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選11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伯牙絕弦》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著點滴收獲,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2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1.一曲《朋友》親切導入
2.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制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首先要讀通、讀順,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讀正音——讀好節奏——理解——讀出感情——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范讀到位,目標明確,層層提高,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三、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1.安排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于學習的廣泛遷移。
2.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后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并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后以“為誰而絕弦?伯牙為何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四、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還巧妙地進行了仿寫、說話訓練,又突破了難點。
我通過本節課教學,還有兩個環節以后要注意:
1.我雖然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但學生還是沒太讀出感情,看來還得讓學生反復讀,讓學生在對比讀中
2.安排了欣賞《高山流水》,聽完后可讓學生說說你聽出了什么?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3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借助注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么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得有點淺顯。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4
這篇古文不長,僅僅百余字。但它是穿越了時空隧道的一個歷史碎片,它承載著及其豐盈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以其歷史的厚重,給我們以精神的熏陶和心靈的感召。
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發現學生接觸文言文的時間較短,對于文言文有一種害怕。在他們的認知世界里,這文言文是很難學的。為了讓學生不再有這樣的想法,我決心要上好這堂課,以這堂課來改變學生的認識。所以我采用了以讀為主線的教學設計,融合“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語文學習理念,讓我的這堂課書聲瑯瑯,浸潤濃濃的語文味。
一、重朗讀
練讀——感受音韻之美。練習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本課的練習朗讀把握了三個重要環節。一是讀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正音。二是停頓,這是文言文朗讀的難點,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本文的停頓難點有兩處。“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謂”是說的意思,學生知道文言文大多數時候,一個字就是一個詞,也就明白了“謂”后停頓的道理。三是節奏和輕重,這樣的練讀要結合文言文內在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復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品讀——領悟意境之美。“知音”之美,是《伯牙絕弦》的文本意義,領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譯《伯牙絕弦》的情感密碼。然學生的情感不是一觸即發的,需要慢慢醞釀、發酵才能成為芬芳的美酒。于是,“讀”要有一個拾級而上的過程。在品讀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讀中鋪設。引導學生自由默讀、圈劃,嘗試說大意,在學生頭腦中初步鋪設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現高山流水的畫面。其次,讀中醞釀。教師創設音樂情境,還原語境,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思考、去體味、去朗讀。此時文本的語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在學生心中慢慢地散發開去。接著,讀中推動。在學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關鍵時刻,教師引入課程資源,讓學生深入體會知音不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聲”。從而叩擊了學生的心弦,達到“人”“文”“言”琴瑟和鳴的妙境。
二、重積累。
一是通過比賽激活學生的詞語原有積累(如ABCC式的);再用將文中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提煉出“泰山峨峨,江河洋洋”這樣ABCC式的詞語,與其它相類似的詞語(如楊柳依依)激發學生積累,同時為后續的“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中的“所念”意境的想像和表達作了有效的鋪墊。
二是通過釋題理解“絕弦”,積累、理解 “絕交”、“封筆”、“息影”等詞語,信息量很大,同時也讓學生深感已知的有限,而未知的無限,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三、重訓練。
通過深挖文本內涵,創設情境來實現語言訓練,從而達到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性訓練的目標。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所念”的意境時,用“志在 ,子期曰: ”句式來檢測學生積累的活學活用,來訓練學生的思維、想像和表達,來實踐學法的遷移、經典的仿寫。正是因為教師課前文本細讀的工夫,才有這樣獨特的設計,才有學生課堂上精彩的生成。
四、重情感。
從“朋友”到“知音”是學生實現文本情感體驗的主線。我引導學生從初讀課文到深入地品讀課文時,很好地把握好了這條情感線索,引領學生走進伯牙和子期“相見――相識――相知”,以及子期死后伯牙痛心“絕弦”的情感世界。
這堂課上,我注重了多方面的訓練,讓文言文的教學不再枯燥無味,但如果在時間的把握上更加的科學合理一些,那學生的情感熏陶會更加到位,收獲將會更多。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5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感人肺腑。在教學中,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等,走進這場悲劇,引領學生體會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從而珍惜現實生活中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練習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韻之美。教學過程中,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復朗讀。
一是讀準音。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的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的正音。
二是停頓,這是文言文朗讀的難點,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這篇課文的停頓難點有兩處。“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
三是節奏和輕重。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6
本文是文言文,選自列子和中唐文,講述了一個春秋時期流傳千古的故事。于伯亞擅長彈鋼琴,鐘子琪擅長理解鋼琴,博亞把子琪當作知己。后來,子琪死了,博雅被摧毀了。他把鋼琴弄壞了,決定不再彈鋼琴。因為這個傳說,人們稱一個知道自己專長的人為“知己”,用“高山流水”來指音樂高妙或知己。
這篇文章是用文言文寫的。當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他們在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上仍有必要的困難。因此,本文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獨立學習,借助筆記、詞典等工具書理解詞義,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文言文閱讀的節奏和魅力。第二,引導學生理解““知心朋友”;,博雅扔鋼琴的行為及其背后的隱喻意義為什么在子琦死的時候博雅扔鋼琴?因為知己難覓,子齊的死讓博雅覺得世上沒有知己,所以他不用再彈鋼琴了。
讀了這篇文章,“于波亞摔下鋼琴,感謝他的知己”的故事是一杯生命,一個生命的寓言,一個難以找到知己的生命的嘆息,一個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一個擁有完美、渴望完美、珍視完美的靈魂的呼喚。注重對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驗。在閱讀、體驗、對話和聯想之后,走進杯子,理解寓言,傾聽嘆息,見證探索,渴望完美
閱讀文言文,我了解到,學生只有在聽老師朗讀后才能準確地感受到文言文閱讀的韻律。因此,閱讀節奏的劃分是通過課件表現出來的。同時,課件的主要材料力求在正確的位置撥動學生,激發學生的靈感,不是花哨,而是簡潔明了。在課件中,通過動畫和色彩變換展示各個關鍵環節的句子和單詞,提高學生的認知情感。教學結束時,通過演奏“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優美流暢的鋼琴聲慢慢滲透到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在音樂中閱讀課文,這將更好地增強文本的表現力,使文言文的美麗魅力深深扎根于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應用對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從嚴雪老師的課堂記錄中可以借鑒本文的原始教學理念,但畢竟,這些東西并不完備,也不容易使用,所以我們不能說得那么簡潔。但我有一個習慣,在備課時寫幾次教案,即使我再抄寫一遍,因為每次我都可以添加新的靈感,把我的手稿修改幾次,然后干脆把它完全改成我自己的東西,這樣我就可以舒服了。經過老師的反復思考,在很多環節上都進行了精心設計,使整個班級在教學中實現了聯系、中心和層次。充分的準備使我能夠熟悉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便于在課堂上隨意改變取舍方向,確保課堂質量的完整性和流暢性。
在開始理解課文時,我將引導學生討論主題的“絕句”,理解其含義,并告訴學生學會靈活地翻譯文言文,以熟悉的方式清楚地表達其含義。同時,我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作為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為什么不在事業的巔峰時期彈鋼琴呢?老師認為,如果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我們將對“厥仙”一詞甚至文章有更深的理解。理解課文后,我們會問學生:“博雅在哪里?訣”只是“弦”嗎?這“永不打鼓”只是一架鋼琴嗎?“讓學生真正理解主題的深刻含義”;絕仙。
在教學中,我將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受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意到朗讀的組合味道: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朗讀贊美的語氣,后半部分則是知己們聚在一起的和諧快樂的文章,引導學生對博雅感到孤獨和孤獨,對絕望和沮喪情緒的理解有情感解讀。
在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擴展和延伸:;據了解,于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作為一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鋼琴聲不僅要表現山川流水,還要表現泰山以外的動人場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大聲朗讀“明月、柳樹、芳草、煙”的情景,有效地調動學生的閱讀和思考,一步一步地解讀課文中豐富的信息,讓學生在教學中理解所謂的知己而不露真情,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我和我的學生都感受到并感染著彼此。完美的情感靜靜地在教室里流動,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知己的精神世界。
在教學中,要追求自然語言,切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程的內涵。不走過場,不擺架子,滲透文本閱讀理解能力和方法的引導,不僅說得清楚,而且翻譯準確。因此,在課前,我為每一張桌子準備了字典等參考書,讓學生在自己學習文章的句子時能夠真正冷靜下來,進入課文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越來越成熟,這是我們班的收獲。我可以真正走進學生,課前與他們親切自由地交流,與學生一起舉辦古詩朗誦比賽,徹底消除了學生臨時選課帶來的陌生感,讓課堂上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新",;中文老師。學生的素質也很高。在課堂上,他們可以開拓進取,參與閱讀、體驗、對話和聯想。他們只是和我合作,給我很大的信心。
但認真總結本課程的教學,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改進:
學生首先會文言文,閱讀不到位。我的示范閱讀起著主導作用,但示范閱讀之后,他們并沒有引導學生在書中畫出閱讀的節奏。當學生閱讀時,沒有及時指出個別不恰當的斷句。由于種種原因,在以后的學習中仍然存在著閱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學生錯誤閱讀斷句的現象。
課堂調控能力有待加強。當學生的發言不夠時,我的過渡性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回答欲望,我的適應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使得學生的發言稍微集中在課堂上,關注一些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需要進一步改進。個別時候,我的語言還是有點破碎,沒有達到最簡潔的效果,影響了課堂的精彩。
由于這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不可能事先安排學生的準備,因此學生與博雅子期相關的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實現。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擴展閱讀材料。我給學生們講了一個關于博雅的短歌《在紫岐墓前哀悼》的故事,并決定摔下鋼琴,同時,深情地向學生們朗讀博雅的短歌,讓他們進一步了解對““知己”;并理解““博雅絕賢”。但不幸的是,由于時間關系,我不得不在講座結束時放棄。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們更多地了解課文。
在課堂上,我比以前更加放松、自由和輕松。我想念李宇雪老師。正是他的許多指示使我明白了男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有一種瀟灑的力量和精神。在課堂上,我比以前說得更自由、更清楚。我很感謝盛華、崔繼明和其他曾經指導我的老師。他們讓我記得備課。不要錯過每一個細節,包括評價學生的一句話。我在課堂上比以前自信多了。我是格拉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7
《伯牙絕弦》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而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自我感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鋪墊,未成曲調先有情。
學習這一課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學生提前預習,查找一下關于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通過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傳說是晉國的外交官,而鐘子期只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倆人地位懸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師求學、東渡蓬萊的的執著和艱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沒人能真正聽懂他的琴聲時心中的那份孤單和苦悶;同時也知道了漢陽江口,中秋佳節月圓夜,倆人因琴聲相遇,相知,相約時心中的那份驚喜和感動,知道了一年后的中秋,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鐘子期染病去世后的那份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這些都為后面的誦讀理解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也激發了同學們閱讀的興趣,還未讀文,但心弦已被撥動。
二、反復朗讀,心有靈犀一點通
崔巒老師在學術會上提到: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結合到文言文簡潔、典雅,朗誦時具有音韻美的特點,本課首先注重學生的誦讀:讀通課文,讀順節奏為理解課文大意做好鋪墊。
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多種形式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相機指導。如剛開始男女生比賽讀時,女生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讀成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我問男生聽出女生讀的有什么問題嗎?他們都搖搖頭。我不動聲色趁機在黑板上板書了兩個字:兮和哉。并讓他們猜猜“若”的意思。因為“峨峨”“洋洋”書中有注釋,學生很容易猜到若的意思就是“好像”,那“兮”有什么實際意思嗎?當他們明白這個字只是個語氣詞,相當于漢字的感嘆詞“啊”時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兮”應連在前面的詞語后,再讀時不僅斷句正確,而且自然的把“兮”拖長,讀得有滋有味。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指導學生抓住一個“善”字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抓住兩個語氣詞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抓住一個“絕”字,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由于朗讀的多層次、多元化,詞語的理解一點就通,通過朗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三、拓展練習,高山流水悟真情。
教學中,我圍繞“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一句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鐘子期從俞伯牙的琴聲里不僅能聽出高山流水,還能聽出他的胸懷,他的志向,他的喜怒哀樂,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俞伯牙用爐火純青的琴技,還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撥動了鐘子期的心弦;而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嘗試著用生動傳情的語言,還有符合學生心智的方法,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但愿,學生能得意,得言,得法,他們的情感受到熏陶,心靈得到洗禮,語言逐漸豐富,思維更加清晰……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8
《伯牙絕弦》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
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注釋進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舉及其次舉背后隱喻的含義——子期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故破琴絕弦。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從課文題目入手,理解課題含義,拋下懸念是什么原因讓一代彈琴高手痛下這樣的決心呢?
其次,在讀誦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兩個問題,一是你讀懂了什么?二是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為知音的一句話。讓學生找“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意思,引導學生理解知音,一個善聽一個善彈,這就是知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伯牙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呢?
三是引導學生品味知音之情,這是難點。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中,在備課時我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個環節,怎樣讓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互為知音,情投意合,我設計了幾個情景教學:
(一)是伯牙聽不到子期的贊美和聽到了子期的贊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聽到伯牙彈琴你是怎樣贊美的?讓學生體會子期和伯牙心靈相通,是一對情感共鳴的知己。
(三)是師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對話游戲伯牙(師扮演讀),子期(學生扮演讀)老師與學生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反復誦讀,在讀中品味這種知音歡聚的融合與快樂。伯牙琴技高超,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贊美?指導學生練習讀鐘子期贊嘆的句子。在讀中感悟互為知音的喜悅,較好的升華了“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一中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那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課文說句子,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個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讀,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難求的情懷,我還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寫給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樂曲中,師朗讀這首短歌,再次升華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尾聲時,通過欣賞《高山流水》樂曲,讓典雅流暢的琴聲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師切切實實地做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飛揚。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有些詞語和句子的處理有點淺顯,有的甚至一帶而過,今后我會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9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后,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所以導致總有個別學生朗讀的節奏出錯。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1
《伯牙絕弦》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藝術的魅力”中的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云:“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伯牙絕弦所預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查閱了許多資料,并且結合已經接觸到的成功課例進行了重新的演繹。說實話,這節課定下來我的壓力就大,因為有一節區里老師在省里上過的優質課在前面,許多人會無形中進行對比,我必須要上成不一樣的,想超越,很不容易。
為了讓學生能夠在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時候不感到困難,于是我降低了一些標準,并且對問題的提問方式也進行了修改,從而讓學生更能夠明白曉暢的理解。在備課的時候,我確定了基本的幾個標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并對這種情感進行深度的挖掘,走進人物內心進行練筆;三是體會音樂藝術和漢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在教學中,以指導朗讀為線索,同時理解文章含義,采用情景引領,相機點撥,拓展練筆寫作的方式,讓學生走進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匯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學會如何體會文章所表達出來的深情厚誼,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作為一節課題研討的觀摩課,我選擇了熟悉的六年級教材,我必須把練筆環節放進去,這個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但要體現出來讀寫結合的價值,還要用得有價值。而作為一篇短小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是有相當難度的。因此,原本設計的內容是兩個:一個是伯牙寫吊念子期的話,另一個是子期留給伯牙的遺書。最后經過領導審核,確定只留一個,理由是兩個話題一樣。不過,我依然認為,寫兩個角度,更能恰當的反映出來兩個人之間的默契和相知。后來定下來一個的時候,也和指導老師進行溝通,反復磋商,依然找不到更恰當的切入方式。最終用了教學設計中的。
本節課,我把文章分為了三個層次:因善相識——因志相知——因情絕弦。這里面分別抓住“善、志、絕”三個核心詞語,來體現他們的情感歷程,從而提升文本的高度,理解這三個字背后傳達出來的情感。這一點在課堂操作過程中,體現得還是到位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5-13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5-16
伯牙絕弦的教學反思11-29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7-02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選】01-13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5-13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4-20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1-27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8-06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