稱的名稱及稱量規則;演示稱2千克、3千克、4千克等物體的重量。
教學困惑和建議:
1、由于學校沒有各種秤的教學用具,至使好多稱物品的環節不能按計劃進行。
2、教材有配套的光盤可以幫助我們教師突破難點和使一些過程動畫化。但學校的電腦又壞了,預先設計的一些播放環節沒有能實施,只能改為看書。
發現問題:學生把生活中的市斤和千克混淆,今后設計教案要加進區別和聯系。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數學課程規范》指出: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出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同學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發明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同學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同學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同學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同學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同學學數學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為同學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保守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同學的操作與思維,同學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沛地給同學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同學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同學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
同學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同學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小朋友們自身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同學體驗的自由空間
同學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假如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同學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同學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同學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局面”得到了再現。
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同學體驗的空間。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開學第一周,我們學習了第一單元《克、千克、噸的認識》。本單元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內容之一。這是剛剛開始學習有關質量知識,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質量知識比較抽象,特別是克與噸這兩個質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經驗。而這些質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課前,我準備了天平、2分硬幣。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
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借助身邊的事物和課前準備的天平、硬幣,指導學生用觀察、比較的方法,來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
在本節課,在教授千克、克時,先讓學生通過天平、硬幣,來感受1克,再通過千米、米之間的關系,結合稱一稱,掂一掂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1千克就是1000克。在教授噸時,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重(大約25千克左右),計算出4人的體重是100千克,40人是1噸,由此感受“噸”這個質量單位。
課后,我設計了課外小調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并把它們記錄下來。
但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課堂上學的很有興致,可對知識點的掌握卻不是很牢固。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將課后小調查放到課前進行。我覺得這一舉措,或許可以解決上面的這個問題。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與千克的印象,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本節課中,由于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由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說完活動規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扎實一點。
讓學生分組稱一稱。再交流說一說。讓學生自己驗證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點
教學設計目標明確,理念新,教學中緊緊圍繞這種新的教學思想,使用了實物,多媒體等輔助設施對教學加以協助。另外,教學中教師重視知識和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習過程,體會學習的樂趣,此外,學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動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中始終把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的應用范圍,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應用,所以設計了大量的強化練習,當堂學習、當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學中,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各種秤的認識只局限在圖上,學生所帶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稱重不夠充分學生體會還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這不夠深入細致。師生配合不夠流暢,不夠默契。今后教學中,注重課前準備充分想到教學的各種環節,做到盡善盡美。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有效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通過多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去感悟,去體驗,去認識。以增加學生對克的感性認識,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新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懷著飽滿的熱情,積極地去探索、去體驗,主動地建構知識。
二、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我在課的設計和實施中努力體現一個宗旨活動與探究。通過組織豐富、有趣的活動以及猜測等活動,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也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潛能。
1、以活動的方式讓學生主動體驗數學問題。
這節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用學生喜歡的活動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參與探索活動的主動性。教師真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充分的稱一稱、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師只是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從而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學生猜一猜引發爭論,教師及時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創設探索的學習氣氛,開展稱一稱、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親自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克的實際重量,從而在頭腦中建立1克的概念。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就在身邊。在這種體驗活動中,學生開始意識到怎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中學生感到數學并不是那樣遙不可及,數學其實是自己動動腦筋也能解決的事情,這對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講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2、要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在本課中,讀出學生帶來的用克作單位的實物,在信息匯報中,讓學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單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掂量小包裝榨菜、方便面、一塊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體驗重量單位克。
這些材料真實而具體,也是學生感興趣的,這樣消除了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原來如此與生活息息相關,我一定要學好它。產生學習需求。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而學生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水平,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3、自主探究實現再創造。
新課程呼喚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中,教師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估計1個2分硬幣和一個蘋果的重量,學生的結果各不相同。教師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辯論,當學生想到了卻說不清楚時,就啟發他們動手來操作,只要學生能努力達到的,教師就決不包辦代替。教師要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一起承擔苦惱、分享快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出現,一顰一笑都體現出對學生的滿腔愛心,學生完全是在一種平等、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的。在這種氛圍中學習的孩子(轉 載于: :克的認識教學反思),怎么會不喜歡數學呢?
4、提供參與機會,延伸課外實踐
我在課的最后設計了這樣一題:讓學生借助今天的學習,并根據自己在課前的調查,填
寫表格嗎。點擊鼠標:出現一幅半開放性的表格。左第一列標示三個項目調查內容、質量單位、數據。從第二列起開放,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課前調查任意填寫若干內容。再想想用什么質量單位最合適?學生填寫,后指名部分學生說說自己想調查的物品和選用的合適的質量單位。
然后讓學生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重?估計后利用教師提供的體重秤、天平等測量工具驗證估計,分組活動。最后請同學們課后再去進行這樣的調查,看看這次你都能估計對每件物品的質量嗎?
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一直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方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也努力體現這一理念。一方面,在課堂上提供參與機會把課前的調查進行反饋和實踐驗證,讓學生多多親歷實踐過程;另一方面,把課上的調查與估計更進一步的延伸課外,使學生的思維螺旋發展,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強化千克與克的質量的感知。
(二)存在問題及形成原因
1、授課時間過長,本節課的授課時間超過了40分鐘。總結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多,為讓學生充分體驗,費了一些時間;二是學生在活動中無用的行為過多,教師要不斷的組織教學,也浪費了時間。
3、課堂的調控不靈活。由于本節課中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很多,教學中教師雖然有意識的提了很多要求,但對興奮度很高的學生作用不大,教師每進行一項活動都要等待很長時間,應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的進程。
(三)第二次教學策略預設
根據對第一次教學的分析,我針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第二次教學策略的預設:
1、準確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中教學資源的使用目的,這樣就可以更合理的對教學資源進行使用、取舍和調換;
2、對學生進行資源使用的方法指導,明確使用的規則和要求。如要求同一小組同學把物品放到一起共同使用等;
3、全面了解學生,考慮在使用所選擇的資源時,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如果出現意外情況,教師應如何處理;
4、平時教學資源的使用要加強,只有平時多對學生呈現這些教學資源,才會降低這些資源對學生的刺激,從而使學生對這些資源從無意注意過渡到有意注意,順利開展教學。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和二年級時學過的長度單位有一些相似,但在教學上又有很大不同。長度單位的教學學生可以用眼,通過直觀的觀察和比較學到知識,而克與千克的內容則要依靠學生的手,用手來感受1克與1千克的質量,這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難的。針對教材的這些特點,在教學設計時,我非常注重學生的動手活動的過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充分讓學生體驗和感知。
首先,我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生學習的資源,豐富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其次,準備大量實物教具和學具。在本節課中,為了讓學生有充分感受的機會,我讓每位學生都準備1枚2分硬幣和2袋500克的鹽,結果,學生實際操作中發現,500克的鹽較少,所以我改為布置每個學生到超市買一千克的物品。正好,孩子準備的物品五花八門,也拓寬了他們學習的空間。而我自己則準備了一臺天平和一個臺稱。還準備了很多如蘋果、糖等不同的物品。
再次,在本節課堂上,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讓他們通過掂、比、猜、說、稱等實踐活動,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再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使學生從中獲得知識,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
本節課,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習千克的認識,學生都很想上臺來稱稱自己帶的物品。在稱的過程中,學生們知道了如何讀臺秤上表示的數,知道了“1千克”大約多重。最后,我讓學生一手托著一枚兩分的硬幣,一手托著1千克的物品,談談感受,學生有的說:1千克的食品比1克的硬幣重得多。有的說:拿硬幣的這只手好像沒拿東西,而拿1千克物品的這只手快拿不動了。這時,再出示1千克=1000克,學生感受更深。所以,我覺得只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學生才會有這么豐富的感受,“做數學”比“學數學”更為重要。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是屬于《量的計量》的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質量進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輕、重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輕重,但是如何進行量化比較?對于學生來說還是難點,因此,本節課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時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單位的稱,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間的關系,會以此為標準估量物體的質量,同時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將學生置于與學習新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將這種生活經驗變成數學資源,讓學生自然地實現由生活到數學的轉化。比如: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題圖,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收集工作,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認識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課內、課外互補,以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其次:在教學中,設計各種有效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實際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如:我設計了讓學生掂一掂、稱一稱、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掂2分硬幣、一根香煙、幾粒黃豆等來感受1克有多重,這樣不僅有身體的感受,還有對物品數量的感受,對1克的質量感受就更生動了,很好的落實了教學目標。 不足的地方及對策:克和千克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時應時時把估算的教學貫穿始終,使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不斷體會、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估算教學。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為了讓學生了解克與千克每一個單位質量實際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并學會初步的估測和實際應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凸顯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學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觀察、收集信息,從中了解數學知識。
課前有意讓學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標識,再到課堂上一起交流。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而且使學生感受到教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
2、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親身體驗感知,形成質量觀念。
為了讓學生了解克與千克這些眼睛看不見的每一個單位質量實際有多重,教學中,讓學生分別掂量1個2分硬幣的重量、500克鹽、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讓學生掂一千克的蘋果、1千克的鐵塊等體積不同,但質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來估計它們有多重。通過以上動手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
3、引導學生通過算一算、稱一稱和評一評,建立克和千克的進率關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個1克的觀念。
教師先拿出兩袋鹽,每袋重500克,提出“兩袋鹽一共有多重?”的數學問題。學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稱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從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關系。這時教師并沒有滿足于克與千克這一進率關系的建立,又通過讓學生來評1000個1克的2分硬幣和1個1千克的鐵塊誰輕誰重,讓學生在頭腦中直觀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個1克的質量觀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的估測和應用意識。
在實際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確的稱量物品質量外,更多的情況下要用到估測。教學中當學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教師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提出估測再實測的練習。如分小組估一估大家帶來的物品有多重,再選合適的稱一稱,看誰估得準。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教材要求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觀念,教材的安排是分兩個課時分別認識千克和克的。由于這一節是學習重量單位的開始,學生雖然在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重量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著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切實讓學生建立重量觀念。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景,從課前實踐調查入手,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在課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調查自已喜歡的物品的重量的作業。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先問學生“你們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在靜止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從而引出物體有輕重之分,接下來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匯報自己調查到的物體的重量,(斤、公斤、兩、克、噸、千克),我根據學生的匯報把相關的重量單位作為副板書記錄下來,再結合超市情景圖,抽象出克與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重量單位,斤、公斤、兩是我國人民用的重量單位,從而引出本節課研究的重點:克與千克。
2、教學設計落點是“體驗”數學
課程標準中關于這部分知識的目標是: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并認識克和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但單憑他們課前的認識,是遠不能成功的建立實際的質量觀的。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過程,進而來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圍繞這一目標我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怎樣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如何實現讓學生了解“輕的物體用克做單位,重的物體用千克做單位”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一枚2分錢的硬幣和糖果,直接告訴學生2分的硬幣重1克,讓學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輕,在告訴學生1克中的物體還有1枚發卡、一顆紐扣、一張名片進而加深學生對1克這個重量單位的理解,接下來讓學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讓學生在認識1克的基礎上,對稍重物體的感知和估計,在初步估計的基礎上自然過度到“誰估計的最準確?”引出用天平來稱一稱,在稱完糖果的重量后讓學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帶的物體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讓學生對常見的物體象鉛筆、雞蛋、蘋果等進行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活動。在完成這些活動后,我問學生“你知道一袋鹽有多重嗎?”“那兩袋鹽有多重呢?”學生說用計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老師說“除了計算,你還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兩袋鹽的重量嗎?”學生說用天平稱,這時老師介紹這個天平里最大的砝碼是500克,它只能稱較輕的物體,在此產生矛盾,引出盤秤。通過在盤秤上稱,使學生發現:通過計算兩袋鹽的重量1000克與稱出來的1千克是相等的。緊接著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體,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組合作,幾人在一起輪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后老師出示大包菜,還是讓學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后稱一稱。讓學生充分感知和認識千克的基礎上,我有讓學生學生匯報了自己的體重,有的學生是用斤的描述的,為了讓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和進一步加深對千克的認識,我讓學生選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輕的學生到體重秤上稱一稱,使所有同學通過對比,對自己的體重有一個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學生的體重應該在20——42千克之間。
3、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與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后,我設計一些連一連、填一填質量單位、認一認稱上的讀數、判斷和是真是假的練習,提供大量的數學信息,讓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4、拓展延伸
在本節課結束時,給學生介紹了關于公斤、斤與千克之間的換算,世界上最小的鳥和最大的鳥的重量,使學生拓寬知識面。
整節課學生的興趣較高,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增強他們進一步學好數學的信心。但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組織不到位,教學中雖然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但放手不夠,象稱物體的重量可以讓學生上臺稱,學生自己讀數等,在用天平稱物體時用時過長,導致拖堂,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場,沒讓學生談收獲,進行質疑問難。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在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輕的,幾乎感覺不到。之后,我拿出電子稱讓每位學生上臺來稱一稱課前讓他們自己準備的一件物品。稱完后讓學生高舉自己所稱物品并當眾讀出自己該物品的質量,看似既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實際上意義重大。二年級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對質量單位及物品的輕重了解的實在是少之又少。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后,學生對很多事物的輕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每當他們遇到同自己稱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時候,他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參考量。在后面的練習中遇到判斷到底用千克還是用克做單位時,孩子們都能準確地做出判斷,可見當堂稱一稱并沒有浪費時間,該有的體驗式學習就必須要有,不能嫌麻煩。正所謂體驗一次勝過講解千百次!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三年級上冊《認識千克》教學反思本課的教學力求遵循知識發展的規律和學生認知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使他們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感受了千克的實際重量,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1、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學生在生活中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所體驗,只不過由于重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開始首先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猜一猜哪個重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感受人有輕有重,物品也有輕重,不能光看包裝的大小;并通過觀察食品包裝上的重量標志引出新知,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激起學生學習重量單位的欲望。
2、操作體驗,認識概念。
,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課。教學經驗又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是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教學中,我注意擺正學生的位置,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我決不暗示,給學生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凡是學生能探索得出的,我決不替代,而是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教學情境、營造氛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充分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集體探索的學習氛圍,自己動手,稱一稱兩袋鹽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幾個雞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鹽、雞蛋有多重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
3、回歸生活,鞏固知識
數學源于生活,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豐富多彩的。教授完新課,我布置了一項作業,讓學生到商店或菜場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從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在復習課的反饋中,我看到顯然學生在尋找1千克的物體時就能更多地聯系實際:我去超市看到過有的味精、食鹽大約也是1千克、昨天媽媽拆開的洗衣粉大概也是1千克。真正做到了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這樣的教學就自然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激發起了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并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逐步增強數學意識。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質量單位的學習,學生第一次接觸,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動物質量單位的信息,每人準備一枚2分硬幣,一粒花生豆,幾粒黃豆等比較輕的物品。
課上,我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孵出來時還不到1克呢!……學生都露出驚訝的表情下來。
學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并讓學生列舉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加深對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教學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說一說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質量。1千克=1000克。
接下來,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有關動物質量單位的信息:大象重3——7噸,河馬重3——5噸,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過680千克……
大量有關動物質量單位信息的呈現,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學習本節課的新授知識。
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在教學《千克、克、噸》這一單元時,學生結合具體情況很快就感受并認識千克、克、噸這幾個質量單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噸的實際質量,還掌握了千克、克和噸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但當要求學生做填質量單位的題時,真是錯得讓你笑掉牙,如“一艘輪船重500(千克)”、“一只雞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頭牛重500(噸)”等。為什么會這樣?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嗎?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學上出了問題,還是哪個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學生平時少參與社會活動,缺少親身體驗的機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那怎樣才能沖破這個障礙呢?
1、家長要積極配合。家長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學校兩個地方,應大膽地讓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少新鮮事物,感受事物,開闊眼界。做事,可豐富經驗,如可以讓孩子到超市買買東西,吃完飯讓孩子收拾碗筷等,這樣從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輕重。
2、創造條件讓學生開展實際操作活動。教師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感受。要創造各種條件,準備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等,讓學生進行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算一算、說一說、比一比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感受千克、克和噸,建立明確的質量概念。
3、課間,多讓學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總之,多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對思維的發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對學習新教材有更大的幫助。<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6
前幾年曾經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并注意觀察商家用什么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周后,課中匯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說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說一說、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匯報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學本身的無窮魅力。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6-12
認識千克教學反思06-11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9-12
《認識千克》課程教學反思11-02
克與千克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7-01
克、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7-05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7-04
克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5-13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8-31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