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1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后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一、生活引入,注重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系,因此在課始,采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蹺蹺板游戲,讓學生感受到類似于天平的“相等”和“不等”。這樣在結合天平感受這種關系以及最終體會到方程中“相等”的關系時,學生就會感受水到渠成。
二、自主學習,辨析完善。
因為五年級學生已經進入了高年級,是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的。所以,認識方程中,我選擇了放手讓學生進行自學。并給出了一定的自學提綱:(1)是方程,我的例子還有。(2)不是方程(可以舉例)。(3)我還知道。這里學生自學時是帶著自己例子進行思辨性的自學,所以感覺學生理解的還是比較的透徹的,在交流哪些不是方程時,學生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之間的關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不等式一定不是方程等等。
三、結合實際、理解關系。
根據數量之間的關系列出方程也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同時,這點也是后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基礎。所以在出示實際問題列出方程時,我總是追問:你是怎么想的?讓學生感受到搞清數量之間的關系是正確列出方程的前提條件。
另外,在練習的設計上,增加一些思維的難度和挑戰也是鍛煉學生數學思維的一個常態化的工作。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的突出得不夠,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2
教學《方程的意義》,我反復研讀了這節課的內容,并與舊教材的進行了對比,思考著新教材為什么這樣設計?
舊教材先利用天平認識等式,然后認識方程。而新教材通過情境,先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義,最后揭示方程的意義。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方程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不僅讓學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還要會判斷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學生對方程的后繼學習與思考,注重知識的滲透。如后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用方程解應用題等等。
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幾乎提不出表示兩者之間關系的問題,都是些求未知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就直接出示要求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先找等量關系式,我發現只有極少數孩子能找到等量關系。由于找等量關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學生不知道從哪入手。學生思考討論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也沒有結果,我就引導著學生進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關系。找到了等量關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簡單多了。課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備課時,高估了學生,如何引導還需要多研究。這也是我下一步訓練的重點。
為了讓學生弄清楚方程與等式的關系,我通過天平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等式的意義,學生很容易根據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師指出,我們剛才列出的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這些等式中,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容易得出兩種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數的等式,一種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過練習判斷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等式與方程的關系,教材中沒有出現這個內容,但我補充進去了,我覺得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思維比較清晰,會表述,但也有部分學生表述不清,發言不夠積極。看來,課堂教學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師,還要多想些辦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實施?我認為,“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學習,才能實現自主發展。“合作探究”必須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學生則沒有自己的主見,交流則會流于形式,沒有深度。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當學生展示交流時,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就會發生碰撞,教師要尊重學生探求的結果,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果與方法進行反思與改進,促使全體參與,加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梳理概括知識的的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者,要啟發誘導學生發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3
《方程的意義》本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起始課,屬于概念教學。對于概念的學習來說,如何理解定義是重要的,方程的意義不在于方程概念本身,而是方程更為豐富的內涵。就本節課反思如下:
1.埋新知伏筆
等式的認識是學習方程的一個前概念,因此,在認識方程之前,我先安排了一個關于“等號”意義話題的討論。出示如:2+3=57+2=4+5,這兩個題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2+3=5這個題中“=”表示計算結果,而7+2=4+5表示是一種關系,讓學生對等號的認識實現一種轉變,從而為建立方程埋下伏筆,也體現了思考問題著眼點的變化。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我臨時改變思路,根據課件天平左盤放著20千克和50千克的物體,右盤放著70千克的物體,學生列出算式20+50=70,我就問這個等號表示什么意思?由于這個算式有了天平具體的直觀形象,學生一下子過渡到等號表示一種關系。我想讓學生體會等號從表示一種過程過渡到表示一種關系,但課后我反思沒有必要,以前學生已經知道等號表示一種過程,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等號還表示一種關系,為建立方程打下基礎,所以,當學生已經在天平直觀形象中認識到等號表示一種關系,就可以往下進行。所以,這個環節浪費了時間,同時我認識到課前每個環節都要慎思。
2.導概念實質
新授環節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生動講解每幅圖的意思,讓學生經歷認識方程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里深刻的思考中,體驗方程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從而列出方程并認識方程。但我認為這還不夠,還要對方程的內涵和外延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于是我安排了以下4道習題:
第1題:下面這些式子是方程嗎?
X×2-5=100y-2=35()+3=5蘋果+50=300
通過這些習題的訓練,讓學生明白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是任何字母,可以是圖形,也可以是物體或者畫括號等。讓學生體會到其實方程在一年級就已經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和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只是在一年級我們沒有給出它名字,()+3=5就是方程的雛形。
課后我反思這一環節應該增加一些不是方程的習題,如:2X-3>62X+9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式子中辨別方程會更好些。
第2題,出示天平圖,左盤放著一個160克的蘋果和一個重X的梨,右盤放著240克砝碼,你能列出方程嗎?很多學生列的方程是160+X=240,我就出示240-160=X這個式子是方程嗎?讓學生在思辨中明晰,它只有方程的形式而沒有方程的實質,進一步明白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指的就是未知數要與已知數參加列式運算,從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第3題,出示了天平圖,左盤放著250克砝碼,右盤放著一個重a克和b克的物體,讓學生列方程。通過此題的訓練,學生知道了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不只是一個,可以是兩個或者更多個。方程的內涵和外延逐漸浮出水面。
課后我反思,通過此題的訓練,也應該讓學生明白不同的數用不同的未知數表示。
第4題,一瓶800克果汁正好倒滿5小杯和容量300克的一大杯,現在沒有天平還有方程嗎?
生1:800=300+5X;
生2:800=300+y。
師:為了不讓別人產生誤會,要寫上一句話,寫清X、y分別表示什么。
這樣為以后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打下基礎,會減少漏寫設句的幾率。也讓學生明白,沒有天平要想列出方程,要在已知數與未知數之間建立起等量關系。
本節課我以等式入手建立方程的概念,以判斷方程為依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以解決問題為抓手,讓學生產生矛盾沖突,深刻體會“含有”未知數的真正含義,從而理解方程的意義,在層層遞進的練習中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在一種思辨的狀態中體驗到方程是表達等量關系的數學模型,又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4
《方程的意義》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建立方程的數模模型在腦中。
事先我曾經試教用天平來為學生建立等式模型,效果比較好,后進生也能理解方程的意義,但是會出現使用方程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誤差,學生就經常誤解方程是不相等的。
為了解決這一誤解我就嘗試著用蹺蹺板做游戲來讓他們感受同等的等量關系,用文字來陳述第三種情境,讓他們感受到大于、小于、等于關系。學生的興趣此時如我所料確實比較高,可是我忽視了后進生,用這三種情境太過于抽象,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不一定能立馬反應過來。經過萬主任的點撥,我好好的思考后我覺得應該給他們把天平和蹺蹺板同時呈現,用形象的圖片呈現三種情境,他們的數模才會更容易建立。
第二環節的鞏固新知識時候,我讓學生小組討論被墨汁擋住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時候,我回頭想想我有點操之過急,我應該讓他們先從基礎的辨析后再來做這題,然后滲透集合思想讓他們區分方程,這樣這題的回答可能會更加的出彩。
第三個知識深入時候,看圖列式我也應該更加明確告知學生式子的要求。也就是因為前面的起點太高,所以一些后進生把題意理解錯誤,使答題不夠準確。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對方程意義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后進生,盡量多多從基礎出發,注意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更要把數學思想時刻灌輸的課堂中。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5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置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方程的意義》一課時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但要注意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應該給學困生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著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后,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游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發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回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后,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后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并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于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系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于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系并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6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后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而且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系,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的過程。讓學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義,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用直觀手法向抽象過渡,用遞進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并盡可能讓他們用語言表達描述出自己對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識脈絡。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復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復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系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系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系,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復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為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后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這幾個環節中有這樣幾個特點: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數組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發興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義時我特意給學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讓學生分組實踐,通過操作、觀察天平的狀態得到許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個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數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多種多樣的式子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3、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征。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盡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征,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質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系,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系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系。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系(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系,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4、在“看”“說”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后,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為什么是“方程”,為什么“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系,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
三、實際運用,升華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發展,使學生對于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與方程的關系突出得不夠,讀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方程的意義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01-12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通用6篇)05-19
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13篇01-12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通用15篇)05-17
《解方程》教學反思05-17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2-26
數學課件《方程的意義》教學設計02-19
《稍復雜的方程》教學反思05-16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04-24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