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圓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學目標是在畫圓的過程中認識圓的特征,認識直徑和半徑;認識在同一個圓中,有無數條直徑,有無數條半徑,直徑等于半徑的2倍。教材先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圓,然后畫圓,最后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的做法,體驗感受圓的特征。這也是我們一般教學的幾個環節。
上了幾節課,卻沒有體現出生生互動為主的教學氛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學,我覺得還存在這樣的問題;
1、生本課堂體現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管理者,引導者,合作者。自己的角色沒有真正的轉變,所以學生回答問題時,自己問的多,而沒有關注大家的想法,所以課堂缺少了學生之間的互動。
2、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當學生回答與問題無關的問題時,教師應心中有數,不要被無關的問題牽著跑,從而離題萬里。
3、什么時候該收,什么時候該放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自己就是缺乏駕馭教材和孩子的能力。
4、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容易答不到點子的時候,總是再把學生的思維在拽到這里,無形之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總之,只有吃透教材,了解學情,具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才是上好生本課堂的關鍵。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關于導入設計反的反思
數學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來上課的,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是課堂很好的教學資源,我們要會利用好這一重要的資源。學生在生活中看到過很多圓的例子,而且他們會判斷一樣東西是不是圓。我通過提問黑板上的圖形(一個圓)是什么圖形以及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圓的例子引出課題。為了讓學生感覺圓無處不在,我讓學生舉生活中圓的例子,并提問說得完嗎?學生回答說不完。這環節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高。
關于畫圓設計的反思
我設計了兩個層次來教學生畫圓,第一個層次,借助實物畫圓。學生可以借助身邊圓形工具畫圓,由于沒讓學生準備一些畫圓的實物,所以學生大多是用膠帶和硬幣畫的圓。本課的后面我會介紹古時候的人畫圓的方法來擴充畫圓的方法。第二個層次,用圓規畫圓。我介紹了用圓規畫圓的三個步驟,鼓勵學生嘗試畫一個圓,和學生分析圓畫不好的原因,強調畫圓的注意點。缺陷是用圓規畫圓的操作要領沒有講,所以學生的圓畫得不怎么好。改進的方案是下次要教畫圓的要領,針尖先釘一個小洞,畫圓時圓規要傾斜。
關于圓的概念和特征教學的反思
我通過畫圓的操作過程講解圓里的概念,學生通過我的講解建立起對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的表象。我安排了一條找直徑半徑的題目,了解學生理解的情況,結果學生都好找。但是學生對半徑、直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改進的措施是這邊要多花點時間,幫助學生有意義記憶概念。圓的特征的教學時,我先讓他們猜想,然后再說明理由,培養學生猜想的習慣。這邊發生一個情況,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半(直)徑是無數條。我很是不解,以為他們沒有無數這一詞的表象,我讓他們在自己畫的圓中試著畫畫半(直)徑,看可以畫幾條。我再告訴他們圓上有無數個點,幫助他們理解,他們后來都想明白了。
關于課外延伸的反思
書本上的知識不夠全面,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無從感受,對于圓的歷史文化沒有了解。我設計了車輪為什么是圓的拓展學習,學生看得很起勁。我還讓學生看了一些用圓設計的美麗圖案,讓學生感受圓的美,并說所有圖形中,圓是最美的。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圓的認識》是關于概念教學的一節課。通過教學本課,我收獲頗多,現將自己的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通過談話的方式,提出問題:車輪、井蓋呈什么形狀?(圓形)為什么設計成圓形而不是別的什么形狀?在這里若是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出示車輪和井蓋,讓學生在感知圓的表象上初步認識圓效果會更好。
由于六年級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相對要好,所以接下來安排學生直接嘗試用圓規畫圓,并且大多數學生能夠用圓規畫出圓。關鍵是學生用語言表述如何用圓規畫圓,學生說教師板書,在這一過程中就能知道圓規的構成、畫圓的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這一環節的實施效果良好。在畫好圓后,提出:這個圓把黑板分成了幾個區域?目的是讓學生說出圓內、圓外和圓上,由于過早地出示了課題,刺激了學生視覺效果,沒能說出。
二、探究本節課重點、難點。
這部分分三個教學內容: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2、會畫圓。
3、掌握圓的特征。
教學第一部分時,直接提問:關于圓,你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已預習過,說出圓心、半徑和直徑是比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沒有總結和出示準確的半徑和直徑的概念。作為概念教學課,這是大的失誤。由于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雖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語言總結。在這里可以先讓學生自學,之后完成“做一做”第一題,學生會很容易找出圓的半徑和直徑,然后讓學生總結半徑和直徑的概念,效果應該會比較理想,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連接、通過、線段”這些關鍵詞。在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系中,沒有過多地強調“在同一圓中”,使教學內容不夠完整。而由于課堂節奏緩慢,時間緊張,之后的判斷練習也沒能讓學生鞏固這一知識點。
教學第二部分時,放手讓學生去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用圓規畫圓必須清楚:圓心在哪里,半徑有多長。從交回來的作業看,學生能夠理解,但由于用圓規畫圓不夠熟練,完成的完整性相對較差。
教學第三部分時,圓的概念學生在徒手畫圓、閉上眼睛畫圓的多種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但在教學圓的第二個特征時需要和橢圓區分開來,需要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學生容易理解但感覺語言比較拗口。
三、教學反饋。
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良好。在動手畫一直徑是1cm的圓這道題上遇到了困難,原因是學生要弄清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是半徑而不是直徑。這一設計顯然給學生造成了學習障礙,可以讓學生先畫一半徑是1cm的圓,再畫一直徑是1cm的圓,這樣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
執教這節課,我認為合理的地方是:整個教學設計能體現“主體、互動、生成、發展”的教學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內容并加以創新;能讓學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發現。
值得思考的問題是:
1、課堂教學節奏緩慢,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教師教態的調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語言和表情感染學生,激活課堂。
3、重難點內容要精講精練,其余則點到為止。
4、課堂要有評價,要注意和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圓是一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
課的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很自然的說出是圓。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教師事先也準備一些圖片讓同學們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筑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讓學生知道圓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是最美的。課的結尾讓學生討論車輪為什么要制成圓的,車軸要裝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動畫,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
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激發學生求知欲。
教學圓的認識時,注重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四、本節課,計算機直觀形象、動靜結合、節省教學時間的功能充分得到發揮,展現了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關于在同一個圓里直徑、半徑的特征以及兩者間關系的教學。
這應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的討論過程中。這里的教學還不夠細致,有待改進。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首先,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數學的本質問題。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引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三個圖形的比較,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圓環的特點,(引出圓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了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觀察算式的特點引導出另一種方法。學生在此學習過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情境本身是為探究服務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能提煉出數學問題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然后,創設的學習情境,要能促進學生情感的培養。要盡可能賦予其豐富的情感因素,用數學的情感去吸引學生,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都說課堂是學生思維成長的土壤,我們教師的智慧是陽光和雨露,數學課更是如此。在課堂評價時,我想了很多鼓勵學生的話,學生在得到賞心悅目的語言評價中得到自信和興趣。所以,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我們必須有危機感和緊迫感,加強學習,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精心、盡心設計好每一堂課。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讓枯燥的課堂學習變得有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小學習,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我感覺有幾個思考的地方。
1,在試一試做完后,我應該馬上總結出要求圓環的面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兩個半徑)
2,圓環是否一定是個同心圓?如果不是同心圓,它還是圓環嗎?事實上,如果不是同心圓,也一樣可以求出兩個圓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大圓面積減去小圓面積。
3,出現環寬的兩個應用題,是否簡單,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圓形花園周圍鋪上一條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積!备唵我恍R哺蜗笠恍。
4,可以利用學生做的圓環來貫穿下面的練習。首先可以讓他們量出他們做的圓環的大小半徑和環寬,這樣就可以形象地讓學生理解環寬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練習中涉及環寬的概念而說不清楚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創設了一個知識性的情境自然引入教學,用學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給學生呈現了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上自然地學習知識。
課一開始,通過摸“圓”游戲,從直線圖形中自然引出曲線圖形——圓,讓學生整體感受“圓”的光滑、飽滿、勻稱,為后面研究圓的特征做好鋪墊。同時,揭示了在平面圖形中圓最美,激發了學生探究“圓”的奧秘的興趣。
學生通過整體認識圓知道了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那么,圓為什么最美,圓中有哪些奧秘?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用數學內在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使他們始終處于一種定向的認知活躍狀態,以積極的姿態攝取新知,滿足了學生“好奇”、“好學”的心理需求。這時,我沒有按照教材的編排先教學生如何畫圓,而是自然地進入了圓的特征的自主探究,F代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我引導學生在畫畫、量量、比比、折折等一系列活動中,認真觀察、動手操作,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總結發現結論,探究圓的本質特征,學生經歷了圓的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滿足了“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學生已經認識了圓的一些特征,知道了為什么圓最美,對于畫圓一定是躍躍欲試了。這時,自然地引入了畫圓。通過畫圓學生認識到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并且在畫圓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圓的本質特征“一中同長”的理解。
學生學習了圓的有關知識,自然想用學到的圓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時,我出示了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很高。如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里?有不少同學做出了合理的解釋。再如學生在解決“怎樣畫一個大圓”的實際問題時躍躍欲試、神采飛揚,想出簡便而又實用的方法,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彰顯、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引導學生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了圓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學生應用新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自學-交流-應用”課堂教學模式,是由朱玉如校長主持構建的。這種模式的最終要義是指向學生的發展,得到全校數學老師的積極響應,各個年段的老師根據本年段的特點,積極地做著教學嘗試。我校也多次開展了圍繞該模式進行的教學研討,在實踐中暴露問題,在問題中調整方式,然后再投入實踐。也許,三兩句話步量不出我們實踐的長度,但是,從課堂中呈現的老師理念的轉變卻可以窺得一二。
以前兩天衛林靈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一課為例。
教師少說,熬得!
絕大多數教師的職業生命在教學習慣中度過。老師“要說話”的習慣怕已是根深蒂固。但這是一種可怕的習慣,事實證明,這會搶占學生表達的機會,剝奪學生說話的權利,成為學生變成被動學習者的幕后殺手。衛老師在這節課上,說的真的不多。她把習慣認知上屬于她的臺詞和時間交還給了孩子。
鏡頭一:總結用圓規畫圓的方法步驟。
老師先讓學生自己嘗試用圓規畫圓,然后展示學生的作品,并通過相互間的評價自然引出新的話題:畫圓時要注意什么?學生有了親身體驗,交流固然充分到位,這時,老師追問:你能說說用圓規畫圓有哪些步驟嗎?有了之前的對比和交流,六年級的學生對于這個問題自是張口就來。這個環節中,老師的發言只有幾句。
鏡頭二:小組合作,研究同一圓內直徑、半徑的關系。
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操作也帶有很大的挑戰性,但是老師并沒有怕學生出錯,出聲反復提醒,而是真的把操作探索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這個教學環節中,老師只做了兩件事:1.出示研究目標,2..組織學生全面交流。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圓的認識》這一節課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后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后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出示一根繩子和一個小球,把小球甩起來,讓同學猜想:小球運動的軌跡會成什么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過圓?然后欣賞了一組圖片,使學生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筑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并在圖片中,感受到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圖形。接著引導學生說一說圓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讓學生感知圓是一種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然后讓學生想方設法畫圓,先借助實物畫圓,接著用圓規畫圓,最后用釘繩畫圓,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感悟畫圓的方法。
二、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
1、學生掌握了用釘繩工具畫圓的方法后,緊接著利用板書中的圓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內、圓外、圓上三個名稱。進而理解圓上有無數個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這部分內容教材里沒有安排,但通過課堂實踐發現補充這一內容對圓的概念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2、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讓學生邊學概念邊探討特征,通過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特征: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3、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直徑的特征,有了探討半徑特征的經驗,直徑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系以及圓的其他特征,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1、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
2、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松后緊的局面。
3、這節課老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圓的特征以及半徑與直徑的關系,不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教為主導的作用。
4、如果把這節課改成兩節課。第一節解決圓與其它圖形的不同,圓的半徑,直徑問題;第二節解決圓的特征及欣賞圓在生活中的應用,把節奏放緩,讓學生把基礎知識牢固掌握,可能效果會更好。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發現了一些成功之處:
一、將數學融入生活,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圓已經有了比較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時盡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氛圍中自然地進入到課堂學習中。
二、在生活中體現數學
在本節課中,為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讓學生用手中圖形物體畫一畫,折一折形成圓形紙片,并在桌面上滾動,得到圓易滾動的特點;而且畫出的圓大小不同,是因為實物不同。()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在教學中多次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組員進行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圓使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美,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將學生的名字連成一個圓,使學生更深入理解圓的內涵,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
不足之處:
學生手里有圓,互相交流,但是在折一折操作時學生跑去和其他小組說話,有的快有的慢,滾動起來收拾不住。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對于圓,學生在小學低段已經初步認識過。六年級學習圓,目的是為了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它的特征,為后面的圓柱、圓錐的學習打基礎。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掌握圓的特征以及如何正確的畫圓都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課堂上,我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一、注重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銜接,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復習平面上的直線圖形,通過生活中圓形物體的圖片引出圓,比較圓與直線圖形的不同,認識了圓是一種曲線圖形。通過學生舉例生活中物體上的圓,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讓他們懂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課后感覺這樣的導入較缺乏新穎?赡苡盟尿屲噷敫茫寣W生組裝四驅車,明白車輪組裝時車軸要裝在車輪中心點,從而引入圓的各部分名稱的認識和學習圓的特征。
二、注重了對學習方式的關注
我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總是先獲得感性認識,再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讓學生先是通過折疊找出了圓心,再講講對于圓的一些了解。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本,概括出半徑、直徑概念及有關圓的知識。再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結合了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階段,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這個過程比較順利,在后面的相應練習中可以看出學生掌握的不錯。
三、充分的發揮多媒體及輔助教學具的作用
在自學課本后,學生對于圓已經有了認識,通過課件的展示,對于圓各部分的名稱的定義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從而起到了對知識認識的深化作用。多媒體課件起了很好的把抽象轉化為直觀形象的作用。
四、體現了主體與主導作用的統一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其中包含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自學課本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畫半徑、畫直徑,動腦探究圓的特征,通過實踐操作來獲得、驗正課本上的知識。學習畫圓時,學生自己動手畫,畫不同大小的圓,提出遇到的困難,同學幫助解決。通過互相的交流、討論畫圓的方法,初步掌握畫圓的步驟。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營造出寬松、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但畫圓是有一定難點的,圓規學生也不曾使用過,所以有一部分學生畫得不好,主要是畫法還沒掌握好,這部分內容不應該太過放手,還是要以教為主,老師演示畫法,學生總結步驟,再嘗試畫一畫,相信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會更好些。整體來講,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難點突出,效果還好。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圓的認識》一課選自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12冊,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征。這樣的編排,學生對于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于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試圖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
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開對于圓的特征的發現,并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后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直線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并且對圓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學習直線圖形到學習曲線圖形,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
成功之處:
1.加強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多種方式,探索出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有無數條直徑,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所有半徑長度都相等,所有直徑長度都相等的圓的特征,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能力。
2.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和以前學的直線圖形在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聯系又很緊密。在教學中通過圓的認識,使學生明確圓和三角形、四邊形的區別就是圓是曲線圖形,三角形和四邊形是由直線構成的圖形,同時滲透其中的聯系,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與縱向聯系。
不足之處:
由于多媒體出現的故障,導致在讓學生直觀感受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車軸裝在什么位置上,沒有讓學生通過動畫演示使學生明確車軸之所以裝在圓心的位置,是因為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車軸裝在圓心處,當車輪滾動時方可使行進的車輛保持平穩狀態。
再教設計:
加強對圓與已學過圖形的聯系,讓學生學會利用已有經驗自覺解決當前問題。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8-28
《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9-19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3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8-3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8-1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8-10
《認識圓》教學反思精選01-22
《認識圓》教學反思03-29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7-04
《認識圓》教學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