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語文《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鞋匠的兒子》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對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讓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們的面前。下面給大家分享《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一篇寫人的課文,課文詳寫了林肯在當選總統后首次就職演講前,一位參議員企圖用林肯卑微的出身來羞辱他,讓他下不了臺,林肯很真誠地講了一段流傳至今的話,成功地將參議員們對自己的嘲弄的笑聲化為了贊嘆的掌聲。如何通過感悟林肯的演講辭去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成了本文的重點。
高年段的課要落實三個方面:言語內容,言語形式,拓展訓練。所以在教學時,我就這三方面談談教后所思:
一、緊扣文題,感受林肯的偉大
好的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品味文題,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讀文先讀題。鞋匠的兒子是誰?課文為什么要用鞋匠的兒子作題目呢?
在感悟林肯的三段語言,林肯的人格魅力時,就文題引導學生對比感知:——參議員提到“鞋匠的兒子”,是——(不懷好意)?而林肯說出這句話——(充滿自豪)?“如果你是羞辱林肯的參議員,(指課題)怎么讀課題?”當化為贊嘆時,參議員們又會怎樣說這五個字呢?在對比中,學生讀出了林肯的內心獨白:雖然我的出身卑微,我會以我的行為證明我的人格、品質、精神是偉大的。所以,他能贏得對手的尊重、敬佩。
在學生充分的朗讀、感悟課文之后,再讓學生練筆:我眼中的林肯。交流討論后,學生再齊讀課題,已是滿懷敬意。
二、抓住課文主線,引領學生潛心閱讀,走入文本
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說話,這是一條明線;另有一條暗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變化如下: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贊嘆。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么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文眼、警句、過渡段、文題等等。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引領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如本文中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說話,另有一條主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羞辱——靜默——贊嘆。教學時,我緊抓課文的主線,導入新課后,我便拋出一個問題:“參議員對林肯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都有哪些變化?”學生立刻從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詞語:“羞辱、靜默、贊嘆”。然后再設置懸念:為什么參議員的態度會有這么大的轉變呢?讓我們認真讀林肯的`三段講話,抓住一些給你感受特別深的詞語,細細地品味,努力讀出文字背后蘊含的深意。
接著,就這一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自主交流討論,老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抓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林肯的人格魅力,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全面鋪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是本著強調自主學習,減少問題密度的課堂主旨,是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舞臺。
三、設身處地感受人物的言行和內心。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林肯“惡”化“善”的智慧、上位者的大度、平等思想的先見,是震撼、感人的,學生對林肯的形象的認識很容易,但要內心的震撼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內心;要抓住文本的特點,強烈的對比處入手。如:如參議員的羞辱:你的語氣里表達著什么?你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們為什么笑得如此開懷?
再如在學習3—5自然段時,感受林肯說了三段話后參議員的表現后,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走進了眾參議員的內心:此刻他心里正想著什么呢?或許有驚訝,想不到啊————;或許有贊嘆,了不起啊——;或許會有深深的自責,我真不應該啊——走進參議員的內心,想象人物心情發生變化的原因,從上下對比體會到了林肯的大度睿智、平等意識。
四、有詳有略處理教材,延伸拓展豐滿人物
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一個事例知道了林肯的品質和為人,第二件事寫出了林肯的成就。第一個事例較為側重。
所以在教學中,必將第二個事例的教學略化了,只是在引讀課文中理解林肯的語言“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這個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結束分裂,它應該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為了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林肯的言行一致,拓展了“美國的南北戰爭”;為了豐滿人物形象,拓展了林肯遇刺后萬人瞻仰的資料,并進行寫話練筆“我心目中的林肯”學生筆下、口中的林肯是一位英雄,一個偶像。
文本解讀不是復制文本,而是對文本的建構,它造成文本的開放性,將文本從靜態的物質符號中解放出來而還原為鮮活的生命。老師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使學生感受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說明卑微照樣能成就偉大。
課堂永遠是有遺憾的,在這節課上我還有很多需要欠缺的地方,如老師語言難免啰嗦,拓展環節中剝奪了學生的讀書權,時間把控還是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努力做好。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2
本文以生動的事例敘述了兩度當選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生貧寒,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其實,本文無論是從題目還是從文章內容來說都是值得細細思考的。首先,前面兩篇課文《錢學森》《詹天佑》都是以人名作為文章題目的,而本文的題目確是《鞋匠的兒子》;其次,林肯作為美國杰出的總統,令人難忘的、值得一說的事例太多了,文章卻選擇了林肯當選總統演講時遭到參議員侮辱的事情作為全文的內容。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如果要分析其原因,那就是文章的一大寫作特色——以小見大,展示人格力量,也是值得學生學習的一個寫作方法。
縱觀全文,這是一篇演講詞,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參議院人員的態度變化,另一條是從林肯三段話中,感悟他的獨特人格魅力。在實施教學時,我緊緊圍繞這兩條線展開。在教學第一個事例時,首先請同學們快速默讀,思考林肯在演講前、演講中、演講后參議員對他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很快找出“尷尬——羞辱——大笑——靜默——贊嘆”這一條心態變化的隱線;然后我向學生質疑:林肯在演講中究竟使用了怎樣神奇的魔力,一下子使議員們的態度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學生都能抓住林肯普普通通的話語,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的魅力所在。此時,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個豐富的立體的林肯,林肯的光輝形象也在每個人心中樹立起來。
關于林肯的小故事和事跡有很多,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認識這位杰出的美國總統,課前,我布置學生廣泛搜集關于林肯的資料。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對這位為解放黑奴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物充滿了敬意。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3
一、融我入境走近作者。
我讓學生在讀中體驗參議員的“傲慢”、羞辱、譏諷、嘲笑。懂得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林肯下不了臺,是想讓林肯從此抬不起頭,是想致林肯于死地,在這樣的氣氛中,林肯應該怎么做呢?要知道參加這一行動的不僅僅是一個參議員,所有的參議員都參與了這個羞辱新總統的行動。他們個個大笑起來,開懷不已,這笑聲充滿了快意,聽著這樣的笑聲,林肯應該怎么樣才能完成自己的演講任務呢?我讓學生大膽假設,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然后聯系課文中林肯的三段話,從林肯的話中體會林肯偉大的心靈。學生在讀與議中體驗感悟了林肯化敵為友,用自己的真誠和幽默來感化聽眾的演講技巧,感受林肯的偉大人格魅力。
二、品讀感悟了解人物。
課文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現人物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在教學中我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講辭進行研讀感悟,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感悟人物形象。看似平淡普通的語句,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那樸實的話語,只有從中讀出人物的內心,才能讀出人物的神來,真正讀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在教學林肯說的第一段話時,引導學生抓住三個“永遠”,用比較句式的形式,體會三個永遠所飽含的情感。在教學林肯說的第二段話時,我抓住一個轉折關系的句子“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
讓學生說說還能填什么關聯詞,悟出,這個轉折關系的句子,強調的是后半句,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林肯在父親那學到的僅僅是做鞋子的藝術嗎?”聯系林肯說的第三段話去體會,學生從第三段話中就體會到,林肯在父親那學到的更是一種做人的藝術,一種寬宏大度、謙遜、勤勞儉樸,人人平等的做人藝術。最后讓學生連讀這三段話,進一步感受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4
初次接觸六年級的課文,又是一篇演講辭。對初出茅廬的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教材的不熟悉,學生的不了解讓我一開始就感到手足無措。
為此,我先著手了解教材,熟悉課文。借閱參考用書和備課手冊,向其他老師請教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教材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再次,我前去了解學生,熟悉班級。從班主任出了解了班級的情況,與學生共同學習第一課時,基本了解了朗讀情況和思維能力。最后,仔細研讀課文,設計教學方案。把握課文的主旨和重點,構思教學框架,思考細節的處理。
《鞋匠的兒子》一文以生動的事例敘述了兩度當選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生平寒,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展現了林肯寬容、誠實、謙虛、自信、真情的人格魅力。因此,在設計時,力圖抓住參議院態度變化的一條線和林肯從三段話中表現出人格魅力的一條線展開教學。雖然林肯沒有成為偉大的鞋匠,但成為偉大的總統,他被認為最偉大的特質正是他永遠不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并引以為榮。教學時有意緊緊圍繞課題“鞋匠的兒子”感悟課文,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并在感悟中反復誦讀課題,產生崇敬之情。然而,對鞋匠的兒子的理解在于重點分析林肯演講的第一段話,抓住“非常、一定、永遠、那么”幾個關鍵詞,以“初讀——感悟——再讀”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引導,感悟這段話的內涵。最后,板書的設計也緊緊圍繞兩條線和重點段,林肯通過“三個永遠”展現出的人格魅力,使得參議員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讓參議員“永遠”記住了這個“鞋匠的兒子”——林肯。簡潔明了的板書和箭頭的標注,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
當然,做為一個新手,在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比其他老師對課文的處理,以及師傅給我的一些想法,我反思了以下幾點不足:
1、自身缺乏自信與激情
語文教育家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學生培育成人,須著力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而要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教師自已必須是一個火把,必須心中布滿了熾熱的陽光。”這個火把,就是熱情、激情。它告訴我們當教學心態與課文情感同步以后,教師要調動起心靈深處的激情,要像演員一樣進入教學角色,既要能高歌又要有低唱。師傅也常這么教導我。這是我一直以來所缺乏的,雖然師傅說我有些進步,給予我鼓勵。但對于這節充滿激情的演講,我的激情還很不夠,沒能用我的力量去感染學生,使得學生的朗讀也缺乏演講的味道。就是這點不自信,讓我不能完全放開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課文,致使學生也在課文外游離。
2、缺乏靈活的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能充分的體現一位老師自身的能力,也是教師個人風格的體現。由于我的經驗不足,在教學感悟參議員傲慢的一段話時,我只是一味的請學生反復朗讀,進行語言上的引導。沒有給予示范,不僅浪費了時間,更重要的是學生沒有真正的通過朗讀來感悟。另外,在最后一段的教學,我只顧考慮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學的效果,讓人覺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匆匆的結束了課文。整個課堂的掌控,時間的把握出現了問題。這些機智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慢慢地積累,從其他老師身上學習,多看一些這方面的案例。用心去體會,去揣摩,去實踐。
3、細節處引導處理不足
細節的處理往往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既可以體現教師自身的能力,又是師生溝通的平臺。本課的重點就是分析感悟林肯的第一段話,在此段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引導學生,面對學生回答不出,我自己有點著急了,引導也出現了一點混亂。問題與問題的銜接顯的很突兀,缺乏層次性和自然的過渡。同時,沒有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好學生的回答,讓我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而忽略了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反饋。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意味。
“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我將努力改進以上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反思不白思。
【六年級語文《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范文05-21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2-24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03-09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05-19
《鞋匠的兒子》的教學反思06-12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06-12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01-02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1-28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09-10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范文12-22