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看病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會看病教學反思(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
《學會看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閱讀課文,著名女作家畢淑敏的文章。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煉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作為略讀課文,我以閱讀提示中的問題“母親的感情有何變化”為主線,讓學生自己去獨立閱讀、探討交流。回顧本單元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課堂采取小組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
這種方法的學習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在今天的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決定讓兒子獨自看病——猶豫、后悔、擔心、自責、勇氣又回到心里。讓學生找到母親在這一過程中相應的語言和心理描寫,如“我的心立刻軟了”“是啊,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親濃濃的愛子深情。
為了讓學生更深地體會母親特殊的愛,我抓住文中母親的話“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問學生“你認為文中的母親狠心嗎?”展開辯論。這種形式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信息傳遞,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雙方統一了觀點,母親看似狠心的表現實則是一種愛,一種盡責的愛。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2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是女作家畢淑敏寫她和兒子之間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為讓兒子學會看病,在兒子發燒生病時,讓他獨自去醫院看病。
作為略讀課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讓學生抓住一個問題——“母親的感情有何變化”,讓他們自己去獨立閱讀、探討交流。應該說,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他們能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位母親的濃濃母愛,我把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雜志上看到的畢淑敏就《學會看病》一文的創作體會,原原本本的讀給學生聽。當聽到畢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學的兒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電話給遠在北京的母親,說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學生都笑了,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到聽到后來,那位母親只得求助當地的一個朋友,那個朋友只得放下手頭的工作,打車跨過長江,費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帶到醫院,學生不笑了,他們在思考在嘆息。這份材料的補充,讓學生豁然明朗,《學會看病》一文中的媽媽,已這種獨特的方式,去鍛煉自己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實是一番苦心。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再次去讀這篇文章,學生對文中母親內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體會。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3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磨練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的描寫,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說”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并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母愛,學會感恩,讀寫結合,鍛煉學生的習作能力。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并出示兩種觀點進行交流:一是應該讓孩子獨自去看病,并按文中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說出理由;二則不應該讓孩子獨自去看病,并按文中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說出理由。孩子們暢所欲言,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這位母親很殘忍,竟然這樣去對待病中的兒子;有的說這位母親做對了,孩子的獨立性很重要,這出乎我的意料,這些孩子在這個蜻蜓點水的爭辯中已些許明白母親的用意,接著通引導學生明白母親就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中讓孩子去看病的。
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反復讀,并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而且從這些細致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通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出示《媽媽的愛》進行讀背,引出問題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呢?學生交流討論,老師點撥,孩子們再次感受到父母的艱難,以及母親偉大而又無私的愛,深化了理解,升華自己的情感。然后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贊美自己的母親。可以寫寫小詩,寫幾句贊美的話……從中實現了讀寫結合。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4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第9冊的一篇自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當過多年醫生的母親不但不給兒子找藥治病,還讓兒子獨自上醫院看病。母親用獨特的方式,鍛煉了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教學本文,我讓學生仔細讀課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學,然后在課堂上小組學習,再全班交流,接著我設計了一組辯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理解課文,理解母親看似“狠心”實則“盡責”的愛。
本課的教學,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精心設計導入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伊始,我讓學生欣賞詩朗誦《媽媽的愛》,看完后,讓學生談感想。有的學生說:“媽媽的愛是無微不至的”,有的學生說:“媽媽的愛是無私的”……,待學生自由發言后,我接道:“是啊,媽媽的愛是無私的,是無微不至的,可是,有這樣一位母親,當兒子生病發燒的時候,做過多年醫生的媽媽不但不在家里給兒子找藥治病,反而逼兒子獨自去醫院看病,這位母親到底是怎樣想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學會看病》。”于是,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去尋找文中母親的心理活動和語言描寫的句子。
這個導入緊密聯系教學的目標、本節課的主題、情感的色調、教材的基點等因素,并力求使其自然、新穎、形象。如此一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給一節課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小組活動,體現自主性
小組活動時,我出示學習目標:以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學生學習時,教師巡視、傾聽,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
任務布置后,小組學習情緒高漲,學生們以本組學生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有的小組學生快速默讀,有的小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學習,有的小組根據文中對話多的特點分角色朗讀……有的小組邊讀邊想,邊讀邊議,有的邊讀邊作記號,方法各異。
2、課堂辯論,提供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文中母親說:“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我問:“你認為文中的母親狠心嗎?”對此,學生持兩種不同的觀點:狠心和不狠心。我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在教室分塊坐好,然后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兩種不同的觀點發生激烈的碰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這無疑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信息傳遞,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雙方統一了觀點,母親看似狠心的表現實則是一種愛,一種盡責的愛。
三、拓展延伸,將文本與生活接軌,讓學生所學落到實處
學生理解了文中的內容后,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愛自己的。然后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贊美自己的母親,最后讓學生說說如何用實際行動來回報母親的愛。這樣的設計,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更深地理解了母親的愛,明確了今后應如何回報母親的愛。可以說,這個設計既深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教會學生感恩,即要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5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練兒子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一、古詩導入,奠定情感
為了更好地把學生很快拉入文本,教學伊始,我就讓學生回憶所學古詩《游子吟》,從中領悟母愛的偉大,再深情導入“千百年來,母親的愛就像這貼身的衣服,給我們溫暖,給我們力量。你摔倒了,母親會——(生接答)你餓了,母親會——(xxx)你生病了,母親會——(xxx)”,通過古詩和師生之間的對話,孩子們很快進入情境。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調。
二、對比教學,研讀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特別是閱讀課文的教學應著重指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用于閱讀實踐。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學習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等描寫來表現人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中特殊的母愛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特殊的母愛方式。在教學中,我把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采用對比的教學方式,先提出問題“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呢?課文中她是怎樣評價自己的?”學生找出“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在孩子看病的時候,不但不幫助他,還給他雪上加霜。”從中提煉出“狠心”二字。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中有關“狠心”的句子,然后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的感情,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兩句話。接著小組合作交流各自閱讀所得。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接著,我又提出問題“這位母親真的如他自己所言那么狠心,對自己生病的兒子漠不關心嗎?”如何讓孩子們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緊緊地抓住文中多處描寫這位母親內心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形式多樣。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
三、想象說話,體會真情
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次說話練習,讓學生以此體會母親的真實情感。“一路上,他搖搖晃晃的走著,會不會有危險呢?在擁擠嘈雜的醫院里,兒子排在長長的隊伍中,他受得了嗎?又要掛號、又要交錢,兒子知道怎樣做嗎?如果你是母親,這時你最想兒子說什么?”并進行填空練習:等待的時間是漫長的,十分鐘過去了,兒子沒有回來,母親想(xxx),心疼痛的收縮成一團;二十分鐘過去了,兒子還沒有回來,母親想(xxx),心疼痛的又收縮成一團;三十分鐘過去了,兒子仍然沒有回來,母親(xxx),心疼痛的再次收縮成一團。……兩個小時過去了,兒子仍然沒有回來,
通過說話練習,讓學生從中體悟到這不是狠心的母親,而是一個疼愛孩子、很有責任心的母親。
四、拓展閱讀,多元品味
母親的愛是多姿多彩的,母親的愛是廣袤深遠的,包容是一種愛,狠心也是一種愛。關愛孩子是每個母親都會做的,但能像這位母親那樣狠心地愛卻很少見。教學中,我出示作者畢淑敏的照片,簡介作者。推薦孩子們課外閱讀《孩子,我為什么打你》,寫讀后感。
因課前我精心備課,組內進行多次研討,預設的比較多,所以這節課,學生的`思維很活躍,語文綜合素養得以提升,閱讀寫作能力也提高很多。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6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課《學會看病》。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兒子獨自上醫院學會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煉兒子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這篇課文表達上的特點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抓住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來敘述描寫。結合本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閱讀提示,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
1. 認識11個生字,學習新詞。
2. 讀好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親的感情變化。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因為本課是以母親的口吻寫的,學生在理解上有一些差距,所以我把教學的重難點定為:讀好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親的感情變化,體會濃濃的愛子之情。在這里我為什么沒有用“理解”而用了“讀好”這個詞呢?(教參上是“理解”)怎么樣才算是“讀好”了呢?我認為讀好不僅是指讀正確、讀通順,還要讀出課文的味道,讀出情感。所以我覺得“理解”是“讀好”的目的,“讀好”是“理解”的前提,“讀好”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這樣安排教學就利于學生在讀中理解。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中我希望能站在“生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運用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學習方法,使自己“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所以這節課我主要通過“讀”與“說”,“讀”與“悟” ,“讀”與“寫”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交流,以對母親和兒子的印象為線索貫穿其中,學生每讀一次課文,就會對母親和兒子印象有所改變,直至體會到母親的感情變化是因為母親有一顆愛子之心,層層深入,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課后,我覺得課堂上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1.“讀”的訓練仍不到位。
作為閱讀教學,大家都知道“讀書是第一要務”,這節課中,我安排了很多時間,也采用了不少形式讓學生充分的去讀,從學生在課堂的表現來看,讀的效果有了,學生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但沒有讀好,學生的感情朗讀沒有到位,課堂上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好好去引導。
2.課堂的深度不夠。
在這節課的最后,我安排了一個小練筆,就是讓學生把學完這課后的感悟寫下來。說實在的,我很期待孩子們寫出多角度的、個性化的感悟。因為這是情感的升華,是由課內到課外,由文本到生活的一個很好的連接,是課堂的點睛之筆。由于時間調控不好,孩子們剛要寫的時候下課鈴響了,我只好把這個練筆留作了課后練習,失去了一次傾聽孩子心聲,領略他們智慧火花的機會,也使得整節課只停留在讀懂文本之中,練習書面表達沒有到位。這也反映出了我對課堂的調控能力還不夠。
3.對學生的評價、激勵不夠。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我們一定不能夠吝惜自己表揚孩子的語言、動作,哪怕是一個微笑。這節課上,很多孩子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但我對他們的評價、激勵不及時,或者是語言不夠多樣化,這一點我要向組里的各位優秀教師學習。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7
《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煉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后說說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孩子們暢所欲言,真實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這位母親很殘忍,竟然這樣去對待病中的兒子;有的說這位母親太過分,好像這兒子不是他親生的;有的說這位母親都是醫生了,兒子都病了,直接找藥吃不是可以了嗎?干嘛這么折磨自己的兒子 …… 這確實出乎我的意料,這些孩子都沒一個體會到母親的用意,看來他們認為父母照顧他們是天經地義的事了。我沒有先去評他們的對錯,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我將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中。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進行體會,反復朗讀,形式多樣。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是從下決心到擔心、自責到最后的釋然,而且從這些細致的心理活動句子的描寫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這是大人放手的愛呀。
最后我再讓學生說說你曾經是否有不理解父母的用意,現在學文后,是否理解其實那是對你的愛。班上的學困生李波這樣說道: “ 我每次考試都不好,每次都被父母說,甚至罵或打,現在我明白了,他們都是為我好,如果我考得好,父母也不會打我的,所以我要努力,不讓他們失望。 ” 李芷如說: “ 我原來也不理解父母,平時他們總忙工作,我媽媽又經常不回來,有時周末也難得回來,即使回來也是開會的多,所以他們讓我自己學習,煮飯,炒菜,吃飯,我好像都沒人疼,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我比班里的同學強,我已可以自己獨立生活了。其實再想想,父母也不是不愛我呀,他們忙工作時其實有多么擔心我呀。看著這一張張臉,我清楚他們真的長大了。 ”
最后我也希望孩子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全面地認識父母的愛,懂得父母的愛。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8
周五聽了王靜芳老師的《學會看病》,后來又看了她在論壇中的教學敘事,感觸非常多。一堂好課的產生,教師背后的付出的確是巨大的。深感佩服之余,自己也覺得慚愧。
《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一貫以來,對略讀課文的目標把握,一直是有些忽視的。王老師選擇這樣的課例,無疑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和鞭策,這是佩服之一。在教學敘事中,王老師講到她一次次試教,一次次修改,而且每一次的試教和修改思路明確,先分析不足,再從理論高度找原因,繼而出爐更好的教學方案,每一次都有提高,解決方案有針對性,這是佩服之二。在星期五的課堂展示中,王老師呈現了一堂有深度、有大師風范的課,每一個環節絲絲相扣,其最終目的直奔目標,體現了以學定教、學生為主的課堂理念,這是佩服之三。聽了課后,我覺得以下幾點最是精彩:
一、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王老師在課前設計了一份預習單,內容包括字詞檢測和課文內容理解。通過預習單的填寫,王老師基本掌握了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習生字新詞,有重點,并不面面俱到,主要是解決一些四字詞語的用法。在預習單的檢查中,王老師發現學生提出最大的疑問是對這句話的理解:我知道應該不斷地磨練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練自己。王老師就從關鍵句子入手,抓住“磨煉”粗線條放開研讀課文中母親的心理活動和語言感受母親的愛子之情,再話鋒一轉重點花時間研究母親的心理描寫成功秘訣,最后把學生中好的練習拿出來交流,使略讀課文也“精致”。真正做到了以學定教,在課堂中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課堂設計層層深入,完全體現了略讀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王老師注重學法指導,與單元導讀緊密結合,知識點的落實抓得實,抓得到位,并進一步深化了單元的知識點訓練。研讀課文有層次,有深度,拓展訓練小練筆學生也有話可說。最后推薦學生閱讀《孩子,我為什么打你》和《剝豆》,體現了大閱讀觀。
總之,這是一堂內涵豐富的課,值得我好好學習,并好好反思。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通用8篇)】相關文章: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09-26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5篇)12-21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5篇12-20
《學會看病》教學設計模板12-23
《學會看病》教學設計合集15篇12-17
人教新版五上《學會看病》教學設計12-17
學會看病說課稿9篇11-15
學會看病說課稿10篇11-10
學會合理消費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12-18
注重積累 學會運用──《觀潮》的教學反思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