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通用1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課文,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青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悵。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本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在我的“樂園”里,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里捕鳥的樂趣;即使在三味書屋里,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設計了“各抒己見”這一環節。預設的問題是:“有人認為,百草園是樂園,三味書屋是苦屋,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么?”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課堂上本環節是學生參與人數最多,積極性最高的一個環節。有的說三味書屋是苦屋,理由是學習內容枯燥無味;有的說三味書屋不是苦屋,因為作者也寫了一些趣事,如尋蟬蛻、折臘梅枝……經過學生的探究,再由教師點撥,提煉出這樣一個觀點:三味書屋中既有苦也有樂,應該說是一個“苦中有樂”的書屋。再聯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題自然得以凸現,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傳統的、經典的文章,可以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用飽蘸了快樂甜蜜和惆悵憂傷的筆觸回憶了自己童年時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優美的寫景,有詳盡的敘事,充滿了童真童趣,也有著淡淡的失落和悵惘。首先,作者對于百草園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優美的大自然,那充滿誘惑的傳說故事,那雪地捕鳥的樂趣,都讓我們讀者為之贊嘆和神往。所以,在離開百草園的時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悵,這更符合一個孩子的心理特征。其次,對于三味書屋生活的記敘,我們同樣看到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對知識的渴求,也看到了一個孩子在單調的學習和課余時偷樂的興奮。所有的這些描寫,都讓此文充滿了美好和樂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課堂上問題的提出很關鍵。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有效性,必須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必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這樣學生才樂于回答,急于回答。問題必須提到點子上,課文的難點才能得以突破。
當然,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其它環節的設計不太合理,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讀課文的方式有些單一……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摸索,力求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2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保守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獲,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同學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寫作對比引入,然后要求同學說說為什么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同學只是依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著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同學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寫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談談你為什么喜歡它們?”同學有興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備課,考慮怎樣使同學喜歡學比讓同學學什么更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同學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同學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寫時,將自身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同學,同學不會回答就自身代替。回想自身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于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規范〉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沛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同學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同學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同學。我想,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沛尊重同學的主體地位,以后自身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應該革除,換成“組織他們研討,自身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天性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么能促使同學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么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為牽著同學鼻子走的繩子呢?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散文。魯迅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是有些難度的,課文里介紹的生活場景百草園、三味書屋,對于學生學習來說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題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學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戲、知識等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可感的。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師曾說:“只要文章具有經典性和可感性的統一。學生就是可以接受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文的學習還是對學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魯迅的作品有一定影響的。
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利用學生現有的情感體驗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學習前一部分百草園的時候,讓學生自主學習三個問題,體會百草園是作者的樂園,并把如何來寫百草園作為學生學習寫景的重點。利用合作學習來解決,效果很好。對于第二部分的學習,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之處,尤其是學生理解學堂后面的那個園也有無窮的樂趣,為什么說三味書屋是枯燥無味的呢?通過學習討論,學生認識到,即使有樂趣,也比不上百草園的自由和快樂,更加突出了三味書屋的了無生趣。
雖然在教學中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總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課堂上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總覺得自己在扼殺了學生的熱情,但是在這篇文章中又覺得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鳥的過程,讓學生試著說一段自己做的某一個游戲過程,但是由于時間的原因,沒有練習成。所以留了一個課下作業,以《炒蛋》為題寫一個過程,用上一系列動詞。結果學生寫的部分效果較好。現摘錄下一段:
首先將雞蛋打碎,倒入一個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勁攪拌,攪拌均勻后,把鍋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熱后,再將攪拌好的雞蛋倒入鍋中,用炒菜勺不斷了翻炒,最后拿出盤子,把雞蛋盛入盤子中。
從這一環節中,我想,雖然課堂的學習上不是轟轟烈烈的,只要在練習中,讓學生訓練語文的學習技能,也是一個真正的收獲。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4
上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和各聽課老師的評論、指導,讓自己感受頗深,對某些問題有了較深的思考。
首先,語文課是語言課。
記得剛開學的序言課上,我是這樣對學生闡釋“語文”的涵義的:語=言+吾,是我說,我想說,我要說。“文”在古語中同“紋”,意為雕飾,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語文”的涵義應該是:我要說,而且要把話說得漂亮。所以這堂課立足于體驗,聯系課文,激發學生曾有的體驗,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所以學生有話可說,也想說,達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在評課的時候,曹明老師問我,在冬季捕鳥這一環節上,為什么要安排五個學生發言。我想說的是:首先,這不是安排,這是滿足學生想要表達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僅是分析課文,課文只是一種媒介,通過這種媒介,來激發學生某方面的能力。現在學生想要表現自己是因為他們找到了與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與大家分享,我為什么不滿足他們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種活潑、踴躍的課堂氛圍,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學生身上,因為老師才是激發活力的源頭,教師自身必須有這種意識:讓你的學生想要開口說話,并為他們創造這樣的機會。在這方面,李陽英語給了自己一些啟發,他之所以瘋狂,就是表現在說,充滿活力的說。在這種大聲說的過程中,學生想要表達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較大程度的被激活。聯想到外教給學生上課,課堂里總能聽到一浪高過一浪的朗讀聲,可以想到此時學生們興奮的神情,語言課就該有這樣的氛圍。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是不僅激發學生想說,而且得慢慢引導他們會說,怎樣說得有條理,怎樣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明確,怎樣把語言說得再美一點,包括表達自己時的儀態、表情。自己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意識,相信不斷地堅持,總會有收獲。
其次,語文課不能疏忽情感的培養。
課后,曹明老師指出,在學習冬季捕鳥的內容上,老師疏忽了一點,錯過了一次很好的培養學生是非觀,和敬畏生命意識的機會。老師如果是個有心人,只要捎帶一句,提醒學生不要濫捕濫殺生靈,這是我們現在最起碼的生態意識。事后再細讀課文,覺得所言極是。當第二天引導學生重學這一內容時,學生從“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里叫者撞著的”和“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這些內容里讀到了“殘忍”。這又讓我忽然想起了龍應臺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寫戰士們與敵人血拼后的場面,其實是極血腥和暴力的。顯然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理解會發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樣,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有責任在情感領域更積極的引導學生,這不是對老師的備課的要求,而是對老師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經典的課文了,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或者更遠可以到我的父輩的中學時代,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親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我個人是很喜愛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數文章都一一拜讀過,先生的文章難懂確實不假,和讀現在許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許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來,細細的品味才行,一遍兩遍就想讀出點子丑寅卯的人是萬萬不能體會先生文章的妙處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先生回憶童年時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有著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在初中階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經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戲》相提并論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貫的戰斗者的鋒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讓人們忽略了他的細膩,他的溫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號,需要狂熱的年代使人們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壇,而圣壇之上是容不得這些東西的?總之,一代代對這篇文章的詮釋讓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頂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個樣板戲里苦大仇深的老貧農,在任何一個場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淚的詛咒那萬惡的舊社會,那萬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這些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坐起來。
誠然,先生對于黑暗的社會,貧弱的國家,愚昧的民眾是有著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個先覺者的敏銳,一個思想者的責任之上的,但這一切并不妨礙先生作為一個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寫自己的夢想,回憶,失落與惆悵。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用實在的筆調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園里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天里捕鳥的樂趣,也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疑惑,三味書屋里新奇的追問,單調的學習和課余時偷樂的興奮。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而這些才是此文的終極目的,那就是一個年已不惑的男人對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做為一個中年男人,尤其是一個有著深刻思想和犀利筆觸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帶有自己的思想和風格。那些不加修飾而自然天成的描寫,沉穩凝重的敘述,深刻詼諧的議論,張弛自如的抒情無不顯示著一代文學大師老道的功力。或許這些就是被許多人認為的檄文,戰斗的特征吧!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6
剛剛結束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用了兩節課不到。記得在上學的時候巨恨魯迅的文章。難懂,難背,包括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此奠定了討厭這個愛罵人的老頭的基礎。直到現在。但是在給學生講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讓我的學生產生我這樣的情緒,拋開個人偏見,魯迅是堪稱文壇泰斗的人物,如果讓他們現在就失去了興趣,那必將是和我一樣的結果,見魯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于是,我讓自己不帶任何成見的'去重新品讀這篇文章,其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是相當有趣的,初讀下來,會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記得小學的時候我還曾經嘗試著按照魯迅的方式去捕過鳥,雖然一無所獲,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講的時候,第一,要讓學生體會得到童年魯迅的那份樂,事實證明,孩子們的確能夠感受到那份童真和樂趣。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未免太膚淺了,魯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四十六歲了,身處上海,這自然要從《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入手,四十六歲的魯迅回憶童年生活,除了快樂意外,還有淡淡的憂傷,這憂傷來自于他對故鄉的思念,正所謂落葉歸根,人到中年,經歷了太多世事的蕪雜,唯有童年那些亮麗、清純的地方才是心靈的避難所。而作為十幾歲的孩子,讓他們深刻的理解這些委實不容易,他們無法感同身受,那么,就要讓他們了解這些背景,去體會魯迅寫文章時不同的心境。
鑒于以上各方面的考慮,一層一層不斷的深入的同時,適時的引導學生不斷的讀很重要,每讀一篇就帶上不同的情感和體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走進魯迅。講完以后,有些小小的遺憾,覺得沒有引領學生真正的體會到這篇文章深層的情感。但是,下課后,有一個學生跑過來和我說:“老師,為什么了解了魯迅以后,理解起來就不一樣了呢?”這也算是對我小小的安慰吧。總覺得語文中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受用終生的,在現在不被名利所擾的時候,多帶給學生一些真正語文的東西是我的目標和最大的快樂。繼續努力。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7
在講授這篇課文的三味書屋那部分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童年魯迅的眼里,百草園充滿了無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較下,三味書屋是不是就是枯燥無味、沒有絲毫的樂趣呢?”學生都很積極,紛紛舉手回答,大家一致認為就算是讀書生活也是有一點樂趣的,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跑到后園去折桂花,捉螞蟻喂蒼蠅;二是趁老師讀書入神時在下面做戲或者畫畫。
在整篇文章結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魯迅通過這篇文章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請看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中的第三小題,請你靜靜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種觀點,并說出你的理由。”五分鐘后,學生紛紛舉手作答,大部分學生都贊成第三種觀點,即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但也有同學贊成第二種觀點,即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生活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我問他們的依據是什么,他們說老師拒絕回答怪哉這個問題就是很好的依據。我再追問還有沒有時,他們都搖頭說沒有了。
這時周睿哲舉起了手,他的依據是趁老師讀書入神時同窗們在下面做戲或者畫畫。他的話剛一出口,其他同學都紛紛指責他,說他是胡說,明明前面已經說了 這是讀書生活中的一點樂趣,怎么又變成了枯燥無味的依據呢?我搖手制止了其他學生,我讓周睿哲說一下他是怎樣理解這個地方的,他說了很多,但一直沒準確的表達出來(他平時的成績不是很出色)。看著他那著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說:“請你聽我說,看看你想表達的是不是這個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師教授的知識很有趣的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話,學生就會全神貫注的讀書,就不會偷偷的玩游戲了。是不是這個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連連點頭。其他同學聽后也很是贊同。我表揚了周睿哲并鼓勵其他同學以后也要多動腦筋并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后,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我按照優差生的觀念來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舉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學不就失去了這么精彩的一個觀點嗎?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平等的空間,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8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剛剛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按捺不住自己的沖動,要把反思寫一寫,希望對以后的教學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之路上能夠鉆研得更深入。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是配圖片介紹作者,但是,圖片沒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紹這組散文,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課文,分析課文,分析的過程也是按照由課文順序進行。反思后,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挖掘魯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情感。例如:可以在教學環節中穿插這樣的問題:
1、請聯系自身實際說說認為應該有怎樣的兒童教育。(或談對三味書屋生活改革的看法)
2、舊時讀書跟現在有哪些不同?我的這個教學設計完全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以教材為根本的同時,時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學貫穿起來,處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每位學生都有想在課堂說話的欲望,并且可以根據我校開展的“幸福課堂”激發學生的幸福感,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欲望。
總之,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發現這節課有收獲,有失誤,方法上有改進,我想,只要我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我們的素質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看來是十分必要的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9
本學期伊始,我們就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還不錯,但是,教完了之后,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按捺不住自己的沖動,要把反思寫一寫,希望對以后的教學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之路上能夠鉆研得更深入。
1、反思備課
一直以來,我的備課十分認真,這節課也一樣,我把知識點備得十分詳盡,按照課文的組織順序,從作者、題目、體裁、選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進行講解。由于課文寫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學生也十分愛學,剛講完時覺得還不錯,可是課后在回顧時就發現了問題,因為剛開學,小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應該交給學生解決地問題,我卻沒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寫景為什么吸引人,從這你覺得魯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學習。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師怎么處理長媽媽講的故事的,我是一語帶過的。
在研究學情上,我忽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薄弱,尤其是剛開學,有些同學還沒有從假期的懶散中調整過來,以至于字詞夯的不實。總之,深刻地鉆研一節課,發現了許多可以改進的內容,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備課時的考慮欠周到。
2、反思教學目標
我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對比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寫景的方法; 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這個目標符合單元教學目標,注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過反思和課后閱讀發現,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記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于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顯,所以,教學目標定位“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適,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對私塾教育稍有不滿。
3、反思學情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和認知水平,要切實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本節課中,詞語的字音和字形這個問題上,我犯的錯誤就是沒有考慮到學情,應把對詞語的掌握加入教學目標。課后我做了補充,分別在練習本和練習冊上聽寫了本課字詞,巡視中發現好多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個假就忘記了怎么寫字了。
4、反思組織教學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這節課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發揮小組的力量解決問題,雖有師生互動,可是學生互動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學法的設計
我的教學,沒有真正做到放手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還課堂給學生,是我怕影響教學進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學中,我把對比的寫法割裂開了,沒有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現在想來,在設置前置性作業時,應該這樣設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對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學中是講完了百草園、講過渡段,再講三味書屋,這樣對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出現了下列誤區:
(1)表面熱鬧、一問一答,美名曰:師生互動。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這種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們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鳥”一段的動詞,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發揮教育機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展。課堂上的問答也只是限于幾個學生,對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如只關注答案“是什么”、“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
(3)提問的語言不簡潔,愛重復。
那么,我的教學就沒有優點嗎?不是的,在作業的設計上,我分別布置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寫景,用一連串動詞寫事,用我和魯迅比童年寫童年趣事。這些作業效果還是不錯的。
總之,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發現這節課有收獲,有失誤,方法上有改進,我想,只要我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我的素質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看來是十分必要的。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10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我們用了三個課時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反思一下,希望對以后的教學有所幫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對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但是在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樂園”里,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里捕鳥的樂趣,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眷戀。即使在三味書屋里,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
我的學習目標是這樣設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對比寫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會文章寫景的方法,這個目標注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過反思發現,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地表述動作,學習如何增添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學習寫景的方法;從寫景中領悟作者熱愛留戀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以點帶面,以課本為基礎,跳出文本之外,深層挖掘,從文章中領悟魯迅成為偉人的原因等。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是配圖片介紹作者,然后是介紹這組散文,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重點放在感知課文,分析課文,分析的過程也是按照由課文順序進行。反思后,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檢查字詞這個環節,因為課文較長,所以設計時就沒有想學習字詞,但是,在讀文章時就發現了問題,也使我明白了無論多么細小的問題,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畢竟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紹作者的圖片也應該用上,否則,只是浪費,毫無意義。最主要的是課程的進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可以重新組織,使之成為一個有關聯的整體。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而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上,課前的考慮不夠充分。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11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獲,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寫作對比引入,然后要求學生說說為什么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著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寫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談談你為什么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備課,考慮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么更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寫時,將已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于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后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應該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么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么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為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1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學習本文時,學生應該把握住“我”在百百草園及三味書屋中的生活,并切實體味“我”對這兩處生活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要學習文中成功的景物描寫。
教學時,同樣的問題,在一個班沒有提示,直接做學案,結果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不僅費力而且效果不好,對于什么樣的童年的理解只限于表面,如快樂的,自由的,開心的等,但為什么有這種理解就難以表達。而另一個班則是如是提示的:先填寫什么樣的童年,再用“因為既可以……又可以……;既可以……又可以”的句式,作進一步的理解,結果學生做的效果比較好,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層次的理解。另外,對于寫景狀物的把握,也用了一個排比句式: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手法,使描寫生動形象,例如……;恰當地運用形容詞,使所寫對象的特征鮮明準確,例如……;多角度描寫景物,
讓讀者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妙之處,例如……通過種種提示,學生理解問題時思路清楚了許多,效果也好多了。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篇13
應教育局的要求,我們學校本學期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其實說起“課改”我們都很觀望,一旦說本校要進行,大家是議論紛紛,套用一句俗語就是“鵝一聲,鴨一聲”。其實這也不怪大家,課堂改革是一個方向性的龐大的工程,有幾個人能有自己的思想和完整的理論推行改革。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是要教育局先拿出一個方案,然后大家根據其思想在本校施行,但一句“百花齊放”把這項沉重的工作挪移到了各個學校里。
我校是在原先學習楊思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學-思-練”的教學模式,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簡化課堂的教學程序,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本課是我在嘗試用新的教學模式上課的第一節課,為了這節課我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去備課。這堂課下來我的感覺是,只有精心備課,我們對課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才能提高,減少課堂中的隨意性,提高課堂的效率。但這堂課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雖然感覺也是按照幾個活動模塊下來,過程很簡潔,思路也很清晰,但是就是感覺時間不夠用,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是很多,并沒有保證十分鐘的練習時間。課后反思,出現這樣的問題,有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課堂中教師的話語還是太多;
二、在學生反饋階段對時間的控制很困難,學生回答的多了,時間不夠,學生回答少了,又怕問題不能講透。
三、對問題的設計還是不夠細致,不能很好從某一角度切入。在下一節課中將試著從這些問題入手,使自己的課堂效率得到提升。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01-26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范文06-26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10-12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設計10-14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02-16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01-0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2-08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2-30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06-1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