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1
《尋隱者不遇》主要寫了賈島去山中尋找隱者卻沒有找到的一件事。讓學生感受隱者的形象是教學的難點。而且古詩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搖頭晃腦的多讀多體會,并指名說說詩中出現的景物及人物,這些景和人構成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并在腦海中形成景象。并通過小組朗讀,男生女生讀,個人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朗讀,來加深印象,感悟體會。
理解古詩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字詞,這對于學生是個難點,所以我事先讓學生做好預習,上課再相機點撥理解,帶著這些理解了的字詞走入古詩的情景,再來理解詩意就簡單很多了。
本首古詩是個問答體的古詩,省略了詩人的提問,在教學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導學生通過體會通過想象自己能猜出省略的問句是什么,并且在詩人與童子的對話當中,體會詩人心情的一波三折。這個過程同學們相對來說都能說出來,看來掌握的還可以,然后再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能夠有所體會。然后再讓學會說呢過進行背誦。
但整堂課我覺得備課時想法太多、太雜,也沒有進行梳理,導致結果呈現在課堂上就顯得繁瑣,有點亂糟糟的感覺,學生掌握起來也并不容易。特別是細節方面把握的并不好,過渡語也不盡人意,終上所述,以后還需不斷的打磨進步。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2
本首詩作者采用以答含問的形式完成的,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我在教學中,著重讓學生體會如下兩點:
一、體會詩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把詭煵伤幦ァ薄獰o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么話,詩中并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采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里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八上隆笨梢娝蓸涞母叽,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云深”,既寫出了云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
在品讀中讓學生依照詩句將松、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以上所寫兩點,只是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串講、朗讀指導中進行教學,還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不足之處:語文教學倡導以讀帶講,在本節教學中讀的環節太少,形式應多樣化。另外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本課挖得有點過深,今后一定要在這方面多思考,教學設計要把握好學段目標,更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尋隱者不遇》擴寫09-22
尋西山隱者不遇拼音版07-20
唐詩《尋西山隱者不遇》賞析06-24
尋西山隱者不遇閱讀答案11-27
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鑒賞11-10
《尋隱者不遇》賈島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3
少兒唐詩及詩詞鑒賞-《尋西山隱者不遇》01-04
《尋隱者不遇/孫革訪羊尊師詩》唐詩12-13
尋隱者不遇言師采藥去的言是什么意思10-12
《尋陸鴻漸不遇》僧皎然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